中國古語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簡而言之,「讀書」或是「受教育」的目的,就是「財」、「色」兼得。在中國的封建社會,這是男性在人生中追求的目標;在古裝電視劇不斷出現的主題,就是十年寒窗苦讀,希望高中狀元,成為駙馬,名成利就,吐氣揚眉,光宗耀祖。
以上的描述,聽起來好像有點迂腐過時,但事實上,還是不少香港人心中的理想。
不少人為了兒女得進名校,不惜報假地址、搬家、寫大量的介紹信;家中經濟富裕的,送兒女進國際學校、到海外的名校讀書;不久的將來,還可送到本港的直資及私立名校就讀。
本來,希望兒女們能進「好」的學校受教育並沒有甚麼不對;或者說,為兒女提供「好」的教育環境與條件,難道不是父母的責任嗎?
其實問題的核心是甚麼叫做「好」?「好」的標準是甚麼?這就牽涉到「價值觀 」的問題,也就是與我們的信仰直接有關。 在聖經中,甚麼是「好」的教育呢?對我們有甚麼提醒呢?
(1) 好的教育是使人敬畏和認識耶和華的教育
「敬畏耶和華是知識/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一:7,九:10),這句耳熟能詳的金句,對不少人來說只是鼓勵人相信上帝的金句,以為相信上帝和敬畏上帝的人便可得聰明智慧;其實,經文的意思是要解釋甚麼是知識、智慧和聰明,乃是敬畏和認識上帝。今天,我們期望兒女受「好」的教育有這目的嗎?還是希望他們有「好」的成就,「好」的前途,也就是「高人一等」的成就和前途?今天 ,「好」的教育往往成了使人「驕傲」,向人誇勝、炫耀自己的教育,而並非使人敬畏、謙卑的教育。
(2) 好的教育是使人得自由的教育
耶穌說:「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八:31-32)。學習的目的是認識「真理」,結果是得「自由」。今天,「好」的教育卻是充滿了競爭、壓力、往往被「成功」、「失敗」所捆綁;為了兒女將來有「好」的生活,不少父母付上了沉重的代價,兒女也肩負了沉重的包袱。合乎上帝心意的教育,是使人不被世上名利,物質享受所捆綁的教育,而是使人心中坦蕩、知足感恩、不怕受苦、不計成敗、不懼風雨、充滿創意的教育。
(3) 好的教育是使人得永生的教育
「『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 ,耶穌說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路十:27-28)。作為一個基督徒,人生的最高價值,正是得著有永恆價值,勝過死亡所限制的生命。這並非指死後才獲得的生命,而是在今生信主時便獲得的生命;而這生命只有透過以行動去愛上帝和愛鄰舍去獲得。今天我們心中「好」的教育,卻往往是「特權」教育,希望自己的兒女獲得上帝偏愛,得到比「鄰舍」更好的教育;這種教育能使我們的兒女獲得永生嗎?
不少人認為香港的教育非常失敗,認為這是政府、老師等的責任。其實,問題是甚麼才是「成功」的教育?若果我們心目中的「成功」和「好」的教育,目的是使自己的兒女「高人一等」,將來能名成利就的話,引致教育失敗的責任,可能正是我們自己。
神學教育的目標,就是為教會培養人才。教會有優秀而數量不斷增加的人才被上帝所使用,教會才可以發展,實踐上帝所交托的使命。上帝使用的人才,不但要優秀,數量要多,並且必須是多元化、多類型,有不同的恩賜、不同的責任,而且能夠同心地配搭事奉。
近年來,我們教會的神學教育有好的發展,不但在接受全時間神學訓練的人數及質素上有所進步,而且也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讓我們來數算上帝恩典,也一同繼續努力。重點包括以下兩方面:
(一)深化現有神學教育:崇基神學組是本會在香港直接參與辦理的唯一神學院,也是本港唯一設在大學裏並且由四個教會宗派合辦的神學院;不但繼承著整個大公教會的歷史和神學傳統,特別是延續著本會會祖衛斯理的神學傳統和本會在中國大陸的協和神學院傳統。崇基神學組在教師、學生和設備方面,近年都有不錯的發展,尤其是本會的神學生穩定地增加,這實在是上帝的恩典、眾領袖和弟兄姊妹支持的成果。然而,在崇拜禮儀和基督教教育方面的資源及課程,明顯不足;而這兩方面都是教會生活極重要的部分。崇基神學組的興衰與本會的發展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我們實在需要為神學組的深化發展代禱和支持。
(二)強化信徒培訓工作:若沒有優秀的信徒願意接受全時間的神學訓練,神學院不會有優秀的神學生,教會將來也不會有優秀的傳道牧者。多年來,本會未能建立較有系統的信徒培訓工作,致使本會在事工的發展與人力資源難以配合。自一九九四年開始了〈門徒訓練〉,九七年開始〈以馬忤斯之旅〉,配合著十五年前開展的〈信徒三年神學課程〉及各式各樣的個別訓練活動,本會已開始有一個較成形的信徒培訓系統。兩年前成立的「信徒培訓中心」,正標誌著這方面發展的里程碑。然而,該中心只是在始創階段,離開建立較完整的培訓工作還遠。我們必須強化現有的基礎,為建立教會成為上帝在這時代的精兵忠僕而努力。
多元化的神學教育還包括了延續性的神學教育,為提早退休及尋求人生第二事業的信徒而提供的神學教育等,這是我們繼續摸索的方向。盼望滿有智慧而豐富的上帝賜福我們的教會,感動更多的弟兄姊妹渴慕上帝的話語、願意接受訓練、立志作成熟的信徒,羨慕更美好而更有深度的事奉。
神學主日的重點在兩個方面:第一,提醒信徒們基督教是一個重視知識與學問的信仰;第二,呼籲信徒尋找及支持適合的人才去擔任專業「牧職」的工作。
故此,神學主日是為每一位信徒而設立的,盼望信徒們為自己及教會的信仰打好知識與學問的根基,以免被這世界的世俗知識所沖擊而不知所措或被這世界的學問所迷惑而不知道如何分辨,更不能向一些有知識及學問的人傳揚福音。
另一方面,在這個資訊發達,知識爆炸及講求專業訓練的時代,教會必須為信徒,特別是一些準備擔任專業「牧職」的信徒作適切及嚴格的訓練,才能在這個時代作一個忠心而稱職的「牧者」。
然而,以上的兩個重點都受到很大的懷疑與批評:
1.信心重於知識與學問:有些信徒以為信仰應只著重信心,知識與學問並不重要,甚至會阻礙信心的成長或破壞信心。不錯,聖經提醒我們要棄絕「那愚拙無學問的辯論」(提後二:23),卻不是叫我們不要看重「問」,保羅也提醒我們「上帝豈不是叫這世上的智慧變成愚拙嗎?」(林前一:20),但我們卻不可忘記「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愚妄人藐視智慧和訓誨」(箴一:7),希伯來書的作者更要求我們「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來六:1)。今天,教會中有不少在世界的知識及專業的學問上造詣很深的弟兄姊妹,但他們對信仰的知識卻非常膚淺,仍然維持著青少年時代所吸收的信仰知識,不肯在信仰知識的追求上如追求專業知識般下功夫,當信仰受到挑戰,或是信心受到知識沖擊時,不去建立更堅穩的基礎,卻是排斥知識與學問,並且說信心比知識更重要,忘記了在上帝面前信心與知識是相輔相承,互不排斥。
2.牧者不需要讀太多書:有些弟兄姊妹認為牧者最需要的是愛心與忠心,不需要有太多的學問,因為學問會使人自高自大,或者有學問的牧者會更容易離開牧職。這種想法只對了一半,但所反映的消極思想不單對教會發展有害,並且令人錯覺地以為學問對牧者有壞處,而若要留下牧者不離職,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讓他有更多的學問。其實,教會今天面對的危機之一,正是牧者與信徒在知識與學問的差距越來越大,有智慧與學問的信徒不願意獻身牧職,以至具有屬靈領導責任與權柄的牧者不能有效及適切地執行職務,一些在知識學問上和屬靈質素上皆未符合要求的牧職候
選人,教會也可能被迫要賦予他們領導教會的責任。
在此情況下,我們不禁要問,追求屬靈智慧的人在那裡?具有世上智慧而願意為主的緣故成為世人眼中的愚拙人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