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會訊 | 靈音 | 靈修日程 | 書籍 | 刊物

靈音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2005 | 2004
2024年03月17日 
行在愛中.順服捨己 (張智傑宣教師) 
大齋期第五主日 
第11期 

「斷捨離」已成為都市人近年掛在口邊的詞彙,在世積存之物繁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捨棄多餘的物件,不單是土地問題,更多是人生問題。有人認為要成功地「斷捨離」,其秘訣不是甚麼物件該丟,而是甚麼物件該留。與「捨己」的意念正好相反,「捨己」是為着更高目的而放下自己的利益或需求,所以不是甚麼物件該留,而是甚麼物件該丟。兩種捨棄都困難重重,或許不是不願丟棄已經擁有的東西,而是要明白甚麼是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才是能夠捨己的關鍵!
今天的經課,選自約翰福音十二章20-33節,講述有心追求真理的希臘人求見耶穌,期盼從耶穌口中得知更多。耶穌說:「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愛惜自己性命的,就喪失性命;那恨惡自己在這世上的性命的,要保全性命到永生。」顛覆當時人們對死亡的想像。人要先經歷死亡,才能得到生命。耶穌並不打算以武力征服,而是藉着犧牲捨己,背起十架成就救恩,背後的動力源於對人的愛。你知道他愛你嗎?你感受到他對你的愛有多深嗎?當體會到主連性命都為我們捨棄,愛我們到底時,就容易愛他所愛的人。愛是捨己的關鍵。
或許我們都知道人會死是必然的,但人的慣性又會以為自己能掌控生命。一方面認識一切生活所需都是白白得來,另一方面卻又會慢慢的囤積,使自己安心。雖然三年的疫情已經過去,但當日情景仍然歷歷在目,理應明白生命無常。奈何生活在同一時空裏,卻又有人為一己私慾大動干戈,造成生靈塗炭。認識自己的有限,是「捨己」的另一個重要關鍵。若我們知道人的年日有限,人是會死的,就不會只顧巧取豪奪,反而甘願分享。人並不會因為擁有越多越安全,越快樂。相反,越多越怕失去,越覺孤單空虛。因此,捨己的另一個關鍵是認識人的有限。
「斷捨離」和「捨己」都是要捨棄多餘的物件,要處理的並不單純是物質物慾,更多的是如何填滿心靈黑洞。耶穌基督孑然一身的來到世上,捨己愛人,求主讓我們領略他的愛,結出許多的子粒來!


2024年03月10日 
仰望十架.經歷深恩 (馮冠東宣教師) 
大齋期第四主日 
第10期 

舉起與仰望
在今天的三代經課舊約經文中,在曠野的以色列人心中煩躁,且向上帝和摩西發怨言,結果上帝派火蛇進入他們當中,咬死了他們許多人。但百姓到摩西那裏向上帝請求寬恕和悔罪,於是上帝吩咐摩西做一條火蛇,掛在杆子上,讓被咬的人望向這條銅蛇,便得着醫治。因着自己的罪,以色列人只可以低着頭不能面向上帝,摩西做的銅蛇是掛在杆子上的,以色列人要從自己的罪中把頭抬起來,仰望那銅蛇,才能從罪惡與死亡中得着拯救!
十架與拯救
在約翰福音的經文中,說明被掛在十字架上的基督,就如當日在曠野被舉起的銅蛇一般,有醫治、救贖的之功︰耶穌與尼哥德慕論重生時說:「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照樣被舉起來,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耶穌基督深深明白自己的使命,是成為全人類的拯救,從絕望的罪世人間中,帶來永遠的醫治及盼望。縱然面對苦難的十字架、門徒的背叛、身體的痛楚與上帝分離的無助,但他也要成就上帝給他的使命,為人類成就萬世的救贖。
在大齋期第四主日中,讓我們思考自己的生命,我們在生命的曠野中有沒有如當年的以色列人一樣,在面對生命中的困難時對上帝抱怨?在今天,誰人會被高舉起來?使我們還可以舉頭仰望、得着拯救?
今天的盼望
讓我們看看今天我們處身的世代,戰爭的陰影籠罩着我們,以巴衝突、烏俄戰爭、東南亞國際形勢越趨緊張、台海危機、北韓威脅等等,在我們身處的社會中,面對政治的不明朗,經濟下滑,移民潮加劇,人心都看不到希望!我們還有盼望嗎?還有銅蛇為我們被舉起嗎?感謝上帝,在那古舊的十架上,我們看見盼望!因耶穌基督在十架上獻上自己的生命,我們看見了生機,以至我們能面對這個困難又複雜的世界,正如以盼望神學聞名於世的德國神學家莫特曼所說:「盼望始於應許」!求主憐憫,讓我們在這困難的世代,舉頭仰望十字架上的基督,堅定懷着盼望過我們生活中的每一日。
最後,讓我們記得使徒彼得在他的書信上對教會的提醒及勸勉︰
「他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因他受的鞭傷,你們得了醫治。」(彼前2:24)


2024年03月3日 
謹守誡命.臻於至善 (張彩鳳宣教師) 
大齋期第三主日 
第9期 

警方不時展開大型執法行動,票控亂過馬路或干犯嚴重交通違例事項的行人,依筆者所見,有執法人員在場時,行人會比較「自律」地等待綠燈才過馬路或正確使用行人過路處,但執法行動過後,行人又故態復萌,不按照交通燈號的指示橫過馬路。對一些人來說,交通燈限制了他們的自由,但它們設立的目的是為了保障人的安全,若每位道路使用者都按照指示遵守,作為約束和規範,便能減少生命和財產的傷害。
同樣,在以色列民需要上帝的誡命來管治(出埃及記二十章1-17節),上帝先將以色列人從埃及為奴之家拯救出來,他們得救後非任意妄為,後來在西奈山頒佈十誡,讓他們在生活上有明確的規範和準則,希望信靠他的人都能過着聖潔的生活,反映上帝的特質。若沒有誡命的規範,人便容易放縱,為所欲為。試想像一下,如果我們行事為人都是根據自己的喜好或意願,這個世界將會變成甚麼模樣?因此,上帝頒佈誡命不是為了轄制人,使人失去自由,乃是保護人生活在上帝真理中的自由,因為這些誡命是要讓人能享受上帝的恩典。
這十條誡命可被歸納為愛上帝和愛人的兩大總綱,前四誡論到人與上帝的關係,後六誡論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此遵守誡命不僅是對上帝的順從,也體現了對他人的愛和尊重,這也是基督教倫理的核心。愛上帝是遵行一切誡命的基礎,有了愛上帝的心,讓上帝居首位,我們才能放下自我,把別人的需要看為優先,以上帝愛我們的方式去愛別人,從而實踐關愛別人的教導,使整個群體活在既豐盛又滿足的關係之中。
在現今崇尚個人主義的時代,人們重視個人的自由和權利,追求個人的目標和意願之實現,這種意識不知不覺也被帶進教會當中。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文化,是否與遵從上帝的誡命背道而馳,使我們遺忘了十誡對我們的要求,甚至覺得這些誡命使我們失去自由?讓我們藉此重新思考十誡的意義,祈求上帝幫助我們順從他的誡命,以十誡作為生活的指標,使我們活得更自由、更豐盛、更美善。


2024年02月25日 
謙卑與服事 (盧偉旗牧師) 
社會關懷主日 
第8期 

今天我們讀到馬可福音十章42至52節經文,這對於「社會關懷」這課題有何反思和教導:
1. 「領導與服務」——耶穌重新定義了領導的概念。他向門徒說明,真正的領導不是通過統治和權力,而是通過服務和關心社會中軟弱和需要幫助的人。這種領導方式需要謙卑和為他人服務的心態。
2. 「顛覆傳統觀念」——耶穌的教導顯示了一種顛覆傳統的社會觀念,即在你們中間,希望成為偉大的人必須要成為謙卑的服務者。在當時的文化中,權力和地位是被高度重視的,而耶穌強調的是以服務為本的生活方式。
3. 「犧牲精神」——耶穌提到他自己作為「多人的贖價」將要做出的犧牲,這是對無私關懷和犧牲精神的極致體現。耶穌的犧牲出於對人類深切的關懷,而這種關懷應當成門徒在社會關懷中努力模仿的典範。
4. 「關懷邊緣群體」——巴底買作為一個被邊緣化的瞎子,代表了社會中常被忽視的群體。即使在他尋求憐憫時起初被抑制,耶穌還是停下腳步,關注了他的需求,並給予了適切的回應。這顯示出耶穌對社會中邊緣社群的深切關注。
5. 「切實地回應需求」——耶穌不僅是關注巴底買,還詢問他具體的需求,並滿足了這個需求。這教導我們在援助他人時應該考慮到他真正的需求,而非僅提供表面的慰問。
6. 「信心與恢復」——耶穌強調了信心在全人服事中的作用。他說「你的信救了你」提醒我們,對那些尋求幫助的人來說,令他們保持希望和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總的來說,這段經文鼓勵我們要謙卑地服務於他人,特別是那些在社會中處於邊緣地位的人。它呼籲我們要有慈悲憐憫之心,並以具體行動積極地回應他人的需求,並且意識到每個人都有其尊嚴和價值。
求主使用我們。阿們。


2024年02月18日 
不叫我們陷入試探,救我們脫離那惡者 (陳淑琳宣教師) 
大齋期第一主日 
第7期 

每年大齋期第一主日,福音經課都跟耶穌受試探有關。馬可福音的作者記載耶穌從拿撒勒到約旦河受施洗約翰的洗禮,在受洗前,耶穌一直住在名不經傳的拿撒勒城——門徒拿但業最初曾因耶穌出於這地而提出質疑:「拿撒勒還能出甚麼好的嗎?」約翰福音1:46)人們經常會看他人的出身和背景而存有偏見,但耶穌在這地方成長、學習和工作,過着卑微的生活,他清楚自己是聖子的身分和使命,卻願意耐心等候,直至時候到了就接受洗禮,開展他傳道的工作。
接着,耶穌從水裏上來,看見天裂開了,並有聖靈降在他身上,又有聲音從天上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愛你。」透過耶穌的洗禮,一直隱藏的彌賽亞身分和權柄完全顯明出來,這是耶穌人生的轉捩點,是他從卑微進入榮耀的開始。然而,在洗禮後,聖靈便立刻催促耶穌到曠野去,藉着經歷試探去堅固他對上帝的信心。洗禮並非指我們已經成聖,相反這只是信仰路上的開始,我們仍要繼續追尋。
主教導我們如此禱告:「不叫我們陷入試探;救我們脫離那惡者」試探和誘惑是必然存在的,但我們卻能為我們有力量和信心去拒絕及戰勝它們而祈求。耶穌在洗禮時經歷跟天父無比的親密,但轉眼間就落在孤獨無援的曠野,在漫長的四十天,只與野獸在一起,魔鬼來試探他能否信服上帝;二者有着強烈的對比。在人生最得意安逸的時候,我們很容易以為自己已掌握一切,忘記尋求上帝的旨意,耶穌在此給了我們最好的榜樣和提醒,不為榮耀時刻沾沾自喜,而是繼續自甘卑微,活出受苦奴僕的精神。
天使的伺候與魔鬼的試探並存,反映上帝的看顧和保守,這不是一種抽離現實的安慰,而是切實臨在於生活的挑戰和掙扎當中。耶穌雖面對魔鬼的試探,卻已勝過它,他成了我們在患難中的依靠,指導我們如何面對及勝過誘惑。
大齋期已經開始,讓我們藉這四十天旅程的反省、默想和禁食,剔除生命中的壞習慣和窒礙我們成長的事情;透過多讀經祈禱,強化我們的屬靈生命,並重新較正生命的焦點,學習主耶穌的謙卑順服,靠上帝的話語拒絕和戰勝各樣的試探誘惑。


2024年02月11日 
「榮光普照、除舊迎新」 (霍振傑宣教師) 
顯現後第六主日 
第6期 

「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象迎新春」轟隆的爆竹聲響起,代表舊的一年已經過去,人們都忙於把舊的揮春取下,換上新的揮春。
農曆新年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雖然時代變遷,不少傳統習俗都已經漸漸簡化或遺失,但當中一些傳統習俗,例如:年廿八大掃除,象徵把去年的霉運、壞事都掃走,不要帶到新年;新年穿新衣,象徵新年新氣象。我們期望新一年有新的轉變,但要真正的去舊迎新,除了單純地改變環境之外,如何理解和修正舊有的經驗,並重新出發呢?
耶穌亦曾經修正門徒對自己身分的理解,馬可福音8章記載彼得雖然認信耶穌是基督,但這都是按照猶太民族的盼望,期望耶穌帶領他們復興以色列國,所以門徒無法理解和接受耶穌預言自己必須受苦被殺,三天後復活。為何上帝揀選的基督必須受苦被殺?這個道理對門徒而言,不單無法理解,亦阻礙他們正確理解耶穌的使命。
為要糾正門徒對基督受苦的理解,耶穌帶着彼得、雅各和約翰上到高山,他在三位門徒面前改變了形象,面貌和衣服,發出基督的榮耀和光輝,同時摩西和以利亞顯現,並與耶穌談論他去世的事(參路9:31),當時門徒很驚慌,彼得說要為耶穌、摩西和以利亞搭三座棚,這時有雲彩遮蓋他們,舊約中雲彩代表上帝的同在,上帝的聲音從雲彩出來說:「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從他!」此時門徒確知耶穌是榮耀的基督,亦將要被害被殺,這都是出於上帝的旨意。
雖然當時門徒未完全明白耶穌的教導,下山的時候還彼此議論「從死人中復活」的意思,相信在耶穌復活以後,他們才真正認識耶穌身分與使命的意涵,但至少他們知道自己跟隨的耶穌,既是榮耀的君王,亦是受苦的僕人,不會像祭司和文士棄絕他。
路德提出十架神學中一個非常核心的基礎,就是「受苦的基督」,我們敬拜的耶穌基督不單坐在寶座上,也是在十字架上,最終復活得勝的那位。我們要在苦難中認識基督,過去經歷痛苦不致失望,因基督與我們同受苦難,讓我們憑信心經歷十架的破碎,順服聖靈帶領,活出在基督裏賜給我們的新生命,等待最終的得勝,得見基督榮耀的光輝。


2024年02月4日 
為福音甘心放棄自由 (勞敏儀宣教師) 
顯現後第五主日 
第5期 

自由的定義在傳統上是指人的意願不受到干預,便是擁有「自由」。在這個定義下,不自由是指他人限制我去做我能夠做到的事情。我做不到我能力以外的事情,如不能飛或不能凌空跳起十尺,並不算是不自由。1當自由被濫用就是「放縱」或是「任性的自由」,是不可不做,不能約束。然而真正的自由是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可以約束,也不受約束;拿得起,也放得下。
保羅在林前九章講述他自己如何為福音的緣故,放棄自己的自由。「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耀的,因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就有禍了。」(9:16)保羅指他傳福音是迫不得已,所以沒有好誇口,更加不傳福音就有禍了。從這角度看,他不是自由的,原文更加意指是被需要所壓迫,不得不如此。然而保羅表明自己卻是甘心做的,亦是因所受的託付。「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心,責任卻已經託付給我了。」(9:17)
事實上有些事情臨到,人彷彿沒有選擇做或不做的自由。但我們可以選擇抱着怎樣的態度去做——甘心或不甘心。我們在工作中是抱怨的去做?在服事中有埋怨的去幹?過程只有苦澀沒有賞賜。如果我們認定自己的崗位是從主所託付的,我們就是有主託付在身的人,也許是不得已,但我們仍可選擇我們的態度,這顯示一個人內心的自由仍在。甘心去做,就愈做愈發起勁,喜樂伴隨,帶着樂意就得主的喜悅和賞賜。而「甘心」正是自我意願不受任何干預的那種「自由」,保羅有的是真正靈裏的自由。
「我雖然是自由的,不受人管轄,但我甘心作了眾人的僕人,為贏得更多的人。」(9:19)保羅的自由是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可以約束,也不受約束。他甘心不高舉他有使徒的權柄,卻選擇作僕人,他才是真正有自由去使用權柄的人。人如何使用作領袖的權柄呢?世界叫我們看見不少的是操控和轄制,使人失去自由。保羅提醒我們唯有甘心做僕人,才不使權柄被濫用,令主的教會受傷害。耶穌是世界的主,他卻跪在門徒面前替他們洗腳,那條手巾就是他的權柄,為要服事,為要多得人。
保羅在傳福音的過程中,在語言、文化、生活習慣上跟不同的人認同(9:20-22),他放棄自己原本可以按照的喜好、文化、習慣來生活的自由,為的是要多得人,為的是福音的緣故,為的是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9:23)。我們能否為主的緣故,放下自己的自由,成為靈裏真正的自由人,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
--------------------------------
1 Isaiah Berlin, “Two Concepts of Liberty,” Four Essays On Liberty,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p.3.


2024年01月24日 
新的教導.心的改變 (吳翠嫻宣教師) 
顯現後第四主日 
第4期 

今天所選讀的經課馬可福音記載耶穌和他的門徒到了迦百農,在安息日進了會堂教導人。經文雖然沒有記載耶穌在會堂裏說了些甚麼話,但是應該十分吸引及精彩,並充滿了道理、智慧和說服力,大大地打動人心。經文記載:「他們對他的教導感到很驚奇。」而經文更告訴我們,這是因為耶穌的教導表現出他帶着權柄,不像他們日常接觸到的文士一般。當時的文士研習的模式,是通過不斷重複敘述,將資料牢記於心並將之教導學生。我們今天會否同樣地追求許多聖經的道理或知識,但這些知識會否對我們的生命產生幫助,又會否能造就人呢?
主耶穌的教導如何與眾不同?他的教導如何帶有這份魅力和權柄?當然,這一切都是來自上帝,從馬可福音第一章的記載中,我們可以在耶穌受洗及耶穌受試探的內容,知道他已充分作好準備,並全然投入他的使命中。這些記載,正正要讓我們看見這位上帝的兒子,他是帶着從上帝而來的能力,他的工作從開始就是充滿權柄,勝過人(文士)及污靈(魔鬼);但他卻沒有停留在這種成就與名聲中的滿足,相反地隨即展開全面工作,接觸貧困病患,施行醫治安慰,四出面對群眾,傳道教化及呼召門徒,直至在十架上完成他的使命。
除了耶穌的教導讓人感到驚奇,主耶穌趕逐污靈的事件,更見證了他的屬靈權柄,讓人驚訝對問說:「連污靈也聽從了他。」耶穌的權柄和大能,從言教上,行動上,同時也應該是在耶穌身上看到這種「新的道理」,因為帶來新的提醒,新的體會,新的視野,看見上帝的拯救,他的應許要實現了,對他們來說是新的教導!因此,人心被改變了。今天,實在值得我們再三思考及反省,當領受主耶穌的教導時,我們有沒有這份「驚奇」,感到他的「權柄和大能」在我們的生命中?
主耶穌啊!求你幫助我們,你道成肉身,帶着權柄向我們顯示你生命之道,是要叫我們學效昔日門徒回應呼召——立刻捨下網,跟從你。主啊,你的話語是我們腳前的燈,照亮我們每一步,指引我們的生命有新的教導,心的改變。感謝你。


2024年01月21日 
合一悔改 (鄧民瀚) 
合一主日 
第3期 

本會一直響應由基督教協進會推動的「教會合一運動」,每年皆與基督宗教內不同宗派的同工、同道一起安排舉行「合一主日」——彼此交換講壇或撰寫聯合禱文等,提升信徒對教會合一的意識,並藉此思想和回應基督召叫人類與他「合而為一」的神聖任務。
正如二0一八年基督徒合一祈禱週的《聯合呼籲文》這樣寫道﹕「基督徒的理想,是最崇高的平安、自由、融洽團契、愛心和社會公平正義,所有這些,和基督信仰連結在一起,就可以重塑世界的精神和文化本質。」可見合一不獨是社體之間的和諧穩定,而是對上帝真理的共同見證和追求。
今日的舊約經課,提及那時代被宣判有罪的尼尼微,經歷了一個幾近難以置信的全民族悔改。經上記着說﹕「尼尼微人就信服上帝,宣告禁食,從最大的到最小的都穿上麻衣。」「上帝察看他們的行為,見他們離開惡道,上帝就改變心意,原先所說要降與他們的災難,他不降了。」(拿3:5, 10)
這使我想到今日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其中一個重要意義,是要宣告和共同實踐「認罪悔改」的見證。不是嗎?世界戰事連連,爭競和對立無日無之。昔日尼尼微這外邦民族都能由心而發的悔改和回轉,今日在基督徒之間亦不常見。在新一年,祈求上帝賜我們從最大的到最小的,都先向他悔改、放下自己的偏執,以愛為先。
去年本會出版的《循道衞理宗的核心信念與傳統》,在單元十提醒我們:「要克服偏執和驕傲、狹隘和狂熱,避免在信仰群體內帶來衝突和紛爭、傷害和仇恨,甚至分裂,我們必需學習確信和開放、互相包容接納和尊重他人的大公精神,不要勉強別人與自己一致。」道理總是知易行難。為着我們所曾傷害過的,和我們被傷害的感受,求主醫治。此刻,讓我們為普世教會的合一和悔改禱告。


2024年01月14日 
僕人敬聽 餘生事主 榮耀主名 (王玉慈牧師) 
受託主日 
第2期 

撒母耳三次被主呼喚的經歷,弟兄姊妹應該都很熟悉。在我們信仰的歷程中,有沒有也曾被主呼喚過的經歷,若是有的話,我們是如何回應的呢?
從每天睡醒起床到晚上回家睡覺,我們每天都會接收到很多資訊,和聆聽到不同類型的聲音。在現今資訊和聲音泛濫的時代,我們如何能在其中聽見上帝的呼喚,這是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才能掌握屬靈分辨的洞悉力!每天靈修親近主和恒讀聖經說話,我想是其中一個很重要得着屬靈分辨洞悉力的秘訣。當然,我們更需要每天安排約十五至三十分鐘的時間,和選取合適環境和安靜的地方,我們才能有機會清晰聽到上帝對我們的呼喚。「我們同他在聖山的時候,親自聽見這聲音從天上出來。」(彼得後書1:18)
在教會多年的事奉中,感謝主讓我得着多元的學習和豐富的恩典。當自己繼續尋求未來事奉的方向和道路時,我清楚聽到上主温柔的慈聲對我呼喚,將我的餘生完全交在他的手裏,按着他的帶領全心全意的事奉他,實在是讓我感到這是何等大的福氣和恩典!
我們的上帝不單向愛主守主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他更是一位滿有榮耀的主。「耶和華啊,尊大、能力、榮耀、勝利、威嚴都是你的;天上地下的一切都是你的;耶和華啊,國度是你的,並且你為至高,為萬有之首。」(歷代志上29:11)所以,在面對今天人心不安和彎曲悖繆的社會,求主幫助教會能堅守主道和聽道行道,並靠着聖靈賜給我們的大能,讓我們每天活出美好的見證,將一切的榮耀歸給上帝!
今天是受託主日,在新的一年中,相信上帝會託付給每一位弟兄姊妹新的責任和使命,不知道我們有沒有聽到耶和華對撒母耳昔日的呼喚呢?「耶和華來站着,像前幾次呼喚:『撒母耳!撒母耳!』撒母耳說:『請說,僕人敬聽!』」(撒母耳記上3:10)


2024年01月7日 
擁抱轉變.成全福音 (簡祺標牧師) 
立約主日 
第1期 

自從世紀性全球疫情爆發以來,在每個人心中對「轉變」兩個字已經不再陌生。轉變不單會令人不安,急劇的轉變更會使人陷入失落、迷惘、驚慌當中。轉變很容易讓人進入一個浮游不定的狀態,失去了自己的立足點、失去了自己的身分、甚至失去了自己的目標。
現嘗試透過馬可福音一章4-8節看施洗約翰帶給我們一些學習——
第一,施洗約翰明確知道自己的身分。
他清楚知道自己是耶穌基督前頭開路的使者,是向前邁進的先鋒,這不是自己計劃、不是自己期望的,而是按照上帝的心意和安排。因此,馬可福音一章4節指出「照這話」就講出約翰對這身分沒有抗拒,而是甘心樂意地肯定,並且前去曠野。
第二,施洗約翰積極面對自己的使命。
約翰處身在曠野,「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的是蝗蟲和野蜜」,就反映出他完全融入曠野的生活。他不嫌棄曠野的荒涼,也不嚮往人口稠密的城市,反倒努力「宣講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的信息。結果很多很多人出來,接受約翰的洗禮。
第三,施洗約翰懂得分辨優次,安排輕重。
約翰深知耶穌基督的能力比自己大,並用聖靈施洗,真的無可相比。但是他卻肯定其施洗者的角色,因此約翰沒有拒絕為耶穌洗禮。所以,約翰清楚分辨其身分角色,不會為耶穌洗禮而驕傲,亦不以能力稍遜於耶穌而自卑。
施洗約翰正身處於上帝要打破其緘默的歷史轉變裏,他勇敢面對轉變,更擁抱轉變,成為歷史的見證人,福音改變世界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