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龍光牧師

返回牧師部
英文姓名:
The Rev LO Lung-kwong 
按立/轉職年份:
1979 
總議會調派及選委之職務:
退休、循道衛理優質生命教育中心專業發展顧問、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高級研究員(榮譽) 
電郵: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2006年05月28日 
建立分享信仰的群體 
衛斯理 總議會 主日 
第22期 

信仰分享運動所要建立的,不只是要使更多人得到分享信仰的益處,成為基督徒,也不只是訓練一個一個的信仰分享大使,最重要的,乃是要建立起分享信仰的群體,也就是一個一個有使命感的信仰分享的堂會,在每一個不同的社區和社群中,不斷推動群體中的弟兄姊妹,彼此同心,彼此支持,彼此鼓勵,彼此提醒,可以繼續不斷去分享信仰。

使徒行傳第二章36-47節,記載了第一個分享信仰的群體是如何誕生、如何建立,以及有甚麼特色。

一.這群體有甚麼特色?(vv.36-41)

1.因聽道而扎心的群體(vv.36-37) 教會是一個信仰群體,由一群聽道之後扎心、悔改、受洗、罪得赦免並領受聖靈的人所組成。扎心是信仰的一個起點,扎心的人不會舒服,他必須尋求改變,問題是今天我們聽道有否扎心?

2.生命願意被改變的群體(vv.38-40) 教會是一群肯面對自己生命、願意改變人生方向,以致與這世代的方向不同的人所組成的!但我們必須學習追求上帝的方向,敢於與這世界不同,不被這世界的價值觀與看法所操控,並從上帝的眼光看事物!

二.如何建立信仰群體?(vv.42-47) 教會既是一群屬主並有生命的群體,這群體是如何建立的呢? 1.遵守教訓 2.相連相愛 3.外顯見證 4.凡物公用 5.同心敬拜 6.鄰舍喜愛

作為一個信仰群體,我們需要對道有所敏感,願意被道扎心,不要讓這世界的眼光和價值觀蒙蔽我們,使我們看不見上帝的方向和我們要做的工作;而且要悔改、更新、領受聖靈的引導,突破舊的習慣,脫離這世界的操控,願意作出改變朝向新的目標。我們亦需要遵行愛上帝愛鄰舍的教訓,在生活中彼此切實相愛,願意分擔分享,好使我們的生活就是一個信仰分享的生活,見證能榮耀上帝,得社區和鄰舍的喜愛。我們更要帶著信心,在主裡存著安全感,相信任何又大又難的事情,都不能難倒我們,主的恩典必有預備。我們對人也要存著信任,不要被過去的經驗所綑綁,尤其是全職事奉的同工之間,牧者與信徒領袖之間,牧者、領袖與會友之間,彼此信任,同心同工,建立一個有共同目標、分享分擔、有使命感的團隊,是一群分享信仰的上帝大能的子民。使整個循道衛理聯合教會,成為一個信仰分享的教會。


2004年12月19日 
從「以馬內利」到「道成肉身」 
聖誕主日 
第51期 

在聖經中有各種對耶穌基督出生的描述及記載,最為人熟悉的就是所謂「聖景」,從馬太福音提及的東方博士尋找基督降生的故事,與路加福音記載耶穌生在馬槽及天使向牧羊人報佳音的故事合併在一起,成為了我們現在的聖誕故事。

其實,除了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記載耶穌出生的故事外,其他福音書和聖經經卷都沒有類似的記載;但耶穌來到這個世界的意義,也就是基督誕生的意義,卻在多卷書上有所論述,包括了:

(一)應許的實現

耶穌的出生,代表了上帝在舊約聖經中所應許的基督,實現在人類的具體生活中。重要的不是舊約「未卜先知」的功能,而在於聖經中表達了與人立約的上帝對在苦難、迷茫,對未來充滿焦慮和缺乏希望的人類,實現了拯救的承諾。

故此,耶穌的出生乃是為了被困苦及絕望所捆綁的人,而非錦上添花,為了已經活得快樂的人加添歡樂。聖誕節正提醒我們,要去尋找那些活在愁苦中的人。

(二)「以馬內利」

馬太福音在記載耶穌出生的故事前,先說明這嬰兒誕生之目的是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太一:21),而且引用先知的說話來指明拯救的意義是「以馬內利」──就是「上帝與我們同在」。然而,「上帝與我們同在」又是甚麼意思呢?根據馬太福音的記載,耶穌誕生引起的第一個後果是希律王因要殺他而濫殺無辜,而他的父母更要逃亡到埃及(太二:13-16)。原來,「以馬內利」的意思並不等於天下太平,無風無浪,卻是將罪惡顯露和在危險中生活的經驗;在馬太福音結束時,再提起「以馬內利」乃是與耶穌基督升天時的命令有關,他差遺門徒去使萬民作門徒,當他們施洗、教導遵行耶穌的教訓時,耶穌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廿八:18-20)。故此,耶穌的出生,代表了「上帝與人同在」,而只有我們參予使命和遵行耶穌的教訓而活的時候,即使在險惡的環境中,仍可經驗到「以馬內利」。

(三)道成肉身

約翰福音的聖誕故事,就是「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約一:14),在這裡沒有戲劇性的故事,只有直接的說明:「原本抽象的道成為了有血有肉的生命」。中國宗教的關注往往是如何可以「肉身成道」;現代世俗人的關注是如何可以從「平凡」變得「不平凡」,「低層」上升至「高層」;基督誕生的指向卻是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升高,乃在於俯就卑微,以具體的方式將恩典與真理顯明出來。

雖然在福音書中有提及耶穌誕生乃是聖靈感孕,但他還是在母親十月懷胎後才出生,就像任何一個最平凡的嬰孩。故此,聖誕本身不是一個神蹟,乃是一個很平凡的故事所帶來的經驗,重要的是上帝不但「與人同在」,更「成為人」,認同了人的實況與命運,與人同甘共苦,而他也邀請我們背起十架來跟隨祂;這樣,我們才可以經驗祂復活的生命。這就是耶穌誕生之目的。


2003年06月1日 
疫症肆虐下 為國家人民禱告 
中國、聖餐主日  
第22期 

慈愛的上主,我們要同心向傾心吐意。
六月,是中國人傷感的月份。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農曆五月五日端陽節 ,與紀念八九民主運動的六四紀念日,總在這個時候重新激盪著我們差一點便靜止了的愛國情懷。而今年,端陽與六四竟重疊在同一個日子。

二千多年前的屈原,愛國的代價是被誣衊與放逐;十四年前的愛國青年 ,被抹黑、槍殺與趕逐。發自赤子之心的呼喊,對罪惡的控訴,對國家多年來的坦誠祈盼,總是被壓制與吞噬;「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甚至總是要蓋過光明。歷史上不同形式的重複經驗,使我們感到顫抖、無奈 ,甚至差一點失去鬥志與希望。

主啊!我們不禁要問:應許照亮世間的真光在那裡?

今年的六月,是疫症仍在海峽兩岸的中國人中肆虐的時候,奪去了不少生命,也破壞了不少家庭。究竟中國人受了甚麼咒詛?為何竟成了疫症的源頭?使「黃禍」被添加了新的內容?為何中國人要再一次經驗羞辱與排斥?

主啊!憐憫我們!憐憫我們的國家與人民!

然而,主啊,當我們看到那些前線的醫護人員,日以繼夜地在照顧受感染的患者,我們便在這咒詛中見到了曙光。

從香港的劉永佳、謝婉雯、鄧香美、劉錦蓉等,為對抗疫症,照顧病患者而獻上了生命。他們生命的光輝照亮了仍在與疫症搏鬥的病人,點燃了他們的希望。

從北京的蔣彥永醫生,冒著生命威脅,揭露了北京醫務衛生工作負責人的虛偽,促使失責的官員下台,這是在中國首都少有發生的事情。

這些平凡的英雄人物,用生命來表達他們赤子之心與愛人民的情懷,他們的生命,正反映著在十架上的生命,在黑暗與死亡的陰影下,活出了生命的光輝。的復活,見證光明必定勝過黑暗。

主啊,原來「非典型疫症」是化粧了的天使,它使香港人累積的怨氣得以紓緩,重新凝聚了散漫的民心,重新肯定了生命在乎與人分享,而非自己擁有。虛偽不能勝過事實,罪惡不能被掩飾。

眼見疫症逐漸受到控制,染病者陸續出院,新個案的數目慢慢下降。我們見證了光明的勝利。中國新的領導層勇敢地撤換失責官員,見證了中國在不斷進步。

主啊,屈原在歷史中早已得以平反,被確認為愛國詩人,我們求繼續彰顯公義,因六四的愛國運動而失去生命的青年得以光明正大地被紀念,失責的官員得到公正的審判,愛國青年的行動得到公平的評價。正義在歷史之長流中必被高舉!

主啊,中國國家和人民的苦難終必過去,中國並沒有被咒詛而只有的祝福。

今年的端陽與六四重疊,我們彷彿看到屈原被枉到平反的道路,同樣會發生在六四犧牲者的身上。

主啊,我們是何等的小信,差點兒忘記了是掌管萬有、掌管歷史的主 ,就是真光。我們為疫症在整個世界全面受到控制而禱告,也為中國和香港的領導人和人民禱告,願上帝賜予更大的信心與智慧,讓真光照亮我們。願的國降臨,願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奉主名求。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