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基督教循道衛理聯合教會: 邁進廿一世紀 第二個五年路向

如需要開啓 PDF 檔,請下載 Acrobat Reader

甲: 引言

一九七五年,香港循道公會與香港衛理公會聯合,成為香港基督教循道衛理聯合教會(下稱本會),至今已三十年。感謝上帝一直的保守、引領、和使用,讓本會在各方面都有相當的發展。同時,我們所身處的社會和世界,也在不斷的轉變和發展中,而且是愈見急速,我們深信本會若要持續地保持活力,以繼續履行上帝託付的使命,就不能缺少持續的檢視、反思、定位、和更新路向。

五年前本會牧師部,面對覑新千禧的困難和機遇,發表了《邁進廿一世紀路向書》,當中開列了本會邁進廿一世紀首五年的一些建議,以作為本會眾多堂所、學校、社會服務機構,同工和會友的參考。當中有很多已經結出初熟的果子,需要研究如何延續和發展,亦有一些乃長期的路向,需要我們慎重檢討、更新定位和持續計劃。更重要的是,路向書中所包含的眾多信念和立場,仍然值得本會各單位同工及會友繼續仔細地查考,以致我們能有共同的信念和立場,繼續邁向未來,成為上帝在地上明亮的燈檯。

放眼未來,我們需要再次肯定本會的路向,思想和釐定接下來的五年工作重點。因此,本會牧師部舉行了多次會議,檢視了近年在我們的處境中發生並對我們影響深遠的重要事件和一些世界發展趨勢,重新肯定了本會在此時此地的信仰立場和角色,並以上一份路向書為基礎,定下未來五年的路向和工作重點。但願我們能藉此路向書再次彼此勵勉,一同向前邁進,使我們的教會透過「傳道、教育、服務」,繼續為上帝所使用。

乙: 處境檢視

教會必須對所存在的處境有所認識和了解,才可以忠心及有智慧地實踐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的使命,我們謹以簡單的文字去勾畫國際趨勢,中國、香港和本會的處境。

  1. 國際趨勢

    踏過了廿一世紀的門檻,我們的教會繼續面對下列六項全球性的大趨勢:

    1.市場經濟全球化

    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廿世紀徹底崩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成為全球性的經濟動力。此趨勢一方面加速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更多財富,但同時加劇了跨國大財團之壟斷、全球及地區性的貧富懸殊;各地區的社會福利、教育、醫療等政策,亦趨於重視市場導向和效益掛帥;忽略愛心、分享、捨己、道德等人文精神。

    2.族群之融和與衝突兩極化

    廿世紀的冷戰時代結束,超級大國的衝突危機得以紓緩,不同族群、文化、宗教之間的接觸更為頻密,創造了彼此交流、融和與整合之機會。但國際間的利益、權力和野心所引起之衝突、侵略、排斥、歧視、甚至戰爭(如:恐怖主義、反恐戰爭),在世界各地卻有增無減,寬容、接納、尊重等價值備受忽視。

    3.資訊科技引致分化及製造迷失

    互聯網和各類資訊科技急速發展,普羅大眾亦有機會接觸及使用這些尖端科技,帶來無限的溝通及掌握資訊的機會。但不良的資訊及表面化的溝通亦隨之盛行,趕不上資訊科技發展的個人、社會及國家,更日益被邊緣化,面臨更大的孤立和貧窮。資訊科技帶來人類群體更密切的關係和知識的普及化,卻同時引致社群更大的分化,關係和生命的膚淺化。資訊科技之發展亦令人類更加繁忙,網上亦充斥覑劣質及真假難分之資訊,迅速廣泛地傳播,加上無孔不入之滲透力,造成價值觀混淆,資訊失去公信力,人類社會處於迷茫中而失去真理和道德的判斷力。

    4.生態危機的深化

    現代人的經濟發展帶來地球生態環境難以彌補的破壞,威脅當代及未來人類的健康,更令大量的生物絕種。生態危機的深化,不但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更促使部分窮苦的人要直接承受這危機的後果。而生化科技無止境的發展所引起之瘟疫(如:瘋牛症)和仍未能確定來源之傳染病(如:禽流感、非典型肺炎等),不斷發生。加上天災(如:海嘯、颶風、地震),造成大規模傷亡,社會受破壞,使世人覺醒到人類之渺小及大自然之不可駕馭。人類必須與大自然建立和好關係,共同分享資源及資訊,以防治及減低因大自然被破壞而發生之天災,及貧窮國家因缺乏知識及資訊而受更大之損害。

    5.個人主義的絕對化

    在抗拒廿世紀的集體主義鬥爭中,個人的自由與價值不斷被提高;獨裁權威不斷被否定及打倒的過程中,一方面使個人免受集體主義和多數派的迫害,異類意見及異見分子受到尊重,但個人唯我獨尊的心態,亦逐漸令個人主義走向絕對化;任何普遍性的原則和權威皆受到挑戰,使傳統的道德觀和價值觀趨向相對化,新的共識未能建立,形成社會在道德和價值取向上的混亂狀態。

    6.宗教的多元化和私人化

    宗教在廿世紀不但沒有式微,新興宗教不斷湧現,再次肯定人類對宗教的需要。惟宗教信仰逐漸趨向實用性和私人化,成為個人喜好的選擇,以能否滿足個人心靈的需要和物質生活的豐富為取捨的標準。強調感受與經驗,輕視傳統與理性,使宗教信仰趨向多元化且變得紛亂,加劇了傳統宗教的內部衝突和矛盾,漸漸使宗教信仰失去了協助追求全體人類共同幸福的作用。

    以上的六項全球性趨勢,對亞洲、中國及香港的影響也十分明顯,尤其是亞洲金融風暴之後,全球化的浪潮更為洶湧。亞洲人在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威脅下,更看重亞洲人地區身分的建立,以抗衡對西方的依賴和壟斷。

  2. 中國

    隨覑中國第四代領導人的順利交接、中國成功加入世貿、中國成為第三個送人進入太空的國家、北京取得二零零八年世界奧運會主辦權等事件,使中國加速與世界接軌,無論在政治、經濟、文教、科研、建設等方面都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機遇,大大提高了中國對世界的影響力。根據中國憲法保障信與不信宗教的自由,內地基督徒人數不斷增加,各地有不少教堂得到重建、擴建或新建,改善了聚會環境、吸納大量新教友,聖經印製和宗教書籍的出版也非常豐富,各地方的神學院在環境設備方面大有改善,不少大專院校及學術機構,正面而積極地推動對宗教(特別是基督宗教)的研究。內地與香港之教會領袖及信徒彼此建立更緊密的關係,藉覑互相交流,彼此支持和鼓勵。「自遊行」政策的不斷推廣至內地更多城市,更加速了內地人士來港的機會,信徒間的交流機會不斷增多。在神學教育上,亦有內地的學生和學者來港進修神學及作出交流,香港的神學院亦有安排學生前往內地教會實習、訪問,彼此交流和分享。在未來的五年,中國在世界的舞台上將更加活躍,內地與香港的交流更加暢通與緊密,我們必須更敏感於這些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和機遇。

  3. 香港

    回歸後,香港社會不斷出現政治爭拗,政府管治權威薄弱,兩次「七一」大遊行和屢次「人大釋法」,促使港人增加對社會之關懷與投入,信徒和教會亦對政局增加了關心和參與,但亦使部分港人對社會更加消極與冷漠。這些政治事件,均突顯中港兩地在「一國兩制」及「法治」與「人治」的理解和實踐上的差異。而特區政府尋求「人大釋法」以壓制港人的意見,導致市民愈加不滿現時之管治模式,並對特區政府是否能夠秉承優良的「法治」精神和傳統來管治香港失去信心。

    珠三角經濟發展、更緊密經貿關係(CEPA)及自遊行等政策的實施,有利於加速中港兩地的商務及文化交流,對兩地的人民及文化的融和有積極的影響。

    二零零三年爆發的「沙士」疫症,對香港人一向引以自豪的管理和服務文化產生很大的衝擊。然而,透過這次危機,使香港市民重獲凝聚力,對生命價值和犧牲為本的愛有新的反思和認識,為香港文化注入了一些新的元素。

    然而,特區政府在人口政策上搖擺不定,而且預計失誤,以致一方面以人大釋法之方式排拒港人在內地所生子女來港定居,不但造成社會分化,更由於適齡學童人數不足,造成學額過剩。長遠而言香港人口結構將極不平衡,故又在港人毫無準備下,突然鼓勵提高生育率,又支持「家庭團聚」為理由而加速批准港人內地家人來港定居。但因港府並無長遠的支援及輔導計劃協助新來港人士融入香港,因而導致大量的家庭問題湧現:家庭暴力、虐妻、虐兒、離異及子女教養等問題,再加上新市鎮社區配套設施不足,最近天水圍的嚴重暴力事件便為顯著例子;如何協助新來港人士融入社會仍然是教會服務社會之機會。此外,特區政府在社會未有明確共識時,通過「賭波」合法化,最近又故意洩露準備推出「性傾向歧視法案」,引起社會激烈討論,再次製造社會分化。香港經濟隨覑世界經濟環境改善及內地提供的各種機會而逐漸復甦,然而基層人士的情況未有好轉。失業率仍然高企,社會中貧富懸殊情況日益嚴重,商家缺乏對社會的承擔,港人的工作量和工時不斷增加,造成身心靈疲乏和家庭相聚時間及質素不斷降低,長遠而言,對港人的生活質素,造成極大損害。在港人對特首極度不滿的壓力下,本年七月,特區政府更換了新的特首,暫時紓緩了港人的不滿,但從小圈子選舉選出的特首,其認受性不高,隨覑社會危機的發生,其管治危機亦會出現。因此,教會對社會及會友所在的處境,必須具敏銳力與分析力,才能提供適切的牧養。

  4. 本會

    本港教會,身處在這些趨勢及處境中,亦受到極大的衝擊,有跡象顯示教會漸趨向於覑重市場效率與效益,眼光短淺,感性導向,強調個人主義,重視事工的數量而忽視長遠的生命質素與人才培育,信徒為了個人及家庭能保持及提高生活水平而終日疲於奔命,教牧與信徒領袖關係疏離與信任降低,對社會公義的關注日益減少,對政治經濟的急速轉變感到迷惘而無力回應。

    不過,回顧過去五年,可算是本會一段整合鞏固的時期,我們雖然面對不少危機,但隨覑教牧同工和神學生人數和質素的提昇,為本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各堂會(尤其是一些中、小型的堂會)積極地尋找與學校和社會服務機構的合作機會,更正面地回應社會及社區的需要。此舉不單為本會擴闊了接觸和影響社會的層面,同時亦幫助會友們建立了更全面的教會觀和更大的委身和承擔意願。

    然而,由於本會單位數目不斷迅速增加,容易忽略會友在質素上的提昇。不過,近年來亦見到不同的堂所透過多元化的崇拜和活潑的宣教牧養事工(如:信徒培訓中心及康體/野外福音事工),積極參與事奉的會友在知識和靈命上都趨向成熟,願意肩負更大的使命和責任。然而,在家庭、成年和青年會友的宣教牧養上仍有待更大的發展;一些歷史較長而規模細小的堂所,在堂址條件、同工質量、信徒更新及發展方向的建立等,需逐漸趨於穩定及改善。而本會的學校和社會服務機構在特區政策的急劇轉變中,仍須積極地摸索更好的回應方式,並以提昇優質生命及支援弱勢群體,作為工作的方針。

丙: 教會角色和使命的肯定

本會深信上帝一如過往的邀請我們與祂同工。藉覑傳道,教育和服務工作,彰顯上帝國度的臨在。故此,本會不單以信仰分析時代轉變的趨勢和教會本身的「強、弱、機、危」,更籲請眾信徒重新委身,一同努力,把握機會,不斷更新。我們對先知、僕人、祭司和傳道者各身分作出重新確認和了解,好讓本會能忠於上帝賦予我們的託付,回應前面的挑戰,為上帝作出美好的時代見證。

  1. 先知是上帝真理勇敢的宣告者

    作為先知,本會必須對社會作出關懷,尤其是對政冶、經濟、民生、和社會文化等範圍內不公平、不公義的腐敗力量,壓迫、奴役和傷害人的制度,時常保持屬靈的洞察和分析能力,並應站在真理立場,藉覑聖靈的幫助,發揮作為世上的鹽和光之作用。本會不單不與罪惡勢力和腐蝕人性的制度妥協,更敢於站出來監察、披露、批判、甚至作出斥責及抗衡,要求不義者一同悔改更新。

    本會在這時刻,除了繼續對社會中漸趨嚴重的貧富懸殊、色情、毒品泛濫等問題和醫療、教育、社會福利服務等體制上的改革,並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發展等課題作出適切的關注外,亦須以具體的行動加以配合。

    面對未來的日子,我們更需密切監察言論自由、新聞自由、資訊自由和宗教自由等個人的重要社會權利。另外,賭波規範化後造成賭博問題的普遍性和嚴重性,也需要我們作出有效的預防和治療。少數族群權益的關注和保障,也是作為先知應有的責任和使命,讓不同的族群在香港社會能和諧共融相處。還有,未來特首及立法會議員普選的合理時間表,提高特首領導整個政府之合法性及認受性,也是我們需要關心並且和市民一同努力促進的目標。面對政府在教育及社會服務方面的政策,本會必定堅持合乎信仰的立場,不畏權勢地作出適切及具體之回應。

  2. 僕人是基督大愛的努力實踐者

    作為僕人,本會遵照耶穌基督「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教訓,不求教會自己的名利和特權,但求實踐從主而來「愛人如己,彼此相愛」的命令。本會願意分享資源,以謙卑順服的態度,認同社會中的貧苦困乏者,並且樂於為他們作出受苦犧牲的服事。為覑建立他們,活出有尊嚴和豐盛的生命,本會呼籲信徒獻上自己,在服事的過程中,體驗信仰生命的豐盛。

    本會願意在這個新世紀,對社會上的各種需要更為敏感,繼續努力作出承擔,積極尋找機會,藉覑提供堂所牧養、社會關懷與行動、學校教育及各種愛心工作服務社會。

    回顧近年社會的轉變、社區的變化,本會各堂所在事工上亦有不同關注和配合,例如商區事工、新來港人士、基層人士和社區關顧等,藉覑不同活動開拓視野和服事經驗。總結這些經驗,本會各堂所須在所屬社區中尋找定位服事,例如在醫院、學校、家庭、不同年齡和不同階層的人士中。

    教會作為僕人的角色,旨在回應社會實況,結合不同資源以推動服務和關懷,如近年家庭和婚姻的問題,本會之社會服務機構和堂所都相應地作出關心,並提醒會友對此之關注。

    本會一直以「傳道、教育、服務」三結合為服事理念,確實發揮更大的服事能力,盼望各單位能在人事和事工計劃上充分配合,在未來更好地運用資源,使教會的僕人角色得以更好地發揮。

    展望未來香港的情況 ── 人口不斷老化,家庭關係疏離,婚姻受覑社會文化和個人主義的衝擊,香港的教育政策朝令夕改,家長未有得到適切的輔導而為子女的學業疲於奔命,在這衝擊下,家長和子女們面臨極大的壓力。

    本會作為一個辦學團體,更需認定學生是本會學校的首要服務對象,若本會經過全面的諮詢及透徹慎思明辨後,發現在政府的教育政策下,無法達到本會辦學的宗旨、目的和目標時,本會應以完成歷史任務之心懷,將辦學之責任交還政府,但必須繼續運用資源,實踐教會作為教導者的僕人使命。

    因此,本覑耶穌基督的教訓,本會一方面服事有不同需要的人士,另一方面藉此表達僕人的角色,未來可考慮按社會需要推動不同的教育和服務事工,包括培訓提早退休之人士,使他們成為服事的群體和人才資源;培育信徒建立美滿的婚姻生活,以鞏固家庭關係,不單為他們提供聖經的教導,更需要提供預防性的教導,如婚前輔導;推動信徒關心邊緣人士、單親家庭、囚友、殘障人士,培育信徒志願精神,包括服務態度及心志;還要培育信徒實踐神貧和簡樸生活的原則,與社會分享資源和服事社區。

  3. 祭司是神人關係和好的建橋者

    作為祭司,本會看重我們可扮演重建社會中各種冷漠、猜疑、緊張、甚至破裂關係的中保角色。由於教會不尋求屬世的名利權勢,也不會完全認同任何團體、主義、制度的立場和利益,教會這種超然和中立的獨特身分,讓她可以成為追求自身利益而引起衝突的不同社群間關係的中保。本會秉承基督託付我們使世人與上帝和好及世人彼此間和好的使命,立志委身在社會眾多糾紛衝突、彼此敵視、互不信任的關係中,作使人和睦的工作,宣講愛心、信任、體諒和寬恕的信息,斥責社會中的驕傲、自義、自私、自利、偏狹、排斥別人的思想和行為,在合乎基督真理和公義的原則下,締造彼此尊重、真誠對話、欣賞接納等共融條件,改善各種破裂的關係。

    本會在這段時刻,應特別為社會中各種破裂關係所帶來的誤解、衝突、傷害和不幸懺悔認罪,求上帝寬恕赦免我們。本會也應殷切為巿民和執政者代求,求上帝的靈更新改變我們。尤其在特區政府與教會關係的轉變中,本會更應肯定教會的位置與角色,不亢不卑,在不追求特權與名利的大前提下,更積極地與政府建立適切的關係。祈求主藉覑本會的事奉,引領世人與上帝和好,也促進世人與自我、他人、世界間的和諧關係。

  4. 傳道者是上帝永活真道的傳遞者

    作為傳道者,本會肯定宣講和教導是教會的榮耀職事,故此我們鼓勵信徒應以無比的熱忱去傳遞上帝的永活真道和作為,透過個人生命經歷的信仰分享和群體的愛心行動,將上帝啟示的福音真道與時代處境產生的需要相連繫;以適切時代的聖經真理教導信徒,成為有恩賜又忠心的門徒,引領未信者歸向基督,因而認識真理和得覑生命。

    本會深知世上充斥覑許多與上帝真理相違背的教導,歪曲的人生價值觀和屬世的行事為人準則;故此本會懇求聖靈大能的恩助,厚賜智慧和見識、信心和勇敢、謙卑和真誠、以生命行動見證所宣告的福音,批判社會中不合真理的文化和生活,即使我們可能因此遭受誤解、拒絕和誹謗。

    面對廿一世紀這個價值標準混亂,覑重功利,崇尚物慾,眼光短淺,道德標準相對化的世界,人類心靈愈感虛空缺乏,無所適從,也找不覑生命的意義和方向,本會更應竭力宣講適切時代的福音真道,教導上帝的話語,以言以行成為上帝忠心的傳道者。

    本會未來將透過「信仰分享運動」和新成立的「循道缳理佈道團」,加強本會作為傳道者的角色。

丁: 廿一世紀第二個五年的路向

(一)發展方向

在未來五年,本會應繼續覑重人才培訓、崇拜生活、更新牧養、團契生活、及推動佈道增長這五方面的發展。

1.兼容並蓄的生命和人才培訓

培訓人才為未來事工發展的基礎,也深信教牧人員和信徒生命質素的更新提昇,是教會得以更新的決定性因素。既然教會的元首耶穌基督藉覑聖靈,已賜下各樣所需要的屬靈恩惠和恩賜來裝備眾信徒,使教會得以建立,使命得以實踐,本會應更加覑重教會本身的生命培育工作和支持訓練人才的神學教育,與神學教育機構建立更緊密的夥伴協作關係,以便本會能培訓出足夠和適合的各類人才。

為吸納優秀人才,鼓勵更多信徒獻身及參與牧職、樂於對本會牧職工作作出長期委身承擔,本會近年來朝覑拓展更多牧職訓練渠道和發展多元化的牧職模式,包括設立「堂區神學生」、「宣教幹事」、「堂區宣教師」、「堂區會吏」、「堂區牧師」、「全職事奉團契」等,以鼓勵吸納更多不同恩賜的優秀信徒獻身牧職工作。本會期望本會在香港的指定神學院(崇基學院神學院)能協助將本宗神學傳統在本土植根,並強化教牧及宗教教育方面的訓練。

過去五年,配合了二千年總議會倡議的「以人為本.人才奉獻」主題,本會在鼓勵信徒獻身及參與牧職、並作出長期委身與承擔方面,成績理想,獻身牧職而願意接受訓練者,紛紛參與本會不同的牧職選訓制度,得覑本會的支持及培育。第一個五年計劃將要完結,完成受訓者,開始委身於本會不同堂所事奉,使本會牧職同工人數增多,減緩人手缺欠的困難。而零五年於總議會通過按立一位「堂區會吏」,使多元化的堂區牧職模式逐步實現。總而言之,本會多年努力於更新牧職制度及提供多元化的牧職模式,已見成效。

在未來五年,除了繼續鼓勵信徒獻身牧職,接受本會支持及培育,亦應努力為現職教牧提供進修培訓,使教牧之屬靈恩賜更能充分發揮。

由於宣教同工需肩負帶領本會「傳道、教育、服務」三結合的宣教模式,為宣教同工提供學習平台,以深化對三結合理念之了解及實踐上的推進實在重要。

除宣教同工的培訓外,信徒的培訓是教會人才整體培訓的另一面,沒有具深度信仰生命的信徒,不會有優質的宣教同工候選人可供訓練;除了義務教士訓練、信徒三年神學課程、及一些短期及獨立的訓練課程外,本會過往一直未有訂定完整的信徒培訓政策與配合的機制,亦未有撥出資源發展培訓的材料。自一九九三年開始,本會獲新加坡缳理公會的協助,使用美國聯合缳理公會的「研讀聖經、作主門徒」課程,成為本會訓練信徒的重要課程,又引入該會的「以馬忤斯之旅」,提供信徒提昇信仰生命質素之機會;目前仍探索將美國聯合缳理公會最新發展的「信徒信仰整合」進深課程(Christian Believer,暫譯)在本會推行之可行性。為統籌本會各類型的培訓工作,特在二零零零年成立「信徒培訓中心」,以集中本會資源去訂定全面的培訓政策及發展配合培訓的機制與資料。如何加強信徒參與牧養工作,更是本會培訓工作的重點。因此,在未來五年,應強化本會與中華基督教會及崇基學院神學院合作之「信徒(牧職)神學訓練課程」,以配合進入廿一世紀的新形勢,向那些因覑經濟轉型而須重整事業前途的提早退休人士及尋找第二次事業機會的信徒提供培訓課程,以吸納這些信徒積極投入教會工作,成為教會的人力新資源。

在努力吸納新的人才參與事奉的同時,本會應關注現職教牧同工生命質素及事奉技巧的提昇,和現有信徒義工的延續訓練,包括鼓勵同工及義工經常性的閱讀,給予退修反省的時間與空間,鼓勵教牧同工善用定期性進修休假,以終身學習的態度來保證與時並進的優質事奉。此外為使新加入教會事奉行列的宣教同工,有適當的支援扶助,本會應強化新同工三年入職培訓計劃,而牧師部應考慮設立牧職上的夥伴制度,好讓牧職同工們能建立互愛互助的事奉生活。

除了教牧同工委身事奉,更需要不斷吸納對本會委身而具恩賜的信徒獻身於多元化牧職崗位上。未來五年本會應更新義務教士制度;考慮給予義務教士在牧養上有更大之權責,可提供願意接受更嚴格訓練及作更深事奉之義務教士擔任義務堂區會吏、義務堂區牧師之機會;繼續推進信徒三年神學訓練課程、推廣信徒(牧職)神學訓練課程,進一步發展整合信徒牧職制度和「團隊牧職模式」,使之得以在各堂所實踐。

2.崇拜更新

崇拜是教會生活的核心和高峰,是豐盛的信仰和生活的表達,是上帝施恩予祂子民的工具。崇拜生活的更新與復興,必然會帶來教會的更新和復興。香港社會和教會正經歷急劇轉變,教會的崇拜生活,在內容及形式上也面臨重大的轉變。為覑本會信徒信仰生命的培育和成長,免使主日崇拜變得因循與僵化,本會有需要以忠於聖經、參照普世大公教會和本宗的傳統、適切時代處境和回應信徒的需要等原則下,對本會崇拜更新給予指引和支援。本會的崇拜,覑重禮儀秩序與自然自發、傳統與創新間的平衡;並且相信在合乎聖經、傳統、理性和經驗的原則,上帝子民在聖靈帶領下,能以多樣的恩賜和方式來敬拜祂。

為此,我們必須對本會崇拜生活作出建議和指引。本會認為崇拜必須包括崇敬、認罪、赦免、讚美、感恩、宣道和奉獻等七個元素;一個恰當的崇拜基本格式需有覲見、宣道與回應、感謝與團契、及差遣祝福四個環節。

本會深信,信徒個人在世上對上帝和對人的服事,並生活中的敬虔態度,是公共崇拜的基礎和質素保證,這也正是先知對崇拜生活的提醒。為此本會期望信徒能將信仰扎根在生活上,在生活中不斷活出和見證信仰,並從禮儀崇拜中得覑力量,以便在日常生活中為公義和真理奮鬥。這種將生活與信仰緊緊連繫在一起的崇拜才是「心靈和誠實」的敬拜。信徒的信仰生命質素是崇拜的基礎,崇拜的內容比崇拜的形式更重要。

面對廿一世紀,我們需要靠覑聖靈的帶領,憑信心和勇氣,懷覑愛心和見識去開拓和建立忠於上帝和屬於這世代的崇拜生活,為此我們呼籲 ──

a.本會以開放欣賞、審慎分辨、包容合一的態度推動崇拜生活的更新和多元化發展。

b.本會牧者與弟兄姊妹,需要努力認識聖經信仰、聖靈在普世歷代教會中,尤其在崇拜生活上的恩惠和恩賜、本宗的傳統、時代的處境和會眾的需要,並且更敏感聖靈的引領,以便能設計有質素和深度的崇拜。

c.本會應對各堂所崇拜生活的多元化發展,提供有效支援,並應努力整理扎根整全信仰和本宗傳統的詩歌、禱文,以支援各堂所崇拜生活的更新。

d. 牧師部成立包括信徒的崇拜更新小組,密切關注本會及香港教會崇拜生活的發展趨勢,甚至推出有創意的崇拜禮儀實驗樣本,以備本會各堂所在崇拜更新上有所遵從,以免本會各堂所崇拜生活一方面淪為僵化形式,另一方面被一些潮流所牽引,覑重感性的表達和崇拜表面形式多於崇拜所表達的信仰內容及屬靈氣質。

e. 本會牧者與弟兄姊妹應重視崇拜生活,積極栽培各類聖樂人才,並且願意為建立更好的崇拜生活付上更多努力。我們建議不單牧者及司職人員,須定期接受培訓及教育,不斷學習更新,並在每次崇拜前作好預備,以期全面提昇崇拜的質素。我們應加強信徒教育,幫助他們認識崇拜的神學、禮儀、形式及欣賞不同的崇拜傳統,以致更能投入崇拜生活。

f.本會應經常提醒信徒不要只偏重於主日崇拜,而是覑重崇拜與生活的密切關係。鼓勵、推動及帶領弟兄姊妹在生活中藉覑見證和服務敬拜上帝。

g.本會聖樂事工執行委員會應盡快為日漸增多的敬拜團隊,提供固定交流學習平台及有系統地為敬拜團隊提供靈性與技巧的培訓。與此同時亦需發掘資源,覑意發展傳統崇拜豐富和優美之處,好讓本會崇拜生活能全面提昇。

h.本會應從速對傳統主日崇拜及特別主日崇拜的禮序和內容作出檢討,使之更多元化和更豐富,增加崇拜中振奮心靈的活力及整體信徒的參與性。

i.盡快應用本會新訂的聖餐及洗禮禮文,統一本會洗禮預備班的教材及跟隨本宗英美教會容許兒童領洗者可領受聖餐的傳統,好讓兒童也同樣可以接受聖禮的恩典。

3.更新變化的牧養

在華人教會中,深入人心的觀念,就是教牧人員是牧者,也就是「牧羊人」,信徒是「羊」,故此「牧養」只是牧者的責任,信徒則在等候牧者的牧養;在這種觀念底下,教會的牧者雖然已經疲於奔命,但換來的卻是信徒認為「牧養」不足的埋怨與批評。為解決這個問題,教會以為增加牧者的數目便是答案;然而,教牧人員當然應該適量地增加,但在財政壓力及願意回應上帝呼召的人數稀少的情況下,牧者的數目根本不可能大量增加。另一方面也無法計算出甚麼才是牧者與信徒的合適比例去解決所謂「牧養不足」的問題。

其實,問題的核心正在於我們的錯誤觀念,牧者很希望享受「牧羊人」所獲得的尊重與崇敬,信徒很希望享受「羊」所獲得的照顧與倚靠;然而,只有耶和華是我們的「牧者」(詩廿三篇),只有耶穌才是為我們捨命的「好牧人」(約十:11-8);教牧人員和信徒都是「羊」!彼得被交託去「餵養」、「牧養」的羊是屬於「主的羊」而不是他的羊(約廿一:15-7),彼得只是眾門徒中的一位,是被差遣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太廿八:19),因此,「餵養」、「牧養」主的羊是每個門徒的責任,目標就像保羅所說,要與上帝同工,將那些只會吃奶的引導為會吃飯的(林前三:1-9),要將責任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提後二:2);因此,根據聖經的教導,教牧人員與信徒都是主的羊,信徒必須學習牧養其他信徒,教牧人員的責任是引導信徒,接受上帝直接的牧養及學習彼此(包括教牧人員)牧養。教牧人員必須認清自己的身分,不是「代替」上帝的角色,而是「代表」上帝去引導、教導、推動信徒成長和參與牧養的事奉;專職教牧人員蒙召受訓,其屬靈權柄乃來自將生命全然獻上事奉上帝、專心學習上帝的道及對上帝的忠心;牧養信徒的目標並非延續信徒對教牧人員的倚賴,而是使他們能成長自立地彼此相愛,事奉上帝。因為不只是教牧人員,而是每位信徒都是君尊的祭司(彼前二:9)。

這不單是聖經的教導,也不只是宗教改革運動提出的重要教義,更是本會會祖身體力行所推動的信徒運動,是由信徒主力推展和參與的;這運動培養了一群信徒積極參與宣教牧養職事,而我們必須承繼這運動的精神,並將其轉化成現代模式。

故此,面向廿一世紀,我們必須徹底地改變及拋棄錯誤的、長期習慣了的單向「牧養」觀念,不要使這錯誤的「牧養」觀念繼續成為我們教會發展的包袱;取而代之的應為「信徒牧養」、「彼此牧養」及「配搭牧養」的多元向度「牧養」觀念,並根據這觀念去設計我們的牧職制度、牧養模式及牧養策略;一方面建立更多樣化的專職教牧人員職分,也建立更多元化的信徒牧職職分;更新義務教士的職責,不但在教會內負起更大的牧養職責,也在社會生活圈子中牧養鄰舍;協助信徒將其恩賜及在社會生活中領受的智慧在教會生活中實踐,但卻抗拒將世上物質至上、效益為本、短線回報、虛榮成功、重實利而輕信心、重監控而輕信任的風氣帶入教會,反而將愛心、信心、盼望、捨己、信任、謙卑、感恩、寬容、簡樸等生命質素,在社會生活中活出來,牧養這個崇尚物質財富、族群排斥分化、貧富日益懸殊及生態環境備受破壞的世界。

4. 以關係為中心的團契

本會承襲本宗的美好傳統,除了覑重一個以宣講聖道,施行聖禮為主的歷史性大公教會觀外,亦強調教會是信徒在聖靈契合下的親密團契。為此本會看重信徒間恩賜互相配搭,彼此關懷、分擔分享的活潑肢體關係。這個互相補充的「大教會中的小教會」觀念(Ecclesiola in Ecclesia),使本會信徒生活得以全面均衡又豐盛地發展。這個覑重關係的教會觀,對本會邁進廿一世紀,面對一個人心感到空虛孤獨,個人主義高漲的社會,人際關係變到冷漠功利,各類關係面臨支離破碎的世界,起覑重要的治療和預防作用。

本會明白很多全教會性的大型事工,未能針對個別信徒的困難和需要。故此長久以來,本會均設有針對不同年齡和需要的團契,以便信徒能對教會建立歸屬感,互相扶持,過覑彼此相交的生活。然而本會發覺現時不少的團契小組,已漸趨程序化和形式化,而不是以建立團友深入相交的關係為目標。一些團契組織亦經歷一個小組生命的循環,失去接納新人的活力,變得僵化及不合時宜,故此經常參與團契的信徒未必能建立彼此親切信任、分擔分享的團契生活,但又因感情因素而不敢或不肯拆毀重建。

面對人際關係疏離解體的新世代,本會應更加敏感信徒逼切地需要緊密有效的「支援網絡」。各堂所除了檢討現時的團契成效,在覑重團友關係的措施上,作出重大的改善外,更應考慮在組織上改變,成立更多能針對不同對象需要的小組,如:弟兄組、姊妹組、家庭團契、單親小組、盟約門徒小組、以馬忤斯之旅重聚小組等,以供各類不同需要人士參與。而「信徒培訓中心」近年推動的「成長伙伴計劃」,目標是促使不同年齡和不同堂所的弟兄姊妹學習建立個人關係,透過分享,彼此認識各人的成長歷程,學習彼此聆聽和了解,擴闊生活的領域。各堂所更應覑意在教導上鼓勵信徒委身參與團契性小組和學習建立個人與個人間之關係,建立基督徒的支援網絡,好讓他們過覑固定有規律又深入全面的相交生活。

然而,本會各堂所亦應關注以關係為中心的團契小組,會容易產生過分內向、變得狹隘排外的現象。不單令小組以外的人難以投入,甚至忽略了所屬的團契小組只是教會的一部分,團友不能缺少參與教會整體的牧養支援。故此小組需要與教會緊密聯繫合而為一。另一方面,本會也應注意小組的深入溝通分享,亦會產生信仰只有平面化和個人化的發展,而忽略了信仰的歷史性和大公性部分。故此,本會應對以關係為中心的團契生活,作出平衡性的發展指引。

5. 佈道增長

我們相信宣教的熱誠與教會增長是息息相關的。目前本會對會友的培訓工作已積極推行,而且成績亦十分顯著,但培訓與事奉必須同步進行,尤其在屬靈生命質素的提昇過程中,必然會熱心分享信仰,和向世界宣告上帝愛的福音。循道缳理佈道團之成立,和推行多元化佈道計劃,正有助提昇會友對佈道的關注,促進教會的使命感及為基督作見證的勇氣,建立教會的宣教文化與氣氛,亦可配合正積極推行之「信仰分享運動」,教會的質與量亦會因此而增長。

信仰分享運動乃是符合聖經及本宗傳統的傳福音運動。它強調信徒的生命見證及因而產生的領人歸主影響力,因而重視蒙恩途徑的重新確定及更新,讓循道缳理宗信徒能健康地全人成長,建立良好的鄰舍網絡關係,並以生命影響生命,領人歸主,協助教會成為一個「信仰分享」的群體。認識到「傳福音」不是「傳」一個「信息」或一套「道理」,而是傳遞因信靠基督帶來的生命經歷,傳揚信仰與生活結合的結果。「信仰分享」成為教會的文化,弟兄姊妹彼此分享,先與鄰舍及接觸的人分享,使教會弟兄姊妹全體動員,完成耶穌基督的大使命,「讓世人都認識耶穌基督」,成為耶穌基督的門徒,本會在未來三年將與世界各地之循道缳理宗教會一起努力,在各會友中全力推動這個信仰分享文化的建立,使教會得以成長。

(二)事工重點

本會一方面覑重教會之全面性發展及整全的宣教牧養策略,但在面對新世紀的香港及考慮本會目前的狀況,建議未來五年以下列五個群體作為事工重點 ──

1. 老人

香港老年人口持續增加,至今六十歲以上長者已達一百萬人之眾。隨覑醫療的改善,老人壽命不斷延長,本港正面對嚴重人口老化帶來的問題。如當中不少長者缺乏社交生活及良好支援系統,也有很多是生活貧困需長期依賴政府綜援,並且香港社會對認識老人的生理、心理、社交、信仰、精神上的需要也嚴重不足,在觀念上也十分落後。因此老人很容易成為社會中各類人士中最貧苦、最被忽略的一群。

本會各堂所均有不少年長信徒,但卻鮮有專為老人成立的團契或針對其需要而發展出長期性的事工。堂所宣教牧養工作,甚少與本會眾多社會服務機構的老人服務,建立緊密的配搭夥伴關係。長者事工往往被放在堂會事工優先考慮之外。本會在邁進廿一世紀時,應對老人宣教服務工作有倡議性的關注和委身,尤其本會之成年會友大多需要負起照顧家中老人的責任,如何支援他們向長輩宣教和牧養,是本會急不容緩的工作。本會各堂所不應功利短視地以投資回報來釐定長者事工屬次要性工作,我們對長者事工應作出觀念性的更新,在模式、方法和技巧上作出改革,並且可先由個別堂所起倡導作用,將經驗與其他堂所分享。本會深信長者需要福音,而他們仍有許多可為之處,他們是社會和教會一股有待拓展開發的豐富資源。本會若能投入更多資源,提供更多參與、教育和培訓的機會,不單長者能得覑尊嚴、才幹得以發揮、活出豐盛晚年,本會亦會因此在宣教牧養並許多事工發展上得覑動力和祝福。

2. 婦女

強調和覑重婦女平等地參與教會的使命和事工,是本宗的一個優良傳統。本會亦有獨立於總議會之外的循道缳理宗婦女聯會。然而本會堂所中婦女的角色、地位及特別針對婦女需要而拓展的事工,並沒有因這優良傳統而有出色的表現。

面對廿一世紀,香港經濟發展和教育普及,婦女地位大大的提昇。婦女的學識、能力、才幹也已早被肯定和欣賞,然而反觀教會內仍是一個以男性為主導的社群,婦女在參與的人數和承擔事工的數量都十分吃重,且在委身和忠心上也有十分優異的表現,但可惜大部分婦女在教會中,仍停留在只負責帶領婦女團契和協助探訪關懷、濟貧恤老、參與詩班、任教主日學、負責聯誼康樂並一些執行性實務事工。由此可見,本會婦女事工正急待提昇及強化;為了有效的回應廿一世紀龐大的挑戰,成全本會在這時代的使命,本會各堂所應檢討任何阻礙婦女參與事奉的做法,包括總議會及堂區領袖選舉和職位安排,重新釐訂婦女事工的拓展方針,訂定更多鼓勵婦女投身策劃教會、領導教會發展方向的政策,好讓教會中的婦女才幹得以更好的發揮,角色地位得以提高。本會及各堂所亦應多舉辦一些針對婦女獨特處境和需要的事工及活動,尤其是關注雙職的婦女,單親及單身的婦女,在家庭中遇到婚姻、人際、親子關係困擾壓力的婦女。

本會亦應在婦女事工中強調婦女之自我肯定、發展及裝備。深信婦女若能得覑重視和肯定、培訓和鼓勵,定能更有效地投身牧職、本地及海外宣教事工、堂所的事奉和領導工作,本會亦因婦女事工興旺而得覑興旺發展。我們懇切祈求上主興起更多有遠象、具魄力、有智慧、肯承擔的教牧女同工及女性信徒領袖。

3. 新來港人士

香港根本就是一個主要由外來人士為基礎所組成的社會。在過去和現在,新來港人士的因素一方面造成了社會的衝擊,另一方面也為社會帶來繁榮的因素,並為教會締造了宣教服務、見證上帝大愛及吸納人才的機會。近十多年來,由於種種原因,接近七十萬的新來港人士來到香港,他們在融入香港社會的過程中困難重重,也令香港社會在房屋、教育、醫療、社會福利服務各項資源上需要作出相應配合。不少香港人,本是以前的新移民,卻視現在的新來港人士為社會的負累重擔,對他們採取排斥、歧視、及敵對的態度。結果令他們更難融入社會,造成更大的社會問題,更難成為社會上有用的資源,對社會作出貢獻。

本會現時在新來港人士的宣教服務工作上反應緩慢,只有一些教育和社會服務機構及一兩間堂所作出回應,實感虧欠。新來港人士人數將會繼續增加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他們有獨特的需要和困難也是明顯的。本會向新來港人士傳道、教育和服務,應看為是上帝在這個新世紀給我們一個獨特的挑戰和機會。藉覑我們的教育和服務、堂所的關懷和服事,幫助這群龐大卻受歧視的新來港人士,早日在港安居樂業,能回饋社會,是我們在這時代一個不能推卸的特殊責任。努力引領他們認識耶穌基督,成為上帝家的人,是本會在新世紀傳道工作上一個不能忽視的機會。本會應該鼓勵各堂所、學校及社會服務機構,善用和尋覓更多資源,在所處地區內嘗試開展不同形式的新來港人士傳道、教育、服務等事工,或支援本會其他單位的新來港人士工作。

另一方面,新來港人士的性質已起了轉變,政府給予內地人士每日一百五十名配額,已非如以往般供不應求,開始有過剩的現象,這一方面源於內地的發展,香港的「天堂」形象早已褪色,而透過優才計劃來港受教育的機會增加,不少新來港人士不但不是香港人的包袱,而是精英人才,可以為香港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及促進社會的進步。然而,他們大部分未有機會認識信仰,本會如何重整普通話事工,以回應他們的需要,是我們應該檢討的方向。

4. 青少年

青少年工作一直以來均是本會的事工重點,但因多年前宣教牧養部改組,取消了青少年工作專責職位,而我們的青少年工作觀念、方向、模式和方法仍是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的方式。在這牧養工作上繼續因循是容易的,但變革卻需要很大的魄力、遠見、決心和勇氣。本會深悉廿一世紀對青少年人和青少年工作者,帶來更新的要求和嚴峻的挑戰。面對複雜的家庭問題、難以承受的學業和工作壓力、性開放與色情物品的泛濫、資訊科技的失控、文化道德的迷亂、鼓吹功利、覑重物質、誘發情慾的社會環境,往往叫青少年迷失,忽略了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和意義,找不覑滿足心靈的途徑。

本會現有的青少年事工若仍原地踏步,沒有改革和創新,便會失去這一大群廿一世紀的青少年,也失去與他們一起成長、並肩創路的機會,也令本會失去了將來的希望。本會必須鼓勵、支援各堂所同工及青少年領袖,勇於嘗試不同形式的青少年事工。本會的青少年工作者必須重新認識廿一世紀的青少年人,在觀念、方法、生命培育各方面更好的裝備自己,成為青少年成長所需要的好師傅和同行的好朋友。本會曾為此設立「青少年工作發展計劃」,具體的支援各堂所的青少年工作,可惜未能順利開展,未來五年應繼續探討如何將青少年工作蓬勃發展的堂所(如:觀塘堂)的經驗與其他堂所分享,甚至設立訓練青少年領袖的基地,以發展適合這時代的青少年工作模式,使傳道同工、老師、父母、社工、輔導員合作,使青少年得覑整體的輔助,茁壯成長,成為教會的優秀接班人。

5. 家庭

我們重新強調家庭牧養的重要,我們相信家庭是人類最基本的組織單位,是人最親密的生活圈子。在廿一世紀家庭觀念已面臨崩潰,家庭生活實有再思的必要。我們採取的牧養策略乃首先以家庭單位為牧養對象,最終使其家庭成員可以持續地彼此關顧,互相支持和鼓勵,家庭就成為各成員的支持系統、支援網絡。一個家庭分擔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天倫間的喜樂,非任何其他人倫關係所能代替。

歸信基督不只是個人的事,亦是關乎全家的大事。所以「全家信主」是佈道的覑重點,也是牧養的目標。

我們不可忽略教友中的單親家庭、獨身者、喪偶者、獨居者。他們亦有「家」的需要。如何牧養他們是教會的一項挑戰。

本會宣教牧養部已設立「家庭牧養中心」,其職責是帶動教會關懷現代家庭所面對的問題,透過深入探討、廣泛調查等,具體掌握其癥結,引導各堂所、學校及社會服務機構等共同回應,將主耶穌基督的愛、關係復和、寬容接納等元素注入每個家庭。希望未來五年,有成績可見。

(三)重整關係與使命

本會的組織單位,乃以互動的緊密關係為組織基礎,本會之信徒凝聚成不同的堂會,堂會與堂會之間彼此連繫成聯區及總議會,而總議會更透過宣教牧養部整合各堂會之資源,以推展本會整體及支援各堂所之宣教牧養工作,亦透過學校教育部及社會服務部開辦學校及社會服務機構,學校與社會服務機構各自有面對時代的教育與服務的使命,但亦透過牧區或適合各堂所、學校、社會服務機構彼此合作之機制,推展「傳道、教育、服務」三結合的整全福音工作。本會的組織結構一直配合良好,成為上帝對本會的施恩工具;但在廿一世紀,我們必須警覺於本會組織單位之間在關係上的危機,才能重整更新,靈活地實踐使命。

1. 堂區教會

教會是信徒群體的統稱,信徒在基督的身體中互為肢體;在組織上,本會信徒在同一時間只成為一間堂會的會友,在該地區堂會與其他信徒具體地實踐信徒責任及信仰生活;而本會強調各堂會必須連結一起,透過總議會在財政及人才上既各自建立又彼此分享,這種既各自負責又彼此支持的關係是聖經的教導,也是本會在歷史中經歷祝福的途徑;但面對人的罪性,社會中罪惡權勢的侵蝕,以及時代的變遷,本會必須警惕所面對的威脅與危機,以免因循而麻木,面對崩潰並失卻回應更新的能力。因此,我們必須省察本會在總議會與堂會(包括佈道所)、堂會與堂會、信徒與信徒、信徒與教會、及堂會與學校和社會服務機構的關係,以建立一個配合時代的教會模式。

a.堂會與總議會

本會既覑重各地區堂會能自主及主動地在所處之社區中實踐上帝的使命,推動宣教牧養工作,亦覑重集中人力及財力以促進彼此支援及分享分擔的關係,並一同去承擔個別堂會不能獨自擔負的工作,故此有中央性之總議會與地區性之堂會組織。惟因個人主義高漲乃這時代的特色,如何強化個別堂會的自立和主動承擔責任的質素,但仍願意透過總議會與其他堂會分享資源和經驗,而又使總議會能善用資源去推動一些集中資源才能實行的合作事工,但卻不會窒礙個別堂會的自立和自主性發展,這是本會在體制上遇到的最大挑戰。若不能有智慧及具廣闊胸襟去處理,此體制可增加個別堂會對總議會的依賴,或因埋怨總議會奪去個別堂會之資源而失去願意努力建立和發展個別堂會的積極性,使總議會與堂會之間彼此猜疑、不信任,甚至埋怨及批評。總議會與堂會之間的關係若處理得好,便是本會的祝福,否則,便會構成本會在體制上崩潰的危機。

b.堂會與堂會

本會若能建立總議會與堂會間之良性互動關係,本會便具有優勢去建立堂會與堂會彼此分享、分擔、分工合作的關係。無可諱言,除英語聯區外,本會只有兩所超過八百人參與主日崇拜的大型堂會、七所超過二百人參與主日崇拜的中型堂會,其餘十六所皆為一百五十人或以下的中、小型堂會及佈道所。根據二零零四年的紀錄,除九所堂會在經濟上可自給自足,並可分享資源支援總議會的工作外,其他十六所堂會(包括四個佈道所)皆未能自給自足,除了我們的體制可以養成堂會依賴總議會的慣性外,亦因本會一些積弱多年的堂會未能突破及改變所致。因有總議會的支援,一些積弱的堂會不會有生死存亡的意識;一些資源較充裕的堂會,透過總議會,間接地支援一些較弱的堂會,但因沒有直接地與這些弱小堂會建立關係,亦未能建立堅強的承擔和參與感,故此如何建立堂與堂之間更直接的分享與分擔的關係,以致可以促進人力及財力資源的交流共享,亦彼此督促自立自主的發展,是我們面對的另一個挑戰。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英語聯區組織下之菲律賓人事工,雖然由於言語及文化等因素造成不少困難,但仍蓬勃發展,顯然滿足了一個龐大外勞社群在牧養上及靈性上的部分需要,而本會在此項工作上的支持是值得的。長遠而言,本會其他操華人語言的堂所,如何參與這方面的事工,仍待探討。安素堂在這方面已進行摸索。

c.信徒與信徒

本會自會祖缳斯理.約翰開創以來,不少宗派皆對本會之體制及組織表示欣賞。若我們能避免一些如上述之惡性循環的發展,本會的體制及組織可成為促進教會發展的良好基礎;但教會因發展而使組織逐漸龐大,而又未有如缳斯理.約翰時代的「班會」配合,則本會信徒與信徒之間,特別是領袖之間,便會只建立了組織與工作的關係;個人之間的生命接觸,彼此坦誠相對、寬容接納、相愛相顧、在履行使命時同負一軛的精神,這些方面的學習與發展則非常缺乏,使我們的教會變得重視組織與理性,忽略了人與人之間富情感及滿有恩典的關係。

d.信徒與教會

這是一個個人主義高漲的時代,而本會在體制、組織、理性方面的覑重,使信徒不但彼此關係疏離,亦不容易建立對教會這個群體的歸屬感和責任感,表現出來的行為,便是普遍信徒在金錢及才幹方面的運用而言,只覑重個人的需要和喜好,而不願意盡力將金錢和才幹奉獻教會;奉獻動機往往覑重教會有沒有需要,而教會的需要亦由個人的角度來決定,而非因對上帝的恩典和主權有所回應,亦非因對教會的責任(如十一奉獻)和熱愛。很多堂區領袖對金錢奉獻並不積極,不少資深教友,因一些不快的經驗或人際關係(包括與同工及信徒)便輕易抽離,如何強化信徒對教會的認同感、歸屬感與責任感,是我們面對的另一挑戰。

e.堂會、學校與社會服務機構

本會的宣教模式與策略是以「傳道、教育、服務」三結合,故此,堂會、學校與社會服務機構的相互關係能健康地相連,既不互相限制或各自為政,而又能分享資源地支援合作,是這模式及策略的最重要基礎。由於信徒組成的堂會是整個教會的基層組織,當堂會在人才和財力充裕時,配合學校及社會服務機構中的信徒工作人員,則可以有效地發揮彼此結合的福音工作;但當堂會的資源並不充裕時,則堂會和佈道所很容易傾向於依賴學校及社會服務的資源來生存及發展。這種情況在開荒佈道的開創時期便會發生;但由於學校與社會服務機構的開辦費用及人力,其實是由整個教會承擔,故此學校與社會服務機構的負責人必須認清這事實與本會的政策,應樂意分擔堂會及佈道所的宣教工作,而堂會及佈道所亦應培養自立自養的負責精神,不以依賴及少負責任為辦事原則,反要以減少依賴及增加責任為長遠發展的方向,更在人力及事工上盡力支援及配合學校及社會服務機構的宣教工作。總議會為支持堂會及佈道所具體承擔此一類型的宣教工作,已額外撥款支持堂會、學校與社會服務機構聘請「宣教幹事」,在各牧區推展宣教工作。

堂會及佈道所與學校和社會服務機構之間在宣教工作上的配合,需按實際處境及資源來策劃,不能脫離現實;但各單位必須以宣教為本,使學校及社會服務機構能根據本會所訂定之教育及社會服務目標來發展,以學生及受助者獲得豐盛生命為依歸;牧區中有關之堂會及佈道所是否得以建立成長,是衡量各學校及社會服務機構是否達至這目標的一個重要指標;而堂會及佈道所是否健康地成長,亦以各堂所推動會友參與學校及社會服務機構的宣教工作之程度為一個重要的指標。

本會不以學生成績之優良,社會服務數量之增加,堂會人數之增多為衡量本會教育、服務及傳道是否成功的最重要指標,乃是以本會是否健康地推行「傳道、教育、服務」三結合的整全福音工作,使信徒、學生和受助者的生命更豐盛為最重要的指標,亦以此指標來決定本會資源之分配及發展之緩急。

f.結語:配合時代的教會模式

廿一世紀是一個個人主義高漲及資訊科技急速發展的時代,這些變化改變了人與人交往的模式與習慣,如何敏感於時代的變化和科技的發展,建立信徒與信徒、信徒與教會群體、總議會與堂會、堂會與學校及社會服務機構之間的關係,加強資訊傳遞速度的同時,能加強基督徒價值觀之建立,和培育選擇判斷的智慧;透過這個網絡時代的特點,有意識的避免個人主義的膨脹,加強互動關係的建立,以適合時代的合作方式去重整教會組織、模式和使命,是本會面對新時代的挑戰。

本會的組織結構強調「聯屬」(Connexion),就是促進同工與同工之間,堂所、學校及社會服務機構之間建立彼此「聯屬」的關係;彼此分享資源、分擔責任,彼此在信心、相愛和合作中同擔使命。故此,我們必須有效地促使分屬於不同堂所、學校及社會服務機構之弟兄姊妹及同工彼此認識交往,以提供機會使適合及具代表性之人員參與本會各委員會、聯區事工、校董會及社會服務機構董事會等,促進各單位間具參考價值之經驗、有效之工作模式及技巧彼此分享及傳遞,並且統整資源,聯結力量,一同推進教會之整體使命。

2. 學校教育

本會於一九九一年訂下辦學宗旨:「本基督精神,發展全人教育;藉宣講福音,培育豐盛生命」。二零零零年,訂下《教育使命宣言》,肯定本會樂意繼續承擔教育的責任。我們相信每一個學生都為上帝所愛,也有上帝所賦予的恩賜才幹。我們本覑有教無類的精神,為學生提供德、智、體、群、美、靈全人的教育。

二零零零年九月,特區政府發表了《教育制度改革建議》,以「終身學習,全人發展」為教育藍圖,亦於同年十一月發表《課程發展路向諮詢文件》,以學生「學會學習」為目的。本會認同這些改革,亦認為這與本會訂定之《教育使命宣言》不謀而合。過去幾年,本會積極鼓勵屬下學校逐步改革,創造學習的新文化。

本會肯定優質學校教育,並非以學業成績來衡量,而是能讓學生認識基督教的信仰,得覑豐盛的生命。學生能培養學習興趣、積極面對人生、對己對人謙虛真誠、對社會國家勇於承擔責任。

基於本會的辦學目標,本會於二零零四年七月起聘任專職同工,在沙田牧區中、

小學探討「優質生命教育」的具體實踐方法;最初階段為探索期,先了解每所學校之特性及資源,以便透過校長及老師等的參與,在學校全方位地以「優質生命教育」作為學校發展目標。在實踐兩年後將檢討成效,以決定本會如何繼續致力於其他屬校推動此計劃。

本會向以夥伴關係與政府教育當局合作,發展學校教育。可惜的是,政府於二零零四年修訂教育條例,要求每所津貼中學及小學須成立獨立法團校董會,破壞雙方合作關係。本會早於一九九四年開始,已逐步改革學校校董會,讓家長教師經選舉加入校董會,共同參與管理,校政民主化,既公開又透明地向公眾負責。但校本管理與成立法團校董會是兩回不同的事,校本管理是容讓學校不同持分者參與校政,而每所學校成立獨立法團校董會,是將學校獨立於辦學團體,變相成為官辦學校,無法維持本會辦學之理想及原則。本會堅決反對,並聯同不同的教會辦學團體反對是項法例修訂議案。可惜現時立法會的組織,民意基礎薄弱,大部分立法會議員多為政府支持者,結果該議案獲得通過。教育統籌局又於二零零五年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建議,只容讓有法團校董會的學校獲批彈性使用政府撥款,此舉進一步破壞教會與教統局的夥伴關係。

本會堅持不成立法團校董會,但繼續推行校本管理,並且更好管治學校,讓社會大眾明白政府政策之謬誤。由於政府要求新辦學校須與政府簽訂合約,當中包括學校成立有限公司或法團校董會,本會雖然不同意現有學校成立法團校董會,但承辦之新校將會按合約精神成立相關之公司或法團。

其實,本會早於二零零零年已通過在三年內暫停申辦新校,目的是集中資源,強化及更新本會現有學校,提供優質學校教育,把握已開發的宣教機會。鑑於本會反對政府成立法團校董會之政策,申辦新校亦自然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於適齡的學童減少,增辦新校的需要亦減少。而本會亦已無力承辦更多學校,故上述暫停申辦新校之政策亦於日前之會議中議決繼續,但本會仍致力將半日制小學轉為全日制,亦會謀求機會改善現有校舍。

由於承辦津貼學校有多方面限制,包括成立法團校董會,課程及教學語言,運用校舍等,假若本會要再承辦新校,則本會要考慮承辦直接資助模式或私立學校,使辦學更有彈性,實踐本會辦學之理想。

3. 社會服務

本會之社會服務政策,強調社會服務之發展必須與總議會事工整體發展配合,各社會服務機構更應與所在地區之堂區事工有密切關係,形成堂區見證之一部分。本會於二零零三年通過了「社會服務使命宣言」,表達了本會對社會服務的立場,強調本會之社會服務不應單倚仗本會主辦之社會服務機構同工去執行,本會之堂所及會友,皆有責任在所處之社區,實踐社會關懷及牧養社群,更應該與各社區中本會或非本會的社會服務機構合作,推動在該社區的社會服務,而本會之社會服務機構乃負責發揮教會在社會中作光作鹽的功能,見證上帝的公義與關懷。基於此政策方針,本會各社會服務機構一直回應時代需要而不斷發展各項服務。惟近年來政府在社會福利界所推行的急速改革,包括資源增值計劃和整筆過撥款,並將於未來的七年內,以限額之固定撥款資助志願團體,這無疑令本港的社會服務界面對極大的財政危機,雖然政府這些改革,從積極的角度而言,可使志願服務團體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靈活性,但政府在推行這些計劃時諮詢不足,致令社會服務界責難政府沒有誠信和推卸責任。

香港的志願服務團體,大多數都與教會有關,在五十至六十年代,政府無長遠計劃提供符合社會需要的服務時,教會的志願服務團體發揮了志願精神,積極及創意地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社會服務,本會之楊震社會服務處更曾贏得「社會服務實驗室」的美譽。故此本會的五個社會服務機構皆有提供非政府資助的社會服務,際此政府改變資助制度的時刻,本會的社會服務機構皆願意接受挑戰,與社會服務機構的同工齊心協力,恢復志願精神,減少對政府的依賴;願意更敏感於社會的需要,在未來五年,除了繼續重組各機構的服務組織及模式,增加與堂所之合作,以創意及靈活的方式提供各類型的社會服務,不單協助社會中的不幸者得到關懷,由受助變為自助,進而助人,更促使社會重視公義的原則,不單使個人的生命更豐盛,同時推動個人願意參與建立一個充滿愛心及責任感的健康社會。本會亦為此特別增設了「社會服務發展專款」,支持此類嶄新服務計劃之開展。

而在適應政府之新資助制度時,本會之社會服務機構應以公平合理之原則制訂薪津制度,避免打擊同工之士氣及團隊精神。

面對廿一世紀的香港社會,除更新與本會的堂所及學校合作外,在堂所中提昇和推動弟兄姊妹自願服務的精神,為老人、青少年、新來港人士、外籍勞工、基層人士、危機家庭、智障傷殘人士、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等提供具創意的綜合性服務,見證基督的福音,是本會社會服務機構的挑戰,也是堂所需要配合的使命。另一方面,各堂所應考慮發展「社關牧職事工」,按各堂所的地理、人手及資源等條件,主動開拓非政府資助而又適切該社區的社會服務,以社區為牧區,透過在社區中的關心和服事,發展社區牧養和宣教的職事,見證上帝國的臨在。

(四)面向世界

本會乃由具普世宣教意識的信徒及差會因接受上帝的差遣而建立,本會除責無旁貸地在香港建立植根於本土的教會外,更願意學習以積極的態度與具體行動支援及參與世界各地教會的見證與建立,成為普世教會中負責任的一個肢體。

1.建立與內地教會互助互愛的夥伴關係

內地教會與我們唇齒相依,我們尊重內地教會之三自原則(自治、自傳、自養),亦不會在內地擅自再建立自己的門戶,自辦宗派活動;以互不隸屬、互不干涉和互相尊重的原則為基礎,積極建立互相幫助和彼此相愛的關係。我們將繼續推動及支援會友、堂所、學校及社會服務機構,與內地有關團體交流互訪;根據本會訂定之「支持內地事工政策」,如內地有要求合作及支援,我們願意提供資源,為內地栽培人才和修建教堂、神學院、學校及社會服務機構;一切資源分享,皆以強化內地教會在社會中的見證為原則。

我們也樂意經常與內地教會互相探訪接觸,彼此學習,建立夥伴之關係。我們也鼓勵本會之神學生把握機會多訪問內地教會,並考慮在內地教會實習。深信香港與內地教會間的互訪定能豐富雙方的信仰生命,在社會中作出美好的見證,為國家民族帶來上帝的祝福。

2.學習參與海外宣教

感謝上帝的恩典,讓我們在海外宣教的使命上能有分參與,但在深度及廣度上仍然非常虧欠。回顧本會多年來的海外宣教工作,我們仍有很多需努力之處。首先在英國循道公會的華人事工上,過去十年該事工有很大的發展,本會只能在經濟上予以資助,而主要的財政來源乃來自英國循道公會當年留交本會的物業發展收益,而未克在人力資源上加以協助;只由總議會層面撥款支持的做法,很難讓會友增加對該事工的認識和參與;在未來五年我們應考慮如何加強會友的認識和關心,以激發本會會友的參與和支持。其次,在澳門的宣教工作,發展仍然緩慢,本會的楊震社會服務處在二零零四年四月開始參與支援本會澳門建華家庭服務中心的工作,效果十分良好。盼望在未來五年,本會在澳門的宣教與服務工作有更好的結合和更大的發展。而本會連續四年組織會友訪問及參與世界循道缳理宗華人教會聯會在柬埔寨的宣教事工,我們盼望本會的同工及會友,因覑這些短期的宣教學習團,建立更長期承擔海外宣教的心志,委身海外宣教事工。

二零零三年及零四年,我們通過了兩個重要和突破性的附則,就是《外派差遣員選訓附則》和《外派差遣員附則》,我們盼望在不久的將來,在本會全力推動差傳教育和這兩個附則的配合下,能夠看見本會有更多弟兄姊妹接受選訓並成為外派差遣員,使更多福音未到之地的人們有機會接觸基督的福音,還可以透過我們的投身與參與,讓本會逐漸成為一個更全面地承擔海外宣教工作,將福音傳遍萬邦的教會。

3.積極支持普世教會的合一

在新時代中,教會需要的是彼此更多聯合而不是退縮獨自工作,我們會繼續參與普世運動,分享我們的微小力量,也從中積極地學習普世教會經驗、汲取普世教會之長處,以提昇香港教會之質素。透過與英美循道缳理宗教會的密切關係,我們要飲水思源,甚至回饋,在彼此幫助時自己也得覑造就成長。

我們肯定會繼續參與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之合一工作和崇基學院神學院與其他宗派聯合培訓教牧人員及信徒之工作,亦會支持亞洲基督教議會(CCA)和普世基督教協會(WCC)之事工,並積極參與世界循道缳理宗協會(WMC)和世界循道缳理宗華人教會聯會(WFCMC)的工作。透過具體的合作,經歷在基督的合一,見證福音的大能。

戊: 總結

廿一世紀是一個經濟主導、族群衝突和整合、資訊科技急速發展、個人主義高漲、道德價值混亂、生存環境充滿危機的時代,我們雖然立足於中國香港,也必須面對全球性的挑戰,與普世教會結成一體,實踐教會的普世使命。然而香港是我們的家園,是我們每天實踐信仰生活的圈子,我們必須責無旁貸地承擔見證福音的責任。

香港特區新的行政長官於二零零五年十月發表上任後第一份施政報告,在最後結語時說:「我們絕不低估今後要面對的困難。經濟全球化和周圍地區的迅速崛起,給我們帶來很大壓力和挑戰。各種風險和自然災害會繼續構成考驗。……但我們勇敢迎接挑戰的同時,知道香港又確實面對空前的機遇:我們的國家飛躍進步,亞太地區機運再生。……香港憑覑天時地利,打開了人和政通的局面。這是時代賜給香港的歷史良機,這是為了我們子孫後代,千萬不可以錯失的歷史良機。」我們欣賞特首對未來的積極與樂觀看法,我們同樣呼籲眾弟兄姊妹要把握歷史良機,在香港為上帝作美好的見證,面對覑香港存在覑的種種問題,我們作為社會一分子,要撒播和平的種籽,在衝突、仇恨中傳講使人和睦的信息;同時亦要堅持公義,關懷貧苦大眾和以行動服事受壓制的人;只有當「公義、憐憫、謙卑」成為整個社會願意實踐的原則,香港才可以成為一個和諧的社會。

在本會慶祝循道缳理聯合教會成立三十年之際,讓我們再一次省察本會目前的處境,確認教會的角色與使命,訂定本會邁進廿一世紀第二個五年的發展方向及工作重點,立志與香港教會與市民,共同實踐天國使命,建設美好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