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恩明牧師

返回牧師部
英文姓名:
The Rev YU Yan-ming 
按立/轉職年份:
2010 
總議會調派及選委之職務:
香港堂主任牧師、鴨脷洲堂主任牧師、(監獄事工)、 學校教育部部長 
電郵: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2009年06月7日 
常常回憶‧豈敢忘記 
中國主日 
第23期 

今年是六四事件二十週年紀念,不同媒體多方報導當年情況及二十年來的演進。社會上有些人認為,在國家經濟發展有驕人成就的情況下,無需再談平反六四這些議題。據香港大學一項自十一年前已開始進行的六四事件民意調查顯示,在今年的被訪者中,有61.2%贊成平反六四,此數字比去年增加12%,亦是自九七年以來最高的一年;而反對平反者則佔22.4%。在同一項調查中,有68.9%人認為當年中國政府處理事件有錯失,而55.5%人同意學生所作乃正確。在上主日舉行之六四遊行,參加人數則創十六年新高。顯然,不少港人對事件的看法,與「無需再談平反六四」的人士不盡相同。

繼六四事件後至今,中國多走了五分一世紀,在國際舞台上確實日見舉足輕重,國家的航天科技、體育運動以至經濟發展,均能躋身大國之列。與此同時,我們又為國民的道德、國家的人權與法治等方面擔憂,懼怕一個巨人的壯大,其心靈與思想等內在質素,卻未能同步成長而出現影響深遠的負面問題。我們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中國公民,同時亦為上帝國的子民,不但要關心和見證歷史之發展與變更,亦有責任貢獻自己參與國家的健康成長。

猶記得八九民運之後三年,本會社會事務關注小組提出並獲牧師部通過,自一九九三年開始,將每年最接近六月四日之主日訂為「中國主日」,便是信徒一個參與的好機會。作為上帝國的子民,在領受福音使命之餘,亦同時要具有社會使命。我們要同心為國家祈禱,期望國家在發展之同時,在道德、人權、法治等方面均有所提升。而經歷過六四事件的人,見証過中國市民及學生,為國家建立民主法治而付出血、汗、淚及生命的,更有責任將真理向下一代繼續傳講,讓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得以承傳,直至有一天真相大白,犧牲者得到公義評價為止。

然而,這是一條絕不易走的路,正如約翰一開始便說:「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約1:5)。耶穌道成肉身,以真理的光芒照亮黑暗,顯明虛假與真實、善與惡、是與非,以公義彰顯上帝的國度。每當六月四日晚上在維園點起燭光時,自己總想起耶穌跟尼哥底母談重生時說:「光來到世間,世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定他們的罪就是在此。凡作惡的便恨光,並不來就光,恐怕他的行為受責備。但行真理的必來就光,要顯明他所行的是靠上帝而行。」(約3:19-21)對六四事件有一種「不想回憶‧未敢忘記」的感性情懷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我們更應有一種「常常回憶‧豈敢忘記」的理性表達,盡我們的責任,貢獻國家。


2008年12月21日 
動盪中的平安  
聖誕主日  
第51期 

十二月份的〈號角月報〉,形容2008年是充滿大幅度的變化,更可以說是「以憂慮開始,隨黯淡結束」。猶記得在年初時,百物騰貴,在高通漲下,香港市民生活苦不堪言。可是到了年底,金融海嘯突然臨到,市民又受著另一輪力度更大的衝擊,減薪及失業,人人自危。更可怕的是,在海嘯巨浪之下,投資存款可以一瞬間蒸發,過去給予人穩健信心的金融機構,誠信頓時蕩然無存,成為使人失去平安的禍首。

當天使加百列向馬利亞宣告她已被揀選,將要懷孕生子,要為孩子起名耶穌,並道出這位嬰孩將來必成為大,且必掌管王權永無窮盡(路1:30-33)。對於當時只訂了婚約還未出嫁的馬利亞來說,這消息令她驚惶不安(29節),難以置信(34節),更不知要如何接受未婚懷孕這預言?馬利亞將天使給她「平安」的含意反覆思想(29節),虛心尋問(34節),最後更順服地接受(38節)。當馬利亞得悉親戚伊利莎伯同樣因上主的垂憐,仍能在年老時懷孕(路1:5-25、 39-45),她便說出著名的「尊主頌」(46-55節)。在短短的「尊主頌」裡,馬利亞引用了多處舊約經文,顯出她敬虔愛主,熟讀上帝的話,時刻默想,並且充滿了關切民族國家的情懷。她感謝上主的看顧及信守諾言,同時說出人的驕傲,自以為能夠以物質置富,原來均是虛空的;相反,謙卑及承認卑微的人,卻可以享受上主賜予的平安和靈裏的飽足。

今天,當聖誕的歡樂歌聲在大街小巷播放著,璀璨的聖誕燈飾仍舊亮麗時,人心是否享受到聖誕節應有的平安呢?當人的信心因著金錢的損失而動搖,人不能如往昔般以消費享樂、送贈禮物等去慶祝時,聖誕節的喜樂又應如何去表達呢?我想,信徒可以藉著這節日,向身邊的人傳講一個與別不同的平安佳音、喜樂信息。但願世人均能夠像馬利亞般,由心而發的說:「我心尊主為大」,找到「真正平安」的源頭,接受這位紓尊降貴成為人類的拯救者,叫上主的愛和公義覆蓋大地,享受聖誕節真正的平安與喜樂。阿們。


2007年11月18日 
凡事謝恩 
聖靈降臨後第廿五主日 收割節感恩主日 
第46期 

收割節對於城市人來說,實在不容易理解與投入,皆因我們絕少有耕種的經驗。每日辛勤工作,似乎與陽光雨水並無直接關係。但當我們再一次讀申命記二十六章的時候,卻有另一番體會。收割節對於以色列人來說有其重要歷史意義,原來耶和華上帝吩咐以色列人,當他們進入應許之地後,落地生根,耕作收成時,必須把初熟的土產,獻在耶和華的壇前,以紀念上帝如何帶領他們離開寄居、為奴之埃及,來到流奶與蜜應許之迦南地,又為著上帝的供應和保守,向衪表示謝恩。

另一方面,感恩節是美國人紀念移民先祖的節日,源於十六世紀末英國清教徒的一場改革運動,宣佈脫離國教,另立教會。及後他們受到迫害,被逼逃離英國,遠走荷蘭,最後登陸美洲新大陸。他們在嚴冬時分踏上陌生地,幸而得到當地印第安人的幫助,學會狩獵、捕魚和種植的技能,終於在翌年歡慶豐收。這群新移民為了感謝上帝及答謝印地安人朋友,故擺設盛宴,一同慶祝。在往後的日子,無論是豐收或是饑荒,他們仍年年向上帝獻上感恩。

收割節對於以色列人,及感恩節對於美國人來說,均有其獨特的歷史意義。我們雖然身處不同文化,無需承載其中的歷史意義,但卻可以藉著這些節日,思想當中美好的精神和價值。時至今日,教會把收割、感恩節聯合一起,可謂意義深遠。藉著這日子,不單提醒我們豈不曾也像以色列人被上帝拯救,不再作罪的奴僕,因此要記念衪在我們生命歷史中的拯救,更要時常以感恩的心來面對自己的處境。順境時固然要為自己擁有和領受的,感謝上帝的賜予;逆境時更要感謝上帝的不離不棄,憑著信心、靠主所賜的力量去跨越。

歷史上,無論是以色列人或清教徒,他們均經歷過一段艱苦的歲月,最後方能明白並享受上帝的恩典。使徒保羅是個非常懂得感謝上帝的人,不論身處豐富、卑賤、飽足、饑餓、有餘、缺乏的境況,他都能甘之如飴,心存感恩。今天,讓我們學效保羅,「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腓4:6)感恩不在乎外在環境,而是一種心靈內在的態度,我們又可有「凡事」都懂得感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