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恩明牧師

返回牧師部
英文姓名:
The Rev YU Yan-ming 
按立/轉職年份:
2010 
總議會調派及選委之職務:
香港堂主任牧師、鴨脷洲堂主任牧師、(監獄事工)、 學校教育部部長 
電郵: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2014年08月3日 
作主真門徒 
聖靈降臨後第8主日 
第31期 

相信在閱讀這篇靈音的弟兄姊妹,大都會承認自己是「基督徒」。「基督徒」即跟隨基督的人,你是如何實踐這個「基督徒」的身分呢?恆常參加主日崇拜,積極出席教會聚會,熱心負責若干崗位事奉,也有金錢奉獻……究竟這些宗教活動,是否就是基督徒屬靈生命的全部?

路加福音14:25記載了有許多人與耶穌同行。稍前耶穌曾以大筵席比喻天國,聽見的人便以為信主很有益處,希望和耶穌同行,而沒想過原來要付代價。耶穌為免這些人誤會,便特意說出作門徒的代價及意思。耶穌說:「無論甚麼人到我這裏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14:26)耶穌向一班跟隨者強烈地表達:基督信仰並非一種個人利益,亦非停留在自身和家宅平安那個層次,更非把耶穌當成偶像般去膜拜。相信耶穌是救主,說要跟隨他,就要愛他超過愛父母、妻兒等,要完全徹底且毫無保留地將自己交出來。這裏,耶穌用的是一種比較性的說法,他並不是叫跟隨者不需要愛家人,卻清楚指出,我們要更多愛他,比愛其他一切人和物更多,將他放在生活中第一位,方能稱得上是一位真正的基督門徒。

接著,耶穌再提出多一個不能作他門徒的原因:「凡不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14:27)十字架並不是榮耀的裝飾,或者是有驅邪、保平安的作用,而是一個受苦和犠牲的記號。耶穌直言,跟從他的並不能視信仰為一種心靈慰藉和寄託,相反,真門徒乃願意走出個人安舒區,為信仰的緣故而忍受苦難,為堅持聖經教導而迎向逼迫,在捍衛真理的情況下,甚至甘願犠牲自己。

今日身處香港的我們,「基督徒」這個身分絕對不能與「香港人」和「中國人」這些身分分割。縱然近年有所謂本土意識而否定自己是中國人的身分,香港的基督徒卻不能否認自己正生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特別行政區之內的事實。今天的香港,正值風雨飄搖,政局動盪,人心惶惑,互不信任的景況,實在需要一些願意委身盡上基督徒本分,真誠愛主,不怕犠牲和受苦的基督門徒,勇於承擔,為公義真理發聲。求主憐憫我們,並堅定我們作主真門徒的決心。


2013年01月6日 
同蒙恩召‧憑信立約 承擔使命‧誠信守約 
立約主日 
第1期 

本會每年的第一個主日定為「立約主日」,一方面是秉承會祖衛斯理約翰牧師的教導,信徒在謹記上主救贖之恩外,亦得時刻奉獻己身,參與聖工,擴展主國。「立約」的基礎當然是來自聖經所記載,上帝主動與人所訂立不同的「約」,包括(1)管理大地(創1:26-31),(2)拯救大地(創9:9-17),(3)賞賜後嗣(創15:1-6),(4)遵守律法(創19-31)等。在這些「約」當中,人縱然被動,卻只須安分守約,就必定獲得上帝的恩福。可是,歷史告訴我們,人時常我行我素,往往未有守約,甚至妄想僭越上帝的主權,完全忽視「約」的精神,也忽視了「約」的本身,正是反映著上主對人的恩典與愛。

時至今日,我們同樣面對違約,甚至毀約的現實,好像購物時會貨不對辦,食物用品可以是冒牌甚至假貨,所置物業有縮水、發水情況,甚至政府官員、特首亦作出所謂「講大話」、「虛假陳述」、「語言偽術」的壞榜樣。此等壞榜樣,正每天蠶食人心,耳濡目染,我們以為作假失信是普及文化,違約毀約乃基本生存之道,更甚者以為作奸犯科若不被發現便是合理。作為基督的門徒,我們有必要做個守約的人,對上帝、對他人均要以誠信相待。

保羅就是一個誠信守約的人,他深深感受到上帝救贖之恩(弗2:1-10),甘心接受上帝職分的託付,把福音傳給外邦人;又謙卑為福音的僕役,自認比聖徒中最小的還小,更輕看個人自身的安危,竭力把福音傳揚,甚至在被收監時,仍以書信去激勵信徒,見證上帝的大能(弗3:1-12)。在2013年的立約主日,讓我們一同學效保羅那份謙卑自己,勇於承擔上主職分和使命,又能靠主恩典堅持到底,以誠信守著今天與上主重新所立的「約」。


2012年05月13日 
愛在主裏也在外 
基督化家庭主日 
第20期 

約翰提到耶穌基督愛我們,乃是遵守父上帝愛人的「命令」(約15:9-10)。耶穌也要求跟從他的人,遵守這「彼此相愛」的命令(約15:16-17)。約翰在另一封書信中再次申明:「我們愛上帝,又實行(或遵行)他的命令,由此就知道我們愛上帝的兒女了。」(約一5:2)。再者,「我們遵守上帝的命令,就是愛他了,而且他的命令並不是難守的。」(約一5:3)。故此,我們得常作自我檢視,「愛」這個上帝的命令,又是耳熟能詳的教導,自己遵行和實踐的情況是如何呢!

曾幾何時我們的「愛」變得選擇性、有條件及〝圍內〞的。當別人對我好、有恩於我、認為對方有價值,值得我去愛時,我們便可以寬容一點,對他們多一點愛心。若某人對我不好、他的行為影響到我的生活、損害到我個人的利益、或他不屬於我們這群體時,那就休想我善待他,甚至會排斥、憎恨他們。

近月來對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的討論,正正顯示出上述「愛的計算」。除了私家醫院營運者外,相信沒有太多港人對這批內地孕婦(及其家庭)寄予愛與關懷,只希望他們不要來港產子,搶奪香港人的資源。不少港人對於內地人來港,不論是自由行或來港產子,都帶著負面情緒來抗拒,認為他們是搶奪港人資源的蝗蟲,一種集體性排他氛圍正不斷蔓延。誠然,自由行、來港產子的確為香港的民生帶來衝擊,他們的出現卻並不是蠶食本地資源,而是將根本就存在的民生資源缺漏浮現出來。另一方面,若細心探究這些人來港的目的,他們並非僅為貪圖香港的福利,不少是因為對自由社會的嚮往,希望下一代可以在相對自由、法治及人權的地方成長。他們這追求的背後,正揭示出長期生活在腐敗政權下的悲涼。

在基督化家庭主日,又是我們去答謝母親偉大的日子,或許我們應該以遵行上帝「愛的命令」為基礎,嘗試了解內地人來港產子背後的原因,身同感受他們的處境。與此同時,我們應該監察政府人口及醫療政策,正視問題的核心。可以肯定的是,內地母親同樣疼愛她們的孩子,內地的家庭同樣是上帝所眷顧的。但願我們都像彼得向羅馬軍隊的百夫長哥尼流傳講上帝道的第一句:「我真的看出上帝是不偏待人的。」(徒10:34)。讓我們更寬闊地體現上帝「愛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