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恩明牧師

返回牧師部
英文姓名:
The Rev YU Yan-ming 
按立/轉職年份:
2010 
總議會調派及選委之職務:
香港堂主任牧師、鴨脷洲堂主任牧師、(監獄事工)、 學校教育部部長 
電郵: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下一頁        
2017年02月26日 
渴慕連結主旨的生命 
社會關懷主日 
第9期 

教會在2003年制定社會服務使命宣言時,把彌迦先知所說:「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6:8)這句話放進去。在每年的社關主日,我們也會一起誦讀。
  面對香港社會的處境,不同人對公義,有着不同的解釋。同一社會事件所引申出的公義問題,也有很不同的理解。就近日香港法院的幾件判決,有人認為香港的核心價值之所以得到保障,慶幸還有三權分立的司法制度;然而有人卻認為法院的判決,引致“公義不得彰顯”。如果公義一詞淪為一個對抗異己、攻擊持不同意見者的口號,那就相當危險了。當社會大眾認為公義的事,我們要問這是否都合乎聖經的要求。事實上,公義並不是先知的唯一教導。
  昔日彌迦先知看見自己的同胞,受着種種制度所欺壓,在上有權位者和擁有社會資源的財閥,想盡辦法去奪取基層和無力反抗的人民所僅有的。這些權貴以為自己繼續一些宗教禮儀和獻祭,上帝就會喜悅和賜福給他們。或許當日猶大國的權貴商賈,根本未認識或誤解上帝,只是追求敬拜自己心中的神明。而這些神明,可能是他們認為十分重要的名聲、財富、商機等等。先知反問這些恆常獻祭的人:「惡人家中不是仍有不義之財和惹人生氣的變小了的伊法嗎?我若用不公道的天平和袋中詭詐的法碼,豈可算為清白呢?」(彌6:10-11)彌迦又感歎:「城裏的富戶滿行強暴,其中的居民也說謊言,口中的舌頭是詭詐的。」所以他同時強調“好憐憫”的重要性。倘若人看不見身邊人的需要,和在困境之中者的痛苦,所作一切對神明的參拜,只是為一己利益而已。憐憫,就是要有同情心,設身處地去感受人的需要。在行公義時,也要好憐憫,兩者乃並駕齊驅。所以今天我們不會對已判刑者幸災樂禍,也不會嘲笑肯為已判刑者向法庭寫求情信的人。
  而彌迦接着所講的“存謙卑的心與上帝同行”更為重要。我們得承認每個人都有限制和盲點,無法掌握一切;故此,我們要有胸襟來存謙卑的心,容讓不同意見的人表達他們的意見。公義和憐憫的行動源於生命的素質,而這美善素質則是源於上帝。與上帝同行,就是將生命連結於上帝,以致在日常生活言行中,很自然地流露上帝公義慈愛的屬性。所以,我們在發表任何公開意見或行動前,應該深思一下,這些行動可如何見證我們的生命連結於上帝。
  但願我們在社關主日再次誦讀及思考彌迦的教訓時,有更深的體會和更實在的生活實踐。


2016年02月28日 
竭力為基督的光作見證 
社會關懷主日 
第9期 

說年初二凌晨在旺角發生的事件為舉世觸目,或者會被認為是誇張的講法。然而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竟然有這樣一場相對暴力的「魚旦革命」,最後更被放到與一九六七年的暴動相提並論。每個香港人都對事件有不同的看法,究竟這是一次警民衝突、騷亂、還是暴動呢?用「革命」來形容會否誇大其影響力?如何「定性」,其實都反映著我們對事件的一種認知和價值取向。

這些年來,香港社會所爭論的議題此起彼落:由認識國家到國民教育科、自由行到驅蝗行動、母語教學到普教中文、興建高鐵到超支大白象、爭取普選到雨傘運動……,作為香港一份子的我們究竟有多關心?有些人認為這些是「政治事務」,教會和其中的信徒,不應加入反對政府的行列,也不應該公開發表自己的立場,社會上的事務,由問責的官員和受薪的議員們處理就足夠了。

我們未必會認同這種「事不關己,己不勞心」的劃清界線講法,卻又怕表達自己的立場會分化弟兄姊妹,甚至引致教會分裂。於是,不少信徒選擇在教會中隻字不提,明哲保身;團契小組的活動也迴避時事議題,以致我們的交往變得表面化。有些會眾期望的崇拜講道是安慰信息,因為社會已經夠「混亂」,批評的聲音聽得太多了。在這些情況下,我們的信仰變得表面、內向、退縮和脫離現實。

近日「金色門徒」其中一課討論耶穌基督是「世界的光」。耶穌說:「我就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必不在黑暗裏走,卻要得著生命的光。」(約翰福音8:12)「世界的光」並不是用來自我滿足或個人榮耀,卻有著溫暖、照亮和判斷的功效,而驅走黑暗更是這「光」的使命。而當門徒問耶穌關於一個生來就失明的人犯罪問題時,耶穌在回答中提到:「趁著白日,我們必須做差我來的那位的工;黑夜來到,就沒有人能做工了。我在世上的時候,是世上的光。」(約翰福音9:1-5)倘若我們認為現今世代日漸黑暗,我們就必須要趕快發揮光在世上的作用,接續耶穌基督來到世上的使命。我相信認識和深入了解社會事務,是信徒在世的基本功夫;按著聖經價值分析時局和表達個人意見,卻是我們的責任;而扶持受壓迫者和反對不公義的制度,則是我們的使命。在社關主日裏,願我們明白「竭力為基督的光作見證」(「金色門徒」第20課「信心社體的標誌」)的意思。


2015年06月7日 
為國家祈甚麼禱? 
中國主日  
第23期 

在「中國主日」要為國家祈禱,你會想起那幾方面?國家富強、經濟增長、民生改善,還是其他方面呢?又可有想過教會訂立的「中國主日」為何不是在接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的十月一日,而是在六月份第一個主日呢?
  一九八九年春天,北京的學生悼念他們認為廉潔卻因病去世的中央總書記胡耀邦,之後他們以罷課、靜坐和絶食等,希望能夠和國家領導人會談,表達對社會貪污腐敗等情況之不滿。學生(後來也有不少北京以外其他省市的市民加入)的行動,最終在六月四日凌晨由人民解放軍武力清場下結束,死傷人數無法知道。這場中國領導人口中的「動亂」,在二十六年後的今天,仍未得到平反;當年有參與這運動,甚至失去生命的學生和市民,今天仍被視為暴徒;他們的家人不能追究責任,也不容自由地悼念死去的親屬。「中國主日」就明確表示我們沒有否定「中國人」這個身分,並且肯定和紀念在這場運動中付出和犧牲的中國人民;也盼望有一天,這場運動可以得到正確的評價,中國人可以得享真正的平安、民主和自由。這是「中國主日」的目的。
  當然,隨着國家經濟日漸強大,在國際政治舞台地位吃重,不少人認為應該放下歷史包袱往前看,中央(經濟)好,地方也會好,香港沒有內地的蔭庇,就沒有發展空間。也有人指出,香港自去年佔領運動發生後,「六四」的意義在改變,新一代受着不同的啟蒙,大學生組織相繼退出過往悼念「六四」的活動,用自己的方法表達訴求。
  作為基督的門徒,我們如何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市民的身分,在這個「沒有大台、只有群眾」的時空下,去為國家福祉付出一點?保羅勸勉以弗所信徒在當代要作光明子女時,有這樣的教導:「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無知的人,要像智慧的人。要把握時機,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弗5:15-16)從八九走來,滄海桑田,時移勢易,但保羅的教誨今天仍然鏗鏘有力,在邪惡紛亂的世代中,像晨鐘暮鼓叫我們警醒覺悟,指路明燈般引領我們走當行的路,不致迷失。信徒要作智慧人,智慧人不求聰明才智,只求明白上主的旨意,在充斥着罪惡與不公義的世界中能專注、鍥而不捨、勇敢地持守天國的價值,追求公義,又懂得審時度勢,善用每個機會踐行天國在人間的使命。在「中國主日」,當我們為國家祈禱時,也應包括公義降臨、民主法治、人權自由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