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會訊 | 靈音 | 靈修日程 | 書籍 | 刊物

會訊
如需要開啓 PDF 檔,請下載 Acrobat Reader.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第311期

青少年事工

2010 年 9-10 月刊


中國人有句諺語:寧欺白鬚公,莫欺鼻涕蟲,間接認同了青年人不可小覷的潛能。根據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研究,青少年階段正是青少年認知發展的重要關鍵時刻,足以影響整個人生。 今期會長盧龍光牧師與我們分享,青少年不單是社會未來的社會主人翁,更是教會今天的主人翁,值得並須要投放更多的資源在青少年事工上,栽培他們茁壯成長,使「八十後」、「九十後」不再是一個頭痛問題,而是成為整個社會、教會發展的動力!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栽培、灌溉,使之成材的工作殊不簡單,期望你也為這個屬靈的「家」出一分力,在禱告中紀念青年人,亦參與有關事工! 觀看視訊


第310期

教會在荃灣

2010 年 7-8 月刊


「三結合」──宣教、社會服務及學校教育三者結合,是本會一套有別於其他宗派的教會觀;堂所、社會服務機構及學校三者、再加上衛理衛理佈道團等不同單位,整體連結一起才是完整的「循道衛理聯合教會」。 今天,聯合教會在香港共辦有二十三所堂會、兩所佈道所,並開展了在澳門的宣教工作,合共會友接近一萬四千人。此外,教會亦承辦了十八所中小學、十二所學前教育學校,為過萬名學生提供教育;其轄下的五個社會服務機構、一所牙科診所,亦為社會不同人士提供多元化服務,體現教會植根於社區、服事區內居民的精神。 本會堂所分佈香港各區,而這「三結合」的模式可具體展現教會對社區的承擔,今期〈會訊〉以亞斯理堂為例,介紹其早於五十年前已開展的「三結合」模式,並如何薪火相傳。


第309期

十一奉獻

2010 年 5-6 月刊


上期〈會訊〉與讀者分享了本會人才奉獻,今期與大家談談十一奉獻。 「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十二:1)奉獻,不單是才幹或時間或金錢,而是一種全人的奉獻;使徒保羅教導,奉獻更重要的是心態,是甘心樂意的,沒有勉為其難。 今期〈會訊〉會長盧龍光牧師和梁林開牧師與我們分享合乎聖經教導的奉獻心態,又有弟兄姊妹的見證上帝在瑪拉基書三章十節的應許:「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 你試過嗎?樂意試試嗎?
〈會訊〉由本年起轉為雙月刊,今期起更換上全新面貎!歡迎各弟兄姊妹以電郵([email protected])或傳真(2866 1879)告訴我們你的意見,讓〈會訊〉做得更好!


第308期

人才奉獻

2010 年 3,4 月合刊


「奉獻全生歌」(《普天頌讚》403首)中提到十種奉獻:全生(Take my life)、光陰(Take my moments and my days)、雙手(Take my hands)、雙足(Take my feet)、歌喉(Take my voice)、知識(Take my intellect)、金銀(Take my sliver and my gold)、心(Take my heart)、愛(Take my love)和自己(Take myself)。 〈會訊〉邀請了本會各堂所宣教同工就這首詩歌分享他們對奉獻的感受,今期刊登作出回應的同工的分享。回顧走過的路、上主的感動和呼召,他們奉獻了不同的恩賜,但不約而同地,原來在付出之先,上帝早已為他們預備,上帝的愛,不離不棄!


第307期

石破花開──循道衛理會在澳門宣教二十年(1989-2009)

2010 年 1,2 月合刊


轉瞬之間,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在澳門宣教已有二十年,這也是需要作出回顧、檢討、總結經驗及前瞻的時候。 李炳光牧師憶述二十年前,與楊豪萬牧師一起手提巨款,到澳門買樓作為第一個宣教基址的趣事,歷歷在目。李牧師說在澳門買房子要用港幣,而當時澳門的業主又不肯接納支票,所以要親懷巨款,聯袂坐船到澳門。「就是這樣開始,我們在澳門開始了宣教和植堂的工作。」李牧師如此說。 從筷子基國富大廈開始,本會於澳門開始建立宣教的基地。經過二十年的努力,現在除了有澳門堂,有建華家庭服務中心,也剛好在二00九夏天在氹仔開始了全新的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為此我們感恩不盡,也冀盼弟兄姊妹齊心協力,把上帝託付給我們的宣教使命,做得更加美好和有效。 二00九年十二月,我們舉行了一個在澳門宣教二十週年紀念研討會,李炳光牧師為這個研討會想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名稱,叫做「石破花開」,李牧師說很多人說澳門是福音的石頭地,但這是一個誤解,現在石頭已經裂開了,而且長出美麗的花來。


第306期

聖樂與聖樂節

2009 年 11,12 月合刊


基督教被稱為歌唱的宗教,聖經裡不論舊約還是新約,滿載以歌唱、樂器稱頌上帝的經文(約九百處)。上帝以詩歌來宣示祂的心意,而祂的子民亦以詩歌來回應對上帝的敬拜與尊崇,無論是個人靈修或集體敬拜,詩歌有抒發情感之用,讓各人能透過詩歌來表達對上帝的愛慕。 聖樂發展雖然歷經波折,但到了今日,聖樂仍然是教會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今期〈會訊〉將介紹詩歌發展的簡史,淺談當代詩歌,及本會聖樂節的由來;也期望透過知名音樂家,及將流行音樂與聖樂結合的工作者的訪問,令讀者對聖樂事奉有更深入的認識。


第305期

校園濫藥

2009 年 9,10 月合刊


近月來多宗校園濫藥事件為傳媒披露,引起社會人士密切關注青少年在校園內濫用藥物的問題。事實上,吸食危害精神毒品的青少年人數在近年來正大幅增加,而首次吸毒的青少年平均年齡僅十五歲,顯示校園濫藥問題有年輕化及普及化的趨勢。
若我們對這個問題缺乏理解,可能會認為濫藥的青少年「自甘墮落」,只有「壞學生」才會這樣做。然而,濫藥問題的背後,總離不開學業、家庭、交友等因素,要對症下藥,亦必須從預防教育,治療與復康,立法和執法,家長、學校、社工合作各方面着手。在今期〈會訊〉內,文字事工委員會主席及循道衞理中心兩位社工將闡釋青少年濫藥的成因,並引導讀者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向和法門。畢竟,溝通、接納與關懷,才是幫助青少年成長的良方。


第304期

基督徒如何面對癌症

2009 年8 月


據本港醫務衛生署的年報顯示,癌症早在一九九四年,已經取代傳染病、營養不良和肺結核等疾病,躍升為第一號殺手;「癌症」令人聞之色變。基督徒不能控制自己是否會患上此病,卻可以選擇以怎樣的態度去面對,無論結果如何,都打一場美好的仗。 在今期〈會訊〉裏,癌症康復者會與讀者分享,在上帝的看顧下,如何將患病經歷化為祝福。兒子患上癌症,母親靠着上帝的恩典重建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兒子康復後,母子倆更一起服侍兒童癌症患者,過程中細膩之處,且聽母親娓娓道來。本會的義務醫事顧問亦會與讀者分享預防癌症錦囊。


第303期

操守與見證

2009 年 6,7 月合刊


香港的信徒生活在一個潮流與風氣瞬息萬變的社會。在昔日信徒對某些社會現象與問題即時就能作出是非黑白的判斷,但到了今天,這樣的清晰判斷已因時移勢易而動搖,「黑」與「白」混為一談,變成了灰色地帶,而我們的信仰、價值觀與操守更不時被挑戰與考驗。
信徒必須能夠辨識灰色地帶,堅持自己的信仰立場,才能作美好的見證,行事為人與我們所蒙的呼召相稱。那麼,何謂循道衞理宗信徒的品格?成年人應以怎樣的態度去回應青少年的操守問題?信徒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陷入哪些灰色地帶?盼望今期〈會訊〉能引起讀者的思考,在追求聖潔生活的路上互勉。


第302期

四川地震一週年

2009 年 5 月


去年「5.12」那一天,地震震撼了我國的四川省,也震撼了全球人心。現場實況透過現代科技傳播到世界各地,救災人員如何拯救生還者,老師如何以身體保護學生,母親為了救活自己的孩子,如何犧牲自己的性命……這一切一切,都令我們心痛,也讓我們再次感受到人類的愛和互助精神的偉大。
災難過後,本會應邀到四川展開支援工作,位於四川都江堰的「四川華循社會服務中心」(華循)正式成立,參與服務的人士不單來自本會社會服務機構,更有國內(主要是四川)的社工。今期〈會訊〉邀請了社會服務部執行幹事王玉慈牧師講述「華循」成立的經過,來自中、港兩地直接參與支援工作的社工跟我們細訴心聲,曾到四川探訪的會友分享他們的所見所聞。


第301期

學校的褔音故事

2009 年 4 月


本會辦有多所中、小學及幼稚園、幼兒園,於上世紀五十年代起服務社會,提供具基督教特色的教育。辦學與傳福音乃並存而且相連。辦好教育,使莘莘學子得益,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同時向學生傳福音,引領他們明白生命的真義,歸信基督,同樣是我們的目標。一位好的老師,除了教得好,在生活和教學上體現基督的愛,令不少學生與家長深受感動,吸引人歸向基督。分享福音不就是這麼簡單嗎?
今期請來身兼中學副校長及義務教士的會友分享在校福音工作的果子,亦邀得中學教師與學生細說他們的得救故事。


第300期

讓我們用眼睛代替腳步-----聖地遊蹤

2009 年 3 月



第299期

教會第二代

2009 年 1,2 月合刊


教會增長其中一項是教友子女的出生,誠然有不少家庭三代都在教會成長,且結出美好的屬靈果子。然而即使父母是多麼愛教會、委身參與事奉,其第二代亦未必見得行出同一步履,事實上,不少第二代教友子女對信仰冷淡。是標籤?是壓力?是世俗與教會生活不能融合?還是信仰成長必經的尋索與掙扎? 今期請來教會的第二代分享心聲。且看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身分、紥根信仰。


第298期

金融海嘯下的反思

2008 年 11, 12 月合刊


僅半年時間,華爾街甚至是世界排名前五名的投資銀行垮掉了三家──二00八年三月,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Bear Stearns)因瀕臨破產被摩根大通(JP Morgan)收購;九月,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申請破產保護;美國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收購。由此引發的金融海嘯,迅速撲向全球金融市場,美國聯邦儲備局前主席格林斯潘也說,這是「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的衝擊也必定是前所未見。 全球股票市場大跌,樓價下挫,「雷曼迷你債券」苦主一生的積蓄化為烏有。這場金融海嘯對你的影響有多大?在狂風巨浪下,讓我們轉目仰望主耶穌,因祂就是我們生命的錨。


第297期

主再來

2008 年 10 月


如果明天主再來,你會如何? 當提到主再來,多會聯想到末世、戰亂、饑荒、審判,過去亦有不少人「預言」主再來的日子,但結果當然如耶穌所說:「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太廿四:36)信徒的責任不是在推測,而是在於準備自己,並且警醒。在十個等候迎接新郎的童女的比喻中,但願我們都是常作準備的那五個!


第296期

青年活動

2008 年 9 月


精靈精英Training Camp、煲冬瓜紛紛地、宣教I Go Go青年生活營、生命的突破福音營、「My Faith My Church」青年節、「吾讀吾得」青年讀經訓練、「同奔天路Team Build 營」……這些精彩又極具心思的名稱,都是由本會宣教牧養委員會為青年人而主辦的活動。此外,世界循道衛理宗華人教會聯會每隔數年均籌辦青年領袖大會,由一九九八年起,分別已於馬來西亞、台灣、新加坡及香港等地舉行。

今期〈會訊〉特別介紹「生命的突破」福音營及剛於六月馬來西亞的舉行青年領袖大會「生命的衝擊」,相信不少曾參與其中的青年人都記憶猶新!就讓我們再一次重溫當中既感動又深有領受的回憶之餘,更努力參與其中,讓基督的火繼續在年青人當中燃起!


第295期

國度與政道

2008 年 8 月


二00八年可以說是選舉年。三月台灣進行總統選舉,九月本港立法會選舉選情激烈,十一月初美國舉行總統大選,結果足以影響國際形勢。 政治直接影響民生,而基督信仰就是在生活中見證基督,作為信徒,如何看待與我們關係切身的政治?上帝的國度與地上政治之道,有何關聯?期望今期〈會訊〉的分享能為你帶來一點啟發。


第294期

基督徒與運動

2008 年 6, 7 月合刊


由五月到八月,中國人經歷了極悲與極喜──近八萬條無辜的生命在「五一二」四川地震中死亡,數以十萬計人痛失家園。八月八日晚上,中國北京舉行的第廿九屆奧運會開幕禮,贏得無數的掌聲,百年夢圓。 本期〈會訊〉游走在極悲與極喜中,報道「苦難之後──從四川地震反思基督徒人生觀」座談會記要;又趕上全球火熱的奧運潮,請來牧者及信徒分享他們的運動經驗。


第293期

堂會在進行中

2008 年 4, 5月合刊


教會不是一座建築物,而是有機、活潑的組織,堂會的發展受著社會轉變的影響,社區問題如人口老化、社區重建、新來港人士等等,堂會都不能置身事外。要發展、要求存,堂會有何對策?今期〈會訊〉請來不同堂會的牧者,分享堂會的發展計劃,亦請來會長盧龍光牧師與我們分享堂會發展的強弱機危。


第292期

靈恩運動

2008 年 3 月


甚麼是靈恩運動?神秘的屬靈經驗?這運動是甚麼時候開始?甚麼是一波二波三波?有云「靈恩運動」已發展至第四波,亦有說「泛靈恩運動」已在不知不覺間臨到。更有人說,靈恩運動的興起與本宗極有關係;身為循道衛理宗的信徒,你對靈恩運動有多少認識?讓我們以開放及認真的態度,本於聖經和信仰傳統,作出辨析及判斷。


第291期

環保

2008 年 2 月


為甚麼要「環保」?當香港每天產生的都市固體廢物近一萬六千五百公噸,而堆填區預計在未來五至八年內填滿;當天氣反常不再是報紙上的國際新聞,而是我們親身經歷過的反常寒冷天氣;當空氣污染籠罩,藍天白雲不再是抬頭即見。 雖然現在香港的幼稚園教科書也有以「環保」作授課主題,但到底何時「環保」才能成為我們的生活態度,而不只一個熱門的網上搜尋字眼或掛在口邊趕時髦的議題?願我們能從自己做起,愛惜天父創造的世界,讓我們的下一代、下下一代也能親眼看見天父創造的花草動物,而不是只能透過書本上的圖片去懷緬。


第290期

得力的祕訣

2008 年 1 月


筆者早前收到一張設計精美的賀年咭,造型是一隻展翅飛翔的鷹,內附以賽亞書四十章卅一節的經文:的祕訣 「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 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 他們奔跑卻不困倦, 行走卻不疲乏。」 這是多麼美麗和勉勵人的祝福!面對未知的將來,我們或許感到疲憊、害怕,然而上帝給我們確據,祂與我們同行。唯願我們在新的一年都能等候耶和華,重新得力,如鷹展翅上騰!


第289期

風雨飄搖的2008--信徒如何面對

2007 年 11月、12月合刊


香港股市經歷數個月的牛市後,開始大幅上落,市況難以預料;政治上,年初有特首選舉,歲末有區議會選舉、立法會補選(香港島地方選區),好不熱鬧;曾特首在二00七的施政報告預告了教育大計──免費高中教育、小班教學等等。二00七年轉眼又過,二00八年又是怎樣的光景?《會訊》於十一月廿四日假本會安素堂舉行一場座談會,主題為「風雨飄搖的2008──信徒如何面對」,請來三位嘉賓分別剖析經濟、政治及教育的情況。我們不能準確預知未來,但作為信徒,即使未來風雨飄搖也好,陽光普照也好,與主同行,難關也有恩典在其中。


第288期

身心健康

2007 年 10 月


七、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港人的生活普遍來說大得改善,更以「魚翅撈飯」來形容在經濟體系中大大獲利的人的飲食。時至今日,相信不少港人已認識到某些象徵富裕的食品,其實對健康有害無益,亦醒覺到保持健康的重要。售賣健康食品的店鋪與品牌不斷出現,亦漸漸在本地受歡迎。 怎樣才算是健康之道?運動?進食天然食品?早睡早起?或許我們常把健康等同於身體上的健康,卻忽略了精神上甚至屬靈上的健康,期望讀者看罷今期《會訊


第287期

理財與奉獻

2007 年 9 月


筆者認識一些信徒,他們認為既然聖經教導奉獻是「隨本心所酌定的」,因此在什一奉獻的事上也是完全「隨心所欲」,甚麼時候奉獻,奉獻數額多少,都視乎心情而定。又有一些信徒,為了房子、車子、妻子和兒子(女)等事情,甚至以繳交稅款為理由,把什一奉獻放在最後的位置,結果是從來都沒有奉獻。誠然,上帝並不缺欠甚麼,祂所期望的,是受造的人對祂有一顆甘心樂意奉獻的心。今日信徒怎樣在以上帝為首的生活當中,仍能兼顧生活所需?奉獻、慳稅及儲蓄,如何互相配合,成為信徒理財的最佳拍擋?願讀者在今期《會訊》中能找到答案。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