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良牧師

返回牧師部
英文姓名:
The Rev CHEUNG Kwok-leung 
按立/轉職年份:
2014 
總議會調派及選委之職務:
大埔堂主任牧師、宣教牧養部部長 
與宣教及牧養有關之職務:
青年事工執行委員會委員、少年事工執行委員會委員 
電郵:


1 2 3 4 5 6 下一頁        
2022年09月11日 
破除愚昧.悔改回轉 
主日學主日 
第37期 

上帝既是審判的主,也是尋找人的主,他看重每一位悔改及回轉的生命。
耶利米書第四章,指出百姓愚頑不認識耶和華。愚昧無知,他必審判;他必使全地荒涼,但卻不會毀滅淨盡。這裏所說的愚昧,並不是指人因天生能力(例如智力)遭到了窒礙或破壞,而是敵國大軍壓境的環境和勢力下,百姓在驚恐下已失去應有的獨立判斷能力。在強權的威脅下,以色列人沒有選擇上帝,也沒有聽從先知的責備和警告︰回轉歸向上帝,除掉偶像。反倒如牆頭草般時而攔劫埃及攻打巴比倫、時而想聯合埃及背叛巴比倫,最終猶大國隨着各國情勢的消長,自取滅亡。人們把自己塑造成愚昧人,或者允許別人把自己塑造成愚昧人。而更可怕或可悲的,是統治者或有權力的人,並不希望人們擁有獨立判斷能力,而是希望利用人的愚昧,來獲得更大的利益和維持他們已有的勢力。上帝必然審判。
耶穌用迷羊和失錢的比喻,表達他來是要尋找失喪的人;他們的悔改及回轉,就是主最大的喜樂。一百隻羊中走失一隻,本來算不得甚麼,難道真的放下九十九隻,而去找回那一隻麼?在房舍內掉下一個錢幣,也屬平常的事,若要找回失錢,總得花上半天功夫,這樣做化算嗎?路加福音強調尋回的喜樂,是令人雀躍歡欣,無論失羊、失錢事件,或發生在人身上的失喪、失落、失望等,當狀況一旦改善後,那找回羊兒、錢幣或兒子的,就與其他人分享這份失而復得的歡喜(參路十五6, 9, 24)。
保羅自稱為罪魁,歸主前曾敵對基督及對教會的信眾諸多逼害,自以為這樣做就是服事上帝。在大馬士革的路上遇主後,保羅曾一度失明,需要援手,但由於他以往的行為,令其他信徒對他有戒心,都害怕不願意接近他。上帝卻沒有丟棄保羅,派亞拿尼亞去幫助他,也讓巴拿巴接待、引薦他,最後也獲得眾人的接納。保羅深明被挽回、接納、寬恕及提供機會是何等重要,因此後來在他寫給提摩太的信中:「他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提前二4)一個也不能失去。
今天是主日學主日,各堂的主日學已不再停留在昔日「識字」,只追求認知的年代。反而更進一步,發展上帝賦予我們各人獨立的判斷能力,以至在現今世代裏,能戳破世間愚昧的謊言,成為一個有智慧、順服和敬畏上帝的人。
真實的回轉,踏實的改變,是要挑戰我們去明道行道,做個回轉喜樂的信徒。


2021年03月28日 
拿着棕樹枝來迎接基督的受難? 
棕樹主日 
第13期 

參與教會崇拜多年,每年來到棕樹主日時,我的心境都是感覺複雜的,因為一方面我們高興而隆重地開始棕樹主日崇拜,或是詩班員拿着棕枝進場,又或禮堂內兩旁座位已佈置好棕樹枝,像列隊歡迎基督的來臨;更試過每份週刊釘裝一小段棕樹枝給崇拜參加者,讓全場都高舉棕樹枝來迎接基督——輝煌的來臨,這是非常震撼的場面。
但另一方面,棕樹主日亦是代表聖週的開始,基督一步步的前往十字架,面對受苦與死亡,漸漸走進黑暗的歷程,因此天主教稱這個主日為「基督受難主日」。
棕樹枝與受難這兩個元素放在同一個崇拜,雖然好像呈現一種張力,但這樣安排並非歷史上的意外,或是禮儀上的不協調,更不是概念上的互相混淆,而是在這張力之間,讓我們定焦於受苦基督的身分。
棕樹枝像紅地氈一樣沿路鋪滿的衣服,全指向基督君王的身分。不過這君王的身分有不同的詮釋——祂是受苦的君王。
所以,馬可福音的經課重述了耶穌騎驢進入耶路撒冷,人們把衣服鋪在路上,又把田間的樹枝砍下來鋪路,許多人呼喊「和散那!」正是表達君王駕臨的場面。而以賽亞書的經課,強調基督受苦的身分,是一位受苦的彌賽亞。另外,腓立比書表達出基督耶穌是虛己奴僕,存心順服,且死在十字架上,展現出勇氣和決心。
今天棕樹主日的崇拜,不是為了重構這歷史,而是「再憶」受苦基督的身分,我們要「將往昔的事帶到當下」(making present of a past event)。
基督懷着勇氣和決心進入耶路撒冷,為世人踏上十字架至死的道路,你今天的內心是否仍然感覺悸動?你用甚麼力度搖動手中的棕樹枝?當你回憶基督勇赴受苦的刑場,你的生命將會有何改變呢?
但願在崇拜完結之時,我們雖然手中已經放下了棕樹枝,心裏卻與耶穌一同步向十字架,並帶着改變你生命的信息歸家。


2020年02月2日 
心存謙卑.完全信靠 
顯現後第4主日 
第5期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迦書6:8)

世人所經驗的謙卑
  十九世紀著名牧師查爾斯•司布真(Charles Spurgeon),將謙卑定義為「對自己做出正確的估計」。意思是「謙卑不是否認你有的權利或恩賜,而是去承認恩賜和權利都是來自上帝,而不是來自你的。」因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謙虛地說:「我不是獅子,只是碰巧臨到我發出了獅子的吼叫。」

基督所談的謙卑
  其實,基督徒追求謙卑,並不是為了有所得,而是為要遵守主耶穌的教訓。耶穌教導門徒要心存謙卑。「心靈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馬太福音5:3)「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裏就是最大的。」(馬太福音18:4)「我實在告訴你們,凡要接受上帝國的,若不像小孩子,絕不能進去。」(馬可福音10:15)
  耶穌不僅教人謙卑,他自己也實踐謙卑的生活。他離開世界以前曾為門徒洗腳(約翰福音13:5),而保羅也描述了耶穌的一生:「他本有上帝的形像,卻不堅持自己與上帝同等;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謙卑自己,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立比書2:6-8)

進入謙卑的三個歷程
一. 表現謙卑.始於聆聽
要表現出謙卑的態度,不是外在的面容,而是要攻克己心,停下自己已有的想法,嘗試用心來聆聽別人,猶如聆聽基督的恩言。
二. 心存謙卑.進入內省
當謙卑存於內心,有如聖靈內住及引導,將引領生命進入內省,是生命的思緒與基督的恩言彼此觸碰。
三. 全心謙卑.完全信靠
全心謙卑,需要從上而來的勇氣,敢於放下己見,將上帝的心思成為我們的心思,將上帝指引要去之境地,成為我敢於勇闖的方向,當中所要持守的,就是完全信靠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