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良牧師

返回牧師部
英文姓名:
The Rev CHEUNG Kwok-leung 
按立/轉職年份:
2014 
總議會調派及選委之職務:
大埔堂主任牧師、宣教牧養部部長 
與宣教及牧養有關之職務:
青年事工執行委員會委員、少年事工執行委員會委員 
電郵: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2010年08月8日 
一個有信的人 
聖靈降臨後第11主日 
第32期 

「信就是所盼望之事有把握,對未見之事有確據。」(和修本)

有「信」的人,對前面路向有盼望
「信仰」 關係著人的生命走向,你相信些 "什麼",你的人生就為此而努力。亞伯拉罕就是因著信,遵命出去,作客旅異地寄居,為的是上帝的應許,盼望得著更美的家鄉。所以「信」與「盼望」是彼此關聯的。有「信」的人,是個人生有方向,有盼望的人。

有「信」的人,對所信之事有把握
「信」是對於 "未知的領域",投下清晰的決定。以賽亞先知,由烏西雅王崩那年,直至希西家作猶太王的時候,擔任先知,向猶大和耶路撒冷說出警戒與上帝應許的話。他對未來清晰而有把握,正因為多年與上帝相處及相遇(encounter)對上帝的個性及心意有深切認識。

有「信」的人,對未見之事有確據
在"不確定的事上" 投放時間資源,是因為有確據(Assurance)。路加福音12章耶穌論述天國,人變賣所有賙濟人,為的是積攢財寶在天上。他們確切及肯定父樂意把國賜給他們,這份肯定就是有確據。故此人願意變賣現有的,為天國多留一分。有確據的人,願意把生命投放在未見的事上。

祝願循道衛理的信徒們都因信對未見之事有確據,對將來人生有把握,對明天有盼望,懷著信,開創明天。


2009年09月13日 
犧牲捨己 
聖靈降臨後第十五主日 
第37期 

主耶穌對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捨己顯然是跟隨主耶穌的標誌與要求。但捨己是什麼意思呢?有人說捨己就是否定自我,捨棄自己,沒有了自我。引用保羅所說:「 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上帝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加2:20) “同釘十字架,不再是我”,是否意味著我失去了自我,沒有了我的思想、情感、意志?果真如此,那麼我是誰?保羅又說:「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上帝的兒子而活。」“我”又彷彿還活生生的在肉身裡活著。到底基督徒的“我”還存在嗎?如果“我”還存在是否是全然被動,只聽使喚?
  馬可福音八章主耶穌指示門徒,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長老、祭司長、文士許多的苦,並且被殺,第三日復活。 向門徒發出挑戰:「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又為人生下了一個新定義:「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
  這一段經文清楚的解釋了捨己的真義,就是體貼上帝的意思,不體貼人的意思。我們否定自己並不是失去了“自我”,而是放下不合上帝心意的想法、愛好,並且積極的背起十字架跟隨主,為要順服上帝的旨意,成全上帝在我們生命中的計劃,擁有比賺得全世界更有價值的人生。
  使徒約翰,在約翰一書裡寫著說:「主為我們捨命,我們從此就知道何為愛;我們也當為弟兄捨命。」(約壹3:16)捨命就是捨己,為了別人甘心放下自己的意見,愛好,利益,甚至生命。
  一個人因著宗教的義務,良心的驅使或其他的原因作出的犧牲,未必是聖經所說的捨己。保羅說﹕「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真正的捨己乃是懷著對上帝和對人的一份摯愛,所作的“放棄”或“堅持”。正如保羅為了遵行上帝的旨意而放棄了靠福音養生的權利,也為了純正的福音,堅持立場,甘心受苦。這也正如坎伯摩根牧師所描述:「真正的門徒既不揀選歌唱,也不揀選輓歌;既不揀選陽光,也不揀選陰影;除了明白並遵行主的旨意以外,別無他選。」一言以蔽之“捨己”就是捨棄自己的意見,揀選上帝的道路,為主活好這生!
願以【主,你犧牲的愛】共勉實踐(青年聖歌第I冊,54首)
『主,你犧牲的愛已賜給我,主,我不願為己留下甚麼;
我在愛中景仰,將我心願還償,今將供物獻上,奉獻與你。
主在施恩座前,為我求父,我的信心軟弱,只望耶穌;
助我十架背上,將主妙愛宣揚,以禱告或歌唱,奉獻與你。』


2008年07月13日 
落在好土裏 
青少年主日 
第28期 

依據本會各堂的會友及聚會數字,現今本會青少年聚會之人數逾1300人,佔整體會友人數的23%。綜觀各堂青少年宣教之計劃及活動,帶來不少新朋友參與教會,但團契聚會之數據上卻沒有明顯的增幅。現實是進來的人多,離開的人亦不少。團契小組能否吸引青少年人留在教會裡,以致信仰得以成長及扎根,是青少年事工成功的關鍵。

耶穌在撒種比喻指出要結出好果子,種子當然是必須的,但更重要的,就是將種子落在好土裏!惡者會拾起路旁種子、人生遭受患難,帶來信仰的挑戰,又或生活上有憂慮及迷惑,以致在信仰路上舉步維艱,能否衝開捆綁,茁壯成長,關鍵是──落在好土裏。

怎樣能使教會的青少年團契小組成為好土壤?值得留意以下幾點:

1. 作基督徒父母的,應該從小就建立孩子的團契生活!團契生活應比興趣班、補習班更重要。我們時常說成人世界在忙碌中打轉,其實今天的少年人何嘗不是一樣?成人要專業的證書找工作,現今的少年人亦要考獲多種類的證書求升學。若補習班和興趣班是高於團契的生活,這價值取向是帶來信仰成長的困難。我們要有決心讓團契小組成為信仰成長的好土壤。

2. 團契的使命是要將「信仰知識」轉化為「信仰經歷」,讓少年人們一同去體驗信仰。團契生活就是要幫助青少年一同經歷真理和福音的真實性,給予愛心和接納,使他們藉教會群體的愛經歷到聖靈的赦罪、釋放和醫治。在生活中經歷信仰的真實,就是信仰扎根的過程。團契導師並不是要提出高深的神學理論,而是要作為一個「過來人」,分享經歷,見證神恩。在整個成長的歷程上,青少年極需要生命見證的導師和同伴。

3. 青少年人要有聲音,要有份。教會應關心青少年與其他年齡群體在事工上的整合,增加彼此間的互動,共同相處和互相關懷,以服侍的行動,建立他們成為教會的一整體,使他們有「家」的歸屬感。青少年人能在教會中成長,不一定是因為堂會舉辦了甚麼精彩的節目或活動、或擁有特色的室內設計和設施、甚或是有「明星級」的人物。關鍵在於這地方是他們所愛,有份要奉獻自己在教會群體中活出基督裡的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