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會訊 | 靈音 | 靈修日程 | 書籍 | 刊物
為何憂慮?
我總覺得耶穌行水面上行走是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並不因為這件事是個偉大的神蹟,而是因為彼得對這件事的反應。彼得為了表達對耶穌的愛慕,他跳到船外,在暴風中徒步走向他的老師。當他感到起伏不定的海面在他腳下變得堅實的時候,他必定驚喜萬分!在這個時候,他充分了解到把自己的一生交託在耶穌手中是甚麼意思,然後,他開始往下沉。
彼得在之前是信靠耶穌的,但正當彼得看見風勢,容讓自己去憂慮正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超自然事件,海面就不再托住他,風勢大作,不停刮在他身上。
大部分人都不會親身經歷像這樣的戲劇性事件,令我們想到當自己憂慮時會發生甚麼事。可是,所有人都知道何謂憂慮,有些人天生就是憂慮型的人。事實上,世人就好像分成了兩類一樣:滿懷憂慮的人和無憂無慮的人。對那些滿懷憂慮的人來說,每件事都可以成為憂慮之源;那些真正的、徹底憂慮的人不僅會為自己的事而憂慮,還會認真地為大事,如戰爭、全球性的飢荒、氣候轉變和油價上升而憂慮,好像我們無法信靠上帝能解決這些事情。我們實際上甚至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懷疑:若我們不再憂慮,身邊所有都會崩潰。對有些人來說,不再憂慮即表示不再關心。
就信徒來說,憂慮是我們要留心的事,因為憂慮使我們與上帝有隔閡。我們憂慮的對象或處境往往會佔據我們在早晨起牀後的第一道和晚間就寢時的最後一道思想。在早晚之間,我們所擔心的事會令我們操心、苦惱,打擾我們靈修,摧毀我們的平安。憂慮令我們夜不成眠,惡夢連連。當我們迷失在憂慮當中,我們就無法意識到上帝,因為我們的思想轉來轉去,想為困境找出路。即使我們在禱告中把所關心的事交給上帝,我們仍會將與上帝的對話,變成抒發內心的憂慮和愁煩的獨白。
這令我又想到彼得。在他得勝的時刻,憂慮把他拉倒。當他快要沉在水裏,他在絕望之際呼喚耶穌,耶穌立時伸出手來,把他拉起,然後他們一同走回船上。
這故事的重點是我母親教導我的。在我人生不如意的時候,有一天,我向她傾訴我一切憂慮。她打斷我的話,說:「帕蒂,你的眼目望向哪兒了?」這真是言簡意賅的屬靈真理。當我認真思想這問題,我就明白到,母親讓我知道基督徒當如何應付憂慮。彼得學會了當他的眼目離開了耶穌,只想到身邊的狂風大浪,他就沉到水裏去。當我們憂慮,我們的眼目就離了耶穌,只想到包圍住我們的問題。我們在絕望的海中掙扎,在狂風中左搖右擺,下沉到與上帝隔絕之中。
放開憂慮是每天,甚至是每時,可能是每一刻都要做的事,就是不再定睛於問題,而是仰望基督。當憂慮從心內浮現,我們的心思開始細嚼事情的枝節,我們可以說:「我在這一刻不會再為此憂慮。」然後,我們可以再進一步,說:「主,我把它交給祢,因為知道祢必會看顧這件事。」我們要如實放開憂慮,如有需要,我們要不斷重複這樣做。過了一段時間,當我們一再放下憂慮,憂慮在我們身上的捆鎖就會鬆開,以致我們在所擔心的事這幅水面上,能夠昂首闊步而行。我們確實知道,上帝要我們去做的工,就是定睛仰望為我們的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參來十二:2)
請再讀七月一、十二、十六、廿二、廿八和三十日,並八月一、三、十二、十五、二十和廿五日的默想,然後回答以下的反省問題。
反省問題
1. 你認為自己是個憂慮型的人嗎?若是,哪些事最令你費心?若否,甚麼幫助你避免為事情憂慮?
2. 你曾為某事憂慮,之後卻發現它並不重要,或那難題自然解決了?你有甚麼感受?從這件事你學會了甚麼?
3. 你曾嘗試把憂慮交給上帝麼?事情是怎樣的?當你等候解決方法時,你能放鬆下來,放開憂慮嗎?你如何能這樣做?若你無法這樣做,當你每次回望這次憂慮時,有甚麼事發生?
4. 你內心是否害怕若你放開憂慮,你就不能再控馭自己所擔心的事?這是好是壞?何以見得?
5. 你今日內心有憂慮嗎?假如你每次一想到憂慮時就轉向基督,你能信靠祂會看顧這事,並讓你得着不再憂慮的平安麼?甚麼令你有這份確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