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會一直響應由基督教協進會推動的「教會合一運動」,每年皆與基督宗教內不同宗派的同工、同道一起安排舉行「合一主日」——彼此交換講壇或撰寫聯合禱文等,提升信徒對教會合一的意識,並藉此思想和回應基督召叫人類與他「合而為一」的神聖任務。
正如二0一八年基督徒合一祈禱週的《聯合呼籲文》這樣寫道﹕「基督徒的理想,是最崇高的平安、自由、融洽團契、愛心和社會公平正義,所有這些,和基督信仰連結在一起,就可以重塑世界的精神和文化本質。」可見合一不獨是社體之間的和諧穩定,而是對上帝真理的共同見證和追求。
今日的舊約經課,提及那時代被宣判有罪的尼尼微,經歷了一個幾近難以置信的全民族悔改。經上記着說﹕「尼尼微人就信服上帝,宣告禁食,從最大的到最小的都穿上麻衣。」「上帝察看他們的行為,見他們離開惡道,上帝就改變心意,原先所說要降與他們的災難,他不降了。」(拿3:5, 10)
這使我想到今日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其中一個重要意義,是要宣告和共同實踐「認罪悔改」的見證。不是嗎?世界戰事連連,爭競和對立無日無之。昔日尼尼微這外邦民族都能由心而發的悔改和回轉,今日在基督徒之間亦不常見。在新一年,祈求上帝賜我們從最大的到最小的,都先向他悔改、放下自己的偏執,以愛為先。
去年本會出版的《循道衞理宗的核心信念與傳統》,在單元十提醒我們:「要克服偏執和驕傲、狹隘和狂熱,避免在信仰群體內帶來衝突和紛爭、傷害和仇恨,甚至分裂,我們必需學習確信和開放、互相包容接納和尊重他人的大公精神,不要勉強別人與自己一致。」道理總是知易行難。為着我們所曾傷害過的,和我們被傷害的感受,求主醫治。此刻,讓我們為普世教會的合一和悔改禱告。
本會曾於二0一五年發表了《循道.衞理聯合四十週年路向書》,當中列明「青少年牧養」是教會未來十年九個關注和着重的方向之一。其中一段這樣說﹕
任何對青少年牧養的關注,都不能抽離於社會處境,必須正視青少年的獨特生活士壤,了解他們面對的衝擊和困擾。本會所接觸或牧養的青少年及學生大都面對競爭劇烈的學習環境:大部分職青因工作壓力或發展事業而疲於奔命;一些青少年在家庭中因着與上一代的人生閱歷、價值觀念、社會意識出現落差而產生矛盾不和:一些在同儕中因不善處理人際關係而末能建立自己所屬的群體,甚或選擇逃避到虛擬世界;一些在網絡世界的爆炸資訊下未能分析明辨而被誤導;一些在尋找人生意義和目標過程中感到焦慮迷惘:又有一些因社會意識較強,但未有發聲的空間或被真誠地聆聽而變得偏激……
轉眼七年過去了,香港社會經歷動盪。青少年的「生活土壤」幾近乾旱,其中許多人失去盼望。回望這份《路向書》昔日前膽的,是否仍可準確道出今日青少年的光景?我們在抗衡以上種種社會文化和風氣上,有沒有盡上責任?
想到青少年今日面對的困境,我們難免感到惆悵和心痛。許多堂會還須面對青少年「流散」現象不斷加劇,忍痛結束從前興旺的團契小組。青少年愈來愈像教會體內的一根刺,不時尖銳而冷酷地針對要害發作。我們痛,卻始終無計可施。然而聖靈提醒我們,必須竭力保守我們對青少年純潔而合一的愛。
上主建立教會成為聖而公的信心社體,青少年與其他成員同顯尊貴和可愛。他們被肯定去為整個羣體發揮獨特的恩賜,因此不應首先被視作問題,或單被視為牧養對象檢視。相反教會羣體若要在轉變的世界努力持守信仰,更應看重和欣賞青少年在反權威或質疑態度背後的正直和良善,並勇於培育青少年作為教會良心的先知角色。
舊約阿摩司先知曾宣告上主將以「鉛垂線」為標準審判以色列(摩7:7-8)。時至今日,誰又有力去鞭策教會緊隨準繩而行?上主豈不興起那些敬虔、仁愛和公義的青少年作我們的先聲?耶穌又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像小孩子一樣(筆者按﹕小孩子一詞的希臘原文可指幼童到廿多歲的未婚青年),絕不能進天國。」(太18:3)可見凡渴慕天國的人,當緊記青少年和孩童就是他們的路標。
撒種的比喻中比較難解釋的地方,是關於「撒種人」的行為。特別是在耶穌時代的務農社會,應該有不少人會感到疑惑:是怎樣一個傻瓜,才會把珍貴的種子,彷似不加思索地任由它們撒在路旁、淺土石頭地和荊棘裏?
這段經文的詮釋空間雖大,但我卻獨愛其中一個說法:「撒種人」不惜工本的撒種方法,表明了上帝對世界那份沒有計算代價的愛。 經文沒有明說「撒種人」是誰,但由於他撒的是「天國的道」(太13:19)的種子,讀者因此可以設想他為一位傳道者。他是上主嗎?是門徒抑或是今日的信徒?無論如何,唯有帶着從上而來那無條件的大愛,傳道者才能始終如一、不計較地堅持向世上萬民,包括向那些理論上不會聽道和回應的人,傳揚天國的真道。若我們細心思考這份愛,豈不肅然起敬?
要是「撒種人」並不會篩選他的對象,成果就在乎接收的人如何回應。我並不贊成將這段經文提及的四種土況解釋為四類人,原因是這種解釋否定了人可以改變的機會。土況喻表人心的狀態。我們都知道落在好土的種子才能結實累累;然而,我們應該如何面對身處路旁、石頭地和荊棘地時的境況呢?上主當然期望我們改變!否則比喻說來就沒意義了。人聽了道也必須深入去「明白」那道(太13:23),期間還要抗拒患難和迫害等試煉。我們如何回應和選擇用甚麼態度面對,將會帶來不同的成果。
香港正處於世代激烈矛盾的當下,在青少年主日閱讀這段經文時,我們都應當反省:一、是否願意學習「撒種人」那份無條件與無篩選的愛,樂意不惜力氣去向另一世代的人傳揚天國的價值?二、是否常常拒絕或否定另一世代的人轉變的可能性,不自覺按着自己的好惡將他們標籤,予以論斷?
再想想比喻提及三種不夠好的土地,要怎樣才能轉化為良好的土壤?當然需要「撒種人」願意進一步開墾、施肥、除草、翻土和灌溉。好比青少年需要別人悉心培育,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你願意一起培育他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