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會訊 | 靈音 | 靈修日程 | 書籍 | 刊物

靈音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2005 | 2004
2008年12月28日 
救萬民 建神家 (羅瑪利宣教師 ) 
基督聖誕後第一主日 
第52期 

聖誕節後就是一年最終的主日,這告訴我們新的一年又快來臨,面對今年快過去,新的一年快來,世人會感嘆日月如梭,時光飛逝,老之將至,晚境堪哀。但信徒既得永生的福分,解除了衰朽消亡的疑慮,還有什麼可哀呢!不過在聖經中告訴我們,主耶穌從嬰孩生命中,祂是不斷的成長:祂的「智慧和身量,並上帝和人喜愛祂的心,都一齊增長」,我們身為基督的信徒,我們可從主耶穌的成長中得著提醒:

一、生命成長

上帝給人的生命是個會成長的生命,假若信徒本身的生命,不能更新成長,只停留在喫奶的嬰孩階段,成了長不大的娃娃,那就實在可悲了。要生命成長,首要條件:就是要保持與上帝的密切關係,就是重視我們內裏生命成長的工夫(禱告、讀經、靈修),這樣的操練,是要持之而行,讓聖靈在我們的心裏幫助我們,改變我們的生命,讓我們越來越像祂。其次是要專心查研上帝的說話(聖經),要明白上帝的旨意,穿上全副軍裝,儆醒生活,這樣,才能凌駕環境之上,不被污染,朝向正確目標,生命的成長不單在個人方面,也要在群體中,藉彼此交流分享,互相提醒,互相支持,生命才會更加成熟,活得更加豐盛。

二、完成使命

主耶穌清楚自己來世的使命和工作目標,就是要拯救世人脫離罪惡的捆綁,帶給世人新的希望,永恆的生命,作這世界的救主,主耶穌已完成了拯救世人的使命,但主耶穌在地上的時候,祂還教導及打發門徒去傳福音給世上的人,耶穌在升天的時候也這樣對門徒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國萬民都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8-20

弟兄姐妹我們都要趁著白日,快作主工,因為基督快再來,當基督再來的時候,我們便沒有機會了,盼望我們趁著新一年的開始提醒自己,要儆醒,好好預備,共建生命,共建神家等候那位隨時會再來的基督。阿們。


2008年12月21日 
動盪中的平安 (余恩明會吏 ) 
聖誕主日  
第51期 

十二月份的〈號角月報〉,形容2008年是充滿大幅度的變化,更可以說是「以憂慮開始,隨黯淡結束」。猶記得在年初時,百物騰貴,在高通漲下,香港市民生活苦不堪言。可是到了年底,金融海嘯突然臨到,市民又受著另一輪力度更大的衝擊,減薪及失業,人人自危。更可怕的是,在海嘯巨浪之下,投資存款可以一瞬間蒸發,過去給予人穩健信心的金融機構,誠信頓時蕩然無存,成為使人失去平安的禍首。

當天使加百列向馬利亞宣告她已被揀選,將要懷孕生子,要為孩子起名耶穌,並道出這位嬰孩將來必成為大,且必掌管王權永無窮盡(路1:30-33)。對於當時只訂了婚約還未出嫁的馬利亞來說,這消息令她驚惶不安(29節),難以置信(34節),更不知要如何接受未婚懷孕這預言?馬利亞將天使給她「平安」的含意反覆思想(29節),虛心尋問(34節),最後更順服地接受(38節)。當馬利亞得悉親戚伊利莎伯同樣因上主的垂憐,仍能在年老時懷孕(路1:5-25、 39-45),她便說出著名的「尊主頌」(46-55節)。在短短的「尊主頌」裡,馬利亞引用了多處舊約經文,顯出她敬虔愛主,熟讀上帝的話,時刻默想,並且充滿了關切民族國家的情懷。她感謝上主的看顧及信守諾言,同時說出人的驕傲,自以為能夠以物質置富,原來均是虛空的;相反,謙卑及承認卑微的人,卻可以享受上主賜予的平安和靈裏的飽足。

今天,當聖誕的歡樂歌聲在大街小巷播放著,璀璨的聖誕燈飾仍舊亮麗時,人心是否享受到聖誕節應有的平安呢?當人的信心因著金錢的損失而動搖,人不能如往昔般以消費享樂、送贈禮物等去慶祝時,聖誕節的喜樂又應如何去表達呢?我想,信徒可以藉著這節日,向身邊的人傳講一個與別不同的平安佳音、喜樂信息。但願世人均能夠像馬利亞般,由心而發的說:「我心尊主為大」,找到「真正平安」的源頭,接受這位紓尊降貴成為人類的拯救者,叫上主的愛和公義覆蓋大地,享受聖誕節真正的平安與喜樂。阿們。


2008年12月14日 
一本改變生命的書 ( 陳建基會吏 ) 
聖經主日  
第50期 

還記得你第一本聖經是如何得來的呢?這本聖經有沒有給你帶來生命的改變?

今天,我們能夠自由地擁有及閱讀中文聖經,實在是一份上帝藉著昔日來華差遣員賜給我們的恩典,明年便是中文和合本聖經面世的九十周年,而中文和合本修訂版的新約部分亦已出版,這實在是華人信徒的福氣。

但當我們能輕易地擁有這本神聖經書的時候,是否又真的懂得珍惜,並明白這是上帝給我們的一份貴重禮物。保羅在提摩太後書三章提醒我們說:「聖經能使你因在基督耶穌裏的信有得救的智慧。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擁有聖經而不閱讀聖經,我們便白白浪費了這份珍貴的禮物,也錯過了獲取得救智慧、認識上帝、學效基督教訓、支取行走正路力量的機會。忙碌與內容難明,這些其實都是疏於研讀聖經的藉口,這藉口只會成為我們失去得救智慧、疏遠上帝、迷失於人生路途的原因。盼望你不單擁有聖經,並能得著當中的智慧與應許,讓聖經成為一本改變你生命的書。

在此,願以香港聖經公會發出的聖經主日公禱文,作為我們同心的禱告──

「仁愛的上帝,感謝祢賜下我們讀得明白的聖經,使我們不必以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等原文文字,或是拉丁文、德文、英文等別國外語,而是以熟悉的中文,便能閱讀?的默示,並且繼續感動每一代的譯經學者,將聖經所用中文,修訂成既熟悉又易明的優雅文字,方便我們領受?的真道。聖經讓我因在基督耶穌裡的信,得祢得救的智慧,認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因主的名得祢生命。感謝祢更在聖經中,教訓和督責我們,使我們歸正,教我們學義,讓我們得益,叫屬祢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天地會改變,祢的話永不改變。在今時今日,一如有人反對祢的話,有人漠視祢的話,有人淡忘祢的話,有人濫用祢的話,然而祢的話決不過時,永恆不變地是生命之道,值得珍惜,是我們天天愛讀的真理。我們願意在直接閱讀之同時,更樂意思考和切實遵行,將?的教導融入生活,改變我們的生命。求聖靈引導我們進入真理,使教會弟兄姊妹,興起讀經的運動,讓我們成為喜閱聖經的教會,更是喜樂行道的教會。有廿一世紀中文寫成的《聖經─和合本修訂版》,更要有廿一世紀行道的基督徒。願我們教會不分老幼男女,都成為祢的道活現於今時今日的見証人。禱告奉靠主耶穌基督聖名。阿們。」


2008年12月7日 
「備己行、遵主言」 (黃婉嫺牧師 ) 
基督將臨節第二主日 
第49期 

將臨期是等候基督降生及再來的日子。在等候期間,我們理當更要儆醒自己的言行,時刻遵行主的旨意,過聖潔的生活,像聰明的童女一樣,有充足的準備來迎接主的再來。

這是每年將臨期我們要反思的信息,於我們並不陌生,問題在於我們落實和實踐有幾多。以色人在蒙福的日子日漸疏遠上帝,我們似乎也有這種情況!過慣了幸福和安穩的歲月,我們卻易於自滿自足,甚至輕看比不上自己的人。我們會享受教會各式各樣的聚會和活動,卻變成“宗教化”或“聚會化”,以為熱愛宗教活動及聚會,靈性就會自動提升,卻欠缺了內視及行道的工夫。參加慶祝聖誕的活動變得例行公事,甚至歡迎聖誕老人和聖誕禮物多於聖誕的真正主人──耶穌基督,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施洗約翰是耶穌的先鋒,我們從他身上可以學習──

一、 努力傳福音,領人歸主

他「傳講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可1:4),他要求我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太3:8),讓我們都明白悔改進天國的道理,「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弗4:1)。

二、 遵守主道

他清楚使命和工作目標,按舊約以賽亞先知的書上所寫的去行。他在曠野呼喊「預備主的道,修直祂的路!」他對生命的執著和強調悔改的洗禮都是從主的道而來的教導。我們要以生命之道來調整我們的生命方向,因為主的道如火潔淨人心,是永遠長存的。

三、 謙卑、簡樸的生活

在金融海嘯的日子,不少人直接或間接,或多或少都有經濟上的損失,甚至打擊,在這等情況,艱難是免不了的,但因著有更高的盼望,就是主的再來在前面,就可以有能力勝過這痛苦了。我們不要貪圖虛浮的東西,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西3:2),要追求有價值的人生,永恆不變的事,要像他不看重地上的名利和物慾享受,在主前謙卑和過簡樸的生活去服事主。

因此,我們要儆醒、要立志、要棄惡從善、當殷勤,使自己沒有沾污,無可指責,直到安然見主。


2008年11月30日 
備己心 蒙赦免 (余勝意牧師 ) 
基督將臨節第一主日 
第48期 

將臨節除了作為聖誕節前的準備期,以記念耶穌基督的第一次降臨到人間外,其目的亦是讓信徒在當中得著提醒,思想基督末世再度來臨的意義。然而耶穌基督究竟何時才會再來呢?我們沒有人能夠知道,因為耶穌曾經提醒門徒,「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故此最終基督何時會再來,實在沒有人會知道,於是乎「基督再來」對很多信徒而言,可能是一件遙遙無期的事,甚至乎變成了一個抽象的概念。

然而,基督何時再來,我們是否真的不知道呢?因著上帝對人的慈愛和憐憫,雖然我們沒有人會知道基督再來的真實時日為何,然而主耶穌卻指出,在基督再來以先,人會藉著看到一些先兆而得著提示,就如昔日以色列人看到無花果樹出嫩葉,就知道夏天將要來臨一樣,因此當看到這些先兆時,信徒就更要儆醒等候。

今天,因著世界的一體化,我們對於地球另一角落發生的事情很快就會知道,那裏有大災難,那裏有戰亂,我們很容易就能得到相關訊息,又因著這種互依的關係,有專家預言像今次這樣的金融海嘯所做成的骨牌效應將會愈來愈頻繁,假若這些就是「先兆」的話,就表示主再來的日子的確愈來愈接近,我們又是否已準備好迎接基督的再來呢?定還是我們依然被這些景象所吸引,為到現時的生活而躊躇,感到迷惘呢?盼望我們能藉著將臨期再度被提醒,要儆醒,好好預備自己等候那位隨時會再來的基督。阿們。


2008年11月23日 
感恩就是分享 ( 劉麗詩牧師 ) 
收割節感恩主日  
第47期 

「主,我們歡喜,因你果然為我們行了大事!」﹙詩126:3﹚

上帝施恩拯救我們,這是最偉大的神蹟,祂藉著耶穌基督的死,使我們脫離罪惡和死亡。使我們因有上帝的兒子,就能有生命﹙約壹5:12﹚。我們既有永生,那麼,今生如何,又豈是取決於人生的得失呢?

在慶祝感恩節的日子裡,我們要再次回想先賢們的足跡:一六二零年,有一百零二位清教徒從英國乘船到美洲新大陸。他們為堅持信仰、擺脫宗教逼害,毅然離開家鄉,乘搭五月花號,在海上航行六十六天之久。但抵達後的第一個嚴冬,竟奪走了其中一半人的生命,剩下的五十人繼續艱苦地奮鬥。在絕望之時,遠方飛來一群火雞,他們以火雞裹腹才能活命。到第二年春天,他們又得到原住民印第安人的協助,才可以開始耕種。上帝又祝福當地的天氣,使他們大得豐收。於是,他們為收成快樂地感謝上帝,而印第安人亦帶火雞來一起慶祝。

感恩節實在是艱辛中經歷主恩的見證,是付代價持守信仰後的喜樂慶祝。舊約聖經﹙利23:33-43;申16:13-15﹚教導我們,在秋季收成後,要舉行七天的筵席與崇拜。同時,要邀請「住在城裡的利未人,以及寄居的、與孤兒寡婦」一同來慶祝。原來感恩同時也是分享!

因此,一起歡樂吧!在上帝不斷的供應和看顧中,前面將會如何?明天可會更好?事實上,我們誰也掌管不到,只有上帝才是真正的主宰。我們最需要的是曉得對祂說多謝,並樂意以自己今天所擁有的,與那些沒有的人們一起分享。這就是真正的感恩了!

「萬恩的主,求賜我們雙手有行善的力量,好使我們絕不推辭施予﹙箴 3:27﹚。阿門。」


2008年11月16日 
「以儆醒 作主僕」 ( 區鳳萍宣教師 ) 
聖靈降臨後第廿四主日 
第46期 

在金融海嘯的衝擊下,香港已踏入經濟艱難的時刻,這段日子亦不斷傳出公司倒閉、裁員、減薪等消息。這場風暴對於任何階層和行業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憂慮、恐懼、憤怒、朝不保夕的心情正籠罩著香港每一個人。作為上帝的兒女,信仰又如何在這經濟困境中能實踐出信,望,愛的人生。

主耶穌很清楚在馬太福音6章33至34節告訴我們:「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這是主耶穌對我們安慰的說話:「只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我們。」

帖撒羅尼迦前書5章1至11節提醒我們要以儆醒謹守的心,等候主再來。保羅形容主再來就好像賊一樣,在亳無準備下隨時回來,我們也知道不能控制和掌握任何的事情,而且面對變幻莫測的將來也不知所措,正如雅各書4章13至15節「瞎!你們有話說,今天明天我們要往某城裡去,在那裡住一年作買賣得利。其實明天如何,你們還不知道,你們的生命是什麼呢?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出現少時就不見了。你們只當說,主若願意,我們就可以活著,也可以作這事或作那事。」我們驅走憂慮、恐懼、憤怒的唯一方法,就要信靠上帝的幫助,好好活出盼望的生活。

馬太福音25章14至 30節主耶穌鄭重的告訴我們,要以儆醒的心,等候主再來。在等候的同時也要忠心於上帝所託付我們的恩賜與才幹,請記住:上帝不在乎我們做得如何,只在乎我們是否盡力地運用祂所賜給我們的五千、二千抑或是一千,祂只期望我們能夠慷慨地與人分享信望愛的人生。

弟兄姊妹:就讓我們好好活出上帝所賜給我們的一切,好好珍惜今天。「以儆醒的心、作主僕人。」


2008年11月9日 
常作準備迎見主 ( 宋寶琼牧師 ) 
聖靈降臨後第廿三主日 
第45期 

每一個人或多或少曾經歷因損失帶來的傷痛。無論是長期的失去,如至親的離世;抑短暫的失去,如失業、失戀、失去機會,或一瞬間失去多年的積蓄等。這些遭遇無不令人悲憤、驚訝和恐懼,久久不能平復。當一切人和事仍然如常運行,我們可能不懂得珍惜,但有所損失時便覺得婉惜,因為我們在其中已建立關係,失去了倍感芳寸大亂。

猶太人的婚禮一般在晚上進行的,婚禮的童女(姊妹)的主要職責是迎接新郎;但新郎何時到達她們並不知道。因此,這批等候的童女,需要做足準備工夫,才不致失去機會,因為當新郎到達,門已關上,她們被拒門外,不能參與婚筵。馬太福音廿五章1-13節十個童女的比喻中,耶穌用戲劇化方式,讓猶太人明白他們身為選民,卻毫無準備接待上帝的兒子,好像提燈的沒有預備足夠的油,正如現代人要開車才發現沒有汽油一般。這個比喻提醒我們,任何事情都要準備,例如我們與家人是否維持著良好的關係,一旦發生不愉快事情時,我們懂得關心問候,減少責備埋怨。身為學生,考試前夕才溫習,怎能期望有好成績?待業賦閒在家時,應把握機會裝備自己,學習一門專業技能,否則機會來到只好望洋興歎。

信徒與上帝的關係也是如此,有人以為距離耶穌再來的日子尚遠,不會做甚麼準備。但從來沒有人知道何時被上帝召回;所以耶穌勸勉我們應做的事就著手去做,不要镱延至最後一刻才後悔。有些東西是無法借用的──我們不能借用別人的屬靈資本來與上帝建立關係。我們必須親自與上帝接觸,獲得屬於自己的屬靈資本。倘若我們一生愛上帝,並且愛人如己,常與主同在同行,縱然不知道那日子、那時辰,但我們已作好準備,就不怕會失去迎接新郎的時機。

「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得後書三15)


2008年11月2日 
以真誠作榜樣 ( 盧偉旗牧師 ) 
聖靈降臨後第廿二主日 
第44期 

彌 3 : 5-12 太 23 : 1-12 帖前 2 : 9-13

近日整個世界受著金融海嘯的衝擊,人心活在無奈惶恐當中。就如詩篇十二篇1-4節所描述的世代,就是世人中間的忠信人沒有了。推銷極高風險投資產品的人向鄰舍說謊,他們說話是嘴唇油滑,心口不一,充滿油滑的嘴唇和誇大的舌頭,人還以為必能以自己之舌頭得勝。

今天整個世界面對最大的危機之一,是這世代缺乏「真實」、「誠信」和「負責任的態度」,而我們所相信的是一位誠實無偽、聖潔的、公義的、正直的、無可指摘的上帝(帖前二10)。因此在這黑暗混亂的時代,我們作為主的子民,更應活出真誠、可靠、明辨是非的生命。正如彌迦先知堅定的宣告,他藉著耶和華的靈滿有力量、公平、權能,向雅各說明他的過犯,向以色列指出他的罪惡(彌三8)。

主耶穌基督在馬太福音廿三章1-12節中也鼓勵我們不要自卑,以為自己的力量渺小,不足為事,同時不要自高自大,以為自己是世界的救主領袖,總要凡事仰望主,聽候差遣,以真誠作榜樣,為主在這世代作鹽作光。


2008年10月26日 
來,讓我們同向耶和華歌唱! ( 陳德昌牧師 ) 
聖樂主日  
第43期 

大?王因觀看上帝所創造的天地萬物,星宿景象而發出心底的讚頌:『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詩19:1)!雖然它們是無聲無息,無言無語,但它們的存在如歌聲遍達世間。今天我們這群屬於上帝的子民,更要重新發現這個受造世界的美妙和當中蘊含的智慧、用我們的歌聲與『天地同唱』,一同讚頌天父上帝的創造奇工,遍達全地。

摩西帶領以色列民在出埃及過程中,經歷了「紅海」的拯救,上帝藉東風把海水吹開,讓以色列民在追兵的威脅下安然渡河,當敵人大軍追趕時又把海水復合,把敵人消滅於其中。所以,摩西和以色列民發出心底感恩的讚歌:『耶和華是我的力量、我的詩歌、也成了我的拯救.這是我的上帝、我要讚美他、是我父親的 神、我要尊崇他。耶和華必作王、直到永永遠遠。』(出15:2,18)今天我們都蒙了那位道成肉身的救主耶穌基督所拯救,給予我們作上帝兒女的名份,成為有君尊的祭司、聖潔的國度……更藉保惠師聖靈在生命中保守看顧,在我們困苦疲累時用「說不出的歎息為我們向上帝祈求」。讓我們都做個知恩、感恩和報恩的人,舉起救恩的杯,向耶和華獻頌新歌,感謝祂賜下每天日新又新的一切恩惠。

保羅勸勉歌羅西教會的信徒要『……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裏、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上帝。』(西 3:16)音樂是上帝所賜予人類一份極大的禮物:「文以載道、曲以傳情。」在詩歌的頌唱中,不單讓我們舒展情懷,分享感受;展現真、善與美。更能藉此傳達信息及教導真理,收陶鑄靈性修養之效,大大地為我們信仰和團契生活添上姿采。所以,我們當以喜樂真誠向耶和華唱新歌,獻上我們嘴唇之祭。

歌頌上帝不應只是聖樂事奉人員獨享的職事,而是我們每一個屬上帝的子民所當共享的恩賜和事奉。來,讓我們同向耶和華歌唱!


2008年10月19日 
全人健康 (梁慈光牧師 ) 
健康主日  
第42期 

一位臺灣基督徒痙攣畫家,曾為自己的病況十分痛苦,蒙主引領態度變得積極,努力多年後成為藝術博士。一次學畫畫的學生問她說:「若你是個正常人,你會怎樣?」她立刻在黑板上寫:「我是個正常人。」全場鼓掌,又有人問:「作為藝術家,你身體卻扭曲,你有何感想。」她又立刻再寫:「我本身是一件藝術品。」雖然她身體有缺憾,她卻比大部份的人更「健康」。

社會逐漸認同「健康」不單限於身體,全人健康更包括心智、社群與靈性三方面,並且互為影響。醫生對要傷害自己的人能作的幫助很少、極度憂鬱的人容易生病、積極正面思想的病人康復機會大增、今天的你是否健康呢?

耶穌曾說:「無病的人用不?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現今時代有很多人對自己健康不加注意,通宵達旦地工作,為求最短時間賺取第一桶金,以今天的健康換取金錢,他日卻要用更多的「金」去保住身體,真的十分諷刺。青少年人不少沉迷於「打機」與上網,似乎能在網絡中得著友誼及增廣見聞,實際上將自己困於虛擬網絡的象牙塔中,失去社群的健康,連心智與靈性也漸受影響。今天的女性也受著「纖體」文化折磨,把「纖體」等同健康,結果不單損失金錢,也失去了健康。

面對扭曲的世代,耶穌關心整個人的健康,不單醫治人的身體。他治癒血漏病的婦人時,要她當眾承認,並非要羞辱她,而是要肯定她的信心,更要藉此更大地祝福她。耶穌面對那被朋友抬來的癱子,冒著旁人的誤解與仇視,仍願多行一步,向他宣告:「你的罪赦了。」主耶穌不單要醫治病人的身體,也讓他正視與上帝的關係,得著靈性的痊癒。

從上帝的心意來看,今天我們不單要以身、心、社、靈作為個人檢視健康的指標,健康的人更會像耶穌般關心四周的人,幫助他們得到全人的健康!你願否多行一步關心他們嗎?


2008年10月12日 
困境中 不言棄 (林綺紅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廿二主日 
第41期 

人生中有順境、逆境,一次又一次的困境。有些人會以積極、勇敢、樂觀的態度去跨越,繼續前行;有些人卻消極、悲觀、退縮,甚至一蹶不振。你是那一類人呢?
有一娛樂圈名人,獲?無數,他也是2008年奧運“中國殘奧會愛心大使”,他多才多藝,親自為歌曲Everyone Is Number One填詞,給參與2008年奧運會的中國大陸和香港運動員打氣。他的人生並非一帆風順,沒有困境、難關。他剛出道時雖露鋒芒,惟因不肯與電視台續約,而遭雪藏。他是首位由影壇跨入歌壇的藝人。他歌藝、舞技曾受到嚴厲批評,他亦有債務高達港幣四千萬的日子。當他事業如日中天時,又被合夥人申請禁制令封殺,令事業出現危機。在影壇、歌壇均地位崇高時,卻遇上歌迷自殺的事件。面對人生中不同的困境,他都抱持信念,積極解決,勤奮準備,永不言棄,今天成為有影響力的名人。

使徒保羅的一生也多有患難困境,他「多受勞苦、多下監牢……一晝一夜在深海裡。又屢次行遠路、遭江河的危險、盜賊的危險、同族的危險、外邦人的危險、城裡的危險、曠野的危險、海中的危險、假弟兄的危險。受勞碌、受困苦、多次不得睡、又飢又渴、多次不得食、受寒冷、赤身露體。除了這外面的事、還有為眾教會掛心的事、天天壓在我身上。」(林後11:23-28),然而,他晚年在獄中書寫了腓立比書,他堅定地說:「你們應當靠主站立得?」(腓4:1),「你們要靠主喜樂」(腓3:1,4:4),「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上帝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4:6-7)同樣地,會祖約翰衛斯理說:「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祈禱;無論是歡欣或是沉重,總要祈禱——或長或短,或不發一言,都不要緊,你必會得到平安的回應。」使徒保羅成為我們的榜樣。

今天,全球金融海嘯,裁員危機重現,全球面對經濟困境,願世人永不言棄,互助互愛,汲取教訓,更新前行。又願主內各兄姊靠主站立得?,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有信心戰勝困境,更與周遭的人分享信仰,共渡時艱。


2008年10月5日 
學效主,捨己身 (劉建良牧師) 
普世聖餐主日 ( 69屆) 
第40期 

傳說波斯王居魯士(Cyrus)曾經俘虜了一個王子和他的家人。居魯士問王子:「假如我釋放你,你會給我甚麼?」王子回答:「我一半的財富」居魯士又問:「如果我釋放你的孩子?」「我給你我擁有的一切。」王子說。「如果我也釋放你的妻子?你會給我甚麼?」王子肯定地回答:「陛下,我會把我自己給你。」居魯士為王子的犧牲精神和對家人的愛甚為感動,就無條件釋放他們所有人回國。在回國途中,王子問妻子:「王妃,妳說居魯士是否一個十分英俊男子?」王妃定晴望著自己的丈夫,對他說:「親愛的,我不知道他有多英俊!我的眼睛只能望著一個願意犧牲自己救我的人。」
 這個故事很簡單,卻道出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王妃因著丈夫犧牲的愛而深深感動,就算身處華麗的皇宮,或是面前有一個英偉非凡的居魯士王,她只愛王子一個,也只對他忠誠。基督徒也曾經歷主耶穌在十架上轟天動地的大愛,祂為我們將自己身體獻上,經歷人生中各樣的苦楚,包括離開自己的家人,面對門徒的背棄,受鞭打,遭刺傷,還要忍受撕心裂肺的十架酷刑而死。

不過,我們實在太容易被誘惑跌倒了。多少時候,我們口說愛主,生活中卻為自己而活,不肯體恤別人的軟弱,也不肯說造就人的說話,處處追求利益,事事斤斤計較。試問這樣的生命怎能榮耀愛我們的主呢?約翰一書3:16提醒我們:「主為我們捨命,我們從此就知道何為愛;我們也當為弟兄捨命。」原來上帝要求我們,當我們領受上帝的大愛的時候,「我們也當為弟兄捨命!」親愛的弟兄姊妹,今天是普世聖餐主日,我們不單要在心靈上記念主耶穌為我們捨身流血的恩典,也當將這份愛行出來,為我們的弟兄捨命。但在捨命之前,我們必須願意在日常生活中對身邊的人顯出格外的愛心、接納和包容。


2008年09月28日 
生命教育,有賴賜生命的主 ( 袁天佑牧師 ) 
學校教育主日 
第39期 

一個孩子獻上五餅二魚,耶穌行了神蹟,餵飽五千人(約六1~15)。「孩子」,其原文可解作「十五六歲的少年人」。在今天社會,會否有這樣一個少年人,肯毫無保留的將所有獻上?又或是,會否有這樣的少年人,竟然不理旁邊的人嘲笑他傻,將那粗糙和不足的飯糧獻出來呢?

台灣的作家張曉風女士曾慨嘆沒有真正的年輕人,肯為國家和社會貢獻自己。沒有這大志,但可惜連獻上五餅二魚的小志也沒有?因為他們懼怕被人?笑為愚蠢。我們的教育教出怎樣的學生呢?

腓力是一個很能計算的人。「就是兩百個銀幣的餅也不夠他們每人吃一點點。」(六7)今天社會是一個計算的社會。我們投放了多少資源,便要求得出多少學生達到某個目標。名校就是一所能培育出成績優異的學校,學生拿不到14分便是失敗者。

要培育一個人,是否可以這樣計算呢?放入怎樣的材料,加了甚麼工序,便會製造出預定的產品?每個人都不同,能發揮每個學生不同的潛能才是教育的內容,能培育青少年成為一個樂於負責任,關心國家與社會,有公義和道德判斷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目標。

教育工作實不容易,除了個別學生的差異外,還要處理他們與家人和社會之間的種種問題。

耶穌另一個門徒安得烈有這樣的回應:「這裏有一個孩子,帶著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但是分給這麼多人還算是甚麼呢?」(六9)這看來沒有可能的事,他將少年人和五餅二魚交給耶穌,他相信耶穌有他的辦法。

基督徒的教育工作者明白,不可以靠人的力量。教育是生命的工程,能幫助一個學生有賴那賜人生命,能改變人生命的主。所以教育工作者不單自己倚靠耶穌,支取生命的力量,也帶領學生來到耶穌那裏,讓他們能認識和接受這位生命的主宰。

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絕不飢餓;信我的,永不乾渴。」(六35,和合本修訂版)

讓每個教育工作者都能成為安得烈,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耶穌基督裏得著豐盛的生命。

(節錄自二00八年九月廿一日第1099期《時代論壇》,作者:袁天佑牧師)


2008年09月21日 
「真正的信靠」 ( 何慧儀牧師 ) 
聖靈降臨後第十九主日 
第38期 

「美國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兩大投資銀行走向末路」、「毒奶粉危害二百多名兒童」、「颱風來襲,台中縣后豐大橋的橋面突然塌陷」、「酷熱乾燥,十宗山火」等類似的天災人禍,我們每天可在電視、收音機或報張雜誌看到。「為甚麼我所愛的人病了」、「為甚麼我信任的人出賣我」等問題,我們也會經常遇上。我們會問:這是個怎麼樣的世界?為何會有這些事情發生?上帝既然掌管一切,為甚麼還有各樣惡事和苦難?我們不懂解釋!既然解釋不了,我們還相信上帝仍在掌管,這豈不是「盲目的相信」!

當然不是!我們相信上帝掌管一切,是因著我們對祂的認識。我們沒有一個人,在無原因的情況下相信一件事。簡單如坐在椅子上,我們也相信那椅子能承托起整個人,我們才會坐上去。同樣,我們相信那位肉眼看不見的上帝,除了相信祂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外,也因為祂實在看顧我們和掌管一切。

我們對信靠常有誤解,認為這與日常生活無關,又或者不需要任何理性思想。事實上,信靠是在每日的生活中,透過不斷尋求認識上帝而產生的。藉著思考和對話,我們不斷認識上帝。那麼,具體地當怎樣行呢?我相信最基本的,乃是祈禱和讀經!上帝從來沒有停止過向人顯示祂的心意,因此仔細思考上帝的話語,並在禱告中與上帝對話,就是最有效認識和經歷上帝的方法。此外,上帝也透過屬祂的子民與我們相遇,這子民就是基督的身體,亦即是教會。透過與教會裡真誠熱切愛主的肢體相交,我們得著激勵,並能更深感受和體驗上帝的愛與大能。

上帝的應許並不是一套形而上的概念,而是真實會發生在一切信靠的人身上。可惜,人的基本問題──罪,使我們企圖扮演上帝的角色。以色列人在曠野時,上帝在他們當中每日引導,但他們發怨言、不順服,要求上帝按他們的心意而行。同樣,今天我們也常要求上帝按我們的心意而行;一旦事與願違,便埋怨上帝沒有理會。事實上,上帝沒有遠離,問題是我們以為自己是上帝呢!

真正的信靠是讓上帝當上帝,並且以順服忍耐的心,不斷地尋求等候和實行祂的旨意。願主賜恩予我們,讓我們能有真正信靠的心!


2008年09月14日 
凡事為主而活 ( 黃惠嫦牧師 ) 
聖靈降臨後第十八主日 
第37期 

中秋節對中國人而言,不單是嫦娥奔月的故事,還有另一個政治的故事。這些故事對我們而言,或許沒有昔日的意義,因為月球已經登陸過,秘密政治消息,也不用放在月餅裏面。究竟每次過節時,我們會想起甚麼?亦如我們每次閱讀以色列人過紅海的故事,對我們又有何意義?

以色列人的過紅海的事,對他們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因此每逢過節時,都會藉此重?昔日上帝拯救的事蹟,上帝如何以雲柱火柱帶領他們,使他們脫離奴僕的綑綁和壓制。從回顧往事,建立今天生活的盼望、生活的方向與目標。

一個曾經驗救贖的人,他們對生存和生活的想法會是如何?所謂死過番生,對眼前的人和事總會多點珍惜,並且更珍重每一個機會,無論是讀書或工作等等。你也是這樣地生活嗎?

過紅海的以色列人、耶穌所言比喻中的僕人,他們都是被救贖和獲寬恕,在往後的生活中其實可更多分享和表達這種被愛的經驗,成為別人的鼓勵和祝福,然而以色列人的反覆、僕人的無情,反映著他們仍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忘卻拯救和寬恕的主,如此的生活只是以個人的利益、個人的喜好、個人的感受為出發點,為己而活,不是為主而活。

甚麼是為主而活?一方面記著我們有這蒙愛獲赦作上帝兒女的身分,另一方面如保羅在羅馬書中勉勵信徒的話,正提醒我們在生活中要表達與這身分相稱的更新生命,這也是凡事為主而活的例證,包括對上帝的奉獻要真誠、生活的態度和價值觀要以上帝的為本、與人相處中以愛維繫、在不同的工作和事奉崗位上盡忠職守,以熱切的心和積極的行動生活。你願意如此「凡事為主而活」嗎?請不要因感這目標太高而害怕停頓,奧運會中的運動員不會因為失敗或未能達標,而永遠不會再涉足運動場,相反,在反思和改善下,繼續參與下屆比賽。弟兄姊妹,在這天國路上,一同努力凡事為主而活,以生命見證基督。


2008年09月7日 
出黑暗入光明 ( 謝志宏會吏 ) 
聖靈降臨後第十七主日 
第36期 

我們對不同的身份,都會有些相對的期望。我們對父母及子女各有期望,我們對不同職位,也有不同的期望。如果留意新聞,我們也可以發現一些法律陳詞,其中會指出某某被告違反公眾對該角色的信任或期望,所以角色與期望是不可分割的。然而另一方面,在現今的社會,我們很多時候會輕忽身份及期望。父母就應份照顧子女的嗎?於是,我們看到有父母出外娛樂,而獨留子女在家,及至發生意外的新聞。

今日,基督徒的身份,也面對同樣的挑戰。基督徒就要返崇拜嗎?基督徒要十一奉獻嗎?基督徒要返團契嗎?基督徒便要在教會事奉嗎?我們不去履行時,無論是因為自己找不到答案,或只因為不去找答案,換來的基督徒身份後,就會是旁人說:「原來他也是基督徒來的!」

基督徒與未信主的人有所不同,是理所當然的。回顧聖經中,對於預備出埃及的以色列人,他們要邁向新生活。這新生活與他們在埃及地的生活,是截然不同。他們要以耶和華的子民,來成為他們新的身份。於是,在第十災時,他們要預備好自己,經歷一個與別不同的晚膳。(出12:1-14)主耶穌教導人,不單只要向自己得罪的人尋求和睦,更要主動為「得罪你的人」尋求和睦。(太18:15-17)保羅也教導信徒之間,要學會彼此相愛,好像在愛中曾虧欠了對方一樣。(羅13:8-14)基督徒的生命應該是獨特的!

弟兄姊妹,上帝要求我們的信仰,是活出與別不同的生命;如果世界是黑暗,我們便要成為光明。只是人有時因為盼望與其他人一樣,來減低一些人際關係的麻煩,卻沒有想到由選擇信主開始,就已經選擇了一個與別不同的生命了。

願我們樂意由黑暗進入光明,確定作主門徒的身份和主對我們的期望,也為世界帶來光明,得蒙上帝的喜悅!


2008年08月30日 
齊來承擔宣教使命 ( 潘玉娟牧師 ) 
差傳主日  
第35期 

早在八十年代,我們已開始在澳門進行宣教事工,由於種種因素,以致我們這方面事工未見成效,弟兄姊妹在宣教差傳這方面仍很薄弱。近年我們海外宣教事工,除了個別堂會有短宣隊參與澳門短宣外,定期舉行柬埔寨短宣活動,在經濟上更支持英國華人宣教事工,讓弟兄姊妹能放眼世界,期望更多人關心及投身海外宣教事工。

感謝主,多年沒專職同工差派到澳門工作,終於在二00七年九月差派了關耀興宣教師及家人前往澳門事奉,成為我們外派差遣員在澳門宣教。今年,總議會代表部更通過林美恩姊妹成為我們首位外派差遣員候選人,接受裝備和訓練,將來被差遣到海外宣教。今年暑假姊妹被安排到日本奈良基督教會實習八個星期,八月廿四日將會到韓國本宗神學院接受一年神學訓練和在當地教會學習。盼望弟兄姊妹為關宣和美恩代禱,並在差傳事工上將自己獻上,以致「全世界是我的牧區」的理想能實現出來。

究竟差傳事工我們如何參與?

1. 關心外派差遣員及候選人,透過他們代禱信了解他們情況,你們一兩句問候或祝福將成為他們在前線打仗之力量和幫助。

2. 恆常為他們禱告。

3. 參與不同短宣學習團,增強自己對不同地方之宣教了解。

4. 堂會可定期舉行澳門短宣隊以致對澳門堂有定期之支援。

5. 對海外宣教作出奉獻。

弟兄姊妹,今日香港循道衛理教會得以建立,有賴昔日的差遣員(宣教士)願意離開自己熟悉的地方,遠道而來,默默耕云的結果。今日,你是否願意承擔這宣教使命?獻出你的生命與人分享?盼望我們有更多年青人願意承擔,獻身成為外派差遣員。求呼召人心的上主,繼續在本會動工。

耶穌說:「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太16:24)


2008年08月24日 
獻為活祭的事奉 ( 李炳光牧師 ) 
聖靈降臨後第十五主日 
第34期 

正當所有人都注視北京奧運精彩比賽項目的同時,彌敦道一場大火以至兩位英勇消防員壯烈殉職,其捨身救人的精神,分散了我們對奧運的注意力。眾所週知,奧運的精神是不在乎勝利,而在乎參與;人生的目的不在獲取,而在乎奮鬥。奧運的格言是Citius,Altius,Fortius,更快、更高、更強,此語來自法國神父?東(Henri Didon)於一八九一年一次聯校運動會中向學生的訓詞,意思就是凡事要盡力而為,做到最好,追求卓越。在比賽中,運動員只要盡力拼搏,無論成敗,我們都為他喝采。而兩位消防員的犧牲更將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他們為了救人,已放下了個人的榮辱得失,生死安危,他們將人性的光輝發揮到極至,所以,我們更應為他們喝采。正如耶穌所提到的誡命總綱: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愛人。祂所用的「盡」字,可謂可圈可點。而祂自己更身體力行,為了愛而獻上了自己。

當我們說到事奉的時候,都會提及獻身,投身,委身(Dedication, Involvement, Commitment)這三個詞彙,而這三者是不能分割的,更是互相關連的,這不但代表了事奉的進程,而更表達出事奉的內涵和質素。保羅在羅馬書十二章精彩地、深入地表達出更美的事奉應有的條件和要求。他真誠的以上帝的慈悲勸我們,真實地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這樣的委身奉獻不單是聖潔的,是蒙上帝所悅納的,更是理所當然的。

提到事奉,很多人以為就是服務工作,在教會中或機構裡擔任一些工作,包括全職的或帶職的,總而言之凡是與上帝的工作有關,都加上事奉的美名,冠冕堂皇地套上神聖的職份。其實事奉是包括了基督徒的整個人生,和生活中的一切。換言之,基督徒的生命就是事奉的生命,在生活中無論大小事情都是為主而作,所以保羅在羅馬書十二章整章提到獻為活祭的事奉之後,便詳論基督徒生活的有關問題。

所以獻為活祭的事奉,就是更美的事奉,就如奧運一般,神要求我們竭盡所能,「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來6:1)。當我們為表現卓越突出的健兒喝采歡呼的同時,讓我們也為願意獻身,投身和委身,獻為活祭,忠心事奉的信徒獻上我們的感恩和讚美!


2008年08月17日 
兩下合而為一 ( 林津牧師 ) 
聖靈降臨後第十四主日 
第33期 

北京奧運會現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當我們為著一幕又一幕精彩的競賽和一次又一次刷新的紀錄而歡呼喝采之際,是否記得奧運會除了「更快.更高.更強」這格言之外,還有五環緊扣的標誌和「體育就是和平」等口號,箇中有著宣揚世界和平及世人團結的重要目的呢?然而,現今的世界是否真的有因為奧運會的熱潮而變得更和平和團結呢? 答案似乎並不是。國與國、人與人,仍然會因為彼此間的不同而疏遠,更因為彼此間的衝突而互相攻擊。

回看我們各人的處境,有否忽略了身邊一些不熟悉的人的需要?有否為與那些跟我們不同的人共處而感到厭煩呢?有否常常為了我們在不同處境下的各種敵人而感到怒不可遏呢?又或是簡單地問一下自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選擇成為一個關係的建立和復和者,還是一個關係的逃避和破壞者呢?如果我們作為基督的門徒,都沒有為世上的和平和團結而付上努力,我們還能期望甚麼人去為我們或許說得準確點是(上帝)完成這偉大的目標呢?

今天的經文告訴我們,無論是三番四次悖逆和離棄上帝的猶太人,或是猶太人所忽視和輕看的外邦人,都是上帝所愛和所要拯救的,甚或如以掃和雅各這對從小便相爭到仇深似海的死對頭,最終仍能在上帝的愛和真理中彼此和解。和好的秘訣就如聖經所說:「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問題在於我們是否真實地經歷到上帝在我們身上那份無條件的救贖大愛,好讓我們能以上帝的眼光去看身邊的每個人,特別是那些與我們無關的人,不同的人,以及有衝突的人,唯有如此,和平、團結和合一等美好的果實才能從我們的生命中大大地開展。


2008年08月10日 
主說︰「你們放心」 (岑禹勤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十三主日 
第32期 

基督徒在人生路上,也會遇上不少風浪挫折。當你或所愛的人處身其中,在理性和情緒上,正感到困惑時,若主慈聲的向你們說︰「你們放心」。你能安心依靠祂的帶領嗎?
今天福音書的經課(太14:22-33),主耶穌便用了這句話來考驗門徒(太14︰27),讓他們得?信心來面對海中風浪,並克服無助的心情。或許,單憑理智和現實的思想,一般對主缺乏信心的人,可能對「你們放心」這句話有以下反應︰

(一)祂在說「風涼話」︰事實風浪已發生了一段時間,主仍在山上禱告,這種主活在遠處的感覺,我們的事好像與祂無關。(太14︰23-25)

(二)樂觀過早︰主雖靠近他們,但眼前的難題未見解決,門徒仍陷在困苦之中,我們的難題都是自己想辦法解決好了。(太14︰28)

(三)主也愛莫能助,祂雖然一番好意,出言安慰,但現實環境仍然翻起甚大風浪,主的話好像無濟於事。(太14︰30)

其實,主耶穌看見我們的任何光景,不論是你或所愛的人,遇上危疾、財赤、感情受挫、成績未如理想、面對升學就業的徬徨……,主都一一知道。祂極願意靠近我們,為要帶領我們面對人生風浪挫折。情況正如主耶穌主動靠近門徒,並願意上船與他們同在,好使他們經歷平安,認識真神。但關鍵在於我們陷入困惑時,我們是否思想︰主耶穌是誰?(太14︰26或14︰32)主與我同在嗎?有基督為我導航嗎?還是讓膽怯、不信,代替了堅定靠主的信心呢﹗

主耶穌行在水中和平靜風浪的記載中,(太8︰23-27,可4︰35-41,路8︰22-25)讓我們看見跟隨主的人生,不會一帆風順,甚至主也會容許我們一次又一次遭遇風險,就是彼得聽見主說︰「你們放心」後,決定離開了保護他的船艙,踏上變幻無常的浪潮而遭遇危機。幸好,主信實無變,祂愛我們到底,當彼得在海浪中再遇患難時,滿有大能的主,隨時隨地伸出慈愛的手相助脫險?(太14︰31)因此,當你或所愛的人面對人生的種種風險挫折,關鍵不是主的話有多麼真切可靠,而是我們信靠主的心是有多緊貼﹗


2008年08月3日 
憑信獻上、經歷豐盛 (鍾鳳霞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十二主日 
第31期 

今日從馬太福音中選讀的經文,是有關耶穌與門徒面對一群飢餓的人,那時沒有食物,門徒想逃避這問題,但耶穌卻想解決它。雖然門徒只有五餅二魚,實在太微不足道;可是,這些東西在耶穌手裏,卻變成多人的祝福。

上帝有時喜歡把我們先放在缺乏中,那時我們擁有可能只是五餅二魚少量的糧食,但祂又同時卻把一個當前極大的需要,放在我們眼前,要我們處理,為要試驗我們,看我們對祂的倚靠和信賴有多少?因為祂自己原知道有那些需要,也知道當怎樣行。

你相信祂的能力麼?祂願意用你的「有限」去變成「無限」,用你的「不足夠」去變作「足夠有餘」,用你以為「無用和不算甚麼的」去變成「有爆炸性的影響」。最根本的問題不是多或少,有用或無用,最重要的是:你願否分出你「所擁有的一切」,交在祂手中,信靠祂能使用你。

樂於分享,甘願付出的人,就如早晨的光,充滿溫暖和光彩,照耀大地,創造生機。生命沒有分享是痛苦和貧乏的,只有分享,才能經歷生命的樂趣和豐盛。因為藉著分享,我們就更能領悟基督的心腸,體會祂那無限豐富與恩賜,一切皆是上帝所賜,我們絕不該獨享恩典。也許未信主前,我們在分享的行動上,是狹窄和有限的,但如今卻因基督無條件付出的生命,全然主動傾倒的愛,使我們的生命得著改變,有更新的行為,能無私地,慷慨地與人分享生命的一切,就如保羅所說:「……又當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徒20:35下)

我們真的需要神蹟臨到,但改變的不是餅和魚,乃是我們自己。願主激勵我們,實踐共享的美好精神,使自己與別人都不斷蒙受新的恩典,經歷更多的豐盛。


2008年07月27日 
萬事互相效力 (范建邦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十一主日 
第30期 

據傳媒的報導,近年香港自殺案件不但與日俱增,而且還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例如,過往自殺者多數是一些因事業失敗而絕望的成年人,但如今的主角有不少只是中小學生。遠的不說,就在今年初,本堂鄰近的葵涌村就有一個年方九歲的女孩子因學習成績未如理想,竟然就在家裏吊頸自殺。最近,據悉葵涌村再有一個就讀小學六年級的女學生,因未能獲派心儀的中學而表示極度不開心,甚至有自殺的傾向。

聽到這些令人不安的消息,我們不禁會問:為何現代年輕人的生命如此脆弱不濟?箇中原因固然很多,例如「功利主義」對我們的影響,使一些小孩子從小就有「吾輸得」的心態,尤其是有些家長喜歡將自己的子女與其他人比較,卻無意中將子女逼上絕路。還有一點,就是我們的個人主義作祟,使人過於看重個人的「得」與「失」。這種執著使我們很容易將事情絕對化,結果就會因小小的挫敗而對人生失去盼望,甚至由失望導致絕望。

使徒保羅在未歸化主耶穌基督之前,名叫「掃羅」,他的人生目標是要成為一個像加瑪烈那樣有名望的猶太拉比,為了成全律法,他殘酷迫害基督徒。不過,因著主耶穌的呼召,聖靈的感動,他悔改成為甘願為基督捨棄一切的傳道者,並改名「保羅」。對「掃羅」來說,他的人生是失敗的;但對「保羅」而言,他卻是成功的傳道者。保羅曾經以一句精闢的話表達了他處世為人的秘訣:「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羅8:28) 在保羅的一生中,他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他將世人不惜一切追求的萬物看作糞土,全是為了得著基督。

現實生活告訴我們:世事並無絕對,「得」與「失」只是相對的感覺。耶穌更是提醒我們:「人若賺得全世界,卻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太16:26) 所以,盼望我們都能夠學效保羅,建立「萬事都互相效力」的人生觀,那麼,我們這些「愛上帝的人」,就必得著更大的益處,就是基督所賜的豐盛生命。


2008年07月20日 
來到長者當中 (梁林開牧師) 
敬老主日 
第29期 

香港社會人口急劇老化,按照統計,再過廿年,六十五歲以長的長者,將佔全港人比例之四份之一,這是一個十分嚴重的社會問題。

就是在今天,我們已看到、聽到許多長者不單在生理上出現衰退的現象,尤其是那些舉目無親、無親人照顧的獨居老人,在生活經濟上陷入困境,單靠政府有限的「綜援金」過活,一旦遭遇疾病或意外,更顯得可憐。這樣的情況,不單為政府在經濟、醫療方面帶來極大的壓力,也為社會帶來了負面的形象。

對於一個像香港這樣發達的社會,原不應該有這樣的情形出現,應該是「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醫」;一個先進的社會,我們不能面對這些長者,看到他們的問題而置之不理。因為,這些長者,他們是香港的一份子,他們曾經為香港付出他們的血汗功勞,作出過貢獻,現在到了遲暮之年,卻落得這樣悽慘的地步,是誰的錯?是誰的責任?

我們千萬不能把錯處和責任,互相推諉;既是社會的一份子,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面對。尤其教會乃是一個服事的群體,基督徒是一個服事者,但不只是困在四面牆內,而是進入社會,來到長者的當中。正如在前週基督教週報報導,在最近一個講座中,其中一位講員,以深水?的教會為例,他指出深水?有一百一十間教會,而老人院的數目在該區也相當多;他建議,如果每一間教會能「認領」一間老人院,長時期進行探訪及關顧工作,相信能發揮基督徒在社會上的影響力。

還有,也有人有這樣的想法,如個每一個人,尤其是基督徒能照顧自己的長者親屬(提前五:8)這個社會就不會有如此大的壓力。

但是,我始終認為今日長者所需要的,不只是物質上的需求,而是在心靈上、精神上、需要人的關懷,同在和尊重。

正如一位牧者曾如此向信徒們發出挑戰,說:「你是否願意每週花少少時間,來陪伴一位孤單的長者,就是短短十幾分鐘,但是對這位孤獨的長者來說,是天大的安慰。


2008年07月13日 
落在好土裏 (張國良會吏(信望堂)) 
青少年主日 
第28期 

依據本會各堂的會友及聚會數字,現今本會青少年聚會之人數逾1300人,佔整體會友人數的23%。綜觀各堂青少年宣教之計劃及活動,帶來不少新朋友參與教會,但團契聚會之數據上卻沒有明顯的增幅。現實是進來的人多,離開的人亦不少。團契小組能否吸引青少年人留在教會裡,以致信仰得以成長及扎根,是青少年事工成功的關鍵。

耶穌在撒種比喻指出要結出好果子,種子當然是必須的,但更重要的,就是將種子落在好土裏!惡者會拾起路旁種子、人生遭受患難,帶來信仰的挑戰,又或生活上有憂慮及迷惑,以致在信仰路上舉步維艱,能否衝開捆綁,茁壯成長,關鍵是──落在好土裏。

怎樣能使教會的青少年團契小組成為好土壤?值得留意以下幾點:

1. 作基督徒父母的,應該從小就建立孩子的團契生活!團契生活應比興趣班、補習班更重要。我們時常說成人世界在忙碌中打轉,其實今天的少年人何嘗不是一樣?成人要專業的證書找工作,現今的少年人亦要考獲多種類的證書求升學。若補習班和興趣班是高於團契的生活,這價值取向是帶來信仰成長的困難。我們要有決心讓團契小組成為信仰成長的好土壤。

2. 團契的使命是要將「信仰知識」轉化為「信仰經歷」,讓少年人們一同去體驗信仰。團契生活就是要幫助青少年一同經歷真理和福音的真實性,給予愛心和接納,使他們藉教會群體的愛經歷到聖靈的赦罪、釋放和醫治。在生活中經歷信仰的真實,就是信仰扎根的過程。團契導師並不是要提出高深的神學理論,而是要作為一個「過來人」,分享經歷,見證神恩。在整個成長的歷程上,青少年極需要生命見證的導師和同伴。

3. 青少年人要有聲音,要有份。教會應關心青少年與其他年齡群體在事工上的整合,增加彼此間的互動,共同相處和互相關懷,以服侍的行動,建立他們成為教會的一整體,使他們有「家」的歸屬感。青少年人能在教會中成長,不一定是因為堂會舉辦了甚麼精彩的節目或活動、或擁有特色的室內設計和設施、甚或是有「明星級」的人物。關鍵在於這地方是他們所愛,有份要奉獻自己在教會群體中活出基督裡的真愛。


2008年07月6日 
謙卑行走主路 (文國偉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八主日 
第27期 

今主日的舊約經文描述了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亞伯拉罕差派僕人前往本族的地方替以撒找一位適合的女子成婚,利百加以謙卑的態度,不止在井旁拿水給那陌生的僕人喝,並且以急忙的行動,充滿著關懷愛心給僕人的駱駝喝飽。這個謙卑溫柔的女子以行動多走一里,正好符合了僕人預先所定下的條件,結果佳偶天成。

利百加肯多走一里。本來依照當時習俗,給陌生人拿水喝是應分的事,但利百加的行動是自然的流露,額外顯眼流露出她有一副謙卑的心腸。如此她找到了未來的夫婿。

生活不止是愛情故事。在家庭生活事業上的人際關係,朋友社交的往來,謙卑都是一個能夠幫助自己達到成功境地的良好態度。滿招損,謙受益,謙卑贏得別人的信心和愛戴。

說易行難,保羅也有同感。論及日常生活一些好行為,如謙卑、仁慈、忍耐、信靠時,他說:我真苦,願意的事我不作,我恨惡的反而去作。

處於兩難時,我們必須謹記基督的柔和謙卑,藉此得著安息,我們若在基督裡,就肯饒恕人,除去自以為是和驕傲的態度,我們在基督裡,就得著自由和快樂。

利百加以謙卑的態度替她找到了歸宿,我們同樣在生活中也能得著安息和平安,滿足和喜樂。讓我們心裡柔和謙卑,因知道基督的軛是容易的,擔子也是輕省的。


2008年06月29日 
服事榮與辱 (柯秉蕙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七主日 
第26期 

我們是耶穌基督的跟隨者,是祂的門徒;我們必然要效法耶穌基督。當我們思想服事榮與辱,我們不得不仰望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反思耶穌成肉身的服事,是吊詭的榮辱生命。在古時,十字架不是飾物,不是聖殿內神聖的擺設;而是重犯死刑的刑具,是羞辱的記號。耶穌選擇順服,接受這羞辱的記號,天父卻藉這羞辱記號把祂舉起,讓祂得著榮耀。正如約翰福音十七章1節所言:「耶穌說了這話,就舉目望天,說:父啊,時候到了,願?榮耀?的兒子,使兒子也榮耀?。」耶穌的服事生命,操練順服,操練放下榮辱的計算;羞辱的記號,卻成為祂的榮耀、祂的得勝。

回望我們的服事,遇到的「羞辱」,不外是「不被認同、不被接納、被誤解、不如己意、白費心機」,但很多時候都感到不快。當讀到約翰福音,耶穌說:「自己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沒有人奪我的命去,是我自己捨的。我有權柄捨了,也有權柄取回來。這是我從我父所受的命令。」(約十:11,18)。當默想進入耶穌服事的歷程,我們不難發現除了十字架的羞辱,耶穌三年半的傳道服事,亦常常遇著「不被認同、不被接納、被誤解、不如己意、白費心機」的經歷,但耶穌卻沒有施展神蹟改變這些環境,祂選擇仍然默默宣講,默默服事。耶穌不只在宣講醫治中彰顯福音的真實;祂在羞辱中處之泰然的服事氣質,亦具體地呈現天父就在祂裡面。希伯來書說:「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祂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上帝寶座的右邊。」(來十2)耶穌內在的能力,是祂在父裡面認識真正的喜樂、真正的榮耀。沒有人喜歡被羞辱、要去祈求經歷羞辱。但當在服事過程進入羞辱的嘆息裡面,靠著主的恩典學習放下自我,是引領我們蒙恩得自由的機會,才能體驗在天父裡面的真正放下、真正喜樂、真正榮耀。


2008年06月22日 
服事得失少不免 (王玉慈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六主日 
第25期 

「一生之中誰沒痛苦,得失少不免」是已故歌星羅文很多年前所唱勵志歌曲『幾許風雨』其中一句的內容,我想這句歌詞不單在當時引起很多人的同感,到今日還有不少人有共鳴。因為歌詞直截了當道出了人生的起伏、高低和順逆,更加讓我們體會到生命的變幻原是永恆,好像傳道書三章所講的:「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尋找有時、失落有時…」。

因著現今教會不同事工發展的需要和多元化,我想不少弟兄姊妹或多或少都有參與教會不同種類和形式的服事,並且對服事的得失也有一定的經歷、感受和反思。在服事當中我們要得著甚麼、會失去甚麼?如何才能得著、為甚麼會失去?在得與失當中如何取得平衡等……,我想這些都是上主需要我們終身學習的功課,並且透過我們的實踐從中得著不斷的改進。

馬太福音十章24-39節對服事的得失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秘訣和指引,39節總結了得失的智慧:「得著生命的,將要失喪生命,為我失喪生命的,將要得著生命。」 我想這節金句對我們來說也是耳熟能詳,問題是我們得著這金句的智慧有多少,或是已經失去了這節寶貴的金句。為麼我們會失喪生命,英文聖經的譯本更清楚給我們看到是因為「為自己得著生命的,將要失喪生命」。

我想任何人在服事中一定難免會有得失,問題是我們祈望在服事中所得著的是甚麼,是否祗是別人的稱讚、個人的滿足感和虛榮感、權力的提升……或是個人生命在服事中得著耶穌基督徹底的陶造,從而心甘情願學習和得著僕人卑微的身份等,並且真真正正的願意失去自我和以自我中心為本的強勢領導等,都是藉得我們在服事時有所得失的人生歷練中,需要不斷的反思和每日與主同行。


2008年06月15日 
事奉主、服事人 (簡祺標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五主日 
第24期 

耶穌說:「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馬太福音二十章廿八節)
「事奉」與「服事」、「伺候」、「服務」都是同樣一個英文字Service的翻譯意思。但是從中文詞語來說,事奉的對象總是向上帝;服事的對象則可以是上帝,又或是人。對耶穌基督來說,事奉上帝的具體行動就是服事有需要的人。耶穌基督自己道成肉身,親自選擇了一個服事的形象──僕人,並活現出一個不受人服事,乃是用自己性命來服事人的榜樣。祂更教導門徒一個道理,就是若果我們服事一個最小的弟兄身上,乃是服事了在耶穌基督的身上了。

在創世記十八章一至八節裡,我們可以從亞伯拉罕身上看見一個服事的理想例子。嘗試從經文中看看亞伯拉罕三方面的服事:

一﹒盡力的邀請:遠遠就看見,急急地跑去,就俯伏在地,懇求客人留下。

二﹒盡心的服事:快拿水洗腳、悉心安排樹下歇息,拿餅來充飢,並從旁伺候。

三﹒盡情的款待:速速調?作餅,急忙屠宰牛贖作食物、並搾取奶油與奶作飲料。

亞伯拉罕的盡力、盡心、盡情地接待遠客、服事他人。在不知不覺間,亞伯拉罕果然接待了天使,接待了耶和華上帝。服事上帝就是從服事有需要的人的行動上具體表達出來,這就是上帝自己的心意,也是對信徒的期望。

在每年首主日各堂所都會採用會祖約翰衛斯理的立約禱文與上帝立約,重新讓各信徒調整其事奉態度。

我們可以在許多方面事奉基督:

「有些容易,有些困難;有時得到讚許,有時遭受責備;有些事我們樂意去做,是出於自己的喜好;有些事做得很不自然。有時我們可以討基督的喜悅,也滿足自己的需要;有時我們無法討基督的喜悅,除非我們先捨棄自我。然而基督剛強我們,給我們力量做一切事。」

讓我們用以下禱文向上帝立志,要事奉主,服事人:

「上帝啊,我將自己完全交托給?。在?的創造中指派我站適當的崗位。讓我為?受苦,分配我做?要我做的工作。給我各種任務,或當?呼召別人時,讓我肯站在一邊。無論高升,或是降卑;無論富足,或是貧窮。我樂意將自己和屬於我的一切甘心奉獻給?。現在,神聖的上帝──父、子與聖靈;?屬我,我也屬?。誠心所願。但願在地上所立的約直存到永恆。阿們。」


2008年06月8日 
世界不配有的人 (袁天佑牧師) 
神學主日 
第23期 

這是崇基神學院近期為考慮修讀神學的人舉辦退修會的主題。我不知道退修會的內容,但知道這主題是引自希伯來書十一章38節。經文的上下文指出,聖經中記載不少有信心的人,他們尚未得著所應許的,就是看見耶穌基督的救恩,便已因信仰的緣故而殉道。有這樣信心的人,在世上實不容易找到,所以聖經指他們是「世界不配有的人」,或是「世界配不上他們」(《呂振中譯本》)的人。但上帝給他們寶貴的應許:「因為上帝給我們預備了更美的事,叫他們若不與我們同得,就不能完全。」(第40節)我們已看見耶穌完成了祂救恩的使命。他們雖然沒有看見,但也與我們同樣得到這豐盛的恩典。
我們不敢說,擔任牧職同工的是「世界不配有的人」。人對牧職同工多有敬佩欣賞的心,但對於擔任牧職,郤不是人人羡慕或是渴想的工作。我們可以想想,當我們考慮我們的事業發展時,有曾考慮以牧職作為我們的承擔?當我們為兒女計劃將來時,我們有沒有期望他們將來也可能成為一位全職的傳道人呢?當然承擔傳道的職份,是上帝的呼召,但要知道人要得這職份,必須羡慕(原文有「渴望」的意思)這職份(提前三1)。

近年來我們常聽到職場事奉的道理,這委實不錯。上帝並沒有呼召所有信徒都擔任傳道的牧職,但上帝呼召每個信徒委身信仰,在工作上不是為眼前的主人或只是為己生活而作,乃是為上帝而作(弗五5~9)。今天有不少人對生活與工作迷茫,感到沒有意義,我們的社會實在需要更多忠於信仰的信徒在社會中作美好的見證。

呼召並不是一種抽象的觀念,或是突然看見一些奇怪的事,呼召是從生活中看見出來的。聖經記載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會堂裏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祂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祂的莊稼。』」(太九35~38)摩西接受呼召,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雖然他曾看見荊棘的火(出三2),但較早前他看見他的同胞所受的苦難。

今天我們有沒有看見人的困苦流難,沒有牧人呢?假若我們看見,我們便看見我們在職場上的呼召,也可會看見上帝呼召我們,羡慕作全職的傳道人。


2008年06月1日 
建立於基督磐石上的國度 (李鼎新牧師) 
中國主日 
第22期 

四川大地震後的四天,我剛在南京參加會議,電視畫面是倒塌了的建築物,堆積如山的斷牆、木塊和瓦礫,及救援人員冒險營救被壓傷的生還者。災情震撼、令人傷痛,地震的強度比卅二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更嚴重,死亡人數已超過六萬八千。中國政府及各地民眾迅速、全面進行拯救,實在值得欣賞和感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大大小小的天災不斷發生──早前受雪災影響,未幾三十年來最強烈的地震又接踵而至。在中國主日,讓我們為罹難者及無數的災民誠心代禱,求主安慰,也為今天我們中國有那麼體恤和愛惜人民的領導人而感恩。
與中國地震相隔一個多星期的緬甸風災,破壞力非常驚人,人命和經濟損失亦非常巨大。簡陋的房屋建在貧困的山區或沿海地帶,抵受不住強風暴雨和地震,如聖經上說:「風吹,雨打,水沖,撞擊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厲害。」(太七:27)緬甸風災與四川地震令人看到統治者若無穩固的內在生命質素,只有表面強權是經不起考驗的。緬甸政府在風災發生後兩星期仍拒絕國際提供的人道救援,使受災人民求助無門;緬甸政府的政權或仍可撐得住,但在世人眼中,它已有負「政府」照顧人民之責任,受人鄙視。

任何一個國家或我們每一個人,天災人禍隨時都可發生,如地震與風災,衝擊我們的安定,重要的是我們要有穩固的根基,能抵禦和面對苦難的挑戰。自中國立國以來,人民經歷了無數黑暗的苦痛和翻天覆地的變化,今日縱經歷大自然的劫難,仍能在世界面前顯露出我們是愛和平、也是個充滿著愛與關懷的民族。當四川大地震發生時,不少人都擔心快將舉行的北京奧運受到影響;我們不單希望看見中國有能力舉辦奧運會,更重要的是執政者與民眾上下一心,無論任何苦難,都會齊心合力,衝破難關,要將國家基礎建立在仁愛和平之上。

在南京,我出席了愛德聖經印刷廠開幕典禮,不久前它印刷了五千萬本聖經。上帝的作為很奇妙,藉著這個典禮,提醒我國正當強盛之際,我們更要以「上帝的道」作為國家和人民的「穩固基石」,「立在磐石上」──那就是耶穌基督。我國要成為「聖潔的國度」,那才能屹立不倒,受人仰慕尊敬!


2008年05月25日 
「專心事主」 (梁林開牧師) 
衛斯理主日 
第21期 

有人曾這樣說︰「要做循道衛理會的教牧同工,必須是一個「三頭六臂」的人,既要兼顧三頭馬車(宣教牧養、學校教育、社會服務)並駕前驅;又要參與海外、內地、港台澳三地、同宗、非同宗、教會機構的合一事工,甚至擔任要職,忙得非凡。
這是恭維的說話,還是指出了有什麼「問題」?一個人是否能兼這麼多工作來做?會不會重蹈初期教會使徒們的覆轍,不能「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呢?(徒6:4)

今日經文的主題是「專心事主」。按照一般的解釋「專心」,是指集中精神去做某一件事,是全心去做、忠心去做、決心去做、有堅持而不放棄的心志、盡自己的本份,「做好呢份工」。但是要做好「專心」則非有愛心不可,因為唯有愛,才能使我們有此專心去做好這件事。

但是有人問:那麼「專心」是否只能專注於一份工作?或同時可以做幾份工作?是否有一個限止?按照我對聖經的認識,是不應有限止的,而是按照各人的才幹和能力來決定。原則是︰「多給誰,就向誰多取;多託誰,就向誰多要。」(路12:48)有些人有較多的恩賜,也賦有足夠的能力,他是可以同時身兼數職,應付自如,完成託付。

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如此,一般來說,我們都是普通人。雖然如此,我們也應該知道自己的恩賜是什麼?那麼就按照羅馬書十二章所說的,按?恩賜,「專一」的事奉,專心做好自己的本份;千萬不要勉為其難,因為「作工的人少或是不好意思推卻別人的邀請,或自己有好勝的心,接受了許多的工作,以致好像摩西一樣地把自己「累壞」了,結果還是接受岳父葉忒羅的建議,把工作分配給其他的人去做。(出十八章)

其實教會的工作,不是單靠牧職同工們去擔當,而是「全民皆兵」。今年的總議會昨天剛過去,按照報告,過去的一年,教會在各方面均有美好的發展,都是因為眾兄姊們的積極參與事奉和支持,當然還有上帝的祝福,我們為此獻上感謝。

其實教會的工作,不是單靠牧職同工們去擔當,而是「全民皆兵」。今年的總議會昨天剛過去,按照報告,過去的一年,教會在各方面均有美好的發展,都是因為眾兄姊們的積極參與事奉和支持,當然還有上帝的祝福,我們為此獻上感謝。


2008年05月18日 
按主旨治理這地 (李鍵衡宣教師) 
聖三一主日 
第20期 

有一本數年前出版的書,它的名稱吸引了我,叫作「誰是老闆?」。該書內容大概是記述作者於從商的日子裡,經歷種種的困難和掙扎。但在上帝的帶領和訓練下,他願意將生命和事業都交給上帝管理。最後,他不單在事業上取得成功;更成為一位具生命力且帶領很多人歸主的門徒。

或許有不少人會認為以上的見證只是個別的成功例子,在一個重視利益的世界裡工作,基督徒是很難有甚麼作為的。反之,要生存、要成功,就要懂得「跟大隊」,並博取「上位」的機會;若太重視正直、公義等等信仰原則而不願隨波逐流,到頭來肯定只得一場空……

儘管以上的觀點已是老生常談,亦是不少人從現實經驗得來的結論。可是,我們若將這些經驗當作事實之全部,生活態度將會變得被動和負面;對自己、對人、對世事亦難有洞見,到頭來生命也只會顯得暗淡黯然……

身為蒙主呼召的人,如何才能在此世代將生命活化?信仰如何給與我們一個嶄新的角度去透視現實,並刺激我們思考想像超越現實的可能性?讓我們回到聖經重新發現吧!

現代人所崇尚那獨立和自主的生活,是我們所理解且接受的。可是創世記卻對生命有另外一種看法:起初人受造、得靈氣而成為活人,整個過程都是由上帝親自策劃並完成。一開始,人生命的主權已是屬上帝的,人是不可能與上帝分離而獨存的。可是現代人卻拒絕接受這個事實,反而從敵對的角度看生命的有限、脆弱及世事的無常。繼而發展出種種科技去將這些「敵人」消滅。誠然,人或許能夠改變生命各種限制的界線,但卻永遠不能將之消滅。人自我主宰的慾望使人誤將精力時間投放於改變一個不可能改變的事實;聖經卻告訴我們上帝才是我們生命的主宰,祂要我們在這個有限的世界裡活出祂的無限。

今天社會為何充滿著灰心失望或焦慮的人?無非是人用錯了方法去認識自己。我們的社會有著各種的評審制度,不論是財富、樣貌、職業、技能、考試成績等都可以用來比較一番然後將人逐一評級。可是這些評審標準往往著眼於經濟效益,故社會中政經有地位者被審定為「成功者」。他們也成為被人仿效的對象,漸漸地人更將自我扭曲以追尋社經地位的「提昇」。

聖經告訴我們一個早已被遺忘的事實──人被造時的尊貴身份和本質。這份尊貴源自祂的形象和樣式;亦藉著基督的救贖得到回復,自此除了基督之外,再沒有更值得我們仿效的對象了。故此,人只有明白生命主權屬於上帝,他才有機會發現自己的生命原來是極其尊貴的;也只有知道自己生命的尊貴,才能將上帝交託我們的工作辦得妥當。今天這個世界無疑是失了平衡,但上帝卻要當代的信徒按著祂的旨意治理大地。讓我們藉著仿效基督,發揮各人的不同程度的影響力,使世界得著改變。


2008年05月11日 
呼籲建立基督化家庭 (林崇智牧師) 
聖靈降臨節主日 
第19期 

基督徒在教會中舉行婚禮,禮文中有這樣的一段話:「上帝設立婚姻(和家庭),是要丈夫和妻子的身、心、靈互相結合,彼此安慰扶持,互勵互勉,直到終身。按照上帝的聖意,婚姻(和家庭)生活應當受到尊重。在婚姻(和家庭)中,我們體會到愛心與關懷所帶來的安全滿足,人格得到成熟成長……生活更充實,社會關係更緊密。」我認為在「婚姻」兩字後加上「家庭」二字,會使這段文字更臻完善,也能強化進入婚姻中的基督徒對家庭的重視,帶?建立基督化家庭的使命去開展新生活。

多年前,教宗約翰保祿二世曾就家庭的重要性說:「若果我們要把治療帶給被上帝所深愛的世界,就不能忽視對家庭的照顧,因為家庭是社會的基礎。」這確是一句要深思和作出回應的話。今日,世界各地的家庭根基正被劇烈地搖撼,家庭解體所帶來的嚴重不良後果,惡性循環地深遠的禍及個人和社會。面對這個極不尋常和艱巨挑戰,基督徒(當然不單是基督徒)更應首要地看重家庭生活,以身作則地建立一個滿有仁愛和信仰的基督化家庭,讓世人在對婚姻和家庭失去信心時,仍能保持奮鬥的希望。

初期教會是以家庭為起點的教會,家人在親密關係中經常聚集在一起,同享喜樂,同擔憂患,彼此分享,互相代求。上帝的話語在家庭中被教導和宣揚,上帝的大愛被傳遞和實踐,就是這樣,一個帶來世人祝福的基督化家庭(也就是家庭的教會),便建立了。

我們這樣呼籲並不是提倡恢復某些好像已經過時的生活方式,而是提倡回到人類和社會快樂和幸福的根源。親愛的弟兄姊妹,建立基督化家庭就是我們有效地回應時代挑戰的一個最重要的橋頭堡。將家庭看為一份上帝給你和世界的珍貴禮物,好好地看重你的婚姻生活,保守你在婚姻內的忠貞,為終身的婚姻關係作出美好的見証。花更多時間去建立美滿家庭關係,藉?你的生活言行,經常將上帝的話語帶入家庭生活中。教導兒女養成祈禱的習慣,也花時間與他們一起禱告,這樣作,不單為他一生帶來祝福,你家庭也成為上帝給世人的祝福。


2008年05月4日 
靠主得力 (沈冠堯牧師) 
基督升天後主日 
第18期 

耶穌自復活到升天之間,曾多次顯身在門徒之前,讓他們經歷到復活主時隱時現的同在,藉以培育內在靈性生命,使在耶穌升天離世後,仍能保持滿有盼望歡樂的情愫,為主所成就的福音作出見證,助人得機會領受救恩,享有永生的福分。

這一小群卑微的門徒,竟然不負所托,承擔使命,廣傳福音,由近及遠,直到地極,誠屬偉大成就。他們能在不利的逆境中,毅然獻身,得有成就,並非基於他們本身的能耐,乃是靠主得力的成果。今世信徒,既領受救恩,接受基督耶穌為主,也同受向人見證福音的託付,當知單憑己力不足以成事,應效法前人,在主前求賜所需能力,激發愛心從事,俾免有所虧負。

要靠主得力,承擔使命,當由禱告開始。門徒在主升天時受到感動,回城中時,就聚集一處,共同以禱告支取能力,準備迎接使命。聖靈是常存的能力,人往往在某一機遇中才能經驗領受得到。門徒的共禱,具有共同的屬靈目標,就能潔淨自己,消除私意、個人理想及彼此隔閡。領受聖靈所裝備的能力,認識信仰主的可貴,接受復活和應許的見證,熱心傳道,廣愛世人,完成使命。

要靠主得力,同道之間應有合一精神,方能充分領受能力。主知將要離世,在受難前特為門徒禱告,求父賜他們持守信心、追求成聖、合而為一、領人接受救恩。合一是人際關係的合一,愛心的合一,並不消除個別獨特性。門徒間保持合一相愛,在主離世後,極為重要。當日門徒持守合一精神,凡事共同商議,達成共識,由此教會得以建立,福音得以廣傳。當知靠主能力可以成就一切,但同道之間不能合一,可見到的只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要靠主得力,門徒個人生活,也需要有所檢點,方得見證有力,榮耀上主。承擔使命的信徒,在個人生活上,要存謙卑的態度、順服的心,不避苦難、堅守立場,抵擋誘惑,時常謹慎儆醒,見證福音,方能有成效。

在今日世代中,見證福音的使命,誠難見成效,但主的能力,仍然強大,必能在艱難中,保全信徒的毅力,面對艱辛,勇往直前,得見蒙恩之人,不斷增長,主名得榮。


2008年04月27日 
困苦者得釋 (劉建良牧師) 
基層主日 
第17期 

認識去年因病去世的「新福事工協會」前總幹事李健華牧師,是當我擔任信望堂堂主任的時候。李牧師給人的印象是謙謙有禮的,說話平和中帶點力量,瘦削的身軀顯出幹勁。對於新來港及基層家庭的需要,李牧師一直都盡自己的能力去支持及關心,並推動教會參與在這蒙福的事工中。讓基層人士得到支援和關懷,新來港孩童能儘快適應香港的生活。李牧師曾經推行電器及傢俱轉贈服務,讓那些缺乏日常用品的家庭,能透過有心人的捐贈而得到所需的用品。有一次,當我參觀他們的機構的時候,我看見在小小的辦事處中,擺放了很多準備捐贈的東西,並且已經好好分類,隨時可以分給有需要的人士。雖然工作量十分龐大,但在李牧師的身上,處處流露一份對基層人士的關懷和召命,並且努力在生活中活出耶穌基督的樣式來。

正如李牧師的生命見證,基督徒關心基層人士,絕對不是一種純粹的責任和崗位上的需要,而是要在生命的深處,以基督的愛作為基礎,每時每刻關心那些活在困苦中的人。唯有這樣,才能讓受助者體驗耶穌基督犧牲的愛。

據分析,弱勢群體有以下八個共通點:居住環境惡劣、經濟條件較差、學識水平偏低、家庭背景複雜、社會地位低微、自我形像缺乏、多信奉民間宗教及常感到自卑、無助及無奈。這些都成為他們一直留在社會低層而無法脫貧的因素。究竟誰會回應他們的需要,身體力行地幫助他們呢?

當主耶穌在世的時候,祂所接觸的,大部份都是受當時社會輕視的人,如稅吏和妓女。並且,祂也看重向貧窮人和受綑綁的人傳福音,分享信仰。正如祂在聖殿裡誦讀以賽亞書那段,宣告上帝叫祂「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

基督福音的寶貴處,乃在於上帝並不看重社會地位和財富,而是看重他們生命本身天賦的價值。在主耶穌的眼裡,祂看到人身體和心靈的需要;在李健華牧師的生命裡,他回應了主的呼召。今天,我們是否心有感動,卻缺乏實際行動來參與基層福音事工呢?但願我們起來,在時間和金錢上作出奉獻,並且在禱告中記念,讓活在困苦中的人得到釋放和救恩。


2008年04月20日 
分享信仰的教會與會眾 (賴俊豪) 
基督復活後第四主日 
第16期 

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羅馬書1:16)

筆者看過一個故事,故事講述曾有一個未信主的英國公爵到菲濟群島旅行,公爵發現與他談話的一個當地酋長竟然是一個基督徒,於是公爵就對酋長說:「你是一個英明的領袖,但可惜你卻偏偏相信那些宣教士的說話。他們只不過想藉你發財吧,現代再沒有人相信聖經,人對耶穌基督為罪人而死的故事也聽厭了,人比以前聰明,但你卻愚蠢到相信了這落伍的宗教。」酋長嚴肅的對這公爵說:「你看見那大石嗎?我以前就在那裡將我獵到的人頭砍下來!見到那火嗎?我就在那裡將俘虜烤熟!如果不是我相信了這『落伍的宗教』,如果不是基督的愛改變了我們一班族人的生命,你絕不可能活著離開這裡,你真的要感謝上帝及那些宣教士,否則,你早已經成為我的晚餐。」

「福音」一詞原本的意思是好消息,這個對全人類的好消息就是聖經中所講到上帝給全人類的救恩。

「福音」的內容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

基督的信仰之所以稱為福音,是因為它不是一套勸人為善的學說,而是一股來自上帝助人向善的能力。上帝的能力能在身處菲濟群島的酋長身上發揮能力,也能在所有信的人身上發揮能力,讓人的性情、品格獲得更新。

「然而人未曾信祂,怎能求祂呢?未曾聽見祂,怎能信祂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羅馬書10:14)

筆者又看過另一個故事,故事講述有一位初信主的基督徒去找英國的司布真牧師,問他如何開始領人歸主。司布真問他說:「你是做什麼工作的?」那人回答說:「我是一個火車司機。」司布真說:「那麼,那位幫你生火的火伕是不是一個基督徒?」那人回答說:「我不知道!」司布真說:「你回去仔細打聽一下,你就可以從這個生火的火伕開始領人歸主的工作。」

我們不單祇獲得福音的好處,更要負起與人分享信仰、領人歸主的責任。在基督徒的信仰生活中,「分享」和「見証」福音是非常重要,因為這是上帝向基督徒所頒佈的命令。

當你嚐到主恩滋味,你若不與人分享,那就像在乾旱無水的荒漠中發現一股清泉,你自己喝了,但卻不告訴同行的人,讓大家一同解渴。

期盼大家一同努力與人分享信仰,與人同得福音的好處。


2008年04月13日 
在多元文化社會中分享信仰的視野與裝備 (陳德昌牧師) 
基督復活後第三主日 
第15期 

保羅得聖靈的指引前往馬其頓傳揚福音。他經過腓比立、帖撒羅尼迦、庇哩亞而扺達當時古今文化、宗教哲學、商貿建設薈萃之都、國際化城市雅典。正如使徒行傳十七章所記載,那裡商業繁盛、居民文化活動頻密(v.21)、對於各種學說信仰,生活模式、價值系統都如百川?聚,兼收並蓄(v.18) 。然而,在這一切繁華盛世的表象之下,卻隱含著人們對信仰,永恆的生命缺乏真正的把握和安全感,故有「未識之神」的膜拜,而在對如何撰擇安身立命的生命目標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人民的活動似乎是豐姿多采,雅典更是奧林匹克運動發源地,但卻是人慾橫流,追求個人逸樂私利,孕育敗壞、道德淪亡。

作為素常克己操練敬虔的猶太法利賽人,和以追求聖潔生命的使徒保羅來到這個多元繁盛的城市,他有甚麼反應?他怎樣回應和分享信仰呢?

1. 心裡非常著急(難過):他對人心靈的關懷和對分享真信仰有很大的負擔,保羅沒有延宕,不等西拉和提摩太的會合,他已把握時間和機會,走遍全城,在會堂、市場、學院、河邊、飯店、學校、亞略巴古…和當地人分享信仰。保羅對人有福音的需要有極大的負擔和熱誠(passion)。

2. 具深度和內涵的信仰分享:保羅在會堂和市場的分享是辯論(reason and dispute)、他和伊壁鳩魯和斯多亞學派的哲學家爭辯、他透過觀察「未識之神」,從而欣賞及體會雅典人信仰訴求和對神明的敬畏,並以此展開在亞略巴古的講論,他又留心當地詩人文學的著作,並引述其中內容以加強他分享的認受性。肯定的,保羅分享信仰的熱情和內容是受到注視,因而「被邀」在官方學院正式講論。

3. 感動人心是聖靈的工作:保羅在雅典的福音工作,應以亞略巴古的講論為最高峰。他履行了「馬其頓」的異象,以無比的熱誠和激情,提出具深度和質素的討論及分享,但其成果看似徒然:「有人譏誚…有人會再聽聽罷…丟尼修、婦人大馬哩、和幾個與他們一起的人信了主。」相比彼得在耶路撒冷的講道,保羅的佈道果效顯得微不足道。太注重佈道參加者數字和決志數字很可能就成為信仰分享者的試探和跘腳石。對我們分享信仰的回應,特別在多元文化的社會裡更有不同的可能。我們不要因此而灰心和懷疑聖靈的工作。因為上帝的道路高過我們的道路。據優西比烏的教會歷史記載,那位唯一信主的亞略巴古官員,丟尼修卻就是雅典的第一任大主教呢!

傳道者嘗言「日光之下無新事」,今天我們同樣置身於多元文化交?,偶像迷信(包括對金錢權勢崇拜)充斥的國際城市香港:

我們可有體會聖靈對保羅的感動,為人心靈的饑渴需要而著急「難過」?

我們可有把握機會隨時隨地作出信仰分享?

抑已是營役桎梏於世情之中,甚或因樂在酒食遊戲的徵逐中而無暇實踐和分享信仰呢?


2008年04月6日 
敬虔操練 (李景雄牧師 ) 
基督復活後第二主日 
第14期 

「敬虔」給人一個印象是,多餘的造作和慣用的口頭禪。「操練」是刻板沉悶的練習。

我看過、誦讀詩篇十九篇幾遍,揭示了敬虔操練的秘訣。

1-4節──「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人未必大發聲音,無言無語心中默想:從蘊藏於萬物放發出來的神聖能量。

7-9節──誦讀(如可能,啟應式):
「耶和華的律法全備,能甦醒人心。
耶和華的法度確定,能使愚人有智慧。
耶和華的訓詞正直,能快活人的心。
耶和華的命令清潔,能明亮人的眼目。
耶和華的道理潔淨,存到永遠。
耶和華的典章真實,全然公義。」

一邊誦讀韻律優美的詞語,一邊感想意思美妙的字句。

11-13節──自省、悔罪:

「誰能知道自己的錯失呢﹖……願你赦免我隱而未現的過錯。
求你攔阻僕人不犯任意妄為的罪,不容這罪轄制我,……我便完全,免犯大罪。」

14節──確認(信、言、行一致):

「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心裡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

誰說敬虔是假裝的作為?操練是沉悶的練習?

讚美上主、聽從聖道比金子可羨慕,比蜂蜜更甘甜。


2008年03月30日 
召命與任務 (周偉泰宣教師) 
基督復活後第一主日 
第13期 

「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當每一位信主耶穌而成為上帝兒女的人,上述經文所述的身份和任務也隨之而來,這正是上帝對祂兒女的召命。回想當日以致今天若不是上帝的憐憫,我們都未能解脫罪的捆綁;若不是上帝的幫助,我們未能認識主耶穌的救贖恩典;若不是上帝的愛顧,我們未能稱義並成為上帝的子民;借用保羅的話:「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纔成的」(林前15:10),故此除了切實回應上帝的呼召,再沒有其他了。

在概念上,我們都明白回應上帝的召命是應當的,但要實踐在生活上,就不是想當然的,其間要改變自己的性格習慣甚至喜好,個中的困難並不是簡單幾句說話可表達出來,相近的例子:如一位懷孕的婦人,在過程中要適應懷胎時的身體變化,飲食習慣也會改變,平時喜歡的食物可能不適合,一些不喜歡的食物為著胎兒健康成長也要勉強進食,為使胎兒健康成長,作息生活要有規律,任何影響胎兒的事都禁止去做;但每一位孕婦懷孕過程都不盡相同,有人如常生活並沒有太多不適的現象,但也有人很辛苦嘔吐不停,行動不便,生活反常,甚至生命也有危險。雖然如此,每位孕婦都不惜代價,為孕育生產一個健康的嬰孩而努力。對基督徒而言,上帝的召命就如孕婦所懷的胎,我們的任務因應胎兒的狀況,隨時改變調節自己去適應胎兒的成長。這對為人父母的弟兄姊妹最明白不過的。

近日因女兒正值學校假期,有機會帶她到戲院觀賞一套卡通電影,無意中帶給我一些信仰的反思,正好與大家分享。片中主角是一頭大象,在偶然機會發現一顆內裏藏著生命的微塵,自此為妥善安置這顆塵粒而花盡心思,改變了牠自由自在的生活,立時間彷彿保護這顆微塵成了牠的召命,一切生活也以它為主,平常可大步大步走,變為漫步漫步行,因為沉重的步伐會造成塵世界地震;平常可以高聲大叫,變成輕聲細語,因為宏亮的聲音會使塵世界的人震耳欲聾。或許大象的改變也可說明基督徒在回應上帝召命時的態度一樣,就是要願意改變自己,去回應上帝的召命,為達成上帝託付的任務而不惜代價。相信這是作為上帝兒女報答祂的恩典最好的禮物。如經上說:「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我的;愛我的必蒙我父愛他,我也要愛他,並且要向他顯現。」(約14:21)


2008年03月30日 
召命與任務 (周偉泰宣教師) 
基督復活後第一主日 
第13期 

「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當每一位信主耶穌而成為上帝兒女的人,上述經文所述的身份和任務也隨之而來,這正是上帝對祂兒女的召命。回想當日以致今天若不是上帝的憐憫,我們都未能解脫罪的捆綁;若不是上帝的幫助,我們未能認識主耶穌的救贖恩典;若不是上帝的愛顧,我們未能稱義並成為上帝的子民;借用保羅的話:「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神的恩纔成的」(林前15:10),故此除了切實回應上帝的呼召,再沒有其他了。

在概念上,我們都明白回應上帝的召命是應當的,但要實踐在生活上,就不是想當然的,其間要改變自己的性格習慣甚至喜好,個中的困難並不是簡單幾句說話可表達出來,相近的例子:如一位懷孕的婦人,在過程中要適應懷胎時的身體變化,飲食習慣也會改變,平時喜歡的食物可能不適合,一些不喜歡的食物為著胎兒健康成長也要勉強進食,為使胎兒健康成長,作息生活要有規律,任何影響胎兒的事都禁止去做;但每一位孕婦懷孕過程都不盡相同,有人如常生活並沒有太多不適的現象,但也有人很辛苦嘔吐不停,行動不便,生活反常,甚至生命也有危險。雖然如此,每位孕婦都不惜代價,為孕育生產一個健康的嬰孩而努力。對基督徒而言,上帝的召命就如孕婦所懷的胎,我們的任務因應胎兒的狀況,隨時改變調節自己去適應胎兒的成長。這對為人父母的弟兄姊妹最明白不過的。

近日因女兒正值學校假期,有機會帶她到戲院觀賞一套卡通電影,無意中帶給我一些信仰的反思,正好與大家分享。片中主角是一頭大象,在偶然機會發現一顆內裏藏著生命的微塵,自此為妥善安置這顆塵粒而花盡心思,改變了牠自由自在的生活,立時間彷彿保護這顆微塵成了牠的召命,一切生活也以它為主,平常可大步大步走,變為漫步漫步行,因為沉重的步伐會造成塵世界地震;平常可以高聲大叫,變成輕聲細語,因為宏亮的聲音會使塵世界的人震耳欲聾。或許大象的改變也可說明基督徒在回應上帝召命時的態度一樣,就是要願意改變自己,去回應上帝的召命,為達成上帝託付的任務而不惜代價。相信這是作為上帝兒女報答祂的恩典最好的禮物。如經上說:「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我的;愛我的必蒙我父愛他,我也要愛他,並且要向他顯現。」(約14:21)


2008年03月23日 
「基督復活與我何干?」 (何慧儀牧師) 
復活主日 
第12期 

「我信我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每次當我們宣認信仰時,會否停一停、想一想,耶穌的復活對我們有何意義?

保羅說:「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祂的死麼。我們若與基督同死,就信必與祂同活」(羅六3, 8),「所以你們若真與基督一同復活,就當求上面的事」(西三1)。耶穌的復活不單使我們越過死亡限制,同時為我們帶來生命的新方向──不以地上的事為人生的追求目標。作為耶穌基督的門徒,我們活在世上,有各種當盡的責任;要盡地上的責任,又不思念地上的事,談何容易!

保羅在歌羅西書第三章說,我們已死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上帝裡面,又一同顯現在榮耀裡(3-4節),意思說,我們的生命因信主跟從前不再一樣,所以能在每日所行所想的事上,顯出基督的形象。換言之,我們能在每日生活裡顯出耶穌的生命質素──愛耶穌所愛的,想耶穌所想的,並從耶穌的眼光看事物。那麼,怎樣能達成呢?保羅為我們提供了有效方法,就是「求」──積極追求(1節)和「思念」──擺上心思(2節)。

各位弟兄姊妺,今天我們要面對一個事實:縱然我們已跟隨主,卻常迷失在生活裡,弄不清人生目標何在。保羅提醒我們,真正與基督同復活的人,不以世界的眼光看事物;因此,物質的享受、刻骨銘心的愛情、錢財的保障、入讀名校的子女、個人的成就,並不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渴求!惟有追求活出耶穌基督的形象(生命質素),才是我們每天生活中的首要目標。

讓我們時常思念那「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腓四8),積極追求「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雅三17),並讓聖靈掌管,結出聖靈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五22-23)。


2008年03月16日 
誰願走另一條路…… (李英偉) 
棕樹主日 
第11期 

曾聽過一個大學畢業工作超過十年的青年教師分享,他想盡快到外國完成樂器深造夢想,因為他擔心再等多幾年職位和薪金更高時,他再捨不得踏出這一步。

確實今天在我們考慮跟隨主耶穌基督的路上,可能都像這個青年人的處境一樣,甚或我們有比他更多捨不得的東西。但耶穌基督要巔覆我們的生命,祂要幫助我們認識甚麼才是真正的擁有,祂要帶我們走另一條路去尋找。

保羅在腓立比書2:5 - 11將這條路指給了我們看,這就是主耶穌自己所走過的謙卑順服之路。

保羅指出耶穌基督「本有上帝的形像,卻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2:6) 祂有神的本質、本性。祂本與父上帝完全相等、相同,但祂不把持著這些。主耶穌這種「有」而「不」,就是謙卑。『謙卑』是我們面前這條路的入口。

接著,耶穌基督上路的預備是「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2:7)這就是「捨」。謙卑就是肯放、肯讓、肯捨。謙卑是肯居下、肯處卑微。耶穌本是神,但祂肯捨、肯放、肯居下成為人、肯成為奴僕。『奴僕的形象』是我們在路上的裝束。

耶穌基督在這條路上的態度是「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2:8)謙卑和順服似乎是分不開的。順服的人必是謙卑的,唯謙卑的人才肯順服。「存心順服」可見,真順服是從心裡發出的。裡面有順服的心,才有外面真正順服的行動。裡面的順服是心服,那才是真正的順服。許多時,人是口服心不服,那不是真順服。「以至於死」說明順服必須是到底的。順從一半還不算是順服。主耶穌忍受了那最痛苦和羞恥的十字架的死刑,祂是徹底的順服。『順服』是我們走這條路時心中常存的態度。

耶穌基督在走完祂的路程時得到甚麼的結果呢?「上帝將祂升為至高,又賜給祂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叫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無不屈膝,無不口稱耶穌基督為主,使榮耀歸與父上帝。」(2:9 - 11)

確實,我們作為基督的門徒,一生追求的東西往往跟這個世界的價值觀原來沒多大分別,因為我們只是一直望著耶穌走祂的路,我們走自己的。但我們所能得到的都只是短暫的,惟有是得著神要嘗賜給我們的,才能在永恆中存留。但誰願選擇耶穌基督的那條路呢?


2008年03月9日 
請給我一個機會! (李炳光牧師) 
大齋節第五主日 
第10期 

「請給我一個機會!」這是最近疑似藝人裸照風波的當事人在結束他當眾表白心聲時,最後的一個懇求。香港人是否接納他的道歉,真的給他一個機會呢?似乎道歉的不應只是他,應包括許多許多與這件事有關的人,但可惜的是許多人只知批評譴責,說三道四,說長論短,而忘記了自己也有份在其中,其實整件事社會也要負責任,包括偷窺、儲存、下載、傳閱、刊印、購買、盜竊、侵權甚至誇大宣傳,嘩眾取寵等行為。這使我們聯想到耶穌的至理名言:「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太7:3)又想起耶穌以一個巧妙的方法處理一個犯姦淫的女子,祂對當年的群眾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他。」(約8:7)結果群眾從老到少一個一個的退去了,只剩下耶穌和那婦人,耶穌就對她說:「那些人在那裡呢﹖沒有人定你的罪嗎﹖她說:主阿,沒有。耶穌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8:10-11)這故事實在使我們慚愧,因為我們比不上當年猶太人的「自省」,和更比不上耶穌的「寬宏」。

其實基督教是一個給人第二次機會的宗教。還記得筆者多年前在新加坡電台福音廣播中,曾引用浪子回家的故事,並討論信仰問題時,強調上帝是給人機會的主。聖經也強調:「上帝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上帝阿,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詩51:17)「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1:9)連耶穌在十字架上也禱告說:「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

這就是生命再生和復活機會的信仰,聖經中不斷提醒我們,人是有希望的,新的機會不斷等待著我們。當年馬太、馬利亞為拉撒路向主禱告說:「主阿,你所愛的人病了!」(約11:3)後來耶穌強調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也必永遠不死。」(約11:25-26)這是新生命和希望的宣告。有人說香港真的有病了,在這個充滿病態的社會中,讓我們也向主呼求:「主阿!?所愛的香港病了!」求主也給香港一個機會,使香港得著醫治和更生。

「請給我一個機會!」這句話當事人不應向香港人懇求,因為我們不能也沒有資格給他一個機會,我們極其量只能體諒和接納。希望他有一天能把這個懇求改為向主的禱告。只要他真能悔改更生,主的恩典和赦免必臨到他身上,也必給他一個機會。


2008年03月2日 
作光明的兒女 (黃惠嫦牧師) 
大齋節第四主日 婦女主日 
第9期 

近日香港所發生「擬似藝人」事件,令我想到作為人,不論男或女,如何看待自己和別人的身體呢?古語云:身體髮膚受於父母。我們作兒女的,便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不隨便使身體受到傷害,以表示對父母生育之恩。然而,今天我們對此話作了甚麼的回應?我們或受著社會不同風氣影響,因而對這個「殿」有不同的體會。有人嫌肥、嫌高嫌矮……,於是用百般方式來保持美妙身段,又或拒絕接受自己的身體型態就是如此,又或利用身體來發洩個人不滿的情緒和放縱自己的情慾。

保羅曾言:「你們豈不知道你們的身體是聖靈的殿嗎?這聖靈是從上帝而來、住在你們裏面的。而且你們不是屬自己的人。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體上榮耀上帝。」(林前6:19-20)這段話不單提醒我們身體是聖靈的殿,由上帝所建造的,更是提醒我們,在生活中要如何生活,才能活出光明子女的身分和見證。

首先,尊重我們身體每部分都是創造主所造,有上帝的特性,因此我們不要隨便污蔑自己或別人的身體,要保持裏外的貞潔。第二,不要跟隨社會歪風,隨波逐流,要分辨那些是主喜悅和不喜悅之事,在我們每天的言語行為上作個好榜樣。第三,要明白在暗中所作的事,沒有可隱藏的,正如「擬似藝人」的事件,以為是個人和暗中的事,結果通天了。

今天我們要作光明的兒女,因為我們是主耶穌用自己的身體將我們從罪惡中買贖回來的,是一個極大重價。所以,我們不再活在罪惡的黑暗中,乃活在基督的光明中。在光明中所作的事,就是一切良善、公義和誠實的事情,在光明中所作的事是沒有害怕和羞恥。願基督的光每天照常的照耀我們,使我們作祂光明的子女,彰顯基督的聖潔、公義和慈愛。


2008年02月24日 
共席的行動 (岑禹勤牧師) 
大齋節第三主日 社會關懷主日 
第8期 

「食」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事情。生活在香港,更有不少雜誌和電視節目,跟我們講飲講食。然而,在聖經的教訓和主耶穌的行動中,「食」不單止為了充饑飽肚,享受人生。原來「食」也具有建立友誼、促進和睦、分享信仰和實踐憐憫的深層意義(書9:13-15、賽58:10-11、可2:15-16),但信徒卻往往疏忽或遺忘這些重要價值。

如今天在約翰福音的經課中,主耶穌與門徒刻意行經被猶太人藐視的撒瑪利亞地區,當門徒進城買食物時,主又對一個不道德的婦人求水喝,並對她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直湧到永生。」後來,這個婦人就信了主,得著新生。當門徒買了食物回來,耶穌卻歡喜地說了句:「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做成祂的工。」(約4:34)當然,這裏主耶穌所指的「食物」不是飽肚的東西,而是在上帝眼中,每一位跟從祂的信徒,在人群中間實踐祂所託付的使命。

本會一向教導實踐敬虔和憐憫,宣講和服務是不可分割的使命。以神愛堂和神愛關懷中心為例,透過進入社區的服務,的確實踐了「有米派、有飯食、有糧出(靈糧)」,以「行動分享基督愛;以生命見證上帝恩」的教訓。從參與服務的義工的體會中,我們知道接受中心和禮拜堂服務的人,他們不單需要填飽肚子的東西;也需要聆聽、關懷、愛護和接納,藉著共吃、共喝的機會,往往較能達致生命交流和分享,也能建立更深入的接觸。有位神愛關懷中心會員就曾對我說:「我最喜歡來到你們中間,是因為有人同我傾偈,甚至跟我們一起飲茶食飯。」

真的,對一個領取綜援的公公、婆婆或家貧的學生來說,經常跟他們一起「食平?」、「講心事」的人實在不多,特別在政府現時的資助政策下,機構需要用較多的時間「追數」和「達標」。所以,可以跟他們共席的人,更叫他們體會何謂「生命」比「飲食」重要的道理。你又是否願意有更多與貧苦大眾共席的行動呢?


2008年02月17日 
敬虔的應許 (翁玉文宣教師) 
大齋節第二主日 
第7期 

「應許」這詞的觀念其實充滿舊約,並且展示在不同的事件中。以亞伯拉罕為例,上帝向他起誓:給他一個兒子、成為大國、賜給他土地及各樣福氣等等。割禮更成為上帝應許亞伯拉罕的一個具體記號。西乃山上的聖約,是另一個重要的應許,重申確認他的子民是從亞伯拉罕而出。摩西被召,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為奴之地,進入迦南,也是為了這應許。由此可見,只有上帝才有能力去影響整個應許的實現。

不過,上帝百姓的失敗與叛逆,卻會令他們喪失所得的賞賜。因此,上帝用盡各樣的方法保存祂對百姓的應許,正如耶利米書31:31-34「……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裏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人因為罪惡離開上帝所給予的應許,上帝卻千方百計使人重返祂的承諾中。人沒有什麼可強化這應許之內容,重要的是人的態度,人是否接受和珍惜上帝的應許,遠比他們做些什麼更重要。

至於新約,最大的應許就在耶穌基督身上。林後1:20「上帝的應許、不論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所以藉著他也都是實在的……」上帝藉著基督應許無條件的救恩,不是由於行為,而是全憑信心。上帝的應許全憑恩典,與及超乎律法;靠賴律法只會令應許變得含糊,與及貶低恩典的寶貴性。亞伯拉罕就是這樣全憑信心,走上這應許之路,他的信心被受嘉許,是因為無論在生活上和所有的抉擇中,都全然順服在上帝的應許中。

這位應許者既是實在的,我們這群接受應許的人,當有怎樣的回應?我們信得過上帝所賜下的是最好嗎?有否憑信心接受祂所賜?又憑信心走上呢?有否遇見什麼困難阻礙我們領受上帝的應許?讓我們一同學習忍耐的功課,這使我們能夠掌握上帝的應許,讓上帝更真實地揭示自己,去按著祂的時間和方法,去完成祂的應許,這就是聖經中信心的重要條件!

(應許一詞參自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


2008年02月10日 
敬虔的障礙──我是誰 (謝志宏會吏) 
大齋節第一主日 
第6期 

今主日是大齋節第一主日,根據本會信仰分享運動的行事曆,由二月六日的蒙灰日開始,直至三月廿二日,我們為了反思生命、學習克己及廣傳福音,所以鼓勵在每個禮拜四的晚餐後至禮拜五下午三時,以不進行固體食物形式,來禁食禱告,默想聖經。巧妙的,今主日選讀的福音書-馬太福音4:1-11,也是主耶穌在曠野禁食四十晝夜,然後面對三個試探。

這三個試探分別是:石頭變食物、從聖殿跳下、萬國的榮華。一方面,魔鬼從行神蹟的能力、擁戴主的群體、與及政治的權力,來試探主耶穌,但另一方面有一個更深層的試探,就是:你若是上帝的兒子。這個試探在主耶穌在世的傳道工作的受洗開始(太3:17),直到被釘在十字架上(太27:40, 42-43, 54),也曾出現。

今日我們要立志過敬虔生活,我們要效法主耶穌時,我們心中也許會浮現一個問題,就是:我為何要如此生活?原來,這個身份的挑戰,同樣臨到每個願意過敬虔生活,願意跟隨主耶穌的門徒身上!身份往往與使命,成為一個正比。看重自己的門徒身份,就會以此為準繩來生活,並且會為做好這身份而裝備自己,倒過來,在裝備自己時,我們也會強化了這個門徒的身份。

在這大齋節,也是一年開始的時候,讓我們一起來好好反省自己,究竟自己是如何過敬虔的生活?這生活對我們有何意義?我們曾否輕忽了跟隨主的門徒身份?今日我們的信仰只是禮拜日的事,還是滲透於每個生活之中?如何才可以強化這個身份?願我們確立作為主門徒的身份,努力做主門徒,得蒙上帝的喜悅!


2008年02月3日 
敬虔的操練 (林津牧師) 
大齋前第一主日 
第5期 

自小就喜歡音樂和各類運動的我,很早便明白到操練的重要性。因為無論學習任何的樂器或運動項目,如果操練不足,都不會有甚麼大進步,更不用期望能有甚麼大成就。同樣地,我們所寶貴的信仰和屬靈生命,一方面是上帝白白的恩賜,但我們同時需要殷勤地操練才能達到敬虔的地步。正如擁有一個高品質的小提琴,也不保証能奏出美麗動人的樂章。

話須如此,我們香港人的生活真的是非常繁忙。很多的弟兄姊妹的分享是,能夠安排出來作操練敬虔的時間不多,即使能努力擠出時間,亦常常缺乏精神和力量,以致操練變成了一件苦差,最終也逃不過放棄的結局。

為此我希望向大家發出三個提醒:

第一, 我們必須有操練敬虔的決心,否則談甚麼也是無用,因為它是關乎我們今生和永生的好處。如果我們能夠為世上的工作和興趣負上大量的時間和精神,而忽略了屬靈的操練,那麼我們便必須重新思想上帝的大愛,和重新肯定信仰在我們生命的意義。

第二, 我們必須選擇好的方式去操練敬虔。例如選擇在一天中自己最精神的時間,尋找一處能讓自己最專注的地方、以及設計一套令自己最容易投入的計劃,都能使我們的操練變得更有趣味和事半功倍。

第三, 我們必須信賴上帝的引導和幫助。基督信仰所強調的是神人的合作,在操練的過程中千萬不要忘記上帝的臨在,否則我們的操練只會變成形式化和沒有意義,情況就像坊間一些自動彈奏的鍵琴一樣死板和沒有生氣。相反如果我們能在每次操練的過程中都經驗到上帝的同在,我想世上再沒有甚麼事情能令你不再操練敬虔了。


2008年01月27日 
主日學再思 (鍾鳳霞牧師) 
大齋前第二主日 主日學主日 
第4期 

「惟有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雅一25)

主日學實在是幫助弟兄姊妹遵行上述經文教訓的地方:

一、 詳細察看:基督徒要學習聖經,若單有靈修、默想,對聖經的瞭解便容易流於偏窄,傾向斷章取義,或以個人的經驗來強解聖經。我們所要追求的,是要掌握聖經全面的真理,讓聖經溶入每天生活的言行中。因此我們須要學習「以經解經」、「前後參詳」,顧全「上文下理」、「信徒各種經驗」等,而這種學習必須透過導師教導,和有系統、群體式的共同鑽研才能得到。

二、 時常如此:一暴十寒的研經,永遠是沒有功效的。一方面我們須要努力鞭策自己,持久學習聖經,另一方面我們也要靠助「外力」的督促,謹慎順從。聖靈會不斷催迫我們尋求生命之糧,而主日學的教導系統,正是一種美好的「外力」,我們實在要恆常參與,學習真道。

三、 實在行出來:主日學是以小組形式來研習聖經,只要組員能勇敢、主動提出實際應用真理時的難處,一起探索,他們便更能實踐真理。惟有當我們願意認真地實踐真理,真理才會刻銘在我們心裏,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在我們人生許多十字路口指示我們當走的途徑,使我們在徬徨不知所措時作出正確的抉擇,在充滿紛亂聲音的世代告訴我們當相信什麼。

學習實踐上帝的道及律例,是信徒用以抗衡外界衝擊及挑戰的力量。藉著彼此提醒,對上帝的話語有深入的認識,以致成為生命的力量,可以迎向現今世代的挑戰,使能過得勝的生活,而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中,這份裝備更是急不容緩的。我在此呼籲每一位弟兄姊妹都參加主日學,我們不單「出席」,更要積極地利用這機會,上堂前努力預備,上堂時「邊聽邊問」,下堂後警醒求實踐。願主日學成為我們蒙福的途徑。


2008年01月20日 
上主的呼召 (范建邦牧師) 
大齋節前第三主日 
第3期 

上主呼召人的情景,是聖經中最感人的篇幅之一。例如,上主在焚燒的荊棘叢中呼召摩西;上主在睡夢中呼召撒母耳;上主在充滿榮光及煙雲的聖殿中呼召以賽亞;復活的主在大馬色的路上用耀眼的榮光呼召保羅……。

然而,每一個人對上主的呼召卻是反應迴異,有人感到疑慮不安,也有人感到驚訝懼怕;有人婉言推卻,也有人斷然拒絕,甚至有人嘗試逃避。不過,但凡被上主揀選呼召的人,最終都因聖靈的感動而昂然接受使命,即使遇到百般艱難困苦亦在所不惜。

為什麼會有這樣大的轉變呢?因為上主呼召的背後顯示了上主的權柄,表明上主親自的揀選,並且帶著上主的使命,要差遣蒙召的人去完成祂救贖世人的計劃。例如,摩西是奉召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為奴之地,並憑信心進入迦南這塊應許之地;撒母耳蒙召作上主的先知,幫助以色列人建立新的信仰秩序和生命,並揀選大衛作上主的僕人;以賽亞也是蒙召作先知,被差遣到嘴唇不潔的人中間傳講悔罪的信息;而保羅更是蒙召作使徒,在外邦人中間宣講上主的真道,並建立基督的教會。

我們當中有不少人同樣得蒙上主的呼召,接受神學訓練作上主的僕人,並帶著使命進入社區,建立基督的教會。不過,我們當中有些弟兄姊妹卻覺得,上主揀選呼召的人通常都是指那些作教牧同工的人,我的信仰歷程似乎平淡無奇,也沒有什麼特殊恩賜,上主是不會揀選呼召我,因我只是一個普通的信徒。

但是,上主是不會偏待人的(徒10:34),因為「上主看人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上主是看內心。」(撒上16:7) 所以,無論我們是教牧同工還是普通信徒,只要我們內心願意承認耶穌是我們生命的主,並且樂於接受上主的差遣,祂的揀選和呼召都會臨到我們身上,因為上主曾說:「不是你們揀選了我,是我揀選了你們,並且分派你們去結果子,叫你們的果子常存。」(約15:16)

今天,上主的呼召同樣臨到我們每一個信主的人身上,祂要差遣我們到普天下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並且將上主的吩咐教訓他們遵守(太28:19-20)。各位弟兄姊妹,我們該如何回應上主的呼召呢?是藉詞推搪逃避呢?還是勇於承擔使命呢?


2008年01月13日 
上主的託付 (譚偉光宣教師) 
基督顯現後第二主日受託主日 
第2期 

宣道會創辦人宣信牧師(1843-1919)曾經寫了一首很古舊的聖詩,當中副歌部分有這樣的幾句歌詞:「願我忠於主所託付,向世界傳這信息,我若不傳,有禍;我若不去,有過;願我忠於主所託付,使我榮耀?聖名。」(《我的託付》)這首輯錄在《青年聖歌》裏的聖詩,我恐怕也有十多年沒有在任何聚會唱過了,或許由於它真的太舊,不合時宜;又或許領詩人不太喜歡那個「禍」字吧。

現代人喜歡以肯定及積極的字句去鼓勵別人辦事,基督徒也不例外。不用多說,我們都知道受了誰的託付,以及受了怎樣的託付,就如彼得在哥尼流家裏所說的:「他〔耶穌基督〕吩咐我們傳道給眾人,證明他〔耶穌基督〕是上帝所立定的,要作審判活人、死人的主。」(徒十42)然而,我們通常是從「動之以情」(那裏有許多未得之民!)、「說之以理」(我們是耶穌基督的大使!)或「勸之以利」(我們必得上帝的獎賞!)來講及耶穌基督給予我們傳揚福音的託付,卻鮮以「禍」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久而久之,傳揚福音的託付便淪為個人信仰生活的其中一個選擇,而不是我們效忠耶穌基督的一個必然使命了。

保羅在大馬色路上親身領受耶穌基督的託付,他努力傳揚福音,為主作見證,不單「動之以情」(保羅曾為以弗所〔徒二十19、31〕、哥林多〔林後二4〕及腓立比〔腓三18〕教會多番流淚)、「說之以理」(上帝設立了傳福音的職分〔弗四11-12〕)和「勸之以利」(深信必有天上的冠冕為他存留〔提後四8〕),他更認定這是他跟隨耶穌基督的必然使命。他說:「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林前九16)

當我們願意跟隨耶穌基督時,傳揚及見證福音的使命已經託付了我們,這託付絕對不是耶穌基督給予信徒的一個選擇,而是每個信徒的「使命範疇」。當我們向世人傳揚那位「要作審判活人、死人的主」時,必須先要明白「審判要從上帝的家起首」(彼前四17)的真理。每個信徒都要先經歷上帝的審判,然而,審判不一定帶來「禍」,只要我們忠於耶穌的託付,公義與信實的上帝必會宣判我們為義。在意識到不傳福音便有禍之後,保羅說:「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林前九17)

今天這個充滿溫情的世代,已很少信徒願意唱及一些措辭嚴厲的詩歌了,但我仍然希望借助《我的託付》的一段歌詞,與各位弟兄姊妹互勉:

主已吩咐我們要去,但願我們總不辜負主,凡不聽從主的命令,可怕的災禍就必來臨,我們當存畏懼之心,正如保守自己的救恩,我們更應遵從使命,為主到世界各處見證。


2008年01月6日 
重立生命之約 (潘玉娟牧師) 
基督顯現後第一主日 
第1期 

立約聖餐主日是衛斯理.約翰牧師於一七四七年十二月聖誕日,向參加循道班會的成員,強調信徒與上帝立約的重要。並於一七五五年八月十一日,親自主持了首次的立約禮。此後,循道衛理宗教會,多於每年首次主日禮拜,舉行立約禮,鼓勵信徒紀念上帝救贖的恩典,並重新將自己奉獻與主,藉著從上帝而來的恩賜,盡己本分,榮神益人。

何謂「約」?一般而言,雙方對某事情上作出一些協議,彼此討論約的內容及條款。然而聖經提及之約乃是上帝與人立的,如:土地之約、彩虹之約、西乃之約……目的乃是維繫上帝與祂子民的關係,其內容是上帝主動訂立,而非上帝與人協議而產生。上帝與人立約,完全出自上帝,人只能選擇接受或拒絕,但沒有權提出約的內容。

立約是我們反省過去的成敗得失,重新在上帝面前更新我們與祂之間的約,好像昔日以色到人,雖然他們屢次離開上帝,背叛與上帝所立的約,但上帝沒有捨棄他們。相反,與他們另立新約,此約不是一些外在的規條,刻在石版上,而是藉著耶穌基督的生命,使人與上帝重立恩典之約,以致我們今日藉此約與上帝和好,成為天父的兒女。

弟兄姊妹,新的一年就好像一片未征服的美地,是上帝所應許的,雖然我們未能預知將來如何,但我們不能只站在新年的門檻徘徊,惶恐戰競,我們唯一的行動就是進入上帝應許之地,並且深信上帝必與我們同在,所以我們應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進入」是行動,「剛強壯膽,不懼不驚」是內在的信念,信心加上行動便能克服任何困難,邁向將來,進入上帝所應許之地。

你是否願意接受這個新約,一個生命的約?願意我們新的一年,把自己放下,降服在上帝之下,與上帝同工,一起開創新的生命,為上帝國的榮耀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