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會訊 | 靈音 | 靈修日程 | 書籍 | 刊物

靈音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2005 | 2004
2014年12月28日 
主必供應 (何慧儀牧師) 
聖誕後第1主日 
第52期 

「主必供應」對基督徒來說,是個熟悉的觀念;也是我們時常掛在口邊的一句話。當我們深入咀嚼這句話時,便能發現這幾個字背後,代表著完全的謙卑、極大的信靠順服,並且對主有充足的盼望。
完全的謙卑
  每次當我們宣認信仰時,我們首先會宣告「我信上帝,全能的父……」。我們之所以能夠宣認上帝為父,是出於上帝的恩典。因著接待耶穌,我們被接納到上帝的家中,成為他所愛護的兒女(約一12)。這個天上的父親因愛謢兒女的緣故,必把好東西給那些求告他的兒女(太七11)。我們所信靠的父親是「全能」的,這提醒我們,他是那掌管萬有者,他全知道他每一個兒女的需要,並且必將最好和最合適的東西賜給他所愛的兒女。因此,我們最需要的就是謙卑自己,特別是在缺乏、焦慮、迷惘時,相信上帝的同在和供應,並讓他來帶領。
極大的信靠順服
  既知道我們是上帝所愛顧的兒女,便要常常祈求主堅固我們的信心,好使我們能有開放的心,跟著他的帶領走。真正的信靠是願意順服在上帝的大能手中,將一切憂慮卸給他。這個過程需要很大的忍耐,因為我們往往是要走在上帝前頭,主宰他的工作,要他跟隨我們的計劃和時間。忍耐等候主的供應是一個不容易的過程,我們常會感到苦惱、沮喪,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向主祈求恩典。“Let Go and Let God”就是謙卑和信靠的表現,我們要學習順服上帝,相信一切定有他的時間,並且在他的時間裡,一切都成為美好。
充足的盼望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上帝神所賜那超越人所能了解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四6-7在等候主供應的過程裡,我們要不單只祈禱,也要不斷讓主的話停留在我們心中,使我們有堅定的信心和活潑的盼望。

盼望「主必供應」對我們來說不是一個頭腦上的觀念,而是用謙卑、信靠順服和盼望去體會的信仰。阿們。


2014年12月21日 
我們的聖誕──仰望上帝 (黃惠嫦牧師) 
聖誕主日 
第51期 

今年你期望過一個怎樣的聖誕節?你期盼收到甚麼聖誕禮物?
  剛踏進十一月,便有大型商場亮起聖誕燈飾,令我突然感到聖誕節早來了個多月!這些年,聖誕節漸漸變成商品化。聖誕禮物、聖誕老人、聖誕燈飾、聖誕大餐、聖誕假期,皆成為眾人所期盼和等待,聖誕節真正的主角卻被淹沒了。聖誕節對我們這班基督徒又是甚麼意義?
  聖誕對年輕的馬利亞,不是購物開派對,而是肩負一個她不太清楚的使命,等待一位她不太認識的主角蒞臨,縱然她不曉得是怎麼的一回事,她卻願意照著上帝的話去做。這份願意的心,不是因為她有無比的能力去實現這使命,或有無限的智慧能洞悉天機,只因她願意尊主為大,仰望上帝,她因信而順服,她甘心放下自我讓上帝帶領和引導她未來的人生。天使稱她為「蒙大恩的女子」,從中她得到上帝親自向她啟示這聖誕的奧祕,而她藉著實踐去經驗和了解上帝的啟示——耶穌道成肉身的啟示。
  耶穌道成肉身的事實已在二千多年前成就,然而他第一次的蒞臨使當時的希律王害怕,怕失去自己的王權而策動一次政治迫害,殺盡當時兩歲以下的小孩,耶穌也許成了不被歡迎的人物,當時更沒有人明白耶穌的出生是要帶來救恩。另一方面,上帝的啟示豈是單指主耶穌第一次的來臨,他親自向門徒承諾將有第二次來臨,只是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和預計得到。而主耶穌第二次來臨跟第一次來臨也絕不一樣,他再來之時也是審判之時。
  因此,今天當我們再過聖誕節之際,除了記念耶穌降生和開心慶祝共度佳節之餘,也更當時刻警醒,尤其是當我們活在這難辨是非黑白的時代,政治制度使我難免有所失望或沒有甚麼期望、社會民生經濟的情況也許不能使我們安居樂業,我們如何在這些日子仍有生活的盼望和力量?這刻讓我們藉著聖誕的啟示,學效馬利亞的榜樣,放下自我和纏擾我們的包袱,定睛仰望上帝,免得跌入迷惘之中,也得隨時準備妥當,以信心並專心地等候主的再來。


2014年12月14日 
讓我們重新歸回上主的話語中 (李鼎新牧師) 
聖經主日 
第50期 

聖經,不單是全世界最暢銷的書,也是使人「因在基督耶穌裏的信有得救的智慧」(提後三:15)。然而因各人對聖經的認知和領會各有不同,在實踐之時往往出現分歧和爭論,繼而產生了被視為「激進」或「保守」的教會,出現「開明」或「建制」等不同的名字。在英國,相對於政府體制之內的國教聖公會,循道公會由始至今仍是以自由教會為榮,不受政治勢力的牽制,有更大的空間回應社會民生、經濟,甚或是政制的處境問題。

香港在過去的三十年生活富裕,回歸後政治生態改變,教會日趨內向,而信徒也較喜歡追求歡樂、平穩的教會生活,漸漸遺忘了聖經的教訓是要學效耶穌基督的受苦生命——「為福音同受苦難」(提後一:8),甚至是「為義受苦」也是甘心樂意。

聖經是上帝的話語,上帝的道,不單只是一本「使人歸正」、「行各樣的善事」(提後三:16-17)的書,更是「使人甦醒……使愚蒙人有智慧……使人眼目明亮。耶和華的典章真實,全然公義」(詩十九:7-9)。我們閱讀聖經,重要的是體驗上帝的心意,從而得着能力,在地上建立上帝的國,與主同行,不斷創造一個更完善、公義、和平、仁愛的社會。

在不公不義、強權威嚇的社會中,要為貧困受苦的人伸張正義及為主發聲,確實不是大多數信眾可以做得到的。巴西大主教Helder Camara (1964-1985) 的名言是:「當我施捨食物給窮人時,他們稱我是聖人。當我問為何有窮人時,他們罵我是共產黨人。」「他們」都是在看同一本聖經的人,但當有牧者或教會要與貧苦的建制社會下的受害者同在時,便會受到質詢和批評,甚或是誹謗誣衊。

在改革宗中,聖經的權威(authority)是地上唯一的權威,我們要遵守上帝的聖言和命令。地上的政權也因上帝而來,律法固然要守,但上帝的典章律例更加要遵從和委身。一五二一年四月十八日,馬丁路德在面對德國的帝王問他會否認錯,並收回所發表的意見時,馬丁路德說:「除非聖經或有理由清楚證明我是錯,我受所引用的聖經約束,我的良心受神的話捆綁。我不能,也不願收回任何的意見,因為違背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當。我不能那樣作。這是我的立場,求上帝幫助我。」

聖經不只是今日,亦是昨日和將來的。有一天,上帝會再來,問我們是否那「又良善又忠心」的信徒,並有否忠於聖經的教訓。


2014年12月7日 
靈裡更新,警醒成聖 (盧偉旗牧師) 
基督將臨前第2主日 
第49期 

今天我們宣讀的經課,讓我們有以下兩方面之反省:
(一)在艱難的時期,我們深信未來仍有盼望與出路,因主耶穌仍坐著為王。
以賽亞書四十章1-11節提到,主派遣使者宣告我們的父上帝,乃是扶持他百姓,能夠修平高山低窪,開拓道路,為世人預備救恩的主。眾民必看見耶和華的榮耀。草必枯乾,花必凋謝,唯有上帝的話卻永遠立定!因此我們今天艱難的時期,更要用心研讀上帝的話語和應許,好讓我們知道立命之道,在混亂的世代作積極剛強,堅定直正的生命見證。
此外,我們更當彼此加力(Empower),互相鼓勵,彼此發放正能量。深信主仍掌管歷史,賞賜和報應均在他面前無不顯明。我們的信心和盼望,在於主的權柄與應許。在主的恩典中,我們的未來仍是滿有盼望與能力的。因主必親自牧養引導扶持。
(二)我們當渴慕經歷生命的復興,靈裡的更新,求主使我們恢復上帝的形像。
馬可福音一章1-8節,施洗約翰宣告有一位大有能力的救主,用聖靈給人施洗。按會祖衛斯理約翰對聖靈裡更新之理解,乃我們能恢復三方面上帝形像之特質:
1.天然的形像
上帝的靈進入我們的生命當中,我們被賦予悟性(理性)、意志(決斷力)和自由(自主)。聖靈的更新,使我們更清醒、更堅定和更自由。
2.治理的形像
我們有責任將上帝的祝福透過信徒去傳遞給其他受造之物。上帝的慈愛反映在人類對其他一切受造物的行動中,就此而言,我們有能力有責任擔當上帝行動的代理人。
3.道德的形像
這是我們跟上帝關係的主要標誌。這種道德的形像乃上帝藉著愛人的關係持續賦予人類的。上帝是愛,同時上帝也是充滿公義、恩典和真理;我們也應有上述上帝的特質。我們能靠上帝的恩典和聖靈的幫助,活出美好的生命見證。
盼望眾弟兄姊妹,同樣能經歷靈裡的復興,發揮上帝賜予我們各樣美好生命的能力與特質。同心仰望上帝應許,一起承擔上帝使命,在這艱難的時刻,靠主恩典過著警醒成聖的生活。


2014年11月30日 
謙卑等候主降臨 (王玉慈牧師) 
基督將臨前第1主日 
第48期 

今主日是將臨期的第一主日,將臨期的來到便是豫表著耶穌基督很快便要降臨在世上。當我們預備迎接耶穌基督的再來時,我們是否都已作好充分的準備和懷著滿心的期待呢!
  耶穌基督降臨的其中一個重要意義,就是他願意捨棄世人眼中的虚榮與名利,謙卑順服上帝的旨意道成肉身的降臨在世上,好像保羅在腓立比書給我們的教導:「……他本有上帝的形像,卻不堅持自己與上帝同等;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謙卑自己…」(腓立比書2章5-8節)活在今日香港的我們已不再容易操練和掌握到謙卑這個重要的屬靈質素。因為在我們從小到大的成長階段和學習過程中,我們便不斷地被教導不單不要輸在起跑線上,要戰勝別人才能在現今這個弱肉強食的社會森林中得著高位和實際的利益。但是耶穌基督在馬糟中的降生,不單只成為我們一個「另類典範」,他更清晰的在福音書中吩咐我們:「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甘卑微的,必升為高。」(路加福音14章11節)
  中國文化對於謙卑的教導和學習,也留下了很好的傳統給我們。在《尚書.大禹謨》裡提到「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意思是說自滿的人會招來損害,謙虛的人才會受到益處,從古以來這都是很自然的道理。
  將臨節的第二個重要意義是等候耶穌基督的再來。從心理學的研究和實際的經驗角度來看,等候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無論是人性的本能、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每個人對於期望得到的事情,都希望能儘快得著滿足,特別是今日香港速食的文化,更加催化了我們這方面的取向。但是我們的始祖亞伯拉罕也留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榜樣,因著他對上帝存著恆心的等待,終於得著了上主寶貴的應許。「這樣,亞伯拉罕因恆心等待而得了所應許的。」(希伯來書6章13-15節)
  所以,當將臨期來到的時候,期盼我們從耶穌基督的生命中能得著更多的反思和體驗,讓我們的生命不單只蒙上主的祝福,也因著我們的生命,能成為別人蒙福的途徑!


2014年11月23日 
感謝神,路旁玫瑰!感謝神,玫瑰有刺! (李炳光牧師) 
收割節感恩主日 
第47期 

一首耳熟能詳的詩歌其中有一句:「感謝神,路旁玫瑰,感謝神,玫瑰有刺。」使我想起了另一句名言:「有人埋怨上帝將刺放在玫瑰花上,但為甚麼不感謝上帝他把玫瑰花放在刺中。」馬提生牧師(George Matheson)也有一段禱文如此說:「我的主啊!我從未為我的一根刺感謝你,我曾為我的玫瑰花感謝你千萬次,但沒有一次為玫瑰花的刺而感謝。我常常希望我的十字架得着補償,主啊!教我認識我十字架的榮耀,教我認識我的刺的價值,指示我透過痛苦的道路來到你跟前,指示我,我的淚水可以變為美麗的彩虹……」保羅也曾為他的一根刺而感恩,並且肯定主的恩典夠他用,因為主的能力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12:7-10)感恩是用另一種眼光看事物,用一種積極的態度來回應生活的一切,因為感恩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也是一種生活的藝術,更是一種生活的美德,感恩節可以過去,感謝的話可以說完,但一個感恩的人就好像一塊吸滿了水的海綿,隨時隨地都能擠出感謝的水,來滋潤自己和別人容易枯竭的心靈,來潤滑人際間脆弱的關係。
今年的感恩節我們都好像籠罩着一層濃霧,為着香港社會的問題,我們的心情都是十分沉重的,有人說在順境時說感恩是容易的,但在逆境中說感恩則十分困難了,不過,就我們基督徒的信仰立場而言,不能感恩,也要感恩,所謂「凡事謝恩,因為這是上帝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前5:18)
感謝是不受環境影響的,為歡笑感謝,也為眼淚感謝,因為在流淚時,學會了忍耐和體諒。為健康感謝,也為病痛感謝,因由病痛中,學會了安慰別人的功課。
感謝是體諒的,雖然喜愛那陽光明燦的日子,但也為細雨霏霏或傾盆大雨的日子感謝。因為農夫需要雨水,瓜果菜蔬更需要雨水的滋潤。
感謝是生生不息的,小感謝生大感謝,多感謝就有更多的感謝,越感謝覺得越需要感謝。
感謝是豐富的,它帶來喜樂、諒解、同情、安慰,有感謝就有知足,沒有嫉妒、紛爭、自私和驕傲。
我們更要為主耶穌基督而感謝,因他救贖的大愛,賜給我們喜樂、盼望、平安,更賜給我們一個常常感謝的心。
「讓我們以感恩的態度面對生活的一切,因為這都是上主給予我們學習的功課,讓我們一同感謝主吧!」


2014年11月16日 
智慧忠僕、善用恩賜 (李景文會吏) 
聖靈降臨後第23主日 
第46期 

「有工無人做,有人無工做!」不單是香港勞動市場的情況,也是教會事奉崗位的寫照。那麼,在主耶穌眼中,如何看事奉者應有的條件及事奉者需做事情的大小?

馬太福音25章14-30節,記載一個非常熟悉的按才受託比喻。三個僕人,分別受託主人給與五千、二千、一千,而最終首兩僕人賺回同等的銀子回來,而受託一千的卻把銀子埋在地裡。終局是前者得到享受主人的快樂,而後者卻要在黑暗中哀哭切齒。究竟這些僕人的分別在哪裡呢?

根據侯活士(Stanley Hauerwas),以成為耶穌的門徒這個主題,對馬太福音的經文有以下的理解:
(一)是保存?還是運用所領受的才幹恩賜?
五千、二千、一千的銀子,不是賺取回來,是主人白白給他們的。耶穌指出蒙召進天國的人,雖然會結出不同數量的果子,但是,關鍵卻是怎樣重視我們所有的恩賜與才能。那得一千銀子的心裡「害怕」主人,因為他以為主所賜給他的恩賜只會被用完或失去。他重視的是要「保存」所領受的恩賜。相反,領受五千及二千的,知道若只把恩賜保存妥當,反而會失去這恩賜才幹的意義。因此,就盡力發揮所領受的恩賜。他們重視的是「運用」所得的才幹恩賜。
(二)做大事?小事?還是只做耶穌交託的事?
以上比喻更不可脫離馬太福音「天國觀」的理解之下。僕人的工作,只是等待主人交他的責任與職分。作為耶穌的門徒,不一定蒙召作自己心中的大事,雖然大事有可能發生,反之,只是蒙召作耶穌交給我們的工作──這可能是簡單或艱難的職分。我們忠心地工作,為的是在世代的終結,可蒙福承受他所預備的國度。

深盼我們不分學識、能力、地位,為主「運用」每人所領受的才幹恩賜,並勇於承擔大事,也不介懷小事,只求忠心完成耶穌交託的職事。

最後,教會亦有責任發掘傳統以外的事奉機會,例如讓習慣運用電子媒體的年青世代、具時間及人生閱歷的休閒一族等,都在教會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同心建立教會,善用恩賜,作忠心的僕人。


2014年11月9日 
彼此勸勉 (李少媚會吏) 
聖靈降臨後第22主日 
第45期 

在保羅的書信中,「勸勉」是教會生活的語言。若承認教會是一群軟弱、掙扎的人,我們會犯錯、會失迷,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獲得他人的勸勉,並且也當勸勉他人;我們需要彼此勸勉(帖前4:18、5:11),乃為我們行事對得起那召我們進他自己的國、得他榮耀的上帝(帖前2:12),並在一切討上帝喜悅的事上更加努力(帖前4:1、10)。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中,保羅對信徒作出一連串的勸勉,包括:要持守聖潔生活(4:3~8);要安靜做工,自食其力(4:9~12);要常作準備,迎接主的再來(4:13~5:11);及要盡基督徒的各樣本分(5:12~18)。希伯來書的作者更說,我們總要趁著還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勸,免得我們中間有人被罪迷惑,心腸剛硬,離棄了永生的上帝(來3:13)。

勸勉能給我們看法、洞見、遠象,帶來安慰、鼓勵和盼望。勸勉能除去懼怕、孤立、羞愧、罪疚,帶來復和、連結、饒恕、醫治,還有平安、喜樂、內心的自由、深深的感恩。然而,至為重要的是我們的勸勉乃建基於聖經的真理,並發自對弟兄姊妹真誠的愛心;一句出自肺腑的勸言,能夠挽回生命、創建生命。

我們勸勉人,不是為挑剔他們的錯處,去凸顯自己的公義;我們自由分享自己的洞見,但卻無意操控他們的想法。我們向人提出真理,同時給予他們選擇的自由,他們可以聽從,也可以不聽從。正如約書亞在示劍對以色列人力陳最後的勸勉:「現在你們要敬畏耶和華,誠心誠意事奉他,除掉你們列祖在大河那邊和在埃及事奉的神明,事奉耶和華」(書24:14),約書亞仍容讓百姓選擇他們至終所要事奉的對象(書24:15)。我們勸勉人,並不是要強迫他們接受我們的意見,我們可以誠實面對彼此對事情不同的看法,但仍堅持以基督的愛去愛他們;即使他們不做我們認為是正確的事情,彼此的關係卻不因此而疏遠、甚或撕裂。

身處這充滿艱難黑暗、飄搖不信的世代中,讓我們謙卑在上主面前懇切禱告,尋求他的話,唯有上主的話可以使我們在這末世的紛亂中挺身昂首、充滿信心;支撐我們、鼓勵我們。我們先從上主的話得著勸勉,同時不忘以寬廣的心聆聽別人的勸勉;深信當我們以上主的話天天彼此相勸,我們必能持守信心、盼望和愛心,站立得穩,直至主再來的日子。


2014年11月2日 
公義的上帝察驗人的心腸肺腑 (盧龍光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21主日 
第44期 

佔中運動已超過了一個月,究竟何時會結束,參與這運動的人究竟持守甚麼期望?這個多月來,不少香港市民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響,他們的盼望是儘快結束這個運動,對於這運動的目標是為了更民主的香港,不少人覺得這目標毫不實際,最重要的是不要影響今天。在市民中,教會會友中,朋友中,甚至家庭中,由於對佔中運動的不同看法,甚至對立,彼此爭吵,使關係撕裂!究竟這場運動何去何從?為香港帶來甚麼負面或正面意義?基督徒有甚麼看法?
  這場運動的起源可追溯至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中國,這是世界歷史上一個民主國家將自己所統治的地區交給一個非民主的共產政權。中國以「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的政策讓香港人安心留港建港;然而,十七年的回歸經驗,香港越來越大陸化,高度自治和港人治港的承諾卻沒有變化為一個健康的民主制度,官商勾結,行政與立法間的矛盾日益嚴重,令年青一代覺得香港的未來非常暗淡,看不到希望!佔中三子早就預計中央對二0一七年特首的選舉將不會符合普及而平等的原則,故於廿一個月前便聲稱以愛與和平佔領中環金融區作為向中央爭取民主的策略。然而,北京人大常務委員會在八月卅一日為香港二0一六年的立法局及二0一七年特首選舉決定了一個保守的選舉制度,因此刺激了學生罷課,提早啟動了佔中運動,並且因警方在九月廿八日施放催淚彈,驅散群眾,引起了廣泛的反對。
  發展至今天,基督徒有甚麼反思?
(一)政府的權力乃來自上帝,而現代政府的權力乃來自人民,基督徒理當關心政府是否以聖經的原則,也就是以愛和公義,去運用權力,管理社會。
(二)九七以來,港人普遍相信以普及而平等的民主選舉制度,才能保障港人的自由和法制,以建立繁榮的香港,而這是合乎聖經的期望。
(三)「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運動有高尚而良好的期望,但這種間接式的公民抗命運動卻影響一些人的生計和不便,這是佔中人士必須面對及關愛這些受影響的鄰舍,責無旁貸。
(四)佔中運動發展至今仍能保持着和平地進行,表現了香港人高尚的民主質素,是令人感恩的,但部分示威者和一小撮警務人員,濫用暴力,彼此傷害,應該受到譴責。
(五)青年學生,不追求物質收獲,經濟貢獻,願意追求民主與公義,以無畏無懼的精神去面對權力和壓力,是香港社會的光榮,讓人看到上帝創造人美善的一面。
(六)教會在這危機的關頭,提供了有需要的人在心靈和身體休息的地方,實踐了上帝給予教會的使命。
(七)社會的公義,在於社會的持分者能夠彼此交代,彼此問責,我們都是罪人,讓公義的上帝察驗各人的心腸肺腑!
  盼望政府,市民,佔中和反佔中的香港人,都願意謙卑地彼此聆聽,彼此相愛,一同追求民主、自由、法治、和平的香港!誠心所願。


2014年10月26日 
唱我所信 (麥衛華會吏) 
聖樂主日 
第43期 

“Singing the Faith"(唱我所信)是英國循道公會近年出版的詩歌集名稱,我們所唱頌的詩歌的確反映我們的信仰,這一點在近日香港堂回應佔領運動舉辦的「守望香港祈禱會」中尤其明顯。持續十多天的祈禱會,選唱了大量詩歌,在此分享祈禱會中部分常唱金曲,這些詩歌不只帶來主的安慰,更帶領我們從信仰角度看當前處境。

祈禱會剛開始的幾天由不同的牧者主領祈禱會,他們選唱了《普天頌讚》的《天父世界歌》,其中第三節歌詞特別切合當前境況,「這是天父世界,求主叫我不忘,罪惡雖然好像得勝,天父卻仍掌管。這是天父世界,我心不必憂傷,上主是王,天地同唱,歌聲充滿萬方。」詩歌提醒我們,天父掌管世界,我們仍然可以歌頌讚美主。

祈禱會後來主要由本堂的敬拜事奉團隊帶領敬拜,由牧者分享信息及主持祈禱部分,當中《安靜》(Hillsong “Still"中文版)是其中一首熱門金曲,有敬拜團隊的弟兄姊妹說這首歌在那幾天唱了七千次,這當然是誇大之詞,但可見其適切性。詩歌歌詞取材自詩篇46篇,表達出在混亂世代中,仍可依靠上主,在安靜中,要知道祂是上帝。

另一首敬拜金曲是「讚美之泉」的《我們呼求》,詩歌內容談到同心祈求主,向主認罪,求主憐憫,並相信主已看見、聽見。當我們所愛的城市陷入困境,我們的確應該懇切認罪祈禱,向主承認城中滿是仇恨、暴力、謊言等罪,並信靠主的恩典,求主憐憫、醫治、更新。

部分「守望香港祈禱會」以泰澤形式舉行,泰澤短頌本身就是禱告,《耶穌基督》是這時很適切的祈禱:「耶穌基督在我心中照耀,不要再讓黑暗喋喋不休。耶穌基督,在我心中照耀,打開心門迎接你的愛。」我們心中都有很多黑暗的聲音,可能是對政府、對警方、對傳媒或者對佔中人士、對持不同政見的家人、朋友,感到強烈不滿,甚至憤怒,這些都是黑暗的聲音。主期盼我們心中有從祂而來的愛,去散播愛、寬恕與和平。

「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裏,用詩篇、讚美詩、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以感恩的心歌頌上帝。」(西 3:16)在危機當中,基督徒更要歌頌讚美上帝,因為祂永遠掌權,詩歌引領我們信靠主,向主禱告,並幫助我們找到前行的方向。


2014年10月19日 
完好健康的人生 (黃德馨會吏) 
健康主日 
第42期 

當伊波拉疫情在西非暴發,我不禁憶起2003年Sars疫症帶來香港的危難,病毒一樣迅速地通過人傳人蔓延。三個月之久,香港終克服Sars威脅,為何西非疫症難以控制?伊波拉病毒的傳染性不如Sars強,但至9月21日已導致兩千六百人死亡,世界衛生組織稱今次疫情是史上最大波、為期最長的一次。
  今年八月份利比利亞政府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許多人寧願將患病家人留在家中,也不願接受隔離,讓疫情失控。女總統瑟立芙曾有所解說,因人民的無知加上根深蒂固的宗教和習俗,讓疫情加速惡化,似是無知及宗教妨礙當地醫療救援。
  從各方消息,當地短缺醫院床位和醫療人員,百姓未獲得適當的醫療而情願病在家中;醫療人員在不足夠隔離裝備和設施下繼續行醫;死者倒在街上久未適當安放。以上種種,實在是受貧窮和短缺資源的限制,使各樣醫療配套不足應急。
  雖然世界衛生組織,因醫學不斷發展而對健康理想提高:「健康是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但西非人民需要更長期地忍受疫症的困擾。相對之下,香港居民的健康與醫療較普及,也有尋求更健康人生的理想。
  在聖經舊約摩西時代,在埃及居住的以色列民正如今日西非人民一般,時刻惶恐地生活,於是上帝吩咐那作牧羊的、追求更高靈性的摩西去釋放他們。而摩西以謙卑柔和的心去追求的、正是那種完好健康的生命,最後不單使以色列民離開困境,更得到上帝向他顯出一切的美善(出33:18),他的人生是何等的蒙恩啊。
  使徒保羅為那蒙恩如我們,有福份追求親近神的信徒而感謝上帝(帖前1:1-3),我們領受健康並得著救恩的,都是蒙恩的人。保羅向蒙恩的人勸導持守信心、愛心、盼望。首先,我們既蒙恩應當存充足信心而生活。接著,我們當以基督的愛輔助和關注需長久在困苦和惶恐生活的人群。最後,雖然生活遇上勞苦與疾病,但我們守著上帝的公義和效法主的堅忍,一心服侍那又真又活的上帝,盼望常與上帝同在。願我們常存感恩,同享完好健康的人生。


2014年10月12日 
有得飲,真係唔去? (馮冠東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18主日 
第 41期 

“有得飲,真係唔去?”「去飲」,是廣東人的一個地方性詞彙,意思是指赴宴、是您的親戚朋友有一些喜慶事件,例如結婚或慶祝生日,他便會邀請您及其他親友與他們一起共享宴席,分享他們的歡喜快樂。宴會當日,主人和賓客都會穿上合乎身分而隆重的禮服。

剛好在今天的三代經課福音題中,耶穌以一個喜宴的比喻來對眾人說明天國的道理(太22︰1-14),他說天國好比有一個王為他兒子擺設娶親的宴席,他就打發別的僕人告訴那些被邀請的人來赴宴。那知那些被邀請的客人各自以不同的理由推辭,不去赴宴,更有一些人把差來的僕人殺了!王在除滅那些兇手,燒燬他們的城後,再打發僕人去邀請一些原本身分不配赴宴的人來享用他的宴席,他們入席後,王發覺有人沒有以飲宴的合適衣著出席宴席,就叫僕人︰「捆起他的手腳,把他扔在外邊的黑暗裏;在那裏他要哀哭切齒了。」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

我們知道,耶穌基督的這個比喻是針對當時不信他的猶太人而說出來的,首批被邀請的人是指猶太人,他們也常將彌賽亞時代的福樂比喻為筵席,如(賽廿五6節起、太八11、太廿五1起、路十四15),他們本來就是被神選上的一群,但他們因為各種的理由及原因拒絕了這個恩典,而後來被邀請的人是泛指外邦人、稅吏、妓女、罪人等原不配得恩典的人,但有些人雖然有幸被選上,卻沒有尊重這個婚宴,沒有預備好自己,穿上當時出席宴會時合適的衣服,通常是白色的,是宴席主人已經為客人準備了的衣服,以致本可得著那上好的福份,到最後只有在外面哀哭切齒了。那麼,我們要如何“預備好自己”呢?如果「被選上」根本上不是因為我們自己本身的能力或本質,而是上帝白白的恩典的話,那麼我們要預備的,就是要過一個「和悔改的心相稱」的生活模式,尊重我們天上國民的身分,以致他日主再來時,會稱讚我們是忠心而良善的僕人。

這個比喻教訓我們,在現今的世代,作為一個跟隨耶穌基督的人,不可輕看我們這個被選上的身分,因為我們原本是不配得這上好的福份與恩典的,所以我們要隨時預備好自己,以配得上神對我們的恩典和呼召,作一個「合宜與尊貴」的賓客。


2014年10月5日 
仁愛 (陳德昌牧師) 
普世聖餐主日 
第40期 

「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鄰如己」(路10:27)

「因信稱義」是基督信仰的核心,但這全然始發於上帝的愛和恩典,藉著聖子耶穌基督所成就。透過上帝的恩典,藉信心我們得蒙救贖。這信心也讓我們進入那因上帝的恩典和大愛中得成全的「成聖之旅」:讓主救贖的愛在我們生命中繼續施行拯救贖回、醫治和更新的工作。因此,基督徒真正的信心,就是「使人發出仁愛的信心。」(加五6)然而,不論信心或仁愛,都是上帝呼召我們去相信,以及因上帝傾倒的愛,我們才被接納進入上帝的救贖現實中。

根據聖經和本宗精神,除了我們「因信稱義」的道理,也應確認「因愛成聖」的教導。我們確信「上帝就是愛」,就是在主耶穌基督裡所彰顯,不會被任何事物隔絕的愛。

因基督先愛我們,我們才懂得何為愛而能去愛;因著基督那為罪人而死的愛,我們才體會到上帝的愛是何等長濶高深、這無私和犠牲的愛讓人變得無所懼怕、也無保留地去接受和付出:履行愛的誡命,效法耶穌基督以愛相繫,把人間使人與上帝、自身和世人隔絕的藩籬和惡行破解,讓人重新與上帝恢復關係。這就是本宗所強調「成聖」的理解:靠著上帝的愛,我們也活於這種愛的關係和召命中。

耶穌用「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來表明「誰是我的鄰舍」,透過發問者律法師知道好鄰舍就是這位願意為那傷者冒險、停下來、施予援手救助,並負責任地將他送往旅館休養的撒瑪利亞人。因此,「愛鄰如己」是要付代價和冒險的,能為了別人的需要,願意停下來,以關懷憐憫的心腸去行動,去回應才是重點。

所以,基於對上帝愛的領受和回饋,我們才能活出屬於基督的敬虔和公義的行動。因信稱義,因愛成聖是我們的信念,也是我們的標記。祈願今天主內同道都能以上主的愛來彼此相待,不單用仁愛來化解冤仇,更用仁愛重建溝通契合的橋樑、也以仁愛來彼此祝福,醫治包裹,修補撕裂的關係,在這世代重現上主的仁愛,建構真正公義與和平。


2014年09月28日 
超越起跑線 (陳崇一義務教士) 
學校教育主日 
第39期 

隨著生育率下降,父母對子女的期望上升,為下一代安排的教育愈來愈多、愈早,無知小子未學行已先學泳,未入學已擁有琳琅滿目的各式證書;精彩演繹了現代版三歲定八十的祖母智慧:不要在起跑線上落後!
  在幼稚園或小學入學「失利」,家長或然會若有所失,但孩子絕不是必然失敗,日後的「成就」亦與此無必然關係。起跑線上朝夕之爭,對於身心發展各有階段性差異的孩童,實無必要,也未盡公平;還會誤墮拔苗助長的陷阱。
  起跑線上的排序和表現,對短跑的勝負即或有關鍵作用,但對馬拉松長跑的賽果應是無關痛癢。若以賽跑喻人生,人生應是一場馬拉松,在人生賽道,還有很多因素,比起跑更影響賽果,辦學者不應忽視:
(一)不要跑錯賽道——因跑錯路而要走回頭路的,爭勝必然倍感費力;迷路的代價可能更大。有戰機在完成任務後回防,雷達失靈,在風雨交加的黑夜中迷路,有幸在油盡望絕之前安全降落;可機師未及舒氣,驚覺希望幻滅——原來已錯誤降落敵方機場!與其在起跑線上爭先恐後,不如確保能夠在正確的跑道上奔馳,在正確的終點衝線。「事情的終局強如它的起頭。」(傳7:8)所以「教養孩童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22:6)是本會半世紀以來的辦學宗旨。
(二)不忘保育心靈——因為心思生意念、意念變行為、行為成習慣、習慣塑性格、性格定一生。再豐富的知識和更超能的科技,在缺德無良的人手中,不會造福社會,只會遺禍人間。所以聖經提醒:「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生命的泉源由心發出。」(箴4:23)本會近年推動生命教育,塑造健康正直心靈,好讓孩子的智慧和身量,並上帝和人喜愛他們的心,都一齊增長。(路2:52)
(三)教育並非注滿一桶水,而是㸃亮一團火。Education is not filling a pail, but lighting a fire(William Butler Yeats)——若起跑線的爭奪只在提早比拼在小孩的生命載體注入燃料和材料,並繼續以此為準,那是教育的偏差。教育不拘泥於注滿,還要重視燃㸃——燃點愛、異象、和生命之火。「沒有愛,只像鳴鑼響鈸」;「沒有異象,民就放肆」(箴29:18);而要學生的生命「撻


2014年09月21日 
順服與信心 (周偉泰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15主日 
第38期 

最近要帶紫色門徒課程,會多閱讀舊約的先知書和歷史書,以色列及猶大的王和百姓對上帝的信心如何,常常表現於他們順服的態度和行動。所以可以說他們的信心(信靠上主的心)如何,他們的順服也如何。

摩西領以色列百姓經歷了上帝施行十災和過紅海的神蹟,按人情道理百姓應該完全信服上帝,遵照祂的指示而行。當耶和華吩咐百姓按需要收集嗎哪,不要也不需要取用過多的食物,因每天上主都會供應他們的需用,百姓卻不理會,仍然收集過多的食物,到翌日全都發臭。他們的不順服是因著他們對上帝的信心仍是不足夠。人性的「貪婪」常驅使人不順從上主的命令,夏娃吃分辨善惡樹的果子也是貪圖上帝的能力。今天我們生活在現世中,有否貪婪甚麼驅使我們不順服上帝的教導?

「比較」常使人陷在驕傲和自卑,當處於自身利益時更是敏感。葡萄園的工人原則上他們沒有任何損失,但當比較遲來工人的工錢就感到主人虧待他們或是利益受損而表示不滿。每個人的生命故事和遭遇都不盡相同,若然要彼此比較的話,總有那份被虧待的感覺,因此失卻信靠上帝的信心而對上帝不順服。先知約拿認為尼尼微城的百姓好應為著他們的罪而受到懲罰,因此不願聽從上帝的呼召向百姓作出警告。「比較」時常是以自己為標準,以自我為中心,忘記了上帝才是一切的標準和中心。面對今天的際遇,你有沒有那份被虧待的感覺?或是如但以理的朋友般「即或不然」也不拜別的神?堅持對上帝的信靠?順服他的帶領呢?

記得女兒兩歲時,我帶她到泳池游泳,池水的深度對她來說是很深,因著有我在旁,我的手牽著她,她相信我會幫助她不會有危險,很快樂地在泳池暢泳。對基督徒來說,我們都應該是已信靠主的罪人,順服跟隨主的帶領是我們人生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們得以平安喜樂的泉源。記得少年時唱的一首詩歌「信靠順服」,歌詞說:「信靠順服,此外並無別法,若要得主裡喜樂,惟有信靠順服。」


2014年09月14日 
敬畏與寬恕 (呂珮雯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14主日 
第37期 

現代人文化,凡事講求個人權益、合理待遇,稍有被虧負,就要作出投訴,甚至追討賠償,半點不能吃虧。就算對方是身邊熟悉的親朋好友,亦往往斤斤計較;美其名是追求合理和公義,實際上卻只是自私自利。
〈馬太福音18:21〉記述彼得前來詢問耶穌,饒恕人七次是否足夠。或許我們今天看去,會覺得他有點傻;然而他如此發問是有背景原因的。根據猶太拉比的傳統教導,一個人饒恕他的弟兄,三次就夠了:「若有一個人犯第一次罪,人們饒恕他;若他犯第二次,人們再饒恕他;若他犯三次,他們也饒恕他;但到第四次,人們就不用饒恕他了。」(耶戶大子約施,Joes ben Jehuda)根據彼得的性格來估計,他這樣詢問,或許是希望博取耶穌的讚許──七次,已經是拉比所定的兩倍,再漂亮地加上一次,豈不是很寬宏了嗎?然而耶穌的回答是:基督徒須要饒恕人「七十個七次」(22節),也就是無限的饒恕。
事實上,當一個人三番四次被饒恕,卻仍屢勸不改,我們的確有理由懷疑他並非真心悔改求饒,而是在濫用我們的寬宏與恩典。所以根據拉比的教導,以饒恕人三次為極限,也是合情合理的。然而主耶穌總喜歡把更美的道路指示信徒──無限的饒恕倒是對人和對己都更有益處。單是從醫學角度來看,饒恕對身體確為有益;若從輔導角度來看,饒恕亦使情緒更健康;但更重要的是,在靈性的角度,無限(意味著不再計較)的饒恕,實在是要釋放我們本身,以免我們因憤怒和計較而失去自己。
耶穌繼而用比喻來深化這道理(23-35節)。僕人的債項得蒙寬免,是因為他對主人說「寬容我吧,我都會還你的」嗎?不!他所欠的一萬他連得在今天來說,是比世界首富比爾蓋茲(Bill Gates)的財產更鉅大的款項,主人怎會相信僕人終能償還呢?主人釋放他,並免了他的債項,純粹因為主人「動了慈心」。但緊接著,這僕人卻沒有寬免那欠他微小金額的同伴。他的不饒恕,正是因為他對人沒有慈心。然而,即或缺乏慈心,他既然剛領受過主人寬宏的赦免,也該因懷恩及敬畏而恩待別人。
今天我們看這僕人,大概也會因他被人饒恕和不饒恕人的反差而覺得諷刺;然而當我們不願饒恕得罪我們的人時,我們又有否想到自己在上帝的慈愛寬恕底下,我們都只是個「一百步笑五十步」的「惡奴才」呢?


2014年09月7日 
信實 (陳建基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13主日 
第36期 

執筆之時,正值全國人大常委會拍板香港普選特首框架之日。無論對此政改框架滿意與否,立場與取態如何,這次政改五步曲的進程,已令香港人深深陷入關係撕裂的時代危機當中。身處其中,試問有誰能獨善其身,置身事外呢!

面對關係撕裂的時代,處身真偽難辨的當下,每當我們互相指責別人破壞社會,批評對方弄虛作假的時候,是否也會反省自己的「信實」呢?願主賜下智慧,幫助我們明辨。

論到「信實」(Faithfulness),保羅在《羅馬書》三章3至4節提醒我們:「即使有不信的,這又何妨呢?難道他們的不信就廢掉上帝的信實嗎?絕對不會!不如說,上帝是真實的,而人都是虛謊的。如經上所記:『以致你責備的時候顯為公義;你被指控的時候一定勝訴。』」

保羅所指的「不信」,就是指猶太人的不信實(Faithlessness)。上帝原本將他的旨意和啟示,先託付予猶太人的先祖,這本來是一份大大的榮幸,但卻也帶來極重的責任。結果,他們沒有忠於這個託付,但人的不忠,卻不會改變上帝的信實,或破壞他的計劃。相反,人的虛謊,只有更鮮明地顯出上帝的真實與公義。

無法否認,我們都有「信實不足」的軟弱,但不用洩氣。正如詩人在詩篇一一六篇10至13節所說:「我信,儘管我說:『我受了極大的困苦。』我曾驚惶地說:『人都是說謊的!』耶和華向我賞賜一切厚恩,我拿甚麼來報答他呢?我要舉起救恩的杯,稱揚耶和華的名。」

此時此地,我們同具中國人、香港人、基督徒的身分,一起見證香港民主發展的歷史,這實在是一份榮幸,也是一份責任,更是上帝對我們的託付。願我們都能信實地忠於這託付,繼續為民主作貢獻,積極為復和而努力,憑著上帝所賜的愛,合力共建仁義與和平的社會。

縱然人都是虛謊,但上帝卻信實不變!讓我們都一起舉起救恩的杯,稱揚耶和華的名。舉起愛與和平的杯,祝福香港,祝福中華。誠心所願。


2014年08月31日 
起步三十載 (林美恩女士) 
差傳主日  
第35期 

本會自1982年開始舉辦海外宣教學習團,正式踏上實踐海外宣教的旅途。在這三十載的歲月裡,我們在海外宣教的實踐上有何成果?還有甚麼地方需要改進以致能夠成熟起來?

回顧過往,本會先在80年代初期舉辦片段式的宣教學習團及宣教分享會,藉此栽培及凝聚了一群對海外宣教有負擔的會友。80年代後期本會開始探索長期海外宣教事工的可行性,至1989年成立澳門宣教事工執行委員會,開展社會服務及福音工作。及後在90年代初期本會參與世界循道衛理宗華人教會聯會(下稱「華聯」)的宣教活動,並開始奉獻支持英國的華人宣教事工。隨着澳門事工的發展及其他海外宣教活動的出現,本會在1997年成立海外宣教委員會(下稱「海宣」)。海宣成立後,本會在1999年加入華聯在柬埔寨的工作,漸漸發展為第二個長期海外宣教的工場。踏入2000年本會逐漸有會友委身作外派差遣員及信徒外派差遣員,分別受派到澳門、菲律賓、緬甸、塞內加爾及日本事奉。在2012年本會因應港澳回歸的轉變及澳門社會服務迅速的發展,正式成立澳門事工委員會。從此,澳門不再被定義為本會的海外宣教工場。

在這三十年的歲月裡,我們緩慢地在海外宣教的實踐之路上向前走。過往本會在鄰近的澳門發展宣教事工,並參與華聯的事工。當中涉及的是近文化宣教及同宗派的合作。而現時外派差遣員則隨不同的差傳機構,到世界上不同的宣教工場事奉。當中牽涉到的範疇比之前更廣,包括本會與差傳機構宣教理念的差異、文化差異、種族差異、地域差異等。我們如何在這一切的差異中求同存異?如何理解和支援在外的外派差遣員?如何在這些經驗中總結出下一步的海外宣教策略?筆者相信這是現今我們要處理和克服的問題,以致我們能繼續實踐宣教異象。同樣,香港社會正值多事之秋,信徒如何能在撕裂的社會中辨別真偽,宣傳上主愛與公義的福音,也是我們要持守的異象。但願我們在世界不同的角落,同心把上主所交託給我們的使命實踐到底。


2014年08月24日 
作個無懼恐懼的上帝選民 (柯秉蕙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11主日 
第34期 

出埃及記一章8-12節,新王與百姓對話,讓我們醒覺恐懼的殺傷力。一個缺乏事實根據的推論,只見「他們比我們還多,又比我們強盛」,主觀感到受威脅,出於防衛機制,就苦待身旁的他者,傷害一直和平共處的鄰舍;並且,視為理所當然。反思自身經驗,細察社會現象,人與人、群體與群體的關係裡,總會有張力,甚至利益衝突,因為我們總有不同的背景、價值觀、關注的利益。身處關係張力,我們容易生恐懼。加上,我們稱之為人,就不是全能者,總有自己及環境的限制,處於不能掌控中,感到恐懼,不足為奇;重要的是不被恐懼支配。恐懼這情感,是需要被我們聆聽、明白、關愛;以愛認識「恐懼」怎樣蠢蠢欲動地支配我們的決定及行為,溫柔地對它說不。
接著15-22節主角兩個接生婆,她們恐懼的處境更真實,自己族群正被苦待;不聽王命,隨時招致殺身之禍。她們卻選擇不受恐懼支配;她們不只看見恐懼實況,更注視上帝,敬畏上帝。我們往往不自覺只「畏」上帝,懼怕不按上帝旨意,就不會有好結果,就不會有上帝保守。出於懼怕,只會耗盡精力,不會在我們內裡生活力。反觀接生婆對法老的回應(19節),充滿著自在、智慧、幽默、鬆容,隱藏著一份信任上帝的平安。「敬畏」的英文翻譯:stand in awe of, reverence, honor,經驗過上帝偉大、尊榮而生的敬愛、驚訝、讚嘆。我一直對「順服」感沉重,最近一位肢體表達她心中的順服,令我改觀。肢體說一直渴望順服上帝,感到順服很美,順服包含完全的信任。吸引著肢體的,是與上帝完全信任及親密的關係。唯有在上帝親密關係裡,我們更認識內心恐懼的舉動,更能溫柔地對它說不,選擇不受支配,不讓我們天性的善和愛被掩蓋。
群體關係中出現張力,不足為奇;只是,在充滿張力的關係裡,我們相信、並願意看見彼此內心的善和愛嗎?二章1-10節的主角法老女兒,她是欺虐者族群的一員,深受敵視關係的影響。但是,當她看著無依無靠、只有死路的小生命,她內心的善和愛生出憐憫。孩子的姊姊因看見善和愛,鼓起勇氣突破隔閡,走到法老女兒面前,幫助她具體實踐心中的善和愛,一同讓要死亡的小生命在關愛中成長。那怕非常微小,你願意靠著上帝的恩典相信並看見張力關係中每一個人內裡的善和愛,表達出來,以行動配合,引發更多藏於我們內裡的善和愛嗎?


2014年08月17日 
合成一群 (賴美蘭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10主日 
第33期 

當我們相信主耶穌後,已知自己是教會一份子,加入了這個大家庭,除體會上帝的大愛外,同時也感受弟兄姊妹的愛,非常愉快投入教會生活,也開始學習事奉,遵行上帝的話。「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12:1)。
  但慢慢多年參與教會事奉,可能感受自己能力的限制及旁人會對自己有不同的意見,更發現不是每一位信徒都完美,多少產生不愉快的經驗,有些人會學習去改變自己,接納人的不完美(信徒本身也是罪人,仍未完全降服上帝旨意的人),這個接納是不容易,他願意聽從聖經的教導,學習愛不同或不滿自己的肢體,甚至曾傷害過自己的弟兄姊妹。正如今主日的經文所提及的約瑟原諒他兄長們對他的出賣,全心全意地接納他們,因他明白和體會他生命遭遇到傷害,同時有上帝美好的旨意——「我是被你們賣到埃及的兄弟約瑟。現在,不要因為把我賣到這裏而憂傷,對自己生氣,因為上帝差我在你們以先來,為要保全性命。」(創45:4-5);約瑟明白一家人不可以因傷害而獨立出來,成為了一個家族的壞見證,所以他願意再與兄弟們成為一家人。明白到「我們許多人在基督裏是一個身體,互相聯絡作肢體。」(羅12:5)本是上帝的美意。
  另有些人會選擇離開群體,不再與人建立親密關係,只獨自單以敬拜上帝為主。因心裏怕再受到傷害或對人不再信任,但保羅教導「我們若與他合一,經歷與他一樣的死,也將經歷與他一樣的復活。」(羅6:5)。我們要在主裏合成一群,各人也要在主裏有生命的復活,要有不斷重生自己的生命,對己對人也要建立信心和盼望,事實上我們也會有意或無意傷了肢體,也希望獲得重生的機會,你願意我們為了上帝建立成一群大能的子民,在世上見證我們是上帝而合成的一群嗎?還是我行我素,做一個自命清高的基督徒,而失去見證信仰的群體。
  還是願意遵行上帝的話去行——「我為主作囚徒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要與你們所蒙的呼召相稱。凡事要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以和平彼此聯繫,竭力保持聖靈所賜的合一。」(弗4:1-3)「做事奉的工作,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信仰上同歸於一,認識上帝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達到基督完全長成的身量。這樣,我們不再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邪說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弗4:12-14)
  「使我們順從他的律例,謹守遵行他的典章。我們要作他的子民,他要作們我的上帝。」(參考:結11:20)成為合一的群體,榮耀上帝。


2014年08月10日 
「放心」「禱告」 (岑禹勤牧師) 
澳門宣教主日 
第32期 

你們要求莊稼的主差遣做工的人出去收他的莊稼。(太9:38)
  澳門宣教事工明年便踏進廿五週年。要持續發展澳門宣教使命並非容易,因為人手的問題,向來都困擾著事工發展。
  以本會為例,廿多年來事工主任,是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由香港的堂會牧師兼任,當然他們都滿有天父的恩賜,積極推廣事工、關顧牧養會友,但始終是一心二用、不及專一帶領澳門事工有利。其次,宣教師也同樣欠缺,全澳有九十多間教會、百多名傳道中,接近有半數由香港或外地來的,過去澳門堂的幾位,基本上全是「港產」,且有幾年是沒有堂會宣教師的,到今年九月,這情況又會再次出現。而本地全時間事奉的同工,也面對青黃不接的問題,需要資深的教牧作帶領和培訓接班人。另外,信徒領袖在教會配搭和拓展福音事工上同樣重要,尤其澳門事工有不少社會服務的機會。可是,甘願委身承擔責任的人,同工們卻感到不易找到,特別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在職青年。
  儘管如此,在聖經和宣教歷史裡面,我們卻看見了上帝宣教的身影,我們的上帝乃是一位宣教中的上帝,在任何時代有任何困難,也不能阻止上帝救贖萬民的心意。從亞伯拉罕開始,他啟動一份祝福,賜福萬國(創十二:1-3),也不斷呼召和差派各式各樣的工人,進入工場,建立教會,拓展基督國度(徒十三:1-3)。因此,我們要「相信」由第一位進入澳門宣教的馬禮遜,直到今天或是明天,上帝都仍在作工。雖然多年來我們會為澳門人手問題擔心,但我也曾看見有退休的、年輕的、單身的、全家的、女的、男的……受了聖靈感動獻身澳門宣教,更感恩的,也有正在考慮接受差遣的人。
  在這紛亂的時代,是誰掌管澳門宣教事工?當教牧本身都忙個不停、許多人都追求安逸的時候,又是誰可以感動人作福音的使者?在今天的經課中,當門徒都在害怕喊叫時,主耶穌對他們說:「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關心澳門的弟兄姊妹,我們擔心澳門事工的人手問題嗎?願你我也相信,是「上帝」掌管澳門一切,我們只管「放心」、「禱告」,並回應他的差遣﹗


2014年08月3日 
作主真門徒 (余恩明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8主日 
第31期 

相信在閱讀這篇靈音的弟兄姊妹,大都會承認自己是「基督徒」。「基督徒」即跟隨基督的人,你是如何實踐這個「基督徒」的身分呢?恆常參加主日崇拜,積極出席教會聚會,熱心負責若干崗位事奉,也有金錢奉獻……究竟這些宗教活動,是否就是基督徒屬靈生命的全部?

路加福音14:25記載了有許多人與耶穌同行。稍前耶穌曾以大筵席比喻天國,聽見的人便以為信主很有益處,希望和耶穌同行,而沒想過原來要付代價。耶穌為免這些人誤會,便特意說出作門徒的代價及意思。耶穌說:「無論甚麼人到我這裏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14:26)耶穌向一班跟隨者強烈地表達:基督信仰並非一種個人利益,亦非停留在自身和家宅平安那個層次,更非把耶穌當成偶像般去膜拜。相信耶穌是救主,說要跟隨他,就要愛他超過愛父母、妻兒等,要完全徹底且毫無保留地將自己交出來。這裏,耶穌用的是一種比較性的說法,他並不是叫跟隨者不需要愛家人,卻清楚指出,我們要更多愛他,比愛其他一切人和物更多,將他放在生活中第一位,方能稱得上是一位真正的基督門徒。

接著,耶穌再提出多一個不能作他門徒的原因:「凡不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14:27)十字架並不是榮耀的裝飾,或者是有驅邪、保平安的作用,而是一個受苦和犠牲的記號。耶穌直言,跟從他的並不能視信仰為一種心靈慰藉和寄託,相反,真門徒乃願意走出個人安舒區,為信仰的緣故而忍受苦難,為堅持聖經教導而迎向逼迫,在捍衛真理的情況下,甚至甘願犠牲自己。

今日身處香港的我們,「基督徒」這個身分絕對不能與「香港人」和「中國人」這些身分分割。縱然近年有所謂本土意識而否定自己是中國人的身分,香港的基督徒卻不能否認自己正生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特別行政區之內的事實。今天的香港,正值風雨飄搖,政局動盪,人心惶惑,互不信任的景況,實在需要一些願意委身盡上基督徒本分,真誠愛主,不怕犠牲和受苦的基督門徒,勇於承擔,為公義真理發聲。求主憐憫我們,並堅定我們作主真門徒的決心。


2014年07月27日 
全然委身信仰 (卓廸舜會吏) 
聖靈降臨後第7主日 
第30期 

上星期與一班年青人進戲院看電影「上帝之子」(Son of God),重溫了耶穌及門徒的事蹟,其中我被門徒回應耶穌呼召的片段再次感動了,他們不單放下自己的工作來跟隨了耶穌,他們也將自己的未來完全交給了耶穌,真正的以行動全然委身作主門徒。他們的抉擇就像是將自己的人生孤注一擲(all-or-nothing),這行動是需要勇氣及耶穌給予力量才能成事。

門徒這種對耶穌的積極回應,就好像耶穌在寶貝和珍珠比喻(太13:44-46)中的教導一樣,如果我們想要得著那塊寶藏的地或是珍珠,那我們就需要變賣一切所有。正如,我們要得著天國,我們就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對我們而言,全然委身信仰的第一步就是願意付上代價,調整以自我需要為中心的生活,讓耶穌再次成為我們生命的中心,以至讓自己能夠好好的跟隨耶穌。很多時候我們讓一些看似重要的事情打擾了我們專注於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主耶穌,如兒女的考試溫習大於主日崇拜、朋友約會先於團契生活、買最新手機及服飾重於恆常奉献等等。耶穌正是要教導我們先在這些事上學會順服忍耐,我們才可得著天國。

實情全然委身信仰並不單是一時的決定,因此,第二步就是需要我們在成聖的路上不斷向主耶穌敞開自己,讓他更新改變我們。所以,耶穌清楚指出被網住的有好人也有不好的人(太13:47-50),而且,在世代終結時是會將惡人從義人中分辨出來。這提醒我們作主門徒的是需要一生不斷的向主委身,不然,我們反而會被世上的憂慮、錢財所欺哄(太13:22),讓自己被丟在火裡(太13:50)。耶穌問門徒是否明白他所說的教導,他們回應說:「明白了。」(太13:51)我們當然知道門徒並不是完全了解明白耶穌所說的話,但是他們的回應代表著他們願意繼續努力委身跟隨耶穌,直至他們為信仰而完全献上了自己。

我們不要因著曾經擁有過的屬靈高峰而自滿,讓自己對耶穌的委身原地踏步,反而,我們要學習保羅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要繼續努力向標竿直跑的態度(腓3:13-14),這才算是全然委身的門徒。


2014年07月20日 
視老如親 (葉鳳霞宣教師) 
敬老主日 
第29期 

現今科技發達,醫學昌明,人類的壽命正不斷延長,在我服事的長者群中八、九十歲,仍然健康又精神的大不乏人,這當然是一個可喜的現象。然而,人口老化帶來不少問題,除了使社會服務需求增加,同時也要面對極大挑戰和承擔,這都是我們所要關注的。教會將每年七月其中一個主日定為「敬老主日」,目的是提醒大家要敬老,上帝吩咐我們說:「在白髮的人面前,你要站起來,要尊敬老人;要敬畏你的上帝,我是耶和華。」(利十九32)

當然我們不應該只在七月才敬老,因為敬老是一種心態。在中國的文化裏面,我們有一種優良的敬老傳統,正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另一方面,我們也為到上一輩在社會上作出的許多貢獻而致敬。

此外,聖經更指出真實的敬虔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即弱勢社群/需要別人照顧的人)(雅一27),今天在社會中最貧窮、身體最軟弱、最孤單和被人忽略的,往往就是我們當中的老人家,所以敬老也是我們信仰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敬老是表示我們對老人家有尊敬和關愛的心,並且有所行動。事實上,今日長者所需要的不單是物質上的需求,在心靈上、精神上也同樣需要別人的關懷、尊重與陪伴。

主耶穌告訴我們,做在一個最小的弟兄姊妹身上的愛心服事(像是那些需要我們關懷、孤獨無依的長者),就是做在主的身上。(參閱太廿五31-45)由此可見,敬老愛老原來也等同敬主愛主,也是基督徒應該作出的本分和承擔。盼望我們除了關懷自己家中或親友的長者,也樂於接觸教會或其他的長者,視他們如同親人,用實際的行動來表達對他們的敬意和關懷。


2014年07月13日 
體貼聖靈的感動 (張國良牧師) 
青少年主日 
第28期 

記得早前收音機曾播出一段由記者訪問一位少年人,問他七月一日有何節目和計劃?這位少年人衝口回應,他已拿到門券,可以去巨蛋支持他喜愛的歌星,是他夢寐以求的心願;但又立時補充說,當他聽完那喜愛的歌星演唱,就會立即趕去維園參與遊行。似乎這少年人早已明白記者提問的心思,而他亦早有妥善的計劃,追追趕趕就是為了一舉兩得:既支持歌星,又參與遊行。今天的少年人就是不怕追趕,不怕辛勞,只要是追求夢想,就願意全情投入投身。或許,當要面對這世代的挑戰,甚至活在香港今天的處境,我相信可能我們都需要有像這少年人的勇氣和特質。
羅馬書八章六節:「體貼肉體就是死;體貼聖靈就是生命和平安。」保羅在羅馬書第七章提到靠自己不能克服罪,不能遵行律法;在第八章指示人能勝過罪的途徑,就是藉著聖靈在基督裡,把凡信靠他的人都釋放過來,在聖靈的引導下過成聖的生活。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上帝的靈是生命本身的保證,也是與上帝和好的保證,又是平安生命的保證。透過聖靈的工作,基督實際地活在信徒裡面。生命、榮耀的主竟住在我們的身體裡,實在奇妙。雖然我們的身體仍受死的轄制,但我們毋須不安或沮喪。聖靈住在我們裡面這個事實,向我們保證聖靈會使我們必死的身體又活過來,就像他叫基督耶穌從死裡復活一樣。因此體貼聖靈,順從聖靈給予的感動,能使我們勝過肉體的轄制和生活處境的障礙!
一班身處海外的循道衛理青年人,在七月一日雖未能回港,但內心有感動要為香港做點事,因此自發又簡單組織下上載了一首合唱的《問誰未發聲》※,體會到他們帶著一份內在的感動,勝過地域的限制,要為爭取自己的權利與自由,要勇於發聲。
主耶穌在馬太福音五章三十七節中告訴我們:「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求主教導我們有屬天的智慧去判斷是非,更賜我們勇氣去為公義、民主、自由和真理站起來。提摩太前書四章十二節也提醒年青的信徒們:「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但願我們信徒們都能學效主耶穌基督的榜樣: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主同行,阿們。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6F_zWEY4Zg&feature=youtu.be


2014年07月6日 
從魯益斯學順服 (林崇智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4主日 
第27期 

魯益斯(C.S.Lewis)在他的著作《如此基督教》,有一段關於順服的文字如下:「基督本人也把基督徒的道路,時而形容為極其艱辛,時而描寫極為輕易。祂說:『背起你的十字架。』換言之,那就跟我在集中營內被拷打至死差不多。下一分鐘,祂又說:『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祂的意思是包含兩者,而你和我都可以理解,為何二者同是真確無比。」
我們的經驗是,順服上帝旨意是一沉重艱辛的擔子,是「非我願做之事,非我願去之地,(而是)因我不配選擇自己的路。」(紅青詩歌——順服)故此,順服上帝便好像要違背和摒棄我們的意願喜好,十分痛苦,很想逃避,絕無快樂可言。魯益斯指出箇中原因是我們靠己力去順服,而不是以基督徒的方式,也就是將我們自己的整個自我交給基督。若我們真的如此,祂會另外賜給我們一個新的自我(事實上是主將祂自己給了你),那麼,主的心意便會成為我們的心意。雖然我們不明瞭聖靈如何工作,但我們深信祂確會奇妙地這樣作。
順服是信心和愛心的結果,沒有信心和愛心是不能達至順服的。信心幫助我們勇敢地踏上常不按我們意願的上帝旨意。靠着信心,我們知道上帝的恩典夠用,祂的時間是最好,無論境況如何,祂與我們同在;祂是一位祝福我們的上帝。愛心卻能使順服的「擔子」變得輕省。當我們在與上帝親密的關係中經歷祂的愛,肯定我們每時每刻,都是被上帝永恆的大愛所圍繞。那麼我們便會立志,甘願「以愛還愛」,在愛裏順服不再是「被逼」去作一些不想作的事;去背負一些不想負的責任;去履行一些不想履行的任務,而是「盡獻所有,難報主恩,願負十架,學主犧牲,喝主苦杯,效主求仁」(奇妙十架歌)。
在順服上,魯益斯的寶貴建議是,「每天清早,你一甦醒……讓自己可以聆聽另一把聲音,接受另一個觀點,容許那更大、更強、更安靜的生命流進內心,並保持這樣度過一天。我們起初只能維持一陣子,但自那瞬間,一份新生命將會冒現……並展延至整個人,因為我們已容讓祂在我們所需的地方工作了。」


2014年06月29日 
「香港主日」的默想 (李景雄牧師) 
香港主日 
第26期 

九七年七月一日起,香港回歸中國,它的正式名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按照《中英聯合聲明》和《基本法》,香港將實行「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一國」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制」指中國內地和香港特區有不同的經濟、政治、法律等體制。
香港特區成立之初,各方步步為營,大致上還可勉強維持一種「均衡」(但那是不很穩定的)。近一兩年,種種矛盾愈來愈激烈和複雜,香港正面臨巨大危機,若社會陷入混亂,有關當局唯有加強高壓手段,而結果必釀成更大災難。
本會訂定「香港主日」,主旨是喚起牧者及教友,除了以公民身分去關心香港前途,盡上公民的責任,更要為城市守望,尋求上主的引導。
這一切都不是簡單的事。在縱橫錯綜的政、經、民生界域中議論紛紛,爭辯不休。
有人說,愛港愛國。另有人說愛國愛港。究竟愛國愛港,孰先孰後?
這些爭論,喋喋不休,公說公有理,但通通遺忘了上帝給我們最大的誡命:愛你的上帝,和愛你的鄰舍如同愛自己。非常斬釘截鐵,但足以教導我們應付一國兩制的矛盾,走出第一步。
上帝先愛我們,我們才可愛鄰舍(本地人、內地同胞皆為鄰舍)如愛己(自己、家人、主內弟兄姊妹)。但不是人人皆可愛,我們都有罪性,有時甚至面目可憎。但上主的愛浩大宏廣,包容一切,甚至化解敵對上帝的罪惡,何況是「一國兩制」所造成庸人自擾的矛盾呢!
主內弟兄姊妹,讓我們從自己做起,並互相督促勉勵,在香港這個一大國之內的小地區,踐履祂的誡命。
非常婉惜,最近因為新界東北發展撥款議案,立法會門前發生暴力衝突,令「以愛與和平佔中」計劃蒙上了陰影。儘管如此,我們仍相信仁愛、公義、和平依然適用於政改、民生的議題上,甚至長遠來說,祈盼以這些聖經理念去「佔領香港」。


2014年06月22日 
無懼怕•背十架 (鄭凱誠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2主日 
第25期 

相信近日有關「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下稱和平佔中)的事宜,已在我們生活中成了一個熱門話題,由和平佔中人士所發起的全民投票及毅行爭普選,亦是這幾天大家關心的事,你又有否參與在其中呢?身為一個中國人、香港人及基督徒,我們面對這些社會爭議性事件,又應該怎樣去表達意見,並且作出合乎上帝心意的回應呢?若帶着個人的利益來回應社會上的訴求,是否可以彰顯出真正的公義呢?上帝的公義,是無私的、充滿憐憫及慈愛,使人們在他的公義中滿有平安,這種平安不單是表面的實體,也是存放在我們心中;今天我們的社會中,充滿着市民的埋怨、不公平的交易、不公義事情及充滿消費主義中,我們又應該站在那一方去見證上帝的公義?

在今天所讀的經文中馬太福音10章24-34節,耶穌處身於一個悖逆的世代,猶太人的信仰僵化,墨守儀文,其中法利賽人也在信仰有另一番的詮釋,導致耶穌需要在教導上作出提醒及改正他們的觀念。在這段經文中提及門徒在當其時遇到的困難及所付的代價,耶穌預告他自己將要受到苦難,他與門徒在傳福音的路途上將會遇到很多拒絕及迫害,更被人指責及受質疑,耶穌吩咐門徒不要讓這些迫害及威脅而妨礙為主作見證的機會,並把領受的教導公開向人宣告,並宣揚正確的福音信息及揭開法利賽人的固有的信仰傳統觀念,從而宣告只有大能的上帝拯救我們,上帝才是唯一的主宰,他會掌管一切,並看顧他的兒女,首要是我們要宣告及承認上帝為我們在生命的救主,這份心靈的平安便會賜給我們。經文中又提及耶穌來不是要令世界進入不太平狀態,只是別人不能理解他對我們的拯救方式,在這些誤解中無可避免地會令社會上形成衝突,雖然如此,門徒仍會因着信而得享由耶穌基督賜下的平安。

「無懼怕•背十架」是我們在信仰中要努力達成的目標,也要學像十二使徒一樣,不要讓因迫害及威脅而妨礙為主作見證,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中,我們要持守上帝無私、充滿憐憫及慈愛的公義去見證上帝。所以,當我們爭取公義前,必須認清楚所持的立場是否符合上帝公義,及有否帶着上帝所賜的那份平安去行動?相信上帝就是要我們憑着這份真正公義及平安先作祈求,並在行動中彰顯上帝的公義,使我們「無懼怕•背十架」成為一個公義的中國人、香港人及基督徒。


2014年06月15日 
得權柄.作見證 (洪大衛宣教師) 
聖三一主日 
第24期 

今主日是聖三一主日。當提到聖三一,就是我們信仰的核心:聖父、聖子、聖靈。三代經課的經文相當吻合,首先:創1:1-2:4上的整段經文,提及「上帝」是從希伯來文Elohim(以羅欣)而來。這是希伯來人對創造之上帝的稱呼。這個字是複數,在創世記1:26節說:“我們……”藉著這段經文,開啟了我們對三位一體上帝的理解。
  第二段經文是馬太福音28:16-20,當中提到「奉父子聖靈的名,」原文「進入(或歸於)父子聖靈的名裏」;「父、子、聖靈」三個位格,卻只有一個「名」(原文單數),這句話就包含了三位一體的真理。名字代表一個人的實際,父、子、聖靈的名代表三一上帝的實際;故「歸入父、子、聖靈的名裏」,意即將人帶進與三一上帝奧祕的屬靈聯合裏——藉著受洗與他一同埋葬,也就在此與他一同復活,而得著基督復活的生命,這生命乃是三一上帝的實際。
  最後一段是哥林多後書13:11-13,是我們最熟悉的,因為每次崇拜結束前,牧師大多以這段作為祝福差遣:「願主耶穌基督的恩惠、上帝的慈愛、聖靈的感動……」,「主耶穌基督的恩惠」重點在指基督的救恩,這是我們信徒得以享受上帝一切恩典的基礎;「上帝的慈愛」指上帝的愛乃是基督救贖的源頭,叫我們得以有資格享受上帝一切的恩典;「聖靈的感動」指聖靈將上帝的愛澆灌在我們的心裏,叫我們歡喜接受基督的救恩,從而享受上帝一切的恩典。三一上帝同工合作,將他的恩典帶給我們每一個願意接受的人。
  故此,「父上帝的慈愛」是源頭,「基督的恩典」是內容,「聖靈的交通」是實際。願聖三一上帝賜福予我們每一個上帝的兒女,更讓我們得著這屬靈權柄之後,樂意為聖三一上帝去作見證,阿們!


2014年06月8日 
聖靈降臨 (趙秀娟宣教師) 
神學主日 
第23期 

今天是教會年曆中的聖靈降臨節,顧名思義,這個節日是紀念耶穌升天後聖靈降臨在使徒身上的事件。昔日使徒領受聖靈的恩賜說起各國的語言,並且勇敢的為主作見證,當我們每一年這樣紀念聖靈降臨,其實與我們有甚麼關係呢?
在使徒行傳2:1-21我們看到當聖靈降臨在使徒身上,他們說起別國的話,這裡所指的「別國」就是來耶路撒冷朝聖的猶太人的居住地方。當時的猶太人散居在不同地方,因為他們之前經歷亡國,被不同王朝統治,因著不同王朝的政策令猶太人散居在不同地方。雖然猶太人是講希伯來文,但因著散居在不同地方,他們的後裔未必懂希伯來文,而他們的母語就是他們所居住地方的語言;而使徒都是加利利人,但他們都不是說希伯來文,因為當時猶太人由羅馬政府統治,他們是說希臘文或亞蘭文。所以當時使徒及一班猶太人是來自不同背景、說不同語言,他們一同聚集只是因為五旬節,可以想像他們應該是溝通不了。但聖靈降臨令使徒講出這群朝聖者的鄉下話,他們熟悉的語言,讓這群朝聖者感到驚訝。使徒所講的不是閒話家常,十一節講到使徒是用不同的鄉下話談論上帝的大能,令這群來自不同地方的猶太人以及皈依猶太教的人能透過他們最熟悉的語言聽到福音,福音能夠更有效的讓人了解和明白。
其實要讓使徒和不同背景的猶太人溝通談論上帝的作為,聖靈大可以令他們講同一個語言,但反過來聖靈賜使徒口才讓他們講不同地方的鄉下話,這意味著福音要透過不同的語言、甚至方式,以一個更有效的方法進入人群當中,讓人明白上帝的作為。所以聖靈降臨帶出的意義,就是福音以更有效的方式傳揚開去,讓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更易明白上帝的作為。我們各自有自己的背景,有學生、有醫護界、有教育界、有金融界、亦有服務界、零售等等,他們都有不同的文化,有他們自己一套的「語言」。我們是基督徒,同時亦是屬於不同職業的族群,有沒有想過怎樣可以更有效地與你所屬的族群分享上帝的作為呢?
二千多年前耶穌升天後聖靈在五旬節降臨,使徒得著能力為主作見證,我們也求聖靈幫助,使我們有能力把上帝的作為用別人明白的「語言」與人分享,賜給我們能力進入不同的群體中與別人分享上帝的作為。


2014年06月1日 
中國!中國? (盧龍光牧師) 
中國主日 
第22期 

廿五年前發生的天安門廣埸愛國民主運動,喚醒了香港人的中國情,中國夢!當時香港人正在九七危機的迷惘中,八九民運的熱情,燃亮了不少人對中國的憧憬與盼望。然而,坦克車與機關槍打碎了不知多少的中國心,六四後的移民潮,表達了香港人對中國的失望!
廿五年了,六四的逃亡者仍有家歸不得,死去兒女的父母,不能公開悼念亡魂;而中國經濟急速發展,使人認為鎮壓民主運動是正確的,物質豐裕成了人們追求的最高目標。為賺取財富,甚至不擇手段、不顧後果地製造假的產品來欺騙顧客;貪腐日益嚴重,對基本人權的踐踏沒有減少!大陸同胞到香港購買房地產,搶購奶粉,生產孩子,佔用學額等情形,使香港人厭惡內地人,認為他們搶奪香港人的資源;大量的內地遊客,雖然有助香港經濟發展,但他們的行為表現,卻破壞香港人日常的生活和核心價值。
這廿五年,不少香港人從愛中國變得厭惡中國;青年人的本土意識高漲而排拒中國!在面對香港民主化進程受北京粗暴地干預的情況下,一些知識分子發起和平佔中運動!
香港和中國這原本的生命共同體正處於彼此不信任,彼此排斥,角力的處境。香港的基督徒應如何面對呢?我想,我們必須堅守以下的原則:
1. 我們不能否定上帝創造我們的中國人身分,我們應該愛我們的國家,民族。
2. 我們生活在香港,享受比內地同胞更多的自由、民主,較佳的社會環境和生活,是上帝的恩典而非我們的功德。
3. 香港能夠在過去六十年發展成一個較進步和經濟較富裕的社會,乃倚靠內地穩定地供應給我們食物和食水,以及自開放改革以來的大量商機,我們應該確認中港之間唇齒相依,彼此分享資源的關係。
4. 香港人和內地同胞追求更大的民主不但是世界的大勢所趨,更合乎普世價值和聖經所揭示的價值觀,使人的尊嚴和上帝所賦予的人權得以建立和保障;香港人以行動爭取民主是本身的責任和權利,支援內地同胞作同樣的追求是理所當然的。
5. 香港本土意職的膨脹而排拒中國是妄顧客觀處境和自我為中心的思想,不符合上帝的福音,是要我們打破人類族群間的阻隔和對立。
6. 香港人和內地人在生活習慣和文明程度的差距是社會發展的差異,香港人只不過是在不同的政治、社會、經濟發展下形成今日的香港文化,我們不應看不起同樣為上帝所創造的中國人,就正如西方人不應看不起中國人一樣。
今日中港關係的亂象,是在忽略了以上的原則和很多錯誤的社會政策所做成的,我們必須堅持原則,敦促政府修訂合乎原則和社會處境的政策,配合時代的轉變,並且使香港人的中國心和對中國的愛得以健康發展,這才合乎上帝的旨意!


2014年05月23日 
靈裡經歷更新 (劉建良牧師) 
總議會主日 
第21期 

教會將每年五月第四個主日定為衛斯理主日,為要記念會祖衛斯理約翰牧師的靈性復興經驗及對本會的巨大影響。會祖一生騎馬乘船旅行傳道約二十五萬哩,講道四萬多次。他簡樸,不怕辛勞,甘心為福音而奔走,甚至走出教堂到街上講道,並宣告「世界是我的牧區」。會祖確實是被上帝大大使用的人物。不過,1738年5月24日他在倫敦阿爾德門街(Aldesgate)的靈性復興經歷,對我們會不會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件?其實,會祖靈性復興並不是一件突發的事,而是他長年慮月對自己靈性的不滿足、對自己沒有如莫拉維弟兄們面對生死關頭,仍心存平安和讚美而感到懊惱;正面來看,他對信仰有一份真摯的追尋,期望能透過上帝的幫助,安撫那因渴望屬靈成長和得救確據而動蕩的心靈。
今天,我們常常提到會祖的靈性復興經歷,但那經歷是屬於他的。我們需要如他般著緊自己的屬靈生命;更需要他那份對信仰真摯的追尋。若不能這樣,難怪我們容易埋怨、灰心,甚至未能建立穩定的教會生活,而屬靈狀況總是高高低低的,失去應有的喜樂和平安。
趁著衛斯理主日,讓我們從會祖學習做一個委身上帝的基督徒。他說:「首先要愛上帝,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這種愛要獨佔整個心,囊括所有的戀慕,充滿了整個靈魂的空隙,且用盡它的能耐的極大限度。這樣愛上帝的人,他的靈性經常『因上帝,他的救主而快樂』。他以在主中為樂,他的主就是他的一切,『凡事』向祂『謝恩』。其次,他還要愛鄰舍。這才算是一個完整的基督徒。第三,委身的基督徒會以『信心』作為一切的基礎,就是全心信仰上帝。」
但願那感動會祖全然委身,過聖潔生活的靈,加倍感動我們!


2014年05月18日 
信裡活出光明 (吳進逢宣教師) 
復活期第5主日 
第20期 

當經歷人生不明朗的轉變時,我們的心往往會被牽動。若以聖經〈約翰福音〉的用語來說:我們心裡便會憂愁。這些憂愁可能是畢業後卻找不到工作、公司倒閉裁員、親友的離別、或患病抱恙。這些不明朗的轉變、看不清的前路,不能夠控制的處境和生命的荒謬,令我們的心靈變得陰霾密佈,心煩意亂、坐立不安。這全因那些變動擾亂了我們,使我們心裡憂慮愁煩。直至前境明朗,我們的心靈也像返回光明之地。

在約翰福音第十四章,耶穌的門徒經歷與耶穌分離的憂愁而心裡難過。這是因為與他們生活了三年的耶穌快要離開他們。對他們來說,耶穌是他們生活和談論的中心。雖然,他們聆聽了許多耶穌的教導,還是沒有辦法完全理解。現在耶穌卻要離開,門徒心裡有很多與耶穌離開而仍未解答的問題:彼得很想知道為何不能跟耶穌同去、多馬對耶穌的身分仍非常困擾、腓力仍未了解自己和天父的關係。這些都成為打擾他們心裡的一些事情,然而耶穌如何教導門徒面對這個被攪動的心呢?

「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你們信上帝,也當信我。」憂愁會衍生出失喪、痛苦和無盼望。耶穌教導門徒不要被這些憂愁繼續攪動我們的心,要相信那位信實的上帝。「相信」不單是一種理性的回應,也是一種信靠的關係。因著信靠這位對我們不離不棄的上帝,我們可以停止被情緒所纏繞。接著,耶穌對門徒說:「我在那裡,叫你們也在那裡。」面對著摸不清的前路,我們就像一個暈船的人,越看著那浮動的水便會越覺得暈眩,唯有看遠一點,定睛於那信實不變的上帝;他就像陸地上那不動搖的燈塔,讓人得著幫助,他不單以光指引我們方向,也為身處風暴的人帶來安慰。上帝是我們在這模糊不清的世代裡的倚靠,使我們即使置身陰霾仍不致失去方向。因著他的信實,我們可以在人生各種變遷的時候,仍可找到從他而來的亮光,心存盼望地經歷上帝的同在,渡過人生每個轉變的難關,步向光明。


2014年05月11日 
羊家將 (李國強會吏) 
基督化家庭主日 
第19期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似乎道出每個家庭都存在著向人難以啟齒的事情,但想深一層,這究竟是一句不願向人多提自己家庭問題的藉口,還是對存在已久的家庭問題,感到無奈及認命的感受。還好,作為跟從耶穌基督的群體,我們還有「家家有本要念的經」,但可惜的是,這本要念的經並不是每個屬神的家庭所看重,或是未能按著這經所教導的,實踐在家庭之中,以至家庭面對困難的時候頓失方向。
約翰福音第十章1-10節,耶穌透過羊圈的比喻,道出好牧人如何守護他的羊,讓我們應用這段經文,實踐在家庭之中,從而讓家庭成為主耶穌的羊圈提供安全及保護,成為我們一生的倚靠。
我們需要重新認定主耶穌是我們一家之主,由他親自給予我們生命的保障,得著他的餵養,因他應許我們:「凡從我進來的,必得安全,並且可進出,找到草吃。」羊不能靠自己保護自己,唯有透過牧羊人的保護及供應,羊才能得著生命的保障,免被野獸攻擊或缺糧因而喪失生命。可是,現今家庭的重點只求賺取更多資源,認定這是家庭最重要的保障,因而漸漸將這些東西取替上帝的位置,我們對上帝的信靠變得可有可無。我們認為孩子多參加一兩個興趣班,作為他們升學及前途的保障,即使放棄參與教會崇拜及團契生活也在所不計。似乎我們誤會了以上種種是生命的全部,而忽略了真正的保障來自主帝。因此讓家庭能夠得著真正的保障,我們今天需要選擇返回主耶穌的身邊。
其次,主耶穌要我們認識盜賊的詭計,羊圈內可供盜賊進行的非法行徑,無非是盜取羊隻、殺害羊隻,甚至毀壞羊隻棲身之所,使他們不得安寧。然而;我們既然有主耶穌成為我們的牧者,我們確實不需要擔心盜賊的來襲,因牧者會親自保護我們。但問題在於今天,能否在家庭中見證主耶穌給我們的應許,「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為羊圈以外的羊作見證,讓他們識別正確的選擇,以愛吸引他們歸入基督的名下。耶穌亦曾經向那分家產的人說:「你們要謹慎自守,躲避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於家道豐富。」(路12:15)耶穌將自己的生命擺上,為羊捨命,來表達他愛我們到底,好讓我們得著真正的生命。因此;家庭若以基督的愛來彼此維繫,讓這愛成為祝福別人的管道,不單讓屬神的家庭在關係上更加鞏固,亦能提防盜賊有機可乘。
盼望每一個屬神的家庭,再一次以基督作為一家之主,帥領我們每一天以聖經真理來建立家庭,一起讀經,一同靈修,以基督的愛彼此建立。因我相信,牧羊人並非一星期才來看看羊群的情況,他是每時每刻與羊群住在一起,那我們是否願意緊緊跟隨他的腳蹤及他的帶領。


2014年05月4日 
活出公義 (簡祺標牧師) 
復活期第3主日 
第18期 

在路加福音十六章記載了財主和拉撒路的片段。財主生前天天過著奢華宴樂的生活,而拉撒路是一個討飯的人,全身長滿了瘡,要靠人帶來這財主的門口,指望想得到財主掉下來的零碎食物來充飢。結果,拉撒路未能如願以償。

這財主明顯地是既得利益者,對他來說施捨給拉撒路絕不是一件難事,然而他對拉撒路的漠視,甚至鄙視,很可能是因為拉撒路的出現,更凸顯了社會中的不公不義和財主對別人的剝削和壓迫。

正如以賽亞先知所說:「這些狗貪食,不知飽足,這些牧人不知明辨,他們都偏行己路,人人追求自己的利益。」(賽56:11)貪婪令人失去知足感,使人產生無止境的追求,好像賽狗場上所有賽狗都瘋狂地追逐那在前的電兔,這是一個不會達到的目標。縱使一天那賽狗追上了電兔,卻發現那電兔不是美味的食物。有些人確實每天都是在追逐一些他們達不到的目標,縱使真的得到仍不會為他們帶來美好的結果。

主耶穌曾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太16:26)耶穌提醒我們甚麼是重要的,不是由我們自己界定的,乃是其本質已經決定的。很多人常常認定賺得全世界就是最重要,並且願意付上一生來換取回來。結果,這一切都轉眼成空,如飛而去。其實,主耶穌已經帶出活出生命本身才是最重要的,他自己也曾說:「我來了,是要羊(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下)就是能夠獲得從上帝而來的豐盛生命才是有永恆價值和終極意義。

「少獲利,行事公義,強如多獲利,行事不義,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箴16:8-9)原來在上帝的眼中,不在乎是否獲得利益或既得利益如何,上帝卻在乎我們是否按着他的指引行事公義。否則,我們就會成為那個財主一樣,在世生活時只顧自己而忽視他人需要,成為不義,最終後悔莫及。切記!


2014年04月27日 
出死入生,勇往直前 (葉淑嫺宣教師) 
基層主日 
第17期 

有一句經文常在我心裡:「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羅十17),我們若要明白屬靈的事,就當側耳而聽。使徒行傳二章14節記載:「彼得和十一個使徒站起來,他就高聲向眾人說:『猶太人和所有住在耶路撒冷的人哪,這件事你們要知道,要側耳聽我的話。』」彼得敢於向他人宣講耶穌復活的事,是基於復活的主對他的憐憫,使他放下一切的顧慮,向人分享經歷豐盛的恩典。
今日你願意去聽彼得所傳講簡單而又真實的故事嗎?
一. 是誰能勝過死的拘禁呢?
「以色列人哪,你們要聽我這些話:拿撒勒人耶穌就是上帝以異能、奇事、神蹟向你們證明出來的人,這些事是上帝藉著他在你們中間施行,正如你們自己知道的。他既按著上帝確定的旨意和預知被交與人,你們就藉著不法之人的手把他釘在十字架上,殺了。上帝卻將死的痛苦解除,使他復活了,因為他原不能被死拘禁。」(徒二22-24)
二. 彼得因著耶穌出死入生
彼得與耶穌在一起的時候,曾是一個信心不足、左顧右盼的門徒,並且三次不認主(約十八15-18,25-27)。但主耶穌赦免了他,更使他經歷生命的復興(約廿一),成為一個脫胎換骨、新造的彼得——謙卑而且勇敢。憑信心靠著聖靈行事,不但靠聖靈得生,並且常被聖靈充滿,使他成為一個有智慧、有口才的演說家。聖靈的大能讓我們看見彼得經歷舊人的死亡,藉著新的生命見證上帝的作為,以生命去演繹他的講章,竟然於一天內,門徒約添了三千人。
三. 我們靠著耶穌勇往直前
彼得從一個失敗的漁夫,改變成為一個大有能力的使徒,而且演活了他所經驗的真理,迫切地向世人宣講福音(徒二14-36)。
我們都是嘗過主恩滋味的人,可怎樣演繹不一樣的生命呢?
彼得在主耶穌釘死之後,他曾經帶領門徒重操故業,其後在提比哩亞海邊,遇見主向他顯現。經過等候,在五旬節那天,彼得得著聖靈所賜的能力,剛强而勇敢地為主作見證,開啟了猶太人的門,持續領受主耶穌的啟示,在哥尼流的家中宣講,再度開啟了外邦人的門。
今日,你和我因著耶穌,罪可得潔淨;因著耶穌,從黑暗的世界,進入光明的國度。我們既然可靠著聖靈得生,理應可靠著聖靈行事;彼得可突破自己的限制,你和我必定能靠著耶穌勇往直前。


2014年04月20日 
他已經復活了﹗ (范建邦牧師) 
復活主日 
第16期 

第一批知道耶穌復活的人,不是跟隨耶穌三年多的門徒,而是幾個婦女。她們在天還未亮的時候,就帶著香膏去到墓地,準備按古舊的傳統,要膏抹耶穌的身體。不料,忽然地大震動,有天使從天上下來,把堵塞墓門的大石頭滾開,並坐在石頭上面。這情景不但把看守的士兵嚇得渾身顫抖,相信這幾個婦女同樣嚇得花容失色。
天使首先安撫她們,叫她們「不要害怕﹗」然後對她們說:「他已經復活了﹗」並吩咐她們快去告訴門徒:耶穌已經從死人中復活,要他們去加利利見復活的主。後來,事情果然這樣發生了,復活的耶穌不但向門徒顯現,更吩咐他們要到普天下去,傳揚「主已復活」的福音,並使萬民作主的門徒﹗
「他已經復活了﹗」這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如使徒保羅所說:「基督若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就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林前15:14)所以,就算天地萬物都可改變,但我們認定耶穌復活的信心永遠都不會改變。
「他已經復活了﹗」這也是無數基督徒在苦難中重新得力的泉源,因為耶穌曾宣告:「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要有勇氣,我已經勝過世界。」(約16:33)許多基督徒的生命見證告訴我們:復活主使我們勝過撒旦的試探,也勝過罪惡的毒鈎,最後更是勝過死亡的威脅,使我們得著永生的盼望。
「他已經復活了﹗」這更是二千多年來基督教會不斷擴展的動力,因為往往在社會沉淪、道德敗壞及信心軟弱的時候,主耶穌復活的信息帶給世人的是激勵人心的福音,也化為促使我們認罪悔改的決心,更成為我們追求天上屬靈之事的動力。
今天是「基督復活主日」,世界各地無數基督徒都藉著各種崇拜聚會慶祝耶穌的復活,不少基督教會都舉行「復活節洗禮」,幫助許多人脫離罪惡的綑綁,成為上帝的兒女,願意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天天跟隨主。縱使人生還有許多患難困苦,但我們都不驚惶,也不害怕,因為我們都確信:「他已經復活了﹗」


2014年04月13日 
持守上主信望愛 (林慧儀宣教師) 
棕樹主日 
第15期 

有人說:「這些年頭的香港忽然變很陌生」─—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我們這一代,目睹香港政權移歸祖國歷史性的一刻、走過了回歸後十多年的日子中,管治者的更換,道出人在變、事在變,變得不再是所熟識的香港!心中戚然,罄竹難書!

在變幻的過程,人生難道只有悲情、只有戚然嗎?

今天是「棕樹主日」,標誌著進入「受難週」(又稱「聖週」),記念主耶穌基督為救贖世人,甘心樂意、默默替我們承受一切嚴厲刑罰與苦難。從大齋期的旅程中,這天我們來到了一個關鍵點,就是耶穌進入聖城(太21:1-11),是光榮的時刻─—群眾以歡迎勝利君王的禮儀,讓主耶穌浩浩蕩蕩進到聖城;但同時也是苦難的時刻─—迎在他前頭的就是親嚐「苦杯」。

基督並未因「苦杯」叫他有絲毫退縮,作為順服於上主的僕人,他的「十架苦路」上主早已在〈以賽亞書〉揭示出來─—他是成就上帝計劃的君尊義僕,他既是榮耀的基督,也是受苦的基督─—受苦的基督,使我們看到他的人性,他是完完全全的一個人;但他的出現、進城、走苦路、被釘死、復活印證著他的神性,他就是那位完完全全的上帝!為完成上主計劃,甘心規範於人性的有限中來展現他無限的神性。

作為上主的受造物,我們同樣被規範於人的有限性中,我們與萬物一同嘆息勞苦,但卻因主耶穌進入聖城這榮耀的一幕,揭示著「苦罪」的釋放與跨過生死的悲情的奧秘─—只因「上帝把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超乎萬名之上的名,使一切在天上的、地上的和地底下的,因耶穌的名,眾膝都要跪下,眾口都要宣認:耶穌基督是主,歸榮耀給父上帝。」(腓2: 9-11)

基督懷著從上主而來的信望愛,宣告上主完全的掌權,即使撕裂、挫折、受苦、死亡迎在他前頭,他毫無畏縮地相信順服並在生命中展現上主的信望愛!

全賴上主信望愛,跨過悲情與戚然!


2014年04月6日 
貧富懸殊 (林津牧師) 
大齋節第5主日 
第14期 

論到貧富懸殊,大部分人都會立即想到堅尼系數,因為它是一個最容易掌握某地方貧富懸殊問題的一個指標,香港在2011年的堅尼系數高達0.53,已經是長期超越了0.4的警戒線,更已多年在全球38個已發展的地區中(即撇開了一些落後的地區)及全亞洲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一,約有17%的市民生活在貧窮線以下。近年來,有人說香港開始出現比較普遍的仇富心態,如果是真的話,到底這樣的想法又是否合乎聖經呢?

一方面,聖經中要求我們要愛人如己,同時也強調上主無條件的愛是無分貧富階級的。另一方面,聖經中曾多次記載到先知對富足的人的責備,就連主耶穌也曾經說道:「有錢財的人進上帝的國是何等的難哪!」總括而言,我認為聖經並不是指責富有的人本身,因為相信人只要努力作工,所賺到的都是上主的恩賜,問題是當人將財物看為最終的目標,失去了感謝和平安的心,又塞住了憐憫和幫助別人的心,最後更開始對別人施行剝削和壓迫,那都是上主所憎惡的。

記得我的父母以前常對我說:「書中自有黃金屋。」又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但在今天這個扭曲的社會,努力工作遠不及投資(或投機)賺得多,很多年青人慨嘆時不與我,未來的人生階梯似乎極不清晰,也有很多基層市民一生辛勤工作,換來卻是退休時的無奈與徬徨,甚至可能會因為需要倚賴親人和社會保障而感到失去了人性的尊嚴。

面對今日香港貧富懸殊的問題,作為上主忠實的信徒,最基本的就是要存感謝的心盡力與有需要的人分享自己所有的一切,當記得主耶穌說:「施比受更為有福。」同時,我們也有責任擔起先知的角色,努力了解社會上出現或加劇貧富懸殊的成因,盡力以言語及行動去作出抗衡,很多時候我們必須連合教會的眾肢體或其他友好,一同在社會政策上追求從上主而來的公平和公義。願上主親自引導和使用我們,阿們!


2014年03月30日 
真光照耀‧驅除黑暗 (康笑貞宣教師) 
大齋節第4主日 
第13期 

近年來,世界各國越見關注「全球氣候暖化」對人類的影響;經過一些科學家研究指出,地球平均氣溫將逐年上升,曾預言冬天將會消失。不過,近幾年的冬季,北半球多個國家受到百年一遇的大風雪侵襲,造成災害;一些科學家又提出另一觀點,認為世界要進入「小冰河時期」,而未來全球氣溫將會下降。這樣看來,人類將會面臨嚴峻的生活挑戰,並可能是束手無策,人類智慧原來是多麼有限!當我們面對未來的不可知及種種挑戰時,相信最好都是單單仰望上帝,無論世界的將來是如何,相信上帝會看顧屬他的人,他會有最好的安排;只是當下我們要警醒,因為除了上述的氣候異常轉變之外,在世局上,很多地方都出現問題,泰國政局緊張、埃及有恐怖襲擊、烏克蘭有動亂,而國內最近也有恐怖襲擊,使多人受傷和死亡。此外,我們現在身處的社會,在教育、政改、居住環境及污染等方面的問題都未能有使人安心的解決方案;況且,前廉政專員的誠信事件、新聞工作者被砍至重傷。我們看見的是一幅黑暗的圖畫,前景似乎沒有盼望。心裡想,主再來的日子是否近了?我們可以怎樣預備自己呢?我想,第一方面是「當趁耶和華可尋找的時候尋找他,在他接近的時候求告他。」(賽55:6),所以要更多讀經禱告親近主;另一方面是「趁著白日,我們必須做差我來的那位的工;黑夜來到,就沒有人能做工了。」(約9:4)。2013年7月,有機會同弟兄姊妹一起往西非塞內加爾短宣,當中有個經歷就是晚間到一鄉村裡去舉辦活動;活動前,村民與我們一起共晉晚膳。這個晚膳很難忘,因為我們是坐在鋪在泥沙上的地蓆進食;漆黑一遍,甚至吃甚麼也不清楚,要先用電筒照亮。不過,當我們昂首仰望天際,原來有數以萬計的明亮星星在包圍著我們,燃亮我們的心;心中被這情境深深感動,要趕緊傳福音,拯救靈魂,因為耶穌說:「我就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必不在黑暗裏走,卻要得著生命的光。」(約8:12;9:5),他來是要為人類驅除生命中的黑暗。
大齋節期間,教會常鼓勵信徒做屬靈操練,期間較著重獨處自省、讀經、禱告、禁食、崇拜、悔改及信仰實踐,更著重的是學習安靜地親近主耶穌基督。讓我們都在這時刻學習專心仰賴上帝,並裝備自己成為「信仰分享大使」,在這黑暗及動盪不安的時代中可以得著真光指引,能夠嘗到主恩的滋味,並知道他的美善,結出榮神益人的果子。


2014年03月23日 
通向和好的一問 (鄧民瀚宣教師) 
大齋節第3主日 
第12期 

人與人之間存在許多分隔著彼此的無形之牆。古往今來,人們因為膚色、性別、地域、宗教、資源、文化、喜好等不同差異而互相排斥、隔離甚至仇視。在約翰福音四章1-42節,耶穌和撒瑪利亞婦人談道的故事中,就恰好反映了民族和城邦張力造成的隔閡——「你是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瑪利亞女人要水喝呢?」(9節)婦人似乎半帶好奇、半帶疑惑的語氣來問眼前這位陌生的異邦客旅。

然而這位婦人並未有因猶太與撒瑪利亞素來「沒有來往」(9節)的前提而選擇迴避耶穌。她心裡由然發出一條緊接一條的信仰問題,誠實地把她從民族差異,領到討論活水的課題,又再提升至生命的深層反省裡。這位婦人最終意識耶穌的身分﹕「……難道這個人就是基督嗎?」(30節)她的生命就立時得到轉化——不單眼界和想法不同了,而原來阻隔著她與耶穌的「民族之牆」也透過一道道真誠的問題被拆毁了;恩主透過這些問題介入了這顆曾經軟弱的生命。

神學家卡爾.拉內(Karl Rahner)曾說過,能發問和設想問題是人類得以接觸超越者的最重要的恩賜。面對今日生命的重重障礙、時代的無常反覆、人與人之間的敵我矛盾,我們大可以賭氣的拋出一句﹕「關我甚麼事?」然後狠狠地關上溝通的大門,又或繼續持守「不要問,只要信」的心態依然故我。但或許這時候的我們,還欠缺一份通向和好的認真和勇氣。

基督教信仰上主無條件的救贖大愛乃一份白白的恩典。我們作為受造物當尊重彼此在上主面前平等的尊嚴,並努力實踐一切「勸人與他和好」(林後五﹕19)的職事。可惜不少人仍以為,基督教推動的和好乃是一種企圖「消滅差異」的融合主義,其實不然。和好正是肯定彼此的差異,卻仍要主動邁進彼此世界的積極行動(pro-action)。正如基督透過十字架叫我們與父相和好,不是企圖混亂神人之別(基督的神人二性都是完全的);卻肯定了人需要上主、上主尋找人的關係。如是,真誠的發問和設想也正好承認了自己並不完全,願意學習在未知的差異中尋找出路、在被假設重重綑綁著的老我中嘗試突破。在今天的時代危機中,這位真誠渴慕的撒瑪利亞婦女尤藉得我們欣賞、反省。


2014年03月16日 
靠主重生 (黃培元宣教師) 
大齋節第2主日 
第11期 

在一次的崇拜中,聽到了詩班獻上了一首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詩歌,其中幾句歌詞是這樣的:「主啊!我曾鄙視你,嘲笑你懷疑你,寧願痛苦流淚,始終不肯跟隨。迷失方向力盡精疲,罪人生活樂極生悲,竭力掙扎改變自己,罪惡捆綁不能脫離。」這幾句歌詞往往是我們人生的寫照:我們有時也會陷於對信仰產生疑惑、罪中掙扎、迷失方向等信仰低谷之中。
約翰福音第三章中的尼哥德慕,也正面對類似的處境。雖然他是以色列人在宗教上的老師,但是他對上帝的國的事,仍存在不少疑問。他夜裡來見耶穌,可能就是想從耶穌口中找到信仰的出路,以解開他心底裡的疑問。耶穌也直接了當地把答案告訴他:「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上帝的國。」(三3)然而,耶穌這回答更是令尼哥德慕大惑不解:人如何能重生?總不能再進母腹出來的呀。
「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獨一的兒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生。」(三16)耶穌告訴尼哥德慕一個十分寶貴的真理,就是人能夠重生的關鍵是因著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救贖,並非藉著再從母腹裡出來。對我們而言,因著主耶穌的救贖,我們罪得赦免,能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得以進入上帝所賜的豐盛生命之中。
記得在二十多年前,那時我還是一個中學生,在一間中學美勞室的佈道聚會中,我聽到了最親切的呼喚,上帝透過牧者的口,向我發出邀請:你願意接受基督,讓他帶領你的人生嗎?今天,上帝仍然帶領著我的人生。雖然,我的人生還是會出現信仰疑惑、罪中掙扎、迷失方向的信仰低谷。然而,主耶穌的救贖卻從沒有停止過,他的恩手總帶領我走出一次又一次的低谷,更使我愈來愈明白到何謂重生。
同樣地,上帝也會帶領你走出人生一切的幽谷,或許你正面對信仰的掙扎、經歷分離的哀傷,或是在困境中看不到出路,但他對你的救贖從沒有停止過,因他甚愛我們,甚至過於自己的生命!盼望這幾句詩歌的歌詞成為你我的心願:「主啊!我願信靠你、深愛你……,但願愛主永久。」


2014年03月9日 
靠主得勝 (鄧其偉堂區會吏) 
大齋節第1主日 
第10期 

大齋期剛開始了,我們有否進行相關的屬靈操練?若沒有,是因我們不明白為何要進行大齋期的屬靈操練和禁食;還是我們不願意接受挑戰,覺得四十多天的操練很難。主耶穌沒有逃避挑戰,他願意進入曠野面對魔鬼的攻擊。令人感到不舒服,渴想飲食和尋找出路的曠野,反倒成為耶穌專注領受父上帝使命的場所。

以色列曠野那些橢圓形的石頭十分像以色列人平常的那種薄餅狀的食物,因此魔鬼試探耶穌說:「你若是上帝的兒子,叫這些石頭變成食物吧。」耶穌堅定回應不容飲食取代生命身分,也不以自己身分來滿足自己的食慾,而是以行父的旨意來活出上帝兒子的身分。禁食操練幫助我們從日常的豐富中看清楚自己的滿足感和倚靠在那裏?呈現佔據我們心思的事物,如購物癮、電視癮、旅遊癮等,我們才懂為上帝的心意作出捨棄。

耶穌基督不是尋求個人的成績和榮耀,他沒有用魔鬼建議的捷徑「你若是上帝的兒子,就跳下去!」,來得上帝的保護和人群的注目喝采。他不是以奇特方式來吸引人,他選擇最被人注目的時刻,是被掛在十字架上受難。今天我們總是將自己的安全感和自信放在個人的成績上,和要求上帝按我們以為好的方式來保護我們;大齋期的操練正是要我們發現自己的不足,轉而抓住上帝,不再抓緊自己的能力。

即使有龐大的利益在眼前,耶穌明確地拒絕萬國榮華的試探,他沒有為渴求權勢和榮華而有所妥協。但撫心自問,我們和世人在面對眼前龐大的利益或權勢時,實在很容易就作出妥協,有人被豐厚收益吸引,或是被強權暴力威嚇,沒多久就俯伏下拜了。我們要以上帝為最大的靠山,無私無畏事奉主。

主耶穌得勝試探的歷程,不單是信徒的榜樣,也幫助整個堂所群體,在倚靠主作出信心的夢想時有清晰的定向,不會墮進「ABC」(人數、尺數、數目)的陷阱,追求聚會人數(Attendance),華美舒適的堂所建築(Building),和更多數目的奉獻(Cash),而偏離了主的託付。

我們今天敢於憑信心作出龐大的建堂計劃,不是以聚會人數作為自豪的成績,而是感激基督受苦恩情,要帶給更多人救恩;我們的建築設計不是自己覺得美觀舒適,而是為迎接更多人來到敬拜上帝,歸榮耀給上帝;我們可以放膽作出大額金錢的獻呈,是學習不以擁有多寡作為安全感,而是以父上帝心意運用錢財,不讓數目阻礙我們追隨主道。


2014年03月2日 
締造和平的人有福了! (劉麗詩牧師) 
婦女主日 
第9期 

上月,有示威者在遊行中途指內地遊客,叫他們「滾回去」。這事立時引起廣泛的關注,香港特區政府一司三局長一致譴責示威者的行徑。近年香港社會族群間對立的情勢,又豈只是這次針對遊客的「驅蝗行動」?仇商恨富的情緒、政見的分歧、社會議題的爭論、民生問題的抗爭等等,都使氣氛越趨緊張,使關係日益矛盾。身份、背景、立場、主張等差異,似乎都在撕裂而不是建立關係,求同存異成為難以想像的事。

生活在今日的香港,信仰究竟給予我們怎麼樣的指引和力量?在登山寶訓,耶穌教導了我們:「締造和平的人有福了!」(馬太福音5:9)以暴易暴斷不能改變困局,只會激發爭鬥,加劇負面情緒和粗暴的文化。相反,在紛亂和迷失中,我們當堅持追求真、善和美。聖經指示我們:「不要為作惡的心懷不平,也不要嫉妒惡人。」原來上帝是不喜悅我們因仇敵跌倒而幸災樂禍(箴言24:17-20)。所以,不要忘記,上帝是賜世人生命的主,他的權能和恩典才是光明秩序的確據。

願「法蘭西斯禱文」成為我們今天對上帝的呼求:

使我作你和平之子,在憎恨之處播下你的愛;在傷痕之處播下你寬恕;
在懷疑之處播下信心。使我作你和平之子,在絕望之處播下你盼望;
在幽暗之處播下你光明;在憂愁之處播下歡愉。
哦,主啊使我少為自己求,少求受安慰,但求安慰人;
少求被瞭解,但求瞭解人;少求愛,但求全心付出愛。
使我作你和平之子,在赦免時我們便蒙赦免;在捨去時我們便有所得;
迎接死亡時我們便進入永生。(歌詞:禱)


2014年02月23日 
社會關懷,與我們何干? (李鼎新牧師) 
社會關懷主日 
第8期 

當施政報告宣布大手筆扶貧時,霎時間香港百多萬生活在貧困中的人口便似乎減少了一大半。他們以後可靠着福利金提升生活質素,而我們信徒從此便可以安枕無憂,過我們自得其樂的生活。關懷社會貧窮等政策自有政府推動,與我們何干?
社會貧窮是否那麼簡單容易解決?香港在九七回歸後,社會貧富差距之大令人震驚,財富積聚於經濟學家所言的百分之一人口中,同時政府亦承認香港五分一人口生活在貧窮線下。這是我們的「羞恥」,更不能沉默和無動於衷。
如果你說:「本會屬下的觀塘社會服務處不是已經設立了『食物銀行』,提供糧食給貧困無助的坊眾嗎?」我會答你:「那是『救濟』、『慈惠』式的服務,是香港回復到上世紀五十年代難民潮湧入時的教會派發糧食包的時代。我們可以自滿嗎?」如果我們以為本會有五間社會服務機構,提供自幼兒到長者、健全至傷殘的種種社會服務便已夠,那麼我告訴你,早在二三十年前,不少人已指出教會只是做了政府的「判頭」,承包了政府的責任,實在沒有甚麼值得炫耀自豪。時至今日,當我們醒覺到這社會是如何壓榨剝削大部分人的生活,權貴商賈如何謀取暴利,使香港九成九的人口生活艱苦時,身為基督的信徒,我們不得不警惕自己,我們是否貧苦人的「好鄰舍」?
我們相信人是按着上帝的形象被造,應有其尊嚴──憑着工作自食其力,而非靠救濟、接受慈惠度日。世界循道衛理宗的社會宣言(1986)中指出,不去維護人的尊嚴、對貪婪的剝削無動於衷,這些都是罪;而今日的香港不公義、不公平、不合理的制度屢見不鮮,層層剝削無助的普羅市民,我們更要致力提升「社會公義」。
救主耶穌宣讀以賽亞書的一段話來開始他的職事,說到「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宣告:被擄的得釋放,失明的得看見,受壓迫的得自由。」(路四:18)耶穌在世時為民而來,也為上帝之民而捨命。這是上帝給我們的聖召!
社會關懷,與我們切身相關,無可推諉!


2014年02月16日 
情人節的再思 (尹麗珍宣教師) 
大齋節前第3主日 
第7期 

剛過去的2月14日(禮拜五)是十九年一遇的特別情人節大日子,原因是重疊了西方情人節及中國元宵佳節的緣故!對上一次中西情人節在同一天相遇,已是在1995年!更有人加上2014諧音「愛您一世」,因此這日特別多人選擇作為山盟海誓的大喜日子。
許多人認為這些美好日子極富有紀念價值,無論是信主或不信主的人都特別喜歡揀選來作嫁娶之日!婚禮程序中主禮牧師必定會要求雙方新人當眾宣讀盟約誓詞,內容大概是:雙方是否願意在神聖的婚約中共同生活?無論是疾病或健康、貧窮或富裕、順利或失意……願意雙方一生承諾永遠忠心不變?揀選了好日子,又在上主莊嚴神聖下共結婚盟,基督徒的婚姻是否遵照他們在婚禮中所作出的承諾,一生一世、矢志不渝呢?「你們又聽過有對古人說:『不可背誓,所起的誓總要向主謹守。』」(太5:33)
讓我們來探討今主日其中的一段經文(太5:33-37)記載表達「論起誓」,起誓的意義所包括的,就是在是與非之外的「多說」。經文是「不要起誓」:是強調實話實說的重要性!耶穌在這裡是責備那些隨便起誓,卻又不認真遵守誓約的人。人起誓乃是因自己的言行誠信不足,而企圖「指天篤地」,甚至「人頭」來表明自己的忠誠可信(35-36節)。我們平時說話誠實可靠「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雅5:12),根本不必加進甚麼東西;更不需請天、地、上帝來見證!
因此,不要起誓的教導,不是指信徒在今天彎曲悖謬的世代中,不用宣讀誓詞,而是要緊守自己所承諾。今日香港的離婚率驚人,無論你是基督徒與否,在你身邊不乏有親朋戚友要面對離婚的問題!上帝的聲音說:「我恨惡休妻的事……當謹守你們的心,不可行詭詐。」(瑪2:16)離婚絕不是上帝的心意。上主的教導,理想的婚姻是一夫一妻,除了死亡,婚約是受律法約束(羅7:2-3)。耶穌以創世時定的聖潔規律來清清楚楚地向法利賽人闡明這點「上帝配合的,人不可分開」(太19:4-6)。祈願大家有個難忘的情人節,願上帝讓我們更多經歷他恆久忍耐的愛!


2014年02月9日 
我們是世上的鹽和光 (何月華宣教師) 
基督顯現後第5主日 
第6期 

馬太福音五章三至十二節是信徒非常熟悉的八福,是主耶穌應許賜給信靠他的人的福氣。八福之後是兩個的比喻,耶穌指出所有聆聽並實行他教導的人,就是世上的鹽和光,鹽和光是信徒在世上的「角色」。
  我們都知道鹽具有許多不同的功能,包括有調和百味的作用、有醫治的作用、有防腐的作用、有消毒殺菌的作用……等,鹽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它絕對是具影響力的。耶穌指出我們是世上的鹽,但同時提醒我們,鹽若失了味,就不再有用。你可曾想過,為何鹽會失了味呢?曾有學者提過,潔淨的鹽不可能會失去它應有的能力;鹽之所以會失去鹹味,必然是由於不同因素而變的不純淨。(1)這裏的意思可能是指鹽因為混入了其他的物質,所以失去了它應有的功能。這方面的提醒,很值得信徒的反思。信徒的生命,不要被世界的價值和標準同化,不要順著世俗潮流而活,世俗化將會使鹽失去鹹味,不再有用,不能發揮應有的功能。
  「光」能照明,叫人看見。主耶穌說:「我就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必不在黑暗裏走,卻要得著生命的光。」(約8:12)因著耶穌,信徒已成為世上的光,耶穌教導我們這群世上的光,應該發揮光的作用,照亮世人。信徒如何能成為「光」,照亮世人呢?就是按著耶穌的教導,以天國的價值觀、生活方式而活,在世上為福音作見證,讓人看見上帝。
  收養小孩子我們聽得多,收養老人家你有沒有想過?筆者在燕京神學院院刊裏曾看過的一個見證,見證記載雲南省武成地區在蒲草田一家姓田的家庭,這是一個十二口之家,四代同堂,相敬如賓,和睦溫馨。一九七九年,一位七十歲的老教士,需要有一個安身之處,田家媳婦得知之後,就將這位非親非故的老人收養下來。由於生活費不足,她動員孩子們在假日到菜工廠做小工,自己糊紙盒等來添補生活費用。老教士在田家一住住了十三年,一直不願離開這個家。一提起田家媳婦的收養之情,她就感動得熱淚盈眶。有同志問田家媳婦,照顧自己的婆婆就夠你勞累了,還要侍候別人,你究竟有什麼意圖?她總是欣慰地笑著說:「我是基督徒,家庭和睦,社會安寧,大家幸福,榮耀主名,這就是我的心願和追求。」
  弟兄姊妹,聆聽並實行主耶穌教導的人,就是世上的鹽和光,願上帝祝福我們!

(1)http://epaper.ccreadbible.org/epaper/sunday_gosepel/Ordinary_1_05.htm


2014年02月2日 
賞善罰惡.國泰民安 僕人管治.良心順服 (盧龍光牧師) 
基督顯現後第4主日 
第5期 

中國人過新年,總喜歡說、聽吉利的說話。作為基督徒,即使我們面對迫害我們的惡人,也是只有祝福,沒有咒詛(羅12:14);不過,我們的祝福,不可以出於虛假,必須以愛心說誠實話。
  迎接這個甲午新年,我們有些甚麼祝願呢?120年前的甲午年,發生了使中國屈辱的中日戰爭;今年的甲午,也正值中日劍拔弩張的時刻;清廷的腐敗無能,對比現今中國作為全球第二經濟大國而言,實在不能同日而語!但想深一層,今日的中國不也是面對着嚴重的貪腐嗎?更嚴重的,對照羅馬書十三章三至五節,對政府的基本要求:「賞善罰惡」而言,今日的中國使人感到迷茫!雖然高幹貪污入獄,但反貪腐的律師亦被判刑!際此新年,我們祝願中國政府能賞善罰惡,中國人民得享國泰民安!
  迎接甲午新年,香港人又有甚麼祝願呢?政府與市民都同意要在今年解決香港的政制問題,因為自1997年回歸以來,香港政府的管治威信每況愈下;擁有既得利益的階層和當權者貪得無厭,缺乏誠信;貧富懸殊激化,戾氣高漲;政府與市民失去信任,關係撕裂;如何可以建立一個信任、和諧、仁愛和平的社會?是香港各界人士今年所必須面對的挑戰!
  不過,香港人所渴望的社會,不會從天而降,更不會因市民盲目的順服而達致。羅馬書13:1-7是聖經中最直接談及政府和人民權責的經文,也往往引起爭議的經文。然而,經文中無庸爭辯的就是政府必須確認為上帝僕人的角色,其權力必須向上帝交代;在現代社會,就是透過人民向上帝交代,不能獨斷獨行;人民對政府的基本態度是順服,但必須是出於良心而非因懼怕政府執行懲罰。究竟香港政府的管治威信是建基於威權而迫使市民抗命?抑或市民因有份參與而甘心順服?
  際此新年,我們祝願香港政府能作上帝和香港市民的僕人,讓香港市民能透過公平、公正、公開的民主選舉選出特首;而香港市民亦能心平氣和按良心順服政府的管治。願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2014年01月26日 
承擔教育責任 (王澤堂牧師) 
主日學主日 
第4期 

一句簡簡單單的說話「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便觸動了無數香港家長的中樞神經系統,本能反應地、前仆後繼地為幼兒子女報讀多間幼稚園或小學、參加不同的訓練班、定下應考的攻略、操練小朋友的面試表現……筆者不是批評家長們的苦心,委實他們和子女一樣也是受害者;反是想問有關的當局和教育機構,這現象是你們承擔教育責任的結果嗎?
在去年本會所主辦的主日學老師訓練課程中,讓筆者再次反省基督教教育的本質,及今天我們怎樣在主日學中教導孩童。在眾多課堂中,令筆者深刻的一課,是思考甚麼是基督教教育的使命。簡單來說,就是心靈的培育,是使生命在上帝裡成長,是與上帝、與導師的真誠對話,以揭示自己內心的信念、價值和情感。在這理解下,主日學不是教師或課本的主導,而是相互生命的交流,是生命的分享,更不是單純知識的傳遞或增長。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們的目標是引導學生們體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活出優質的生命(註)。
在今天所選讀的馬太福音中,論到耶穌開展他的傳道工作,他聽見約翰下了監後,便到加利利,再前往迦百農去,開始宣講「天國近了」的福音。福音書的作者引用了以賽亞先知的說話:「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賽9:2),來形容耶穌教導當時百姓的景象;今天我們的教導又有否這樣的效果?或許我們不能和耶穌相比,但我們的教導有否朝向此目標?另外,今天的宣召經文也提醒我們:「耶和華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我還怕誰呢?」(詩27:1)這光不單有照亮的作用,更是帶來生命的轉變,耶穌基督就是將人的生命從黑暗、迷茫、無望的狀態中帶來更新、改變和拯救。
各位主日學老師,各位負責栽培教導的弟兄姊妹,各位為人父母者,靠著上帝的恩典和幫助,我們一起承擔教育的責任,將學生帶到耶穌面前,讓他的光照耀每一代的生命,讓他的愛栽種每顆心靈的成長。

(註)可參看一段甚有啟發性的短片:www.youtube.com/watch?v=k2C5CRxKfvg。


2014年01月19日 
樂意遵行主旨 (謝志宏牧師) 
基督顯現後第2主日 
第3期 

今日的社會很習慣用指引來處事。如有任何問題出現,總認為寫一些指引,便可以解決問題,而下次再有同樣問題出現,就是因為有人不按指引辦事。撰文的時候,有團體研究立法局大樓棄置垃圾的處理,發現有很多人沒有把垃圾分類棄置,於是有人認為在大樓內應訂立棄置垃圾的指引,但是否有了指引便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呢?
我們基督徒在靈命上,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指引,幫助我們建立具體及穩定的屬靈生命,這是需要的!然而,事實上我們可不可以持久遵行呢?當我們要遵行上帝意旨時,我們也有沒有貫徹始終呢?
在以賽亞書49:1-7,耶和華的僕人帶來復興及歸回的信息,又鼓勵作萬邦之光,但如果沒有肯定自己的重要身分,可能一切都只是個徒具外表的要求;所以,先知認定耶和華選召及揀選了他,並且領會到他與耶和華上帝的緊密關係。
在哥林多前書1:1-9,保羅也在書信的開始,就自稱為「奉上帝旨意,蒙召作基督耶穌使徒的保羅」,並且稱哥林多教會也是「在基督耶穌裡成聖、蒙召作聖徒」,於是大家都有蒙召的獨特身分,並且彼此在主內都有獨特的關係。保羅從這點出發,才開始他對哥林多教會的具體勸勉和教導。
在實踐屬靈生活上,方法是為了可以幫助我們遵行,但如果沒有從內心發出的動力,一切屬靈的事情都變成虛有其表,甚至錯誤地認為只要完成一些操練、一個營會、一次聚會,就等同於屬靈生命的核心。對於以賽亞先知,對於使徒保羅來說,一切具體行動是始於蒙召,而蒙召成為他們面對困難的幫助,亦推動他們一生樂意地遵行上帝的心意。
弟兄姊妹,先知及使徒在實踐他們的使命時,他察覺到自己被召的身分,也認識到與上帝的關係,於是就成為內心的動力,而我們除了要堅守屬靈生命的操練之外,也要發現自己內在對屬靈生命的渴求,自己獨特的蒙召身分,才可以每日樂意地遵行上帝的旨意。
願我們在立約與受託中,感受到自己特有又尊貴的蒙召身分,使我們具體的事奉,都是從心發出,甘心樂意地遵行上帝的旨意。


2014年01月12日 
承擔受託使命 (鍾鳳霞牧師) 
受託主日 
第2期 

基督徒都是上帝的管家,領受所賜予的氣息、生命、恩賜、資源和機會,故我們必須明白和實踐「管家」的精神、意義和所承擔受託的使命:
一.作管家是出於主人的揀選
「不是你們揀選了我,而是我揀選了你們」(約15:16)。這實在是主的憐憫,也是我們事奉不致動搖的基礎,並以感恩的心忠誠來盡責。
二.管家是主人認識和信任的人
管家與主人有特殊關係,蒙主人扶持、揀選、喜悅及賦予能力,把救恩帶給全人類(賽42:1)。
三.管家沒有「擁有權」、卻有「使用權」
我們從上帝領受了許多資產,而我們只是管家;其實,人生命的主權也在他手中,我們都是「受託人」。上帝尊重人,給人自由意志和抉擇權,計劃運用資源,以智慧、能力和忠心經營主人所託付的時間、金錢、恩賜……等。
四.遵照主人的心意承擔受託使命
上帝要透過選召的僕人,來實現地上的工作,他將自己的靈澆灌僕人,要他將公理傳到在外邦(賽42:1)。「他不喧嚷,不揚聲」(賽42:2),活出的生命,成為福音的活見證。「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賽42:3),顯出僕人樂意與受欺壓、受迫害的人同行,好叫軟弱受壓迫的人,能夠得到上帝的恩典。僕人不灰心喪膽,不因遭遇到的困難而沮喪失望,勇敢面對挑戰和挫折,將福音傳揚開(賽42:4)。他使僕人成為眾人的中保,作外邦人的光,打開瞎子的眼、領被囚禁的出牢獄,宣佈罪得赦免的救恩,使人和上帝相通和好,表達上帝對人的關愛(賽42:6-7)。
五.要向主人交賬
受託期滿,管家要把一切所經營的交代清楚,知道主必然再來,我們的生活和經營就不會放肆和鬆懈。
六.最後可以得著獎賞
管家除了在承擔託付的過程中,享有供給和支持外,最後,主人也必然會根據管家的忠心、表現和經營的成果而得著獎賞。
我們既知管家的角色、權責和使命,祈願我們能盡本分,成為上帝的好管家。


2014年01月5日 
從失信到誠信 (袁天佑牧師) 
立約主日 
第1期 

以賽亞書第一章記述上帝對以賽亞所說的話,描述主前第八世紀時耶路撒冷的情況。「禍哉!犯罪的國民,擔着罪孽的百姓,行惡的族類,敗壞的兒女!他們離棄耶和華,藐視以色列的聖者,背向他,與他疏遠。」(一4)城中官長也是如此,「你的官長悖逆,與盜賊為伍,全都喜愛賄賂,追求贓物;他們不為孤兒伸寃,寡婦的案件也呈不到他們面前。」(一23)整個社會都給人一幅失望沮喪的圖畫。
雖然如此,以賽亞看見另一幅圖畫。「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萬國都要流歸這山。……他必在萬國中施行審判,為許多民族斷定是非。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爭。」(二2~4)換句話說,將來在耶路撒冷,萬民愛慕耶和華的話語,城中有公平有公義,亦有和平。
我們怎樣去描述香港的社會?或許不如主前第八世紀時的耶路撒冷那麼差勁,但社會對罪,對誠信、公義、公平,似乎並不重視。
不久前,立法會帳目委員會用「痛斥」這字眼來描述前廉政專員所作的事。又有銀行要對前政務司司長向法庭提出破產的申請。前政務司司長的住宅僭建事件法庭裁定罪名成立,罰款十一萬元。他們所作的事,無論是立法會或是法庭都已作出判決,我們也毋須再加以審判。但問題是,社會領袖,高官,對於他們所作的事,都覺得只是人對他們的政治控訴,而沒有徹底的看見自己的罪。這對社會有何影響呢?
缺乏誠信,從高官至平民,是今天社會的危機。當以賽亞看見社會的敗壞,他不沮喪,也不自義,他知道自己是「嘴唇不潔的人」,也「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六5),他呼籲人要悔改,他說:「來吧,讓我們在耶和華的光明中行走。」(二5)在新約時代,約翰說:「上帝就是光,在他毫無黑暗;……我們若說,我們與上帝有團契,卻仍在黑暗裏行走,就是說謊話,不實行真理了。」(約壹一5~6)
今天,就讓我們學習誠實,耶穌說:「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太五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