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會訊 | 靈音 | 靈修日程 | 書籍 | 刊物

靈音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2005 | 2004
2007年12月30日 
神聖導引與順服 (宋寶牧師) 
基督聖誕後第一主日 
第52期 

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住在世人中間,這是上帝的奇妙計劃和奧祕。這計劃得以成就,其中涉及有人願意參予,並按照上帝的指示而行。在路加福音,我們看見一位全心信靠上帝的馬利亞,對於要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她回應說:「我是主的使女,情願照的話成就在我身上。」(路二38)至於她的未婚夫約瑟,是否與她一樣呢?在馬太福音,我們也看見一位願意對主順服和交託的約瑟。首先,他聽命迎娶已有身孕的未婚妻馬利亞(太一20);隨後他照著吩咐,連夜帶同妻兒逃往埃及,避過希律王屠殺男孩的事件(太二13-14);最後他依然聽從指示,將妻兒帶回加利利的拿撒勒,在那裡安頓下來(太二22-23)。無論向前走或停下來,約瑟全然聽從神聖的導引,這事例在以色列的歷史中並不常見。

約瑟顧及一家大小的安危,停留在埃及的事具有影響力的,它提醒我們,即使不明白上帝的旨意,或者看不清前方的道路,我們仍要遵行上帝的吩咐,這是很重要的。約瑟決定順服上帝,正如幾位博士選擇從另一條路回去一樣,保存了上帝託付予他的耶穌的生命。今天,上帝亦賦予各人不同職份,當我們願意順服,就對上帝無所不能的智慧活出愛的信靠。我們也曾在某些抉擇上,因著遵從神聖的導引,學習順服而停留,這便行出了上帝的旨意,並且在上帝的終極計劃中與祂同工。

以賽亞書63章7-9節是一段祈禱文,先知以賽亞陳述上帝的大能作為和慈愛憐憫。祂不但創造以色列,並且保抱 (to carry) 、懷搋 (to bear) 及拯救 (to save) 以色列。無論在年幼或年老,上帝依然如父母般養育、帶領、提攜,甚至拯救自己的兒女,給予他們安全感和承托,縱使有時兒女任性、叛逆,惟上帝仍一生一世的照顧他們。曾有人說禱告是關於現在與未來,當我們向上帝禱告時,不但陳述過去的事,並且也驅使我們貼近上帝,既與過去話別,並且持續向前邁進,與祂同行同工。我們不斷陳述,表明我們對那位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上帝的信心和依靠。

還有兩天便要進入新的一年,對於未來的日子,你有甚麼期盼?你向上帝怎樣祈求?惟願你甘心全然順服,依靠神聖的導引,誠如箴言書作者的提醒:「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祂,祂必指引你的路。」(箴三5-6)


2007年12月23日 
以馬內利——真正的平安 (袁天佑牧師) 
基督將臨節第四主日 聖誕主日 
第51期 

在耶穌出生前,有天使向約瑟顯現,要他為這嬰孩起名叫耶穌,並且指耶穌的出生,乃應驗先知的話,「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以馬內利翻出來的意思就是「上帝與我們同在」。

有上帝與人同在,那豈不是一件樂事。但是約瑟所經歷的並非如此。

當約瑟預備迎接馬利亞時,他發現妻子已懷孕,但嬰孩不是他的。我們可以想像他內心的感受,這簡直是一場惡夢。雖然聖經簡單的記述,他聽了天使的解釋便將妻子迎娶過來,但相信他內心仍充滿掙扎。在迎娶了馬利亞後,他的生活並沒有安穩過。在馬利亞臨盆在即時,夫婦二人要長途跋涉返回家鄉作戶籍登記。嬰孩出生時,連安身的居所也沒有。嬰孩出生後,一家三口要四處流涉,避免屠殺之禍。嬰孩在舉行潔淨禮時,有先知預言孩子的將來會成為人反對的目標,又會如利劍般將馬利亞的心刺透。孩子十二歲那年,當父母帶他往聖殿時,孩子卻要指出天上的父比這位養父還重要呢!

經歷了那麼多困苦,還可說甚麼平安喜樂呢?掙扎與痛苦是實在的,但當約瑟回看所經歷的,他可以自問無愧於心,也無愧於人,內心有著一份不可言喻的平安和喜樂。這才是真正的平安和喜樂。事實上,當他知道馬利亞懷有身孕時,他並沒有以無情的公義要將馬利亞殺死,也沒有要求賠償。他只是採取仁慈的方法,暗暗的解除婚約。這是慈悲而不流於放縱,公義而不失於刻薄的行動。可見聖經指他是個「義人」(太一19)是不錯的。

約瑟樂於聽從上主的話。最終,他發現上主的拯救行動,是要將人從自私和軟弱中拯救出來。假若他自私,不願意聽從上主的話,假若他軟弱,不願意自己生活在掙扎和痛苦中,這樣的話,上主的計劃就可能不是這樣發生了。「耶穌」這個名字,就是要將人從罪惡裏救出來(太一21)。人的罪惡,離不開自私和軟弱,不樂意為人而活,自憐和自覺無力去服務他人。約瑟首先領悟了這道理,脫離開自私和軟弱,成為領受聖誕真義的第一個人,也同時領受了上主同在的真正平安。你是否也同樣領受這份聖誕的平安和喜樂?


2007年12月16日 
候主再來 堅定前行 (林綺紅牧師) 
基督將臨節第三主日 
第50期 

在教會年曆中,聖誕節前的四個主日稱為基督將臨節,是預備迎接基督降臨的意思。將臨節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回顧過去,預備慶祝紀念主基督的降生,另一方面瞻望將來,預備迎接主基督的再來。試想,你是否肯定相信主基督會再來呢?你現在是否正等候主的再臨呢?

新約聖經中有不少肯定說出主耶穌基督必會再來的信息。如:

「所以,弟兄姊妹們,你們要忍耐,等到主再來。看吧,農夫多麼耐心地等待著田裏寶貴的產物,耐心地盼望著春霖秋雨。你們也必須忍耐。你們要抱著堅定的希望,因為主再來的日子快到了。弟兄姊妹們,不要互相埋怨,免得上帝審判你們。審判的主快要來了,就在門口了。弟兄姊妹們,要記得奉主名說話的先知們,要學習他們受苦和忍耐的榜樣。」(雅各書5:7-10 , 現代中文譯本)

「加利利人哪,你們為甚麼站著望天呢?這離開你們被接升天的耶穌,你們見他怎樣往天上去,他還要怎樣來。」(使徒行傳1:11)

「那時,他們要看見人子有能力,有大榮耀駕雲降臨。」(路加福音21:27)

雅各書的作者提醒我們要有受苦的心,要忍耐,要保持和睦,主再來時定會有審判。主耶穌及天使亦謂主再來時,是榮耀駕雲的降臨。再者,在新天新地裏,是不再有死亡、悲哀、哭號和疼痛的(啟示錄21:4)。

各位弟兄姊妹,願我們肯定相信主必會再來,時刻儆醒,作好準備,準備認罪悔改,跟從基督及向祂交賬!又願我們能懷著希望,忍耐等候主榮耀的再來!信靠主堅定前行吧!


2007年12月9日 
勤讀聖經──信仰底線 (林崇智牧師) 
基督將臨節第二主日 聖經主日 
第49期 

聖經是上帝的話語,是信仰的依據,亦是人生的指引;是我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我們若將上帝的話語存在心裏,晝夜思想,又生活在其中,就能藉?信仰,得?從上而來的力量,克勝生活中的試探困境,時刻經歷上帝的同在。

以色列人長久以來,對上帝話語有一個極為重要的優良傳統,「以色列啊,你要聽……我今日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裏,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申6:4-9)。當上帝子民看重,又經常閱讀,並生活在上帝的話語中,他們便能體會到上帝的話如光,能引導人走正路(詩119:105);如蜜,能使人心靈喜樂滿足(詩19:10);如雨,能滋潤人枯乾心田(賽55:11);如奶,能使人心靈強大壯健;如劍,能剖開心靈深處,辨別是非(希4:12);如錘,能擊碎剛愎之心(耶22:29);如鏡,能顯露人的本相,導人悔改(雅1:23)。

以上的描寫是無的放矢,誇大其詞嗎?許多信徒的生命經歷和見證,如鐵證般告訴我們?對不是。上一世紀,舉世知名的海倫‧凱勒女士,自少便面對聾啞盲的痛苦,她要較常人付上加倍的努力,才能克服困難。當聖經公會送給她一本廿冊的盲人聖經時,她回信說:「我坐在它們旁邊,用手敬愛地撫摸?它們。四十年來,我愛上帝的話。我以特別感恩的心情摸?這寶貴的書頁,好像它們就是我手中的杖,在凄涼沮喪與災禍的幽谷中支持?我,使我不致傾跌。是的,聖經──救主的教訓──是領人出黑暗的唯一道路。」

我們華人教會信徒多來自非基督化家庭,沒有濃厚基督教信仰傳統,很容易輕忽勤讀聖經對信仰生命成熟的必要性,一不小心,便會養成不勤讀聖經的壞習慣。眼見愈來愈少教會推動信徒建立恆常讀經習慣的運動,實在令人極度憂慮。經常讀經是關乎基督徒在世俗社會中,能否活出扎實信仰,生死攸關的事,是我們信仰不可失守的底線,失去這個傳統,教會便是建立在沙土上,受不起風吹、雨淋、水沖的打擊。現在是要悔改,扭轉不勤讀聖經的惡習了。


2007年12月2日 
同儆醒等候主臨 (王玉慈牧師) 
基督將臨節第一主日 
第48期 

今主日是基督將臨期的第一個主日,每年踏進基督將臨期的主日,表示二千多年前耶穌基督已道成肉身來到世上,將永生的盼望和確據賜予你和我,所以每年到這段時間,全世界的教會都會有不同的形式慶祝祂的降生,但在普世歡騰和熱烈慶祝救主來臨的時刻,你和我是否已經預備好迎接祂的再臨呢?

馬太福音二十四章很清楚的教導我們,沒有人知道人子是甚麼日子和時辰再來,惟獨父才知道(太24:36),並且很有可能是我們想不到的時候(太24:44)。當然客觀的環境和外在發生的事情,也可以讓我們瞭解到人子回來的一些跡象,「這樣,你們看見這一切的事,也該知道人子近了,正在門口了。」(太24:33)所以,當我們要迎接耶穌基督再臨的時候,最重要的是我們有否每天儆醒的禱告和生活,以致我們能勝過現今充滿試探、情慾和罪惡的世代,馬太福音二十六章繼續提醒我們「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太26:41)

羅馬書十三章11至14節直接的指出,儆醒生活是要我們「……行事為人要端正……,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妒……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羅13:13-14)所以,在現實的生活中,我們要小心端正、謹慎行事,並且言行舉止要與蒙召的恩相稱(弗4:1)。保羅在羅馬書十三章提到的情慾,我想?對沒有人能勝過所有的試探和不會犯錯,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能從過犯的網羅中逃脫出來,並且能再一次從罪惡的昏睡中儆醒過來。

最後,保羅語重心長的警戒我們要「睡醒」,「再者,你們曉得現今就是該趁早睡醒的時候,因為我們得救,現今比初信的時候更近了。」(羅 13:11)讓我們一起謹持這個態度,並且懷著儆醒、期盼和歡欣的心情靜候耶穌基督的再臨。


2007年11月25日 
常在主愛中復和共融 (黃婉嫺牧師) 
基督將臨節前主日 
第47期 

愛是基督教信仰的中心,也是人極大的需要。人接受神的愛就能與神及人復和共融,建立心靈健康的生命,否則就不會喜歡自己,也難於與別人建立友善和諧的關係。

耶穌基督在髑髏地被釘。官府、兵丁和群眾在嘰笑、羞辱衪,不信祂是上帝的兒子,笑祂能救別人,卻不能救自己,令祂失去應有的尊嚴。但主耶穌沒有懷恨在心,也沒有輕看他們的無知,相反祈禱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路23:34)他們是否真的不曉得呢?他們真的不懂得祂的身份,但他們應該知道他們的行為是邪惡、不公義的,因他們加罪於一個無辜的人身上,連其中一位同釘的犯人也知道︰「這人沒有做過一件不好的事。」(路23:41)耶穌的榜樣讓我們看見,唯有在愛中自己才不會被仇恨吞噬,才能與仇敵或傷害自己的人復和共融。與耶穌同釘的兩個犯人,一個譏諷祂,另一個則請求耶穌「?得國降臨的時候,求?紀念我。」(路23:42)這顯明愛與接納,饒恕與赦免的力量。心中有愛的人,不會驕傲、不會高抬自己或輕看犯過錯的人,反之能與人復和,建立共融的關係。

相信了主的人理應得著主的愛,也能活在主的愛中。然而事實上我們很多時不能活出主的愛。那就是關乎到我們信靠主抱著一個怎樣的態度了。獨善其身,不理會人,還是樂於以愛還愛,以服侍可見的人,來回應看不見的主的大愛。深受主愛激勵的人,通常會放低自己,看別人比自己強,甘心服侍開罪自己的人。這真不容易,卻是我們要努力追求的目標和方向。

要活在主的愛中,實不能單靠決志信主時的信心就功德圓滿或水到渠成,而是要經常與主建立和持守葡萄樹與枝子的關係(約15:1)藉?讀經、祈禱和行道,被主的話常充滿在心中,這樣才能培養出「常在主愛中」的生命。這是要付代價及受考驗的。不過,成果必定是美好的,因可與人建立一個和諧的關係。求主幫助讓我們生活有見證,建立一個愛的群體。


2007年11月18日 
凡事謝恩 (余恩明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廿五主日 收割節感恩主日 
第46期 

收割節對於城市人來說,實在不容易理解與投入,皆因我們絕少有耕種的經驗。每日辛勤工作,似乎與陽光雨水並無直接關係。但當我們再一次讀申命記二十六章的時候,卻有另一番體會。收割節對於以色列人來說有其重要歷史意義,原來耶和華上帝吩咐以色列人,當他們進入應許之地後,落地生根,耕作收成時,必須把初熟的土產,獻在耶和華的壇前,以紀念上帝如何帶領他們離開寄居、為奴之埃及,來到流奶與蜜應許之迦南地,又為著上帝的供應和保守,向衪表示謝恩。

另一方面,感恩節是美國人紀念移民先祖的節日,源於十六世紀末英國清教徒的一場改革運動,宣佈脫離國教,另立教會。及後他們受到迫害,被逼逃離英國,遠走荷蘭,最後登陸美洲新大陸。他們在嚴冬時分踏上陌生地,幸而得到當地印第安人的幫助,學會狩獵、捕魚和種植的技能,終於在翌年歡慶豐收。這群新移民為了感謝上帝及答謝印地安人朋友,故擺設盛宴,一同慶祝。在往後的日子,無論是豐收或是饑荒,他們仍年年向上帝獻上感恩。

收割節對於以色列人,及感恩節對於美國人來說,均有其獨特的歷史意義。我們雖然身處不同文化,無需承載其中的歷史意義,但卻可以藉著這些節日,思想當中美好的精神和價值。時至今日,教會把收割、感恩節聯合一起,可謂意義深遠。藉著這日子,不單提醒我們豈不曾也像以色列人被上帝拯救,不再作罪的奴僕,因此要記念衪在我們生命歷史中的拯救,更要時常以感恩的心來面對自己的處境。順境時固然要為自己擁有和領受的,感謝上帝的賜予;逆境時更要感謝上帝的不離不棄,憑著信心、靠主所賜的力量去跨越。

歷史上,無論是以色列人或清教徒,他們均經歷過一段艱苦的歲月,最後方能明白並享受上帝的恩典。使徒保羅是個非常懂得感謝上帝的人,不論身處豐富、卑賤、飽足、饑餓、有餘、缺乏的境況,他都能甘之如飴,心存感恩。今天,讓我們學效保羅,「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上帝。」(腓4:6)感恩不在乎外在環境,而是一種心靈內在的態度,我們又可有「凡事」都懂得感恩呢?!


2007年11月11日 
主是永活的上帝 (簡祺標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廿四主日 
第45期 

公元前538年巴比倫皇尼布甲尼撒率軍毀滅耶路撒冷,南國猶大宣告亡國,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哈該正處於猶太人經過了生活在巴比倫七十年後,由所羅巴伯帶領第一批回歸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回歸的以色列人都帶著期盼要再次看見昔日聖殿的光彩,大衛王和所羅門王時期的輝煌。相反的,以色列人經歷了灰心和失望,他們將對聖殿的關心轉變為對自己所住的房屋關心。哈該從上帝獲得召命要向以色列人發出警告,提醒他們不要看自己的房屋、工作和財物比上帝更重要。

耶和華上帝藉先知哈該提醒當對現狀失望的以色列民族要剛強。第一,提醒作為領袖的所羅巴伯,不要為現實處境與理想出現強烈差距而灰心喪志。反倒,他要學習堅守到底,竭盡所能,因為他是以色列人的領袖,是以色列人學習的榜樣。所以,耶和華對他說,你當剛強。第二,提醒作為信仰上屬靈領袖的約書亞,亦不要單單看見周遭環境的不利,表面眼見的困難,而失去對主的信心和依靠。反倒,他要轉向仰望耶和華上帝,祈求祂的大能大力,參與其中,增強每個人的信心和希望。所以,耶和華對他說:「你也當剛強。」第三,提醒當時每一位以色列人,不要氣餒,不要退縮。反倒,他們繼續要積極參與,互相配搭,分工合作,上下同心,奮勇向前。所以,耶和華對他們說:「你們都當剛強作工。」

我們面對?逆境、困境時,仍能夠有剛強的表現,我們並不是有過人之處,亦不是有任何超自然能力,乃是因為上帝應許祂與我們同在。正如耶利米書三十章10-11節:「……不要懼怕……不要驚惶……因我與你同在……。」以賽亞書四十三章5節:「不要害怕,因我與你同在。」另四十一章10節「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

我們所相信的主乃是永活的上帝,祂會不斷沛降恩典,賜下能力,使我們因依靠主而有活潑的生命,有充足的勇氣去跨越人生各種的攔阻與障礙。

祝以馬內利,上帝與你們同在。


2007年11月4日 
生命凱歌 (劉麗詩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二十三主日 
第40期 

當公理顯然顛倒的時候,基督徒仍然相信唯義人能得生命﹙哈2:4﹚!

請看,上帝的愛子已成肉身,親嘗人生的一切。苦、罪若是解不開的千古懸謎,那麼,無邊苦海的盡頭必然聳立著耶穌基督的十架。基督信仰令人們驚訝的地方,乃是上帝的兒子竟然擁抱苦難,甘願以自己的身軀來為罪人承擔一切。所以,暴力、戰爭、殺戮、欺壓、虐待、飢餓、貧困、疾病等等,一切的患難都不能使我們羞愧和絕望,反要鍛鍊出忍耐和成熟的品格來,因為聖靈不斷地將主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羅5:3-5﹚。

雖然,苦難衝擊在基督裡的人;存活的掙扎仍舊折騰著無數的生命,只是,生命的尊嚴和價值仍在於耶穌基督 ─ 我們生命的大主宰。我們不要「阿Q地」給苦難穿上美麗的外衣,它絕對不是上帝的心意或手段!它將要過去,在新天新地裡,是不再有死亡、悲哀、哭號和疼痛的﹙啟21:4﹚。釘身十字架的耶穌已堅定地斥責苦難和罪惡:「別狂傲!」我們是相信耶穌死而復活的人,都要昂首地高唱著生命的凱歌:

『誰主宰生命?誰能在怒吼的大海中前行?  當我淌淚哀愁,絕望之處聽見主你對我說話:  「邁步前行,踏上!我已將我身軀奉獻,   成為橫渡海峽的橋樑,要領你越過洶湧浪濤。」  苦罪懸迷,試問眾生怎可衝破?  當主你釘上十架,灑血在城外,奏響了凱歌。  高呼「成了!」,主你一次的生命祭,  建立了永恆的救贖恩約,作萬世萬民的救主;  建立了永恆的救贖恩約,作萬世萬民的拯救。』 ─ 節錄自〈生命凱歌〉


2007年11月4日 
生命凱歌 (劉麗詩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廿三主日 
第44期 

當公理顯然顛倒的時候,基督徒仍然相信唯義人能得生命﹙哈2:4﹚!

請看,上帝的愛子已成肉身,親嘗人生的一切。苦、罪若是解不開的千古懸謎,那麼,無邊苦海的盡頭必然聳立著耶穌基督的十架。基督信仰令人們驚訝的地方,乃是上帝的兒子竟然擁抱苦難,甘願以自己的身軀來為罪人承擔一切。所以,暴力、戰爭、殺戮、欺壓、虐待、飢餓、貧困、疾病等等,一切的患難都不能使我們羞愧和絕望,反要鍛鍊出忍耐和成熟的品格來,因為聖靈不斷地將主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羅5:3-5﹚。

雖然,苦難衝擊在基督裡的人;存活的掙扎仍舊折騰著無數的生命,只是,生命的尊嚴和價值仍在於耶穌基督 ─ 我們生命的大主宰。我們不要「阿Q地」給苦難穿上美麗的外衣,它絕對不是上帝的心意或手段!它將要過去,在新天新地裡,是不再有死亡、悲哀、哭號和疼痛的﹙啟21:4﹚。釘身十字架的耶穌已堅定地斥責苦難和罪惡:「別狂傲!」我們是相信耶穌死而復活的人,都要昂首地高唱著生命的凱歌:

『誰主宰生命?誰能在怒吼的大海中前行?  當我淌淚哀愁,絕望之處聽見主你對我說話:  「邁步前行,踏上!我已將我身軀奉獻,   成為橫渡海峽的橋樑,要領你越過洶湧浪濤。」  苦罪懸迷,試問眾生怎可衝破?  當主你釘上十架,灑血在城外,奏響了凱歌。  高呼「成了!」,主你一次的生命祭,  建立了永恆的救贖恩約,作萬世萬民的救主;  建立了永恆的救贖恩約,作萬世萬民的拯救。』 ─ 節錄自〈生命凱歌〉


2007年10月28日 
我要用靈和悟性歌唱 (陳德昌牧師) 
聖樂主日 
第43期 

『我要用靈禱告,也要用悟性禱告;我要用靈歌唱,也要用悟性歌唱』(林前14:15)

此段經文的背景,是使徒保羅論到方言及理性的語言在崇拜聚會中的作用。他沒有禁止使用「方言」,但卻認為「方言」是向上帝講話的屬靈經驗,並不是對人講話的途徑。別人(甚至是說方言者)並不明白所表達的。故此,一個人的方言是造就自己的靈性,不能造就在教會一起聚集崇拜的信徒。從實際情況考慮之下,他提出了合宜的崇拜,應以「造就性」為主要目的,在內容上則要有靈性和悟性的結合;不單是為自己,也是要讓人能領會明白的。所以,好的詩歌獻祭,應是結合內在屬靈的深度和人的理性經驗,並有交流及造就性的動力。這亦是我所體會的真、善與美的歌頌。

「真」是指參與崇拜歌頌者的真誠態度:這是「心靈與誠實」的敬拜。歌者(包括了敬拜隊、詩班及會眾)要以最大的真誠和敬意,投入地以真純敬虔的心來歌頌上帝;盡心竭力地以「悟性」去體會、演繹、及「唱出」或「奏出」詩歌的音調、內容、意境及屬靈的力度。這是一種奇妙的聖徒相交經驗:三一上帝、詩歌編撰者、獻奏者、詩班和領唱者,連同崇拜的會眾們,都在歌頌時奧秘地相遇並連繫起來,但卻可以有獨特的體驗和領受。正因如此,生命就顯得不一樣了。

「善」是指詩歌內容是否在陳述聖經真理?它們的編寫是否引領人更深入、更真誠地敬拜上帝?它們是否造就人?是否與會眾的信仰旅程起著共鳴、安慰、教導、勸勉、啟迪的功效?近日華人信徒喜歡在崇拜聚會選用個人的創作,當然其中不乏優美雋永之作,對信徒投入崇拜很有幫助。但不少卻仍只是即興的、純個人體會和感受的表白,在信息內容、神學角度來說,不少有偏執之處而亟需改進,在崇拜時這些未必有造就性。

「美」是指詩歌在音樂演繹時產生的一種圓滿境界。所謂「繞樑三日」,並非音樂的聲音真的延續三天,乃是指當下音樂的「美」,在參與者心靈中所產生的震撼和回味,可以持續地縈迴在心頭和心靈之中。「美」的詩歌雖可以有不同的音樂品味和風格,但總有公認的判別原理和準則。加上運用我們的音樂恩賜來演繹頌唱,才是真正的美。

但願我們能用更多優美的詩歌:不單內容有豐富和恰當的信息,其文辭優雅易明、又與旋律曲調相配合。又讓我們能以各樣的樂器,以既真且誠,既善又美的聲音來歌頌那配得一切榮耀的上帝。


2007年10月21日 
健康是生命的最大盼望嗎? (盧龍光牧師) 
健康主日 
第42期 

「健康最重要!」在「沙士」一役之後,這口號代表了香港人最普遍的希望;因此,健康食物、健康舞等大行其道,各式各樣之體檢套餐,亦大受歡迎。其實,追求健康是世界上所有富裕社會的普遍現象。

為何健康那麼受到重視呢?究其原因,包括了以下三點──

(一) 沒有健康,甚麼事也不能做,需要倚賴人的照顧;病情嚴重的,更使人自覺成為廢人,
   沒有生存的價值。

(二) 疾病是痛苦的一個最重要的根源,而痛苦更使人失去人生樂趣,
   甚至使人覺得沒有生存的意義。

(三)死亡往往是疾病的結局,疾病往往是死亡的前奏;死亡是生命的否定,因此,疾病使人驚恐,
   使人自覺接近死亡,令人不寒而慄。

在現代的富裕社會,醫學不斷進步、人類壽命不斷延長的情況下,保持健康,成為快樂的泉源,事業成功的保證,生命的最大渴求。

然而,人無論如何追求健康、期望避免痛苦,最後仍然無法逃避痛苦、疾病和死亡。若然如此,人豈不是註定了只有灰心失望,等候死亡的來臨?的確如是,若果我們不相信創造的上帝,拒絕他對生命的應許,每個人最後都必須無奈地接受年老、疾病和死亡!

其實,在福音書的記載中,耶穌雖然醫治了很多的病人,但耶穌並沒有醫治所有在他附近的病人,他甚至沒有在任何地方留下來醫治所有的病人。究竟耶穌為何如此呢?因為他進入世界的主要目標,並非要醫治人肉身的疾病;他的醫治,只是顯示他對人在疾病、痛苦和死亡處境中的憐憫,他最重要的目標,是使人不受這些困境的轄制,進而追求永恆的生命,也就是能夠積極面對而不懼怕疾病、痛苦和死亡的生命!健康,其實不是生命追求的目標,更非生命的最大希望;即使患病的人,仍可以活出永恆價值的生命!

因此,我們不要本末倒置了!在此世上,肉身的健康並非我們終極的關注;我們當然不會主動破壞健康,也不應消極求死;但我們不會為了保持健康而推卸上帝交托的使命;我們要愛惜身體,卻不會惜身而不願意承擔責任;我們需要休息,需要有適當的運動,食物要小心,但這些都不是我們最重要的關注,而是為了活得更有意義和價值的較佳條件!我們不會懼怕死亡,更不會因怕死而違背上帝的異象!無論是保羅和馬禮遜,他們都願意每日冒死,為了見證福音的大能!

因為耶穌已經復活,勝過死亡,使我們不再為自己活,而是為了別人;不是為了生存而生存,更是為主而活。

當我們從信靠基督而得了這個不怕死的生命,便能更積極地將生命獻上,甚至可能對健康有損,也願意去活出上帝眼中更有價值和意義的生命。

因此,健康和長壽本身都不是我們人生中追求的最大目的,而是保持健康為了更高的目標,就是使別人和自己能領受更豐盛的生命。


2007年10月14日 
為主而活 (沈冠堯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二十主日 
第41期 

今年是查理士.衛斯理誕生三百週年紀念之期,全球循道衛理宗教會都有紀念活動,其中共有的一項,就是聖詩的音樂會了。查理士一生著作六千多首聖詩,對佈道、靈性栽培、敬虔生活運動,都有極大影響。直到如今,教會仍採用其若干詩歌,作為陶冶信徒為主而活生命的利器。其一生可說是為主而活的人。

在現代人生活的現象中,可說是多聽少唱的時代。科技的極度發達,影音器材日新月異,人可不斷收聽悅耳的歌聲,興奮的曲調,得到陶醉,卻鮮能由本身發出聲韻,表述一己情愫。教會乃少數保留讓人歌唱的地方,會眾、詩班的歌頌,乃將內心讚美用聲發出的途徑。但真正為主而活的信徒,不但在教堂內發聲歌頌上帝,更要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表露分別為聖的生命素質,影響及於他人,這是每一信徒的本分。要有如此表現,有當俱備的條件,不可或缺。

以積極心態,面對現今處境,乃為主而活者應持有的條件。蓋世途多艱,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遭苦楚重壓,經歷災害,上帝旨意原非要苦待其民,卻滿有恩慈,樂意與信徒同在,作出眷顧。在危難生存受威脅時,有適切的作為,保有生存機會。凡經歷試煉、能以積極心志堅毅面對者,就在上主眷顧中,順應環境,忍耐等候,以正常生活作仰望。信心是幫助人捱得過來的支持力,直到時機滿足,末後的指望帶來了平安與喜樂。

以感恩的心,每天活在與主相交之中,乃為主而活所不可或缺的。人生在世,先須有長久照顧,才學會料理自身的基本需要。父母的提攜、師長的教導,友朋的互勵,人總欠下一份難償的恩惠,無以回報,甚至連回報的念頭都欠奉。何況對上帝──生命之主缺乏感恩呢!但信徒既領受主的救恩,生命有所改變,故我已死,活乃是為主,以感恩之心,每天與主相交,行事為人要與主的良善仁慈相稱,這樣才是為主而活的人。

以捨己精神,求無愧於心,亦乃各信徒為主而活所必備條件。其實只須有足夠信心,藉平凡方式,以基督的話語與行為作根基,活出信仰,與人分享福音。並存捨已精神,甘心樂意,為上帝旨意受苦。對人凡事忍耐,但求使人得救恩,竭力在上帝面前得蒙喜悅。如此,當能俯仰無愧於天地了。

但願眾同道,都能盡本分,作真正為主而活的人。


2007年10月14日 
為主而活 (沈冠堯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二十主日 
第41期 

今年是查理士.衛斯理誕生三百週年紀念之期,全球循道衛理宗教會都有紀念活動,其中共有的一項,就是聖詩的音樂會了。查理士一生著作六千多首聖詩,對佈道、靈性栽培、敬虔生活運動,都有極大影響。直到如今,教會仍採用其若干詩歌,作為陶冶信徒為主而活生命的利器。其一生可說是為主而活的人。

在現代人生活的現象中,可說是多聽少唱的時代。科技的極度發達,影音器材日新月異,人可不斷收聽悅耳的歌聲,興奮的曲調,得到陶醉,卻鮮能由本身發出聲韻,表述一己情愫。教會乃少數保留讓人歌唱的地方,會眾、詩班的歌頌,乃將內心讚美用聲發出的途徑。但真正為主而活的信徒,不但在教堂內發聲歌頌上帝,更要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表露分別為聖的生命素質,影響及於他人,這是每一信徒的本分。要有如此表現,有當俱備的條件,不可或缺。

以積極心態,面對現今處境,乃為主而活者應持有的條件。蓋世途多艱,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遭苦楚重壓,經歷災害,上帝旨意原非要苦待其民,卻滿有恩慈,樂意與信徒同在,作出眷顧。在危難生存受威脅時,有適切的作為,保有生存機會。凡經歷試煉、能以積極心志堅毅面對者,就在上主眷顧中,順應環境,忍耐等候,以正常生活作仰望。信心是幫助人捱得過來的支持力,直到時機滿足,末後的指望帶來了平安與喜樂。

以感恩的心,每天活在與主相交之中,乃為主而活所不可或缺的。人生在世,先須有長久照顧,才學會料理自身的基本需要。父母的提攜、師長的教導,友朋的互勵,人總欠下一份難償的恩惠,無以回報,甚至連回報的念頭都欠奉。何況對上帝──生命之主缺乏感恩呢!但信徒既領受主的救恩,生命有所改變,故我已死,活乃是為主,以感恩之心,每天與主相交,行事為人要與主的良善仁慈相稱,這樣才是為主而活的人。

以捨己精神,求無愧於心,亦乃各信徒為主而活所必備條件。其實只須有足夠信心,藉平凡方式,以基督的話語與行為作根基,活出信仰,與人分享福音。並存捨已精神,甘心樂意,為上帝旨意受苦。對人凡事忍耐,但求使人得救恩,竭力在上帝面前得蒙喜悅。如此,當能俯仰無愧於天地了。

但願眾同道,都能盡本分,作真正為主而活的人。


2007年09月30日 
超脫世俗 (黃德馨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十八主日 
第39期 

我們生活在一個自由的社會。我們不只求兩餐一宿,養活家人為成就,更為理想而選擇生活,希望能學以致用,達成心願。

表面看來,我們是多麼的自由啊!可以渴望更大回報,並追求感官享受、學位、財富、成就和健美。這種不斷投資至更大回報觀念,正推動著我們,甚至蒙蔽著我們,要為它犧牲他人和宇宙的安寧、空間、滿足、關愛。我們毫無悔意地認為自創奇蹟,勝過道德責任,勝過上帝的榮耀。近年來除了美國、日本、中國、俄羅斯等以外,印度也加入升空競賽。人願意用龐大投資進入太空旅遊,國家與國家實行星際追逐。那是為地球人尋求長遠的福祉,還是為經濟優勢放棄民生的福祉呢?雖然這是可悲的事實,卻不令人驚奇。我們都認同世俗殘酷的競賽!

毫無疑問我們不容易「超脫世俗」競賽。聖經記載主耶穌僅有一次,就是財主與拉撒路的故事中,以人死後光景來作教訓。主顯露了世俗競賽、今生勝利和失敗的虛假,而生命最終的價值,是在上帝的真理和道德。生命失去真理的心,就是失去「超脫世俗」的可能。「若不聽從摩西和先知的話,就是有一個從死裡復活的,他們也是不聽勸。」(路16:15)。這是一個事實,生命若不為真理和道德所感動,他也不會為奇蹟所影響。聖經勸告我們,那些不計代價、犧牲道德來追求目標的行為,只會自尋絕路,受世俗綑綁的結局:「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前6:10)又再提醒我們「你這屬神的人要逃避這些事,追求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溫柔。」(提前6:11)

因此,我們瞭解耶利米時代,即使城被敵人侵佔,何以上帝情願虧蝕,也買回土地。「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將來在這地必有人再買房屋、田地和葡萄園。」(耶32:15)。上帝所要的回報,是重拾祂子民的信心和盼望,給人帶來屬天的安慰和將來。這樣的投資正是「超脫世俗」的行為。作者布魯克斯Philips Brooks曾說:Life with Christ is an endless hope; without Him is a hopeless end。我們的世界需要基督。


2007年09月23日 
心中有愛,笑口常開 (李炳光牧師) 
學校教育主日 
第38期 

香港教育學院鄭燕祥教授曾撰文,引述多項調查報告,指香港教師精神狀況陷入危機,當中19.7%有抑鬱症;13.8%有經常焦慮症;另有4-5%有自殺傾向。以上統計是否危言聳聽,不得而知,有專家曾呼籲傳媒不要過分渲染負面新聞,以免引人仿效和導致社會的不安。不過,港人生活壓力大,失去安全感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教師們在教改的挑戰下,過去一段相當長時間,不斷應付朝令夕改的各種新措施,接二連三的改革和提高水平的要求,實感應接不暇,身心疲憊,精神和情緒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筆者曾在不同場合表示:「校本」固然重要,但「人本」也不應忽略,任何改革若缺乏「人和」將是管治的極大危機。無論教育理想如何高超,若輕視「人性」則變成眼高成低,高不可攀,可望不可即的懸想。最近與有關當局的負責人士分享時,對方亦承認以往改革過急所做成的各種不良後果。盼望前車可鑑,在釐定新的政策時,不可忽略「人」的需要。

人的需要是甚麼?一本關於輔導的書曾指出人的七種基本需要:(1)需要被視為一個「人」,不是物;(2)需要表達自我的感受;(3)需要被接納,看為有價值;(4)需要同情,了解和回應;(5)不需要審判和定罪;(6)需要有自決的機會,需要幫助,不是命令;(7)需要保密,私隱被尊重。若綜合以上幾點,個人認為人的基本需要就是「愛」。「愛」與「被愛」。

有一位教育工作者因某件事情遭受輿論猛烈的抨擊,在挫折和無比壓力下,在街上遇上一個朋友,被問及其感受時,他說:「不要緊!我在家裡很快樂!」不錯,承受和勝過壓力的秘訣:就是「知道被愛」和「盡力去愛」。

聖經說得好:「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約壹4:18)彼得也曾說:「愛能遮掩許多的罪。」(彼前4:8)曾經歷不少痛苦和壓力的保羅亦強調:「上帝賜給我們不是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提後1:7)並且「知道所信的是誰,也深信祂能保全我所交付祂的,直到那日」(提後1:12)所以「我靠著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4:13)

明天(九月廿四日)本會將舉行學校教師退修日,本會全體教師將聆聽專家講述:「健康身心靈」。但願教師們和主內同道們都知道被愛,尤其神無比的愛,和努力去愛,將壓力化為能力。壓力雖大,能力則更強。享受健康的身心靈(全人的健康)。所謂:心中有愛,笑口常開。


2007年09月16日 
蒙主憐憫 (鄧其偉宣教師(香港堂)) 
聖靈降臨後第十六主日 
第37期 

「我靈歌唱,讚美救主我神,祢真偉大,何等偉大!」

「就是此恩教我敬畏,也使我得安慰;初信之時即蒙恩惠,真是何等寶貴。」

信主年日越久,我們很容易朗朗上口唱頌經典聖詩,我們真的仔嚼細味當中歌詞嗎?初信的時候,那種敬畏上帝憐憫我這個罪人的感恩心情,到今日是否仍存在心裏,而且不時提醒自己:我是蒙恩的罪人,終此生都與恩主同行,全心靠賴主的憐憫去生活。

世人都需要主的憐憫,悔改蒙主憐憫的人常懷感恩之情回應主,這股愛的交流和融匯具體地呈現在崇拜過程中;崇拜是心存感激和渴慕的蒙恩者向上帝呈獻「得蒙救贖的感謝」。

我們藉崇拜分享基督的救贖,與上帝重建關係;以心靈誠實敬拜主,靠主脫離罪惡的綑綁。上帝的憐憫令我們敢於親近祂,接受崇拜的宣召或進堂邀請,主內肢體一起尊崇上帝,歌頌讚美上帝的屬性與作為。在朝見永活上帝的崇拜歷程時,人會感受到自己的不潔;立時禱告認罪求祂赦宥,以祈禱的話語崇敬上帝,肯定上帝憐憫的恩典,經歷赦罪的平安。我們既是蒙恩者亦是君尊的祭司,在上帝面前認罪自潔後,就可坦然無懼地直接到上帝面前領受真道。此外我們更擔當祭司事奉,彼此代求和支持;然後,崇拜的奉獻以金錢和行動來回應上帝赦罪的救贖和生活上的恩典,象徵同心獻呈生命和財富,向上帝立志,被聖靈引導差派。

崇拜禮序引領我們敬畏聖潔上帝,親近上帝,全人向祂降服,喚醒我靈,順服祂的旨意。「但願尊貴、榮耀歸與那不能朽壞、不能看見、永世的君王、獨一的上帝,直到永永遠遠。阿們!」(提前1:17)

天父滿有憐憫的拯救配得蒙恩的兒女們在崇拜裏敬拜祂,榮耀祂。我們在崇拜中更新與上帝的蒙恩關係,塑造以恩主為中心的聖潔生命。


2007年09月9日 
聽憑主旨 (賴美蘭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十五主日 
第36期 

一件精美的陶瓷,必定有一位精心的匠人設計和製造,並且對他所做的作品,有其心意和目的。上帝要耶利米前往窰匠家裏,察看匠製造器皿的過程,窰匠正使用轉輪作器皿,他用泥作器皿作壞了,他又用泥另作別的器皿,窰匠看怎樣好,就怎樣作。上帝用這比方預表祂自己就是這窰匠,若任何將一邦或一國,甚至祂的子民若不聽從的話,他有主權將她拔出、拆毀、毀壞,但最終上帝的目的是要建立更美好的。

窰匠、輪子、土泥三者間的關係,坎伯摩根在這段經文的解釋,窰匠是上帝自己,輪子比作環境,土泥就是人。環境是我們週間上,下班、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世界帶來的壓力和緊張,成為那不斷轉動的輪子。上帝就使用環境的推動力來塑造我們,可由灰色土泥變成又美又光采的器皿,超越土泥本身的價值。

上帝用祂的權能選擇了我們,也讓我們與他人有不同的地方,人是照著上帝的形象造的,人可以聽從上帝的話與上帝合作,按著祂的心意而行。人有自由意志,是在上帝創造時,給人有選擇的能力,故此人與上帝的心意因可自由選擇而不能配合,除非人願意把自己完全降服在上帝的旨意裏,不再有自己的願望,或者那願望是在上帝的旨意裏;不再靠自己的選擇,而是回應上帝的選擇。甘心聽憑上帝的旨意,順服在手中,讓祂把計劃實行在我們身上,塑造祂心中的器皿,成就上帝在自己身上的目的和計劃。我們可以成為一件貴重的器皿,有三個要素:第一,相信我們的塑造者就是在天上的父神,是一位精心,細心的匠人:第二,在祂的旨意裏對我們每一個人有其目的和計劃;第三,我們願意配合順服祂的旨意作上帝所要的器皿。

耶利米成為一位領人敬佩的先知,他選擇上帝的旨意,向當時代不肯聽從上帝話語的皇帝、宗教領袖、百姓宣告上帝的話,因而遭受逼害,他一生受苦仍甘心順服主的旨意,是他相信上帝呼召他時重要的話:「我認識你,我造你,我分別你為聖,我派你,因我與你同在」(耶1:5-8)。讓我們的生命也可以讓大能的上帝所塑造,受得到環境的推動,別人看見我們時是一件精美的陶瓷,榮耀這位大能的匠人。


2007年09月2日 
愛主愛人 (梁林開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十四主日 
第35期 

聖經教導我們在敬拜上帝的時候:「當以聖潔的妝飾,敬拜耶和華。」(詩96:9) 也要我們「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敬拜祂。」(約4:24) 在詩篇更要我們用詩歌及各種的樂器來讚美祂、稱頌祂。

借用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三章所說:「若在崇拜中沒有『愛』,那麼,我們的詩歌、讚美和稱頌,只不過都是『嗚的鑼、響的鈸』一般。」因此,沒有愛,崇拜的禮儀和程序,只是空洞的形式,例行的公事。總議會在編寫主日讀經表時對本主日的提示,這樣說:「愛是崇拜者最基本的素質。」

因為,我們來崇拜,不單是上帝的命令,而「命令的總歸就是愛」(提前1:5) 就算我們是被主的愛所吸引,所激勵,來到祂面前敬拜祂,也是我們對祂的愛,作出了回應,以愛來回報。

上帝要我們「盡心、盡性、盡力地愛祂。」(申6:4),什麼是「盡」?什麼是「愛」?有人描寫「盡」是到了感到「痛」的時候;「愛」是犧牲。譬如說,在崇拜中有「奉獻」的項目,耶穌稱讚窮寡婦所獻上的二個小錢說:「這窮寡婦,所投的比眾人還多,因為眾人都是自己有餘(不會感到痛)拿出來投在捐項裡,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路21:2-4)這是「盡」,這是「愛」。

但是真正的崇拜,不只是在殿中的敬拜,讚美和奉獻。舊約的先知們,責備以色列人說,「上帝厭惡你們的節期,也不喜悅你們的嚴肅會。」(摩5:21)上帝所責備的,不是他們在崇拜上有什麼疏忽或有什麼不足;而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忽略了在他們中間的貧窮人,甚至用詭詐的手段欺壓他們。

聖經告訴我們,一個愛上帝的人,必定是一個愛人的人。因為「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上帝。」(約壹4:20)

真正的崇拜是一種生活,耶穌所說的兩大誡命,「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太22:37-40)

真正的崇拜,就是愛主、愛人。


2007年08月26日 
我也被差派 (陳建基會吏) 
差傳主日 
第34期 

過往接觸「差傳」,會將之視為一項事工,而忽略了它更是一種信仰關係,是信仰生命的核心。今年六月,有機會參加本宗華人教會聯會第五屆宣教大會,從大會的講題及一群宣教士的分享當中,令我再三的反省。

誰作差派工作?又是誰被差派呢?從人的角度看,宣教士是被教會差派的。他們是教會中的極少數,他們的工場,又往往是本土以外的地方,於是,大部份弟兄姊妹,都只能在後方支援,透過栽培、代禱、金錢奉獻等行動來支持。久而久之,我們只會覺得自己有份「差派」別人,而忽略了我們也有「被差」派的身份。

其實,上帝才是差派人的主。在耶利米書一章4-10節中,我們清楚看到這種關係。祂認識、揀選並把當說的話傳授給被差派的人,又應許與被差者同在。而我們知道自己的不足,但因著主的信實及應許,便憑信心來回應。耶和華對缺乏信心的耶利米說:「你不要說我是年幼的,因為我差遣你到誰那裏去,你都要去;我吩咐你說甚麼話,你都要說。你不要懼怕他們,因為我與你同在,要拯救你。」(耶利米書一章7-8節)

主耶穌在福音書讓我們知道,祂要差派的是所有跟隨祂的人,而不是部份人,更不是少部份人作「宣教士」。主耶穌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廿八章18-20節)

使萬民作主的門徒,被差者不一定要到海外的地方。在上述第五屆宣教大會上,便帶出許多本土的差傳異象與討論,例如一些暫居者、外傭、留學生、外地生意伙伴、旅客、本地少數族裔等等。這些人都可以是我們被差派出去、分享信仰的對象。

願我們不單繼續憑信心,奉主的名去栽培、差派及支持宣教士。更願我們明白,我們每一個都是被差者,並甘心樂意擺上自己,時刻準備與人分享信仰,使人作主門徒。願差派人的主常與我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阿們。


2007年08月19日 
施行公義的主 (文麗芳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十二主日 
第33期 

常聽到信徒對別人說「耶穌愛你!」這句話是真確的,亦是人人愛聽的,因為,被愛的感覺很好。然而,在我們接受一位慈愛上帝的時候,我們是否可以接受祂同時亦是一位施行公義的上帝呢?當我們記得上帝曾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相信上帝會為我們主持公道、懲罰惡人的同時,我們是否懂得帶著敬畏上帝的心,時常省察自己的思想行為,怕得罪上帝;還是我們仍然隨己意而行,沾手於不公義的事、倒塞憐憫人的心、驕恣地生活,把上帝看為有求必應的神祇來對待。傳道書這樣說:「總意就是敬畏上帝,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因為人所作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上帝都必審問。」(傳12:13-14)我們享受上帝的愛的同時,我們是否存敬畏的心來生活呢?

舊約聖經描繪的上帝如烈火一樣,而耶穌在路加福音12章49-56節的信息也是一樣,祂說:「我來要把火丟在地上!」耶穌基督的來臨,除了施行拯救外,也是對拒絕拯救的人發出最後警告。施洗約翰描述耶穌「手裏拿著簸箕,要揚淨穀物,把麥子收進倉庫;至於糠,他要用永不熄滅的火燒掉。」(路3:17)在耶穌死而復活,勝過死亡權勢之後,祂將要點燃上帝的烈火,審判世人!

因此,耶穌清楚自己的使命,但面對一班無論祂說甚麼、做甚麼都不明白,也不相信,甚至拒絕的宗教領袖及群眾,祂既預知他們將來的後果,就「是何等地迫切」!祂願意天國的來臨,卻又為人得不著救恩而憂心。因此,耶穌要聰明的以色列不單只把聰明放在分辨天地的氣色,更應該懂得分辨時代的氣色,作出聰明的回應。聰明的香港信徒又如何呢?

要知的事,上帝已經告訴了我們。上帝的神蹟,在我們的生活上時有看到,但我們有沒有認真的回應上帝,還是在掩耳盜鈴,以為上帝不理會不察覺,以為上帝仍給我們悠長的寬限期,不常存敬畏上帝的心來生活呢?

施洗約翰這樣說:「現在斧子已經放在樹根上,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裏。」(路3:9)你的回應是如何呢?


2007年08月12日 
信實拯救的主 (文國偉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十一主日 
第32期 

主禱文教我們「不要遇見試探」和求天父「拯救我們脫離凶惡」,意味著日常生活是一場爭戰。偶一不慎,我們會趺倒,甚至犯罪,為惡者所勝。作為上帝的兒女,我們若肯痛悔,回頭是岸,上帝是信實的,不論我們如何罪大惡極,祂必拯救,正如先知以賽亞所說:「你們的罪雖像硃紅,必變成雪白,雖紅如丹顏,必白如羊毛。」

試探和犯罪許多時是自作孽的,人愛偏行己路,為滿足私慾和貪婪,作奸犯科。甚至泥足深陷時,埋怨上帝,以色列民走曠野之路時曾三番四次墮入魔鬼的網羅,結果上帝仍肯饒恕他們,至終帶領他們進入應許之地。曠野之路是個考驗和學習的場所。我們同樣深信上帝是信實的,認罪和順服時,祂必拯救。

人性是矛盾的,內心經常出現善惡的掙扎,保羅深深體驗這點,並承認自己是個罪魁。人性是善或惡根本沒有一個絕對的解答。人可以創造美麗的花圃,但同時亦會建立恐佈的集中營。日常生活必然遇見試探,同時亦可能行差踏錯。面對試探,我們可以當機立斷,學效主耶穌說:「撒但,退去罷,不要試探主你的上帝。」

天父是會赦免罪人的,但同時亦要求我們用行動表明我們誠心悔改,當以憂傷的靈、痛悔的心、謙卑、公義和感謝為祭,獻上自己。


2007年08月5日 
天上永恆的主 (張國良會吏(信望堂)) 
聖靈降臨後第十主日 
第31期 

基督徒存活在永恆與當下之間。我們因著基督的救贖稱義,分享了永恆天國的福份,一腳已站於天國的境地;但同時間我們亦全然存活在現實的世界生活裡,讀書、工作、尋找伴侶、委身婚姻、享受假期、勞累工作等,這都是現實世界的人生實況,我們另一隻腳沒有離開這現況。若永恆天國和人生實況各向兩極走,基督徒就在天國和現況中拉扯存活,叫苦連天。因此解決這問題的方法,就是基督徒的人生任務是致力要融合永恆與當下。

我們若真與基督一同復活,就當求上面的事(西3:1)。這是基督徒的立志:當以基督為生命的中心,為主為首。每一個基督徒都真實的面對自己,一個為要追求上面的事的人,現在雖然確實在世界中打滾,決志後可能工作依舊,生活平淡,但我們生命本身因著復活的確據已經改變了,我們人生的志向,因與基督一同復活,人生追求的應是天國的事,人生任務就是實踐天國的事。

二十世紀美國新正統主義神學家李察.尼布爾(Niebuhr, H. Richard)一生努力要整理一個較完整的基督徒世界觀,他了解基督徒的人生可以認識天上永恆的主,從永恆的主得來生命的啟示,並致力實踐出來。所以基督徒的人生責任乃是按著耶穌基督的樣式,來看待生命,並且將啟示得來的信徒責任,就是那永恆的主所啟示的,改造這個現實世界。

我們是否已經開始這個改造世界的工程?我們人生是為那一邊的工作,是天國的嗎?是現實生活的嗎?我們有否因著復活的基督,使現實生活每天所勞碌的,有所更新改變,成為天國的使命嗎?我們的工作、家庭、感情和一切在世事務,是否都成為天國的事工?


2007年07月29日 
豐盛憐憫的主 (梁慈光會吏) 
聖靈降臨後第九主日 
第30期 

當我們踏進聖殿敬拜上帝,經歷主的神聖臨在,頌唱聖詩,一起禱告,實在好得無比,然而這情景好像與世界的現實不協調。上週巴西機場空難,電視屏幕將悲痛欲絕的家人親友面容帶進我們目光中;中國各省水災,其天文數字的受災人數使血濃於水的我們感到震撼;更有在阿富汗被擄作政治交易的南韓人開始被處決。「為何眾多的禱告,主好像沒有聽到!」崇拜的主角既是豐盛憐憫的主,我們卻生活在充滿苦難與仇恨的世界中,這一切怎樣協調呢?

耶穌的時代也有相若矛盾,按馬太福音14:1-14,希律妻子希羅底借機殺害不畏權的施洗約翰,耶穌得知後,或許因約翰之死心感悲苦,便獨自退到曠野禱告,他實在需要休息重新得力;然而他卻見從各城步行跟隨他的人眾多,聖經記載耶穌的反應,他「就憐憫他們,治好了他們的病人。」更以五餅二魚餵飽五千多人。耶穌放下自己的需要,放下原先的計劃,因為他憐憫人的需要。

我們在禱告中常稱上帝為「慈悲憐憫的主」,但並非人人體會得到,因著人心的驕傲、冷漠、無知,又或在苦難中迷失,都會成為阻礙。敬拜豐盛憐憫的主不單帶來個人希望與滿足,同時藉此我們生命也能充滿豐盛憐憫,在崇拜中,更在我們生活中,以憐憫待人。我在童年所經歷到的上主憐憫不是在聖殿中出現。還記得當我一家經歷颱風黛蹂躪後,有信徒接待我們,給我們地方休息;家中失火,從事三行的教友一家合力為我們重建家園,這些片段使我感到主的憐憫,提醒我日後也要以憐憫待人,使別人因此經歷上帝的憐憫。

願主除去一切阻礙,使我們認識經歷豐盛憐憫的主,敬拜祂,讓我們的生命充滿憐憫,成為別人的祝福。


2007年07月22日 
關心是不可止住的 (余勝意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八主日 
第29期 

近來,香港經濟明顯復甦,股市大熱暢旺,屢創新高,令到很多人覺得「艱難的日子」終於捱過,隨著口袋裏的錢多了,銀根鬆動了,如何作進一步投資,或者如何享受生活,成了下一步要計劃的問題,一切看著是好的,然而在繁榮的背後,貧富懸殊的情況進一步惡化、青少年的道德水平低落、越來越多長者缺乏照顧等事實,在我們的社會中亦持續出現,作為身處香港的基督徒,我們究竟應以怎樣的態度面對?

一位主前八世紀的先知亞摩司,生於烏西雅和耶羅波安二世分別為南北二國君王的時期,這是兩國最興盛的時期,當中自由貿易發展蓬勃及稅務收益穩定,令庫房收入不斷增加,國家經濟一片繁榮。然而,在歌舞昇平的背後,一般平民卻受盡剝削,在旱災或收成不足的時候,更出現債台高築,任由債權人魚肉的情況,生活苦不堪言。另一方面,貪財的富人則過著奢侈無度的生活,剝削窮人,毫無憐恤之心。在宗教方面,百姓對耶和華的崇拜雖然沒有鬆懈,但卻變得表面和儀式化,失去信仰的真義。他們生活腐敗,違背了上帝的律法,人與人之間充滿不公平和不人道的事。亞摩司就在這種環境下,得到上帝多次的異象,要向這樣的環境作出挑戰,指出當時的富人和掌權者的不是。

今天,雖然我們未必會如當日的以色列人一樣,刻意壓榨剝削他人,但我們又會否只看到經濟的富裕,而忘卻在我們週圍有很多的人,仍然生活在窮苦之中,需要我們去以行動關心他們。青少年主日和敬老主日提醒我們,要關心那些弱勢和無力自保的鄰舍,除了不主動剝削他們之外,更要向那些對他們進行不同形式剝削的人提醒他們的不是,現在這兩個主日剛剛過去,盼望我們不會就此打回原形,而是願意繼續努力,讓上帝的神聖與公義在地上得以彰顯。


2007年07月15日 
真正的敬老護老 (何慧儀牧師) 
敬老主日 
第28期 

將近九十歲的蘭姐由老人院舍房間緩緩步往飯堂,職員經過她身邊,問候她說:「唏,蘭姐,你今天怎麼樣?一切好嗎?」蘭姐回答說:「還不是這樣!」她停了一停,想了一想,繼續說:「一天老過一天囉,有甚麼辦法!」蘭姐的回答道出人生的實況與無奈。談到老齡,你想起甚麼?容顏衰老、記憶力消減、身體機能衰退、病痛纏身、缺乏生產力、社會的沉重負擔……,這麼多的負面印象,難怪談老色變!

當我們翻開聖經,看到的卻是另一幅圖畫──「白髮是榮耀的冠冕,在公義的道上必能得著」(箴言16:31),還有「白髮為老年人的尊榮」(箴言20:29下)。聖經告訴我們,老齡不但是上帝祝福的記號,也是智慧與尊榮的象徵。按政府發表的人口政策專責小組報告所指,香港人口逐漸老化,預計到二零三一年時,每四人中便有一位是六十五歲或以上的人士。老齡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如何面對個人老齡化的問題,同時幫助身邊的長者在晚年歲月活得有意義?

盧雲神父在《生命的頂尖》(Aging: The Fulfillment of Life)一書中指出,老齡化是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境況,問題是人用甚麼態度來面對。一般人認為老齡化是一條邁向黑暗的道路,因為生命的老化帶來焦慮,令人產生恐懼,害怕孤單、分離、失去自己和面對死亡。盧雲神父卻認為,老齡化可以是一條邁向光明的道路,人透過關懷照顧,可為老化中的人(個人和他者)帶來新希望和遠象。盧雲神父更指出,關懷照顧長者最重要的不在於善待他們、時常探望、照顧他們的起居飲食,而是我們首先正視並接納自己的老齡化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體會長者的境況、聆聽他們的心聲,給予他們合宜的關懷照顧,讓他們活得更有意義。

敬老主日提醒我們尊敬長輩,並實踐聖經教導之敬老及護老精神,因此我們必須對老齡化有正確觀念,接納自己也在老化過程中,不去逃避否定,讓自己的「老人」身份健康成長。如此,我們才能真正進入長者的世界,實踐敬老護老的教訓。


2007年07月8日 
來吧!讓青少年在基督的愛中成長 (盧偉旗牧師) 
青少年主日 
第27期 

「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路十2)當我們祈盼新一代的青少年可以成為社會及教會的未來領袖,他們是社會與教會的未來。他們除了在家庭及學校中需要接受全人培育,在教會中更極需得到屬靈的牧養和裝備。

教會是延續主耶穌基督職事的群體。因此,教會青少年事工的使命應以引導青少年經歷基督的臨在、聖靈的大能及生命更新的豐盛為目標。

因此,我們須集中於引導青少年得著生命的更新和轉化,認識及體驗基督的關愛和臨在,而並非只注重參與聚會人數的增長。這方面實有賴教會群體如何實踐對青少年的捨己及關愛的見證行動。

青少年期望在生活上經歷信仰的真實! 後現代社會強調個人感受和經歷,教會群體若不能幫助青少年將「信仰知識」轉化為「信仰經歷」,欠缺生活體驗,信仰成為他們頭腦上的知識,福音最後只成為眾多宗教中其中一種可有可無的選擇。由於教會本質上乃是一個持續見證的群體,要向世上的青少年顯明那位復活的基督之臨在與權能。教會群體應從自身生命更新的見證開始,幫助及陪伴未信或初信主的青少年一同經歷真理和福音的真實性,給予愛心和接納,使他們藉教會群體的愛經歷到聖靈的赦罪、釋放和醫治。

此外,教會同工也應關注青少年佈道事工與其他年齡群體事工的整合,嘗試透過教會不同年齡的群體彼此之間的互動,給予他們共同相處及互相關懷和服侍的機會,視他們為教會的一整體,好使青少年對教會的各弟兄姊妹有「家」屬感。

事實上,真正吸引青少年人恆久地參與教會聚會或加入教會群體而生命得著更新的因素,相信並非單單因為堂會舉辦了甚麼精彩的節目或活動、擁有甚麼特色的室內設計和設施、抑或是那裡有甚麼「明星級」的人物,關鍵在於青少年人是否能夠透過群體愛的動力及聖經真理的教導,在教會群體中能經歷基督的臨在、聖靈的大能和教會群體在基督裡捨己的真愛。由於在整個成長的歷程上,青少年極需要生命的導師和同伴。因此我們更同心祈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去收他的莊稼,讓青少年在基督的愛中成長!


2007年07月1日 
回歸下基督徒的見證 (李鼎新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五主日 
第26期 

今主日適逢是香港回歸十週年紀念日。我們作信徒的,首先是在主前衷心獻上感恩的祭,感謝上主的保守和感動,使香港在風風雨雨中能穩步過渡。我們對將來的日子更存有信心,求主繼續引領,亦祈求聖靈繼續「加倍的感動」國家領導人和第三屆特區政府,使「一國兩制」可以繼續落實。

過往十年,香港行過了「非典型肺炎」的幽谷,也渡過了不滿政府管治的怨聲憤怒,更艱苦地捱著負資產和失業的日子,許多人至今的生活仍然艱辛!雖則如此,我們仍要感謝上帝,因為就是在黑雲狂風中,許多信徒活出了信仰的生命,特別是在「沙士」一疫中,他們不畏死亡的威脅。那些醫療人員全心全意、為著抗疫而甘冒生命之危險。這十年裏,我們也目睹數以萬計的市民──各個階層、中西人士──每年都在「七一」回歸之日,不怕炎夏太陽,汗流浹背、一家大小的在維園開步遊行,有秩序、有理性地,堅毅地高呼「民主早日來臨,香港得以雙普選」。當然,今年我相信也不例外,而基督徒更在遊行前為大會禱告,基督的十架旗幟更為遊行隊伍開路。

十年來,香港的社會無論是政治和人心都改變了許多,社會的形勢時好時壞,那是很自然的;另一自然及在現代的社會中的轉變是宗教的多元化。香港的佛教日益擴展,而其他的中國傳統宗教也漸漸備受看重,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良好的提醒及激勵。我們要更加努力!但重要的是信徒內在生命的轉變力量──無論人生遭遇如何、外在環境如何困苦,我們要憑著那活著的耶穌基督,有比一般人更強的信、望、愛精神力量。

基督徒獨特之處是我們的宗教信仰超越一切的社團組織,我們要追求的是社會公義與和平,並人間的喜樂平安,而不是為得個人的益處。我們學習追隨耶穌對世人的承擔感方向感,就算是要付上代價也不逃避。耶穌「決定面向耶路撒冷去」(路九:52)是要擁抱苦難,因那是神性的使命,但祂和門徒在經過撒馬利亞時,那裡的人卻存著敵意,不接待他們。雖則如此,耶穌仍沒有責怪他們,反而責備門徒。

當信徒年復一年,堅持為著香港的長遠福祉而要求繼續落實一國兩制;財富更均衡,人民生活不致兩極化,貧窮問題得著改善時;願我們在認定我們使命的同時,我們不去計算自己的益處,而是更樂意獻上,甚至付出代價也在所不惜,只求得著上帝的心意。


2007年06月24日 
靠主大能.活出信仰 (任遠輝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四主日 
第25期 

信了主十多年,常聽人說在信仰中,不要只顧吸收頭腦知識,而是要活出信仰,猶有甚者,有人認為主日學容易導致信徒只顧吸收頭腦知識,變成頭大身小的基督徒,其實這說法並非毫無道理,回顧五、六十年代,香港社會環境較差,普羅大眾一般缺乏學習機會,在這種環境中,聖經或一些主日學課程當然受到歡迎,當大家認真學習時,便不會是純粹頭腦知識的傳遞。但自七十年代開始,人們接受教育的機會大大提升,隨著社會資訊的發達,信仰課程淪為社會中大量學習途徑的一種,自然缺乏了原來的吸引力。再加上後現代世界中事事講求經驗,容易帶來對課堂學習的否定。信仰傳統面對如斯沉重的考驗,信徒如何才能「靠主大能.活出信仰」呢?

今主日的經文,著實為我們提供不少亮光。以利亞是鼎鼎大名的先知,當他在迦密山上勝了漂亮的一仗後,面對耶洗別的追殺,即逃命起來,似乎上帝並沒有給這位「得勝者」一刻的光榮,以致到這位「得勝者」向上帝大大的投訴,然而上帝並沒有給他回應,只是繼續發出指示。今天我們若能保持僕人的心志,終必能有份於上帝的榮耀,但假若我們被一時的成功或名利沖昏頭腦,則會失去主所應許的平安與喜樂。

在福音書當中,當耶穌治好格拉森被鬼附的人時,我們看見那些村民的反應是害怕得很,求耶穌離開他們。經文沒有說明害怕的理由,可能是由於所發生的奇事,亦可能是由於失去了二千頭豬,但無論如何,耶穌提醒我們人的價值是何等寶貴,今天我們是否同樣認同人的價值呢?我們會否很容易計算果效,以致教會變得軟弱無力呢?教會必需常常重申做人的工作的重要性,而不致掉進做事工的試探當中。

最後書信講論到我們從前被看守在律法以下,今天卻因信稱義,一方面我們不再依靠律法,也不再依靠自己的身份,卻是披帶了基督,唯有我們好像保羅一樣,把萬事看作有損,以認識耶穌基督為至寶,才能「靠主大能.活出信仰」。


2007年06月17日 
活出基督 (周立群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三主日 
第24期 

活著是為了什麼?日本心理學家齋藤環發現日本全國約有100萬名隱閉青年,佔日本青少年人口一成,而且大多是家中長子。香港亦出現愈來愈多的隱閉青年,他們仍與父母共住,將自己閉於房間內?我不禁要問,他們的活著為了什麼?他們如何看自己的人生與未來,作為一個基督徒,自己的活著當然是為主而活,但如何實踐?如何活出?

保羅指出一條「得救」之路──與基督同釘十字架(加2:20)。他指出基督在我裏面活著,這種活著,不是靠著自己的力量與意志,乃是來自主基督犧牲捨己的愛。主基督沒有計算我們的惡,郤為我們擔當罪孽,無條件的獻出自己。保羅指出沒有人能靠律法稱義:我們若求在基督裏稱義,郤仍舊是罪人,難道基督是叫人犯罪的嗎?斷乎不可(加2:17)。因著人的無助與無奈,沒有能力抵擋罪惡,惟有與基督同釘十架。所以保羅直言不再為自己而活,乃是要為神活著,意思是他必須以基督為首位,並靠著基督的忍耐與慈悲,也確信祂是愛我,為我捨己。最後,保羅憑信心宣告:「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是的,基督活在我裏面,惟有這樣,我們才有能力勝過罪惡,並謙卑的讓祂重新掌管我們的生命。由祂掌管,得勝罪惡,沒有別的方法。

我們若活在自我中心裏面,願上帝的愛挽回我們,我們若四處飄泊,願上帝指引我們,我們若執迷不悟,願上帝赦免我們。這樣,我們的心才得以安頓,我們的心靈才找到真正的歸宿,立志為祂而活。這樣,生命才活得豐盛,活得精彩!


2007年06月10日 
豈只做好一份工 (袁天佑牧師) 
神學主日 
第23期 

曾蔭權以「我要做好呢份工」作為競選連任的口號。他要怎樣做才算是做好他那份工呢?他要明白中央政府的意向?他要得到大財團的支持?他要滿足普羅大眾的訴求?這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工作!

人若能做好自己份工,這已是難能可貴了。我也曾問自己怎樣才算做好自己牧職這份工。要不分晝夜二十四小時的工作?要滿足長牧的期望?要得到教友的欣賞?要帶領教會發展,教友人數增多?個人覺得,雖然未能做到一百分,但也算是盡了自己的責任。然而,上帝的呼召最重要的不是做好一份工,而是怎樣做好自己。

保羅在提後二章提醒提摩太,要像軍人那樣的忠心,要像農夫那樣勞力,又要正確無誤的向人講解真理。這是工作的責任和態度。保羅繼續說:「在大戶人家,不但有金器銀器、也有木器瓦器。有作為貴重的、有作為卑賤的。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就必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豫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二20~21)

三十年前很喜歡唱這首詩歌:「十字架的道路要犧牲,要將一切獻與神。要放一切在死的祭壇上面,火才在這裏顯現。這是十架道路,你願否走這個,你曾否背十架為你主?你這奉獻一切給神的人,你對神是否全貞?」現在回想,覺得自己實在太驕傲了。

將近三十年牧養的經歷,發現自己可以為上帝為人所作的,實在非常有限,最寶貴的是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有限,自己只是眾多器皿中的瓦器,生命中有很多缺欠的地方。但上帝仍使用自己,這是寶貴的恩典。還有,就是樂於改變自己,特別是自己的驕傲。這正如保羅所說:「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上帝恩才成的。」(林前十五10)

日前牧師部舉行按牧退修會,大家都很喜歡唱「的恩典夠我用」這首歌:「的恩典每天夠我用,縱有困難也不會逃避。有與我一起,我還懼怕甚麼,賜我勇氣去改變自己。」

牧職的工作,就是接受上帝的呼召,改變自己,作個合乎上帝心意的人,也幫助人明白這也是上帝對眾人的呼召。


2007年06月3日 
繼續六四的信仰 (林崇智牧師) 
聖三一主日 
第22期 

「福音喜訊」不是一個「廉價」的結果,而是一個與上帝同工的過程,由黑暗到光明,由奴隸到自由,由絕望到希望,由死亡到生命。我們若要得著光明、自由、希望和生命,便必須「穿過」、「勝過」黑暗、奴役、絕望和死亡。六四事件中的學生和老百姓,雖然不一定是持著這樣的信仰,但他們確是在不自覺中,以行動宣告了「福音喜訊」。他們在廣場唱著「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的國歌;他們在絕食宣言中說出了:「我們要以死的氣概,去為生命而戰」,這一切不正是宣揚福音喜訊嗎?

十八年前,上帝的靈在不少中國學生和老百姓心中工作,使他們以愛國的熱誠,民主的醒覺,講真話的勇氣和犧牲的精神,展現出按上帝形象所創造的人,生命中極美善的一面。他們的奉獻,為祖國實踐正義、民主、自由帶來曙光和希望。六四事件令不少人受到衝擊,當中部份人的生命也被改變。他們由悼念死難者,關懷流亡人士,進而毋亡歷史,要求平反,追求民主,投身改革。「六四」已不再停留在十八年前那一刻的事件了,而是中國人為實現國家民族的自由民主、法治人權作出犧牲的象徵。

我們所信的上帝是歷史的主,祂主宰大地浮沉,每一件歷史事件背後,都有祂賜福世人的心意,而更奇妙的是,他邀請渺少的人與他同工創造歷史,彰顯他的慈愛救贖與正義審判。在罪惡世界中,與上帝同工是一個考驗我們「憑信心不憑眼見」的信仰行動,因為達至真理與正義、民主與自由的道路必定是曲折、崎嶇、漫長,常需要付上極重代價,然而一切的付出絕不會白費,因為上帝已將六四的苦難轉化成中國邁向自由、民主人權、法治的里程碑。

今日是聖餐主日,聖桌上的餅和酒,都是大地的產物,是人類參與勞動的成果。這渺小的東西在上帝的手中,藉著聖靈大能,成為了基督救贖世人的聖體寶血。我們自知心志和能力有限,但當我們樂於與上帝同工,祈禱後立志認識祖國,反省後投身關心社會,在中國建立民主自由的過程中獻上自己,我們相信終有一天,我們能與祖國人民一起說:「上帝該受讚美,祂使公平如江河滾滾,公義如大水滔滔,願榮耀歸與上帝。」


2007年05月27日 
崇拜更新,生命更新 (潘玉娟牧師) 
聖靈降臨節主日 
第21期 

在本會邁進廿一世紀第二個五年的路向書中,提到教會發展其中一個重要方向是祟拜更新。祟拜是教會生活的核心和高峰,是豐盛的信仰和生活的表達、是上帝施恩給屬祂子民的工具。崇拜生活的更新與復興,必然會帶來教會的更新和復興。隨著香港社會和教會正經歷急劇轉變,教會的崇拜生活,在內容及形式上也面臨重大的挑戰。近年在本會不同的堂會,差不多每一間禮拜堂都有非傳統崇拜,而那些較細小,只有一堂崇拜和新成立的堂會,大部分都採用非傳統模式。究竟面對這些轉變和挑戰,我們教會的崇拜模式能否保存本宗既有特色,又能切合時代之需要?抑或只是抄襲其他宗派之敬拜方式,原封不動地帶進自己堂會,沒有經過反省、過濾、消化,以致今天我們教會之崇拜失卻了原有之寶貝傳統?
  當我們閱讀循道衛理宗有關崇拜的書籍,我們會發現本宗崇拜的神學以聖經、傳統、理性、經驗作為建構本宗的崇拜的考慮準則。從衛斯理約翰與教會歷史之發展經驗告訴我們,崇拜的傳統尤其是崇拜的內容和形式,主要取決於我們對處境(praxis)理解和需要作回應。某種崇拜新形式和新內容之所以被採用,是因為經過嘗試,證明其有效性,能帶來好處,正確地回應需要。我們看見本宗崇拜傳統並不是在個封閉系中發展,而是在禮儀教會和自由教會的傳統中發展出來。從過去歷史發展中,無論任何形式,本宗崇拜內容不離以下七方面崇拜元素:崇敬、讚美、認罪、感恩、宣道、回應及差遣。但今天,回顧我們堂會採用之非傳統崇拜之模式,究竟是否己涵蓋以上本宗崇拜之七大元素?

適逢今年慶祝查理士衛斯理誕辰三百週年,我們在六月及十二月邀請本宗著名學者來港主領有關本宗崇拜之公開聚會「復興與更新──循道衛理宗崇拜生活的探討」,希望尋索本宗既有特色,又能適切時代處境和回應信徒的需要之崇拜方式,以支援各堂崇拜生活的更新,讓弟兄姊妹在崇拜中與主相遇,生命得著更新,有力量面對生活的挑戰。


2007年05月20日 
同作福音的執事 (關耀興宣教師) 
基督升天後主日 
第20期 

信仰分享運動提醒我們要在生活中活出信仰,也要把握機會與親友分享有關個人在信仰路上所經歷的故事,引起他們對信仰的興趣,繼而尋求主,認識主。
  可能協助家務就是信仰分享最佳實踐的地方,因為使徒行傳的七位執事,也是協助照顧會眾的膳食,讓使徒專心祈禱傳道。當中有我們熟悉的司提反、腓利。他們都是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但不嫌職份的微小,願意與使徒同心配搭,使上帝的國得以發展。

保羅也自稱福音的執事,為福音的緣故盡心竭力,將福音傳到羅馬。當他面對死亡時,他寫信給提摩太,期望他能繼續成為福音的執事,將福音傳給未得之民。

要成為福音的執事,提摩太必需首先將個人的恩賜如火挑旺。當信徒將上帝的恩賜靈活善用,教會的聖工便得以發展。恩賜配搭得宜,事工果效更大。如果,我們單靠自己力量及經驗去事奉上帝,會有耗盡的一天。恩賜如火挑旺,提醒我們不應倚靠自己的才能而是倚靠上帝給眾人的恩賜來同心興旺福音,聖工才得到正確的發展。

其次,保羅提醒提摩太服事主要有剛強、仁愛、謹守之心。有著剛強之心,才能勇於肩負困難的事工而不氣餒;即使事情結果令到自己傷心悲痛失望,也對上帝有無比的信心以勝過一切困難。仁愛之心,叫我們在協助弟兄姊妹信仰路上成長應不辭勞苦,關心他們,牧養他們,苦口婆心的引領他們在正路上成長。謹守之心提醒我們要小心環境的險惡,魔鬼會用不同的方法,使我們驕傲自大、隨波逐流、推卸責任而失掉應有的服事之心。

最後,保羅提醒提摩太要成為福音的執事,就絕不能以福音為恥,應以福音為榮。因為這福音是有力改變世界,這福音能救萬民脫離罪惡,這福音使人生活改正歸主為聖。所以,我們應樂意與人分享自己的信仰故事,使別人能看到福音的真實,使人將榮耀歸給上帝。願我們每一位弟兄姊妹也能成為信仰分享者,以分享信仰為人生的樂事。


2007年05月13日 
因祂使我們和睦 (李炳光牧師) 
基督化家庭主日 
第19期 

「和好」、「和睦」、「和諧」、「和平」、「平安」是人所追求的生活質素,也是整本聖經的重要主題,更是我們信仰的核心。「與己和好」、「與人和好」和「與神和好」三者合一,構成和諧完美的人生。希伯來文SHALOM「平安」是一個積極奇妙的字A wonderfully positive word也是一種完美關係的建立A perfect relationship,更是人所渴求更高,更美的人生目標。A person’s highest good and well being,也包括了以上各種不同的詞彙。

耶穌復活後第一句話便是對門徒說:「願你們平安!」回應祂曾說過的話:「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十四27)

但「平安」很容易被誤解,以為是完全沒有衝突、矛盾和困擾的境界,其實耶穌所講的平安是在風浪中和爭戰中,因著對主的信靠,藉信心仍保持內在的平安。我們只注重樹幹如何被風吹擊,而忽略了樹根才是最重要的部份,無論風雨如何強勁,但井裡的水則依然平靜。「你們要休息,知道我是上帝。」(詩四十六10)「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賽三十15),所以耶穌所強調的是心靈的平安(Peace of mind),只有心靈的平安才能「與己和好」,當我們有健康的心靈才可以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羅十二18)「務要追求和睦的事。」(羅十四19)「尋求和睦,一心追趕。」(彼前三11)「總要追求與眾人和睦。」(來十二14),這樣才能達到「與人和好」的目標。

但最重要的是「與神和好」,罪使人與神相隔,「你們從前遠離上帝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裡,靠著祂的血,已經得親近了,因祂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的牆……如此便成就了和睦……藉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上帝和好了。」(弗二3-16)

感謝主,我們可以靠著耶穌基督與上帝和好,並且因為與上帝和好,我們因而建立和諧的人生,並且我們有更大的挑戰,就是要「傳和平(平安、和睦、和好)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弗二17)

讓我們保持心靈的平安,竭力追求和睦,藉耶穌與上帝和好,享受更豐盛的生命,並將平安的福音傳給所有人。


2007年05月6日 
大使命的再思 (劉建良牧師) 
聖餐主日 
第18期 

耶穌基督所頒佈的大使命,記載在馬太福音28:18-20:

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大使命」對每個基督徒都非常重要,原因是:

1.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這使命是主耶穌在十架上成就全人類的救恩,所以祂擁有差遣我們的權柄。(v. 18)

2.你們要去──這使命是主耶穌被天父差遣來到世間,祂也要照樣差遣我們,使我們在福音的工作上有分。(v. 19; 約翰福音17:18; 20:21)

3.使萬民作我的門徒──這使命是有目標的,要我們帶領世界各地的人來跟隨主,並願意委身成為祂的門徒。(v. 19; 使徒行傳1:8)

4.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這使命是要人透過聖洗禮,歸入三一上帝的名下,被分別出來,成為聖潔。(v. 19;羅馬書6:4)

5.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這使命還要求我們將主耶穌對信徒在信仰和生活上的教訓傳給領受福音的人,使他們擁有美好的生活見證。(v. 20; 參約翰福音15:8, 10, 14, 17)

6.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這使命是主雖然要離開門徒,但藉著使命的實踐,我們能經歷聖靈的同在,使我們得到力量和安慰。(v. 20; 約翰福音16:7)

感謝恩主,頒佈寶貴使命予我們,使我們得到人生的目的,生活的方式,並以真誠的禱告來活在世上,好回應基督的呼召和差遣。讓基督徒知道人生的目的乃是榮耀上帝,透過教會事工及個人美好生活見證,將上帝愛世人,拯救世人的福音宣揚開去。假如忽略耶穌基督在升天前所頒布的大使命,我們還是不明白做基督徒的真義,也不知道「大使命」在我們生命中的價值和重要。

今天,教會內外均有很多分享信仰,廣傳福音的事工,我們既然是主的人,應如何投入委身在這些福音事工之中,好讓萬人歸向主呢?但願我們多點親近主,多點安靜禱告,多點與人分享對「大使命」的體會和抱負,定意要多作主工,榮耀上帝。


2007年04月29日 
彼此守望 (譚偉光宣教師) 
基層主日 
第17期 

教會是一群被上帝呼召出來,屬乎上帝的子民,也是將來天國的預表,他們「從各國、各族、各民、各方」(啟七9)而來,或許性別不同、年齡不同、種族不同、階層不同,但卻都是「從大患難中出來的,曾用羔羊的血把衣裳洗白淨了」(啟七14)的一群。上帝是公義的,既不看重富有的人,也不偏護貧窮的人(參利十九15);上帝也是慈愛的,既救贖願意悔改的稅吏撒該,也記念那位討飯吃苦的拉撒路。上帝把一切願意信靠祂的人,不論貧賤富貴,都安置在祂的大家庭裏,叮囑他們彼此相愛,互相分擔。因著耶穌基督的救贖,教會成為一處富有人與貧窮人和洽相處的神聖地方。

在初期教會中,門徒均樂意互相幫助,接濟窮乏的人。《使徒行傳》便記載了一位「廣行善事,多施賙濟」的女門徒,她不單以金錢幫助別人,更親手給一群寡婦縫製衣服,得著眾人的尊重。這個女門徒的名字叫多加。從多加的善行中,我們得到三點提醒:

(一) 多加可能是一名寡婦,她並不純以金錢施行賙濟,而是與那群被社會遺棄的窮寡婦一同生活,成為她們的一分子;

(二) 多加並不把「善行」交託他人代辦(例如捐款他人代買衣服轉贈),而是親自縫製衣服給有需要的人;

(三) 多加所作的善事是全面的,因為她不單給眾寡婦縫製以裝飾及禦寒為主要用途的外衣,也縫製那些毫不起眼,卻對身體衛生相當重要的裏衣。

多加提醒我們應當如何「廣行善事,多施賙濟」,關心及照顧身旁的「基層」人士。然而,「基層」人士也不一定只能被動地等候賙濟,他們也可以用其他形式服事他人。受過多加恩惠的人曾在多加患病期間,甚至死後照顧她的身體(清潔屍體),又為著多加的靈魂差派兩人敦促彼得趕來(猶太人認為人死後最好儘快下葬,惟仍須有宗教人士(如拉比)替死者作「赦罪祝禱」,祈求上帝接收死者的靈魂進入天國)。「基層」人士雖然未必有能力以金錢去援助他人,但他們卻同樣可以藉著探訪和慰問去關懷一些身體軟弱的肢體,更可以向別人述說耶穌基督的福音,好讓他們得著永恆的救恩。

眾寡婦為著多加的死亡而痛哭,這種場景實在叫人傷感,然而,它卻又是一幅多麼令人欣慰的圖畫,因為窮寡婦的眼淚不是因為失去依靠,而是基於那份不忍分離的「愛」,因著這份愛使兩個本屬不同階層的群體能夠相聚一起。盼望今天的教會也能像昔日多加樓房一樣瀰漫著基督的大愛,使不同階層的人都能夠和洽相處、彼此扶持,預嚐天國的福樂。


2007年04月22日 
不再是我 (岑禹勤牧師) 
基督復活後第二主日 
第16期 

每一個基督徒都有事奉主的責任。不論投身教會或進入世界,也可以在生活中為主作工。然而,不是每一個信徒都願意按照主的心意服侍主,他們有自己的喜好,又有自己的擔憂,就是受洗多年,其屬靈的生命仍可原地踏步,活像是屬靈的小嬰孩,未能得著生命的更新和成長。他們信主的年日越長,便越成為教會的「負資產」。

相反,有些初信主的,生命的焦點改變了,價值觀不同了。生活像使徒保羅所說:「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加2:20) 他們整個生命以耶穌基督為中心,而不是單憑自己的喜好,或勉強被逼下才投入事奉,卻甘心樂意委身事主。

有一位自問壞事做盡的人,很想藉信耶穌洗滌心靈,有人邀請他信主,他心裏非常掙扎,怕自己做不成好信徒,後來終於給自己一個機會,認真決志。信主過後,他經歷了神給他力量去改變自己。首先,神給他拿去吸煙的習慣,以往飯後一支煙,怎知信主後吸幾啖便感到作嘔,真的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5:17) 另有一位弟兄,信主一年,剛受洗幾個月。未信主前認為很多事是理所當然,又不愛應酬社交。但信主後明白天父厚愛,藉主耶穌擔當自己和世人的罪,於是清醒過來,認罪悔改,更為著未信主的親人和朋友的得救而焦急 ; 他不單帶領了自己父母信主,連教友未信主的家人也同樣關心,結果,被人冠了個別號「煩過梵蒂岡」。但感謝主,取笑他的人,現在也跟他一起崇拜主呢?

聖經說︰「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故此,事奉主不再是一項個人選擇,也不是才幹與時間的問題,而是神給信徒屬靈生命成長的基本要素,而每一個甘心事奉的信徒,都有神所賜的力量和機會,只要我們肯投入和把握,他個人的生命和教會必同得益處。(林前12︰7) 所以,當下次受聖靈感動或教會找你事奉時,請你不要太快「托手 」,不然,你的生命和教會都得不著益處。


2007年04月15日 
剛強壯膽 (陳德昌牧師) 
基督復活後第一主日 
第15期 

『順從上帝,不順從人是理所當然的!……我們為這事作見證,……聖靈也為此作見證。』(徒5:29ff)這是何等擲地有聲的宣告!門徒為著要忠誠地見證那位從死裡復活的主和救主,表現出何等氣概和膽量!

我們要了解,這回應是門徒受到那些把耶穌釘死的猶太宗教領袖,作出威嚇後所發出的宣告,這代表著何等重大的意義。

我們還記得耶穌的門徒在耶穌被釘死後的表現嗎?

門徒都害怕,關在緊鎖著的屋子裡祈求安全感、離開耶路撒冷、去到以馬忤斯、甚或返回加利利湖邊,重操打魚故業;多馬斷言,除非親眼看見、親手摸到耶穌的釘痕,否則絕不能接受耶穌復活的「傳說」!

大哉!復活的奧秘,奇妙的救恩!上帝將耶穌從死裡復活過來,並且向門徒顯現;確定祂勝過罪惡和死亡的應許,撫平他們的哀傷、失落和自疚。

利亞這些滿有愛心的婦女們,囿於對心愛者的死亡、分離,傷痛因而變得迷糊的眼目能重新看見復活主,他們大得安慰和喜樂。

失落迷惘的門徒在以馬忤斯路上與復活主相遇,得以明白聖經的教導和心裡重新火熱起來,重返信仰的「聖地」耶路撒冷。

前程理想俱變虛幻而驚惶失措的門徒,在封閉自困的樓房裡與復活主相遇,因而大得平安和喜樂。

被理性所困惑的多馬與復活主相遇,他不再疑慮而全情作出偉大的信仰宣告:「我的主、我的上帝」。

自信自尊幾乎徹底崩潰的彼得在加利利海邊與復活主相遇,他蒙主接納、委任而開展他更精采的人生下半場。

他們與復活主真的相遇了!更由這位復活了的基督耶穌導引他們的新生命,他們願意順服及接受聖靈的帶領,每日忠心地為這信仰作見證。他們因此而表現超凡的信心和膽量,敢於與其信仰相悖的權威對質。這是因為他們所見證的,是他們親身經歷,親眼看見的。(約壹1:1-2)

今日的世界,今天的教會,現在的信徒們需要經驗與復活主相遇而來的更新,要因堅信復活而來的使命和膽量。因為主復活不單是歷史事實,也是我們可以不斷地經驗的事實。就讓我們的生命不斷地更新,亦在黑暗困苦,迷失絕望中得見復活的光輝而能堅忍,繼續昂首踏上信仰路,剛強壯膽地為這位復活主作見證。


2007年04月8日 
見證基督 (簡祺標牧師) 
基督復活主日 
第14期 

今天是基督復活主日,全世界大部分的基督信眾都採取不同形式來舉行紀念活動,有熱鬧地慶祝的,也有安靜地默想的,有人數眾多的,也有人數稀少的。但是,他們的目的都只有一個,就是要見證復活的基督。

藉今日主日崇拜的三段經文,讓我們從過去、現在及將來的角度進深認識那位基督信眾所見證的基督。

第一,約翰福音二十:1-18描述在第一個復活日清晨,婦女和門徒如何發現了空墳墓,沒有看見耶穌的屍首,只看見細麻布和裹頭巾。他們親眼看見主耶穌顯現,親耳聽見主耶穌的聲音。他們相信主耶穌基督已經死而復活,並且四處見證這個事實,甚至犧牲他們的生命。歷世歷代的基督信眾都繼往開來地為基督死而復活這不朽的歷史事實作美好的見證。

第二,哥林多前書十五:19-26保羅將耶穌基督復活的事實深化成為信徒生活的意義。保羅指出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勝過死亡,亦同時勝過罪惡權勢。對基督信眾來說,我們不再懼怕死亡和罪惡勢力的威嚇。正如保羅所說,我們可以藉著主耶穌基督得勝。今天,我們要靠主復活的大能,抵抗罪惡勢力,堅定不移,為基督的真理作見證。

第三,以賽亞書六十五:17-25先知帶給我們一個新天新地的遠景,一個和諧、愉快、滿足、公義、尊重、彼此欣賞、互相守望、和平共處的地方。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給予我們活潑的盼望,信心的把握。主耶穌曾應許祂去是為我們預備地方,將來必會回來接我們到祂那裡。因此,我們要喜樂和充滿信心地為耶穌基督死而復活所帶來的盼望和鼓勵作信心的見證。

弟兄姊妹,盼望你今年在基督復活主日裡,不單單只回顧過去耶穌基督復活的事蹟,更能體驗祂勝過死亡、勝過罪惡權勢的大能,亦同時獲得我們死後復活的把握和活潑的盼望,讓我們一同為基督作見證吧!


2007年04月1日 
謙卑服事 (黃惠嫦會吏) 
棕樹主日 
第13期 

「僕人」二字顯明的意思,就是這人不是當家作主的人。僕人有何特性?既要聽從主人吩咐,亦要克盡己職完成主人交付的工作。以賽亞書五十章四至九節是四首僕人之歌其中第三首。經文所描述的僕人,他要用上帝的言語扶助疲乏的人,並且一心一意聽從上帝的話,不會中途退出,還有以任勞任怨的精神面對不公平和委屈,因為這位僕人知道上帝必幫助他的。

那裏有這樣的人?在今天的社會中,普遍的人強調自主,爭取公平和應得的對待,怎可能不為自己發聲?不為公平而行動?上述經文所言,對今天的信徒是否不合時宜?然而當我們細閱保羅所描述的基督和回想耶穌一生所作,不難發現祂就是如此的活出這僕人的樣式。祂所做不單挑戰昔日想作信徒領袖的人,也挑戰我們要在這追求自我的社會中,無懼和合宜地活出這僕人的樣式。

聖經中對人和對事的價值觀,往往都是如此的與現今的價值不同,也是我們常感懊惱的地方,因為當我們感到委屈時,別人會勸導我們表達,甚至抗爭,當我們要尋求工作時,別人要看我們的成就和能力。在這種文化氣候的影響下,我們不得不好好包裝自己,表達自己強勢的一面,有些人也許更甚的將別人貶低以抬高自己,基督徒在事奉和處事過程中難免也受著這些價值和心態影響。然而保羅指出耶穌所表達的服事態度卻是另類的「不以自己為強奪,反倒虛己」,而主耶穌向門徒也指出「為首領的,倒要像服事人的」。簡單而言,耶穌要我們明白,不要自以為是,不要以過往的經驗或成就抹煞別人的能力和意見,卻要以上帝和人為本的服事,以上帝的幫助和恩典為服事力量的源頭,這樣,我們才真正的可以謙卑自己,仰望主耶穌,服事別人。


2007年03月25日 
甘心獻給誰? (王玉慈牧師) 
大齋節第五主日 
第12期 

在現實的生活中,若要你從生命中列出一張清單,將你所有的奉獻給主,不知道對你來說甚麼是最容易和最難奉獻的事情……?

我想大多數人最難奉獻給主頭幾位的次序離不開是──生命、事業、個人理想、金錢、家庭、時間……等等。在我們成長的歷程中,這些世界的價值觀多年來已經「深刻在我們的心版上」,我們拼盡一切誓要得著這些目標,得到後更加不會輕言放棄。

保羅在腓立比書第三章中很清楚的教導我們,能真正把握甘心獻上的秘訣。首先是要徹頭徹尾的改變我們的價值觀,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為不斷和無窮盡的追求事業、個人理想和金錢等等……,這不單對我們的生命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害,甚至嚴重損耗我們的健康和屬靈生命。

其次就是為要得著基督的緣故為祂丟棄萬事。在實際生活中,我想除了煩惱我們會輕易丟棄外,其它的事情,我們不單不願意丟棄,並且恨不得我們自己好像八爪魚一樣,能盡量找著不同的事物,讓我們得著表面、虛假的安全感和滿足感。我們經常有意無意的中了魔鬼的詭計和試探。

所以,以下這個簡單而意義深遠的故事非常值得我們反思:「有一次,一群「小魔鬼」開會商討如何令上帝的兒女不能實踐上帝的教訓,他們想盡了心思也得不出一個有效的方法,剛好有個「小魔鬼長」聽見,立刻給他們一個意見,他說祗要能令上帝的兒女由早到晚、由晚到早充塞著事情,便一定能令他們遠離上帝。」

不知道這個故事所講的情境,是否你我現今的寫照? 盼望弟兄姊妹在今主日的崇拜中,能再一次認真和嚴肅的檢視我們的生命,我們現時的生命,有沒有真正甘心的獻給上帝,或是我們已經有意無意地獻給了這個世界……!


2007年03月18日 
「你們當悔改」 (梁林開牧師) 
大齋節第四主日 
第11期 

詩篇卅二篇是一篇懺悔的詩。大衛如無知的騾馬偏離上帝的道路,因犯罪心中沒有平安喜樂。但當他從罪中回轉,承認他的過犯,不單罪得饒恕,更被上帝所接納,將他放回在義人的道路上,得蒙指引。大衛經歷了上帝的大愛和憐憫,令他歡喜快樂。

路加福音十五章浪子回頭的故事,同樣的告訴我們,小兒子離開父家,偏行己路,浪費貲財,過放蕩的生活,最後窮困起來。但當他醒悟過來,誠實地面對自己,決心痛改前非,回歸家去。蒙父的寬恕和接納,恢復兒子的名份,在家中快樂起來。

從這兩則故事,看到悔改是甚麼?就是生命的回轉,人生方向的改變。這也是保羅所說:「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五:17)

那麼,誰需要悔改呢?耶穌說:「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可一:15)「你們」是指所有的人,包括基督徒在內。就算我們沒有殺人放火,偷呃拐騙,淫亂醉酒;但聖經認為恨人等於殺人,貪心就是偷竊,動淫念就是犯了姦淫,誰沒有這些過犯呢?何況,我們還有驕傲、自滿、缺少愛心、知善不行、不肯饒恕等生命特質,因此,人人都需要悔改。

可惜,很多時候,很多人像大兒子一樣,身在福中不知福,雖然沒有像小兒子一樣離家出走;卻沒有因弟弟回家而快樂。他那種自義,不肯饒恕的心,令他被自己心中的苦毒所折磨,將自己關在門外。

有學者解釋:大兒子雖然一直在家中,辛勤工作,卻從沒有體會過父親的愛;雖然一直在父親身邊,卻不覺得父親的同在;雖然已擁有父親的一切,卻仍想著父親對弟弟的偏愛,對自己不公平;他祇想到自己的缺乏,忽略已經擁有的;他不能接受弟弟被父親的愛所接納和饒恕,而將自己關在門外,不肯進入屋內與眾同樂。因為他沒有大衛和小兒子的經歷。

這不是說,我們都要去「經歷」大衛和小兒子罪中的生活;而是肯承認自己是一個罪人,經歷上帝的大愛、接納和饒恕。若大兒子肯接受父親的勸勉,進入屋內、與眾同樂,這就是悔改了。


2007年03月11日 
認罪悔改 (林綺紅牧師) 
大齋節第三主日 
第10期 

近日參加了一個課程,再次反省到基督徒必須坦誠面對自己,不要自義地與別的基督徒比較而自滿,乃要在上主的光照、聖靈的指引及按聖經的話語來省察自己的生命,檢視心靈的每個角落,鍥而不捨地搜索。不要找藉口掩飾過失,也切莫與自己妥協,這樣才能經歷上主的醫治,得著真正的自由、平安、喜樂的豐盛生命。

在路加福音十三章一至九節中,主耶穌分別說︰「你們以為這些加利利人比眾加利利人更有罪,所以受這害麼?」(13︰2)「你們以為那些人比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更有罪麼?」(13︰4)主耶穌指出罪的普遍性,每一個都是罪人,沒有人能說別人比自己「更有罪」,若不悔改,所有人都要滅亡。主耶穌進一步透過無花果樹的比喻說明上主對叛逆人類的慈愛與忍耐,祂不願世人滅亡,盼望人人認罪悔改得救。

一個生活窮苦小偷的故事,他在佈道會中決志信主,願意悔改。會後跑到聖壇前,要求講員為他禱告。他自己也禱告認罪說︰「主啊!我是一個大罪人,不該偷了人家的牛橛子,求主赦免!」禱告完了,心中沒有平安。第二天,他到教會去,在聖壇前認罪︰「主啊!求你赦免我的罪,因我偷了人家的一條牛韁繩。」認罪回來,心靈還是不得平安。第三天聚會後,他又到聖壇前認罪說︰「主啊!求主赦免我偷了一隻大牛,我要設法賠償。」這時心中如釋重負,立刻得到完全的平安。

各位弟兄姊妹,你是否還有未對付清楚的罪?是甚麼罪困擾你使你不能每天坦誠面對主呢?讓我們徹底地、仔細地承認犯了罪,同時要有悔改的行動。請謹記「他兒子耶穌的血洗淨我們一切的罪,我們若說自己無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們心裏了。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翰壹書1︰7-9)


2007年03月4日 
放下自我,事奉上帝 (鍾鳳霞牧師) 
婦女‧聖餐主日 
第9期 

最近報章報導,去年香港女性擁有百萬元流動資產比例,首次超越男性。有人認為這現象,證明香港是個平等社會,男女均能擔任要職,獲取高薪。此外,女性入讀大學的比例又較男性高,教育水平提昇,加上語言表達力高,辦事細心、感性等優點,增加了婦女擔任主管的機會。無可否認,香港整體婦女的地位和影響力是提高了,但我們屬上帝的婦女,必須反思如何合上帝心意地運用這些能力,以致更有效配搭事奉上帝。

舊約聖經記載了一個關乎女性影響力的故事,描述信心之父亞伯拉罕和撒拉的家庭,如何回應上帝的呼召,離開本地本族及父家,往上帝應許之地生活,當中提供了不少可作反省參考的地方(創12:1-5)。上帝應許亞伯拉罕及撒拉的家庭,要藉他們使萬國得福。上帝又多次作出應許,他們的後裔像地上的塵沙,天上的星那樣多(創13 : 16;15 : 5;17 : 1- 8)。但時光飛逝,年事已高的撒拉還沒有生育。於是她的信心動搖,便擅作主張,將使女夏甲給丈夫為妾而得子,因使女的兒子是屬於主母名下的(創16:1-2)。

撒拉為了想得孩子,用自己的方法,以私意代替上帝的旨意,走錯了路。接踵而來的,是理不清剪不斷的苦惱、禍患、磨擦和糾紛,弄得整個家庭沒有安寧(創16 : 4;21:8-11)。今日,女人對男人的影響仍然至深,但有些女士沒有好好利用上帝所賦予的影響力,在家庭中,在社會上作美好的建樹;反而有意無意地播散痛苦、失敗、紛爭等種種罪惡的種子。女性與女性之間也有許多水火不相容的時候,夏甲的命運因操縱在主母撒拉手中,她感到痛苦繼而作出反擊,結果也弄至家無寧日,最後也不能避免被趕出家門;幸而,上帝看顧卑微的人,樂意聽人的苦情(創16:11)。看在亞伯拉罕的情份,上帝眷顧夏甲,使她的兒子以實瑪利日後也成為大國。

從以上的故事,我們應借鑒及反省,提防受人性的驕傲和任意妄為的試探,小心自我膨脹,違反上帝的心意。然而,屬上帝的婦女們,更要善用女性特殊的恩賜、資源和地位,發揮美好的影響力,去榮神益人,事奉上帝,幫助、提攜、鼓勵並建立其他人,更要放下自我,作合乎上帝心意的女人,成為萬族萬民的祝福。


2007年02月25日 
「關懷」的反思 (余恩明宣教師) 
社會關懷主日 
第8期 

聖經中三卷福音書均有記載一個年青且十分富有的官,向耶穌求問關於承受永生的問題。耶穌先引導他把注意力轉移到上帝的身上,人若想要得著永生,就必須遵守上帝所吩咐的。那人表示他從小已經遵守一切誡命。然而,耶穌卻向他提出一個更積極、更主動關顧有需要者的挑戰,叫他把已擁有及積存著的產業去變賣以賙濟窮人。
對「本份」的誤解

那人的情況,或許也是我們的寫照。弟兄姊妹在社會中奉公守法,在教會中努力研習聖經知識,願意承擔事奉,勤守禮拜,按時奉獻;可是,對於身邊其他人的需要,社會上不公義的事情,政府施政決策等,卻未必積極關心,認為這些只是議員、公務員或政客的責任與工作,信徒只須關心教會事務,做好「本份」的讀經祈禱便已足夠,深恐任何關注、討論或發表意見等行動,會惹來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捲入所謂「政冶」漩渦之中。

對「產業」的態度

耶穌期望我們不要獨善其身,以為做好本份、守住誡命便已足夠;再者,地上的財寶,決不能使人進到永生,唯有人願意與人分享所有,關顧有需要、受壓逼、被人遺忘者,就必有財寶在天上。我們對耶穌這個教訓耳熟能詳,問題在於我們願不願意作個全心全意跟從基督的信徒,抑或只想做個選擇性、有所保留的信徒。什麼是我們的產業?可能是像那人所擁有的房屋田產,亦可能是我們的學識、才幹、時間、青春,甚至是我們最寶貴的生命。

對「關懷」的反省

一位於納粹時期被囚的德國牧師馬丁˙聶穆勒(Martin Niemoller 1892-1984)曾為著自己獨善其身的行為而懺悔說:

『在德國,納粹首先對付共產主義者,我沒有為共產主義者抱不平,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接著他們對付猶太人,我沒有為猶太人抱不平,因為我不是猶太人。再接著他們對付工會,我沒有為工會抱不平,因為我不是工會人士。然後他們對付天主教徒,我沒有為天主教徒抱不平,因為我是基督徒。後來,他們來對付我,而在那時候已再沒有人為我抱不平。』

在社會關懷主日,願意每位信徒都反省「關懷」這個從上帝來的教導。


2007年02月18日 
見證上帝 榮耀主名 (范建邦牧師) 
大齋前第一主日 
第7期 

今日剛好是農曆大年初一,首先祝各位同工同道新春蒙福!

踏入二月份,市面上的新春氣氛越加濃厚,無論是港九市區繁華的商場街道,還是新市鎮僻靜的住宅公園,到處都張燈結綵,特別是活靈活現的「卡通金豬」,使人倍感歡樂的節日氣氛。還有,各區陸續開放的年宵花市,鮮艷奪目的年花,生機勃勃的盆栽,更是洋溢著濃厚的春天氣息。今天,我們更是迎來了喻意「萬象更新」的農曆新年。

今天的《路加福音》記載了一個喻意更新的故事。有一次,耶穌帶著彼得約翰和雅各三個門徒上了一座高山,正禱告的時候,門徒發現耶穌的容貌改變了,衣服潔白得發光,他們還發現耶穌與摩西(代表律法典章)和以利亞(代表先知傳統)交談甚歡。這次經歷令三個門徒非常興奮,彼得不由自主地說:「主阿,我們在這裡真好,可以搭三座棚,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路9:33) 但是,主耶穌卻告誡他們不可陶醉於這一刻,反而叮囑他們要下山,回到人群中間,繼續為主作工。這時,他們才如夢初醒,舉目「不見一人,只見耶穌在那裏。」(太17:8)

真的,在萬象更新的時候,可能我們會像彼得那樣專注更新過程所帶來的激情,也就是那瞬間的耀眼光輝。但是,功利主義使我們往往忽略了更新的原委與目標,也會遺忘了那位使萬象更新的上帝。使徒保羅曾這樣勸導我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 在這裡,保羅要求我們在心意更新變化的過程中,要專心尋求上帝的旨意,並且要用諸般的智慧為主作見證。近幾年,本人有幸參加本會佈道團福音魔術組的學習,亦曾在不同場合用魔術來演譯福音信息。可以說,表演魔術時的神祕感及諸多變化的手法,很容易贏取觀眾熱烈的掌聲,使人得到滿足。但我更知道,「魔術」只是上帝賜給我的一種特別恩賜,「福音魔術」只是一種更新變化的佈道手法,而透過這些技藝讓人領受福音,接受耶穌,才是至終的目標。在此更要懇求上帝賜給我們諸般的智慧,並用這滿有恩賜的生命去榮耀上帝。

最後,藉此新春佳節送給大家一幅春聯,雖屬「獻醜」,但願彼此恭賀:

「萬象更新迎春禧 百般恩賜耀主名」


2007年02月11日 
明智的抉擇 (宋寶牧師) 
大齋前第二主日 
第6期 

近日的「油魚充鱈魚」事件,除暴露了有關政府部門,在食品的監管上未盡完善外,或者也促使消費者反省,在選購食品時,以甚麼標準來衡量──價錢、零售商的信譽抑或消費者的口碑?當指標一旦失實時,市民又從何得著幫助,日後對那些食品重拾信心。

猶太人在亡國的日子,因所受的遭遇,逐漸對耶和華失去信心,有些人曾被唆擺,相信可以靠著玩弄政治權力,以人的力量謀求生存。先知以賽亞嚴斥那些往埃及求助的人,指出「埃及人不過是人,並不是神;他們的馬不過是血肉,並不是靈……」(賽卅一 3),唯有耶和華能夠保護耶路撒冷。耶利米先知亦警告百姓,小心人性的邪僻和愚昧,依靠人的帶來禍患,但那信靠耶和華的卻蒙福,像樹被栽於水旁,得著澆灌而結果纍纍(耶十七 5-8)。

耶穌也鼓勵門徒:「你們多結果子,我父就因此得榮耀,你們也就是我的門徒了。(約十五8)」多結果子不但榮耀上帝,並且也是辨別信仰真偽的方法。耶穌曾提醒門徒防備假先知,他們是外面披羊皮,內則為殘暴的狼。那麼怎樣辨別呢?耶穌說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參太七15 - 23)假冒為善的猶太人常以自己比別人強,但耶穌傳講的,不是使人覺得自己比別人更虔誠、更有義、更屬靈,而是使別人藉著我們看見和經歷天父上帝。若要使人從你身上看見和經歷天父上帝,那就得先親近祂、尋求祂,像一棵樹栽於水旁,得著澆灌滋養,能以生根建造,縱遇炎夏或風雨也不動搖。不然根基不穩的,便抵受不住考驗,像哥林多的信徒,因有謠傳沒有死人復活的事,他們頓覺迷茫和疑惑。保羅以自身的經驗,見證復活的基督。他不是信口雌黃,人云亦云,而是以認識基督為至寶,並且知道現在活著的,不再是那個從前靠家世、學識和權勢的掃羅,而是有基督在他裡面活著的保羅。

要力排眾議時,你依靠甚麼作決定?以人的標準抑或上帝的標準呢?使徒雅各說:「你們親近上帝,上帝就必親近你們。」(雅四8)。


2007年02月4日 
回應呼召,接受差遣 (黃婉嫺牧師) 
聖餐主日 
第5期 

上帝呼召人,不單成為祂的兒女,更要成為祂的僕人,在各式各樣的崗位上,作祂的見證,引領人歸向祂的國度,上帝願意有更多人為祂而活。雖然我們不一定都要成為專職的傳道者,但每人均應該在自己的親屬和工作場所中,成為上主美好的見證人,見證上主的大愛和能力,分享上主在自己身上豐盛的恩典。很多時候,我們對上主呼召的回應只停留在心思意念上或只是不切實際的空談,徒有領受和感動,卻欠缺實際行動,對生命的成長沒有落實的幫助。

先知以賽亞在烏西雅王崩的那年,蒙召得見上主,領受上主的呼召和託付,他沒有多番考慮或猶疑不決,而是毅然迅速地回應說︰「我在這裏,請差遣我!」這是何等美好的榜樣。

漁夫彼得雖然整夜勞累,沒有打著甚麼,但他卻願意依從主耶穌的話,再次下網打魚,結果圈住許多的魚,網險些裂開,這實在是他意想不到,出乎意料之外的結果。在聽從主的話時,我們有時會不容易明白箇中的道理,但順服主的吩咐,活出呼召,做好本分,使人驚訝的恩典就會大大的彰顯,這是惟有願意順服主的人才會體會領受得到的。

馬禮遜是首位到中國傳教的更正教傳教士。二十五歲時他乘船往中國,船主嘲笑他說︰「你真的認為你能改變古老中國拜偶像的陋習嗎?」他回答說︰「我不能,但神能。」是的,唯獨上主能改變人,亦只有順服的兒女才能經歷祂更多的恩典。

歷代以來,上主呼召我們為祂而活。祂慈聲地問︰「誰肯為我們去呢?」我們是否願意欣然回答說︰「我在這裏,請差遣我?」主啊,我願意成為的器皿,求主使用。


2007年01月28日 
讓我們愛! (劉麗詩牧師) 
基督顯現後第四主日 
第4期 

能夠愛人實在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今天,我們在追求甚麼?卓越的人生,抑或是安舒的保障?前一陣子的新聞,報導一位十二歲的孩童,竟淪落成為邊緣人;社會中隱藏的青年人究竟有多少?情況實在令人擔心。我們傳承給年青一代的,是知識或是財富?是一個「明天更美好」的世界;還是一個日漸衰竭的地球?

使徒保羅給我們指示了一條「最妙的道」─ 愛的道路﹙林前12:31﹚。在哥林多前書十三章,他頌唱出愛的真諦。他說,愛使恩賜成為「更大」。這種愛,不是源於情慾或人意,乃是來自主耶穌基督犧牲的愛,祂沒有計較我們的過犯,卻願毫無保留地獻出自己。主的愛、堅忍和良善,更具有「克勝一切」的力量。且聽保羅對愛的讚美:「愛是恆久忍耐,……不求自己的益處,……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林前13:4-7﹚愛是忍耐和慈悲,意思是它能夠長時間地忍受痛苦而不氣餒。愛又是為他人設想,以他人的好處為自己的喜樂。同時愛能夠在一切的遭遇裡,仍然是源源不絕地湧流著,不會失去希望,也不會灰心喪膽。最後,保羅讚嘆道:「愛是永不止息。」﹙林前13:8﹚英文聖經將它翻譯為「愛是不會失敗」;呂振中則譯為「愛,永不廢墮」。是的,從主而來的愛,是不會因為任何事情而消失,不會因為人的罪惡而失敗。愛是只有起點,卻永沒有終點。

因此,我們若受苦,讓這份愛來導引我們前行吧!我們若迷失,讓愛將我們抱回,領我們返回父上帝的懷抱。這刻,我們的世界最需要的是甚麼呢?讓我們將愛傳承給孩子們吧!唯有愛,才能使枯萎的生命復甦,使乾涸心靈湧出活泉。感謝主,愛是永存不息的!


2007年01月21日 
上帝悅納人的禧年 (李景雄牧師 ) 
基督顯現後第三主日 
第3期 

特首曾蔭權年初上京述職回來,喜氣洋洋的報告國家主席胡錦濤向他讚許二00七年是香港的好年頭,因為經濟增長可觀云云。是的,經濟有進步是好事,難道我們巴不得香港經濟倒退嗎?

路加福音四:14-21記述耶穌回到他的家鄉拿撒勒開始他的傳道工作之時,在會堂講道引用以賽亞書六十一章一段經文,結尾是,「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年」。那是怎樣的禧年呢?

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看見,受壓制的得自由。

曾特首、胡主席不是傳道人,我們沒有理由期望他們宣佈「上帝悅納人的禧年」的信息。可是試想在香港、中國,如果──

貧窮的人不只脫貧,並且得到精神上的富足;

被擄(情慾所困、無辜被囚)的人得釋放;

瞎眼的(包括有道德盲點的)看見;

受壓制的(經濟剝削、權力鬥爭)得自由。

如此光景,應該離開上帝悅納人的禧年不遠。我們相信,上帝可直接差使祂的子民,或間接影響各種形勢,去營造這樣的情景。不過,天國並非在世上由人去實現,但天國的門至少可漸漸的於此時此地推開。

惟願二00七年可在香港、中國打開多一點上帝悅納人的禧年之門,好讓更多人跨越天國的門檻,走向神悅納人的境界!


2007年01月14日 
恩賜彰顯於人 (林 津牧師) 
受託主日 
第2期 

當了牧者多年,其中收到最熱門的一條問題是:「上帝如何呼召你?」而當自己詢問弟兄姊妹有否考慮過全職事奉時,答案很多時是:「上帝沒有呼召我!」換句話說,被上帝呼召似乎是全職事奉者的專利,而作為信徒,沒有被上帝呼召似乎是正常和合理的。

其實在聖經中,教會本身就是被呼召出來的意思,因此教會中的每位信徒其實都有上帝的呼召,只是各人被呼召擔當的崗位不同罷了,但是現實的情況,是絕大部分的信徒根本並沒有察覺、又或是沒有好好的回應自己的召命,實在非常可惜的。

或許有人會問:「那麼我怎樣才可以清楚知道上帝給我的呼召呢?」其實有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仔細地尋找一下自己所有的恩賜,正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上帝既然賜給我們各人這些恩賜;無論是多是少、是輕是重、是尊是卑,都必然希望我們能好好地運用它去榮神益人,而不是把它埋沒,更不是用來自憐或自誇。

今天是教會所定的受託主日,希望我們在崇拜中不只是看見一班堂會領袖的受託,同時也是我們各人在上帝面前察驗自己的恩賜、向上帝獻上衷心的感謝、及領受和回應上帝給予我們個別的神聖呼召的時候。阿們!


2007年01月7日 
恩賜從神而來 (沈冠堯牧師) 
立約、聖餐主日 
第1期 

衛斯理.約翰牧師於一七四七年十二月聖誕日,向參加循道班會的成員,強調信徒與上帝立約的重要。並於一七五五年八月十一日,親自主持了首次的立約禮。此後,循道衛理宗教會,多於每年首次主日禮拜,舉行立約禮,鼓勵信徒紀念上帝救贖的恩典,並重新將自己奉獻與主,藉著從上帝而來的恩賜,盡己本分,榮神益人。

世人原不可能與上帝處相對等地位來立約,是上帝主動拯救使成選民,脫離卑賤罪污的混沌生活,得有平安與豐盛的生命,並給予恩賜,具重新更生的能力,足以生命影響生命,成為福音的傳人。信徒在新年開始主日,在上帝之前重新立約,一方面反省過去,是否好好善用所領受的恩賜;一方面前瞻來日,怎樣發揮所有恩賜,幫助人獲得救恩與永生福分。所以信徒立約,可以說是檢討與策劃,求上帝的同在。

恩賜雖然都是從上帝而來的,但各人所領受的,卻會各有不同。因此必須在群體中彼此配搭,才能發揮出整體功用來。若單顧一己,各自為政,必定功效全失的。每個信徒都是獨特的個體,每個個體,都領受有各自的恩賜,但在群體中,卻要互為肢體,作出貢獻,方能有所成就的。

信徒領受由上帝而來的恩賜,在運用上不應有所歧視。所有生命都是源於創造主,也為創造主看作好的。就是為上帝所愛,也就是上帝救恩的對象。既然如此,信徒在恩賜的運用上,就不應有歧視的存在了。

當我們在上帝之前立約時,自會感到本身不配,完全由於上帝的恩典,讓我們能彼此配搭,運用各自從上帝所領受的恩賜,服事人,榮耀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