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會訊 | 靈音 | 靈修日程 | 書籍 | 刊物

靈音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 2016 | 2015 | 2014 | 2013 | 2012 | 2011 | 2010 | 2009 | 2008 | 2007 | 2006 | 2005 | 2004
2009年12月27日 
成長三要 (李國強宣教師) 
基督聖誕後第一主日 
第52期 

多年之前,筆者曾是不少樂壇頒獎典禮電視機旁的捧場客,為着心儀的歌手能否獲得奬項因而萬分緊張。但隨着個人的成長及喜好的轉變,我對現今樂壇不像以往的投入,再沒有昔日那般着迷追捧的興趣。也許我們的信仰生命亦曾由熱情轉為冷漠,我們的信仰生活以至靈性生命變得停滯不前,實為可悲。盼望藉着路加福音的提醒,讓我們學效孩童耶穌基督的榜樣,再一次踏上信仰成長的路。

第一, 我們要成為敢於發問的門徒:孩童耶穌坐在教師當中,一面聽,一面問(路加福音2:46)。聖經確實能夠為我們的生命提供答案和指引。人生總會遇着許多不同的考驗,在變幻之中如何作出上帝所喜悅的選擇,確實需要時刻不斷從聖經裡尋找答案和出路。若然未能如願,要不是耶穌基督所宣稱「我就是道路」只是空談,便是我們沒有盡自己最大努力來尋找答案。
第二, 我們要成為敢於表明立場的門徒:一個願意表明自己立場的人,是需要和堅持自己所作出的立場,有信心地向世人表述,否則便容易讓自己有空隙去逃避及隱藏自己是屬主的門徒身份。孩童耶穌清楚自己的立場,以父的家為念(路加福音2:49),不卑不亢的向自己父母表白,實屬值得我們學效。作為跟隨主耶穌的你,清楚自己的立場及敢於向世人表白當中的真理嗎?
第三, 我們要成為敢於體恤生命的門徒:從孩童耶穌基督的例子(路加福音2:51),可以看出他並沒有因為自己對信仰的追尋,而與人隔絶或自持,反之,他願意和不明白的父母同行,甘願順從他們。反觀我們與人接觸,有否拒絶一些我們認為纏擾我們生命的人同行?盼望我們真的能夠為別人的生命多一份了解及包容。

門徒在漫長的信仰成長路上,要使上帝與人喜愛的心能夠一同增長,除了上述三要之外,誠如保羅的忠告:「這不是說我已經得着了,已經完全了;而是竭力追求,或許可以得着基督耶穌所要我得着的。」(腓立比書3:12,和修版)才能持之以恆。新的一年將至,盼望你我繼續在成長的路上向前邁進。


2009年12月20日 
耶穌基督──我們的希望 (李炳光牧師 ) 
聖誕主日 
第51期 

「希望」這兩個字是富有魅力的,許多人都陶醉在這兩個字之中,但卻常被人誤解了,以為「希望」只是:安慰的詞句;抽象而不實際的形容詞;空談而無把握的承諾;是未成之事的盼望,是將來之懸想,甚至是無可奈何的應許和逃避推卸責任的方法,其實「希望」絕不是這樣。精神心理分析專家楊格博士說:「各種情緒中,『希望』是最體貼我們的,『希望』好像一服雖然猛烈但卻無害的興奮劑,使人心鼓舞而積極起來。」不錯,我們都是活在「希望」之中,我們都將個人的意願和理想寄望將來能實現,「希望」就是維持我們信心的力量,更是我們心靈的動力。

舊約最後一本書「瑪拉基書」是以渺茫的希望和黯澹的驚懼中結束,以後四百年的歷史實在非常悲慘,世界變得叫人難以相信,有一個時候,簡直把神留下的踪跡全部抹去了,但無窮的希望都仍舊保存下來,他們堅信有一天救世主彌賽亞必會降臨,這種希望的背後有一顆不屈不撓的、堅定不移的、仰望上帝的信心在燃燒着,他們以無比的勇氣向前邁進,並且以更新的生活來迎接新時代的來臨。

直到第一個聖誕夜,「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賽9:2)「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訊息,是關乎萬民的,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裏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路2:10-11)耶穌基督的降生帶來新的希望,祂在希望的星光中誕生;祂在希望的恩典中成長;祂在祂的教導中表現希望;祂在生活中活出希望;祂在希望的態度中被釘死;祂在盼望的信心中接受死亡;更藉着祂的復活,帶給人類新生的盼望。不錯,在耶穌的一生中使我們看出希望來,所以聖誕節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節日,因為我們透過耶穌,我們看見一個充滿慈愛的上帝,因着祂我們可以享受豐盛的生命,因着祂的教訓使我們知道天父的看顧,不要為明天憂慮,祂更應許與我們同在同行,因着祂我們有信心面對明天,並且扎根於永恆,活出積極而精彩的人生。

親愛的朋友們,我們雖然有時會失望,但因着神的應許,我們永不絕望,因為耶穌基督是我們的希望,讓我們學效當年的博士尋覓星光,朝拜救主,獻上禮物。亦如當年的牧羊人一般欣然接受喜訊,見證救主誕生,傳講希望救恩,歸榮讚美天父上帝。

願望我們都享受一個喜樂平安的聖誕,活出一個充滿信心盼望的人生。阿們。


2009年12月13日 
讓聖經優化生命 (簡祺標牧師) 
聖經主日 
第50期 

今主日乃一年一度的聖經主日,今年亦適逢為中文聖經和合本出版九十週年紀念。這九十年來,不少聖經學者出版了許多不同的中文聖經譯本供信徒使用。即使如此,推動信徒讀經仍然是非常逼切的需要。

從今主日三段經文來看信徒優質生命的三方面導向:

第一,信徒優質生命的基礎。(西番雅書3:14-20)聖經指出縱使以色列人拜偶像、效法外族的習俗、欺詐剝削弱者和自滿等行為表現,上帝仍然差派先知向他們發出警戒和勸勉,讓他們悔改回轉歸向耶和華上帝,因祂大有能力,向以色列人施行拯救,並承諾除去他們的刑罰,趕出他們的仇敵。因為,耶和華上帝成為以色列人的生命保障,更成為以色列人優質生命的基礎,生命充滿著歡欣而喜樂。

第二,信徒優質生命的質素。(腓立比書4:4-7)聖經指出緃使保羅寫腓立比書的時候,正是他被囚禁在獄中,失去自由,處身一個外在環境惡劣和極度艱難的時刻,但是保羅卻發揮出其優質生命的質素,就是全然依靠主,交託主。主使保羅一無掛慮,常常喜樂,並且在其內心有一股出人意外的平安充滿著,使保羅對主產生強烈的盼望。外在環境毫無阻礙保羅抓緊上帝,完全表現出其優質生命的質素。

第三,信徒優質生命的表現。(路加福音3:7:18)聖經指出施洗約翰從曠野出來,理直氣壯地指責有些信徒徒有名份而沒有實質的表現,並且向他們發出警告:「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裡」。上帝對信徒優質生命的表現是有要求的。施洗約翰具體地指出優質生命的表現:分享而不是擁有;公正而不是自私;尊重別人而不是欺壓別人。

「聖經……,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提摩太後書3:16)可惜,有些信徒未能存謙卑受教的心來讀經,相反的,他們只按自己心意選取經文的信息來領受。結果,他們的屬靈生命長期地未能建立起優質生命的基礎,未能養成優質生命的質素,更未能發出優質生命的表現來。

弟兄姊妹,請好好珍惜,讓聖經──上帝的話語提升我們成為優質屬靈生命,榮耀上帝。


2009年12月6日 
煉淨的日子 (宋寶琼牧師 ) 
基督將臨節第二主日 
第49期 

踏入將臨節期,即是教會年曆的開始,它代表信徒等待基督的再降臨,信徒藉讀經祈禱,多作反省自潔以預備迎接基督。本會各堂所或有為會友預備靈修、讀經等操練資料,方便個人自省。現代的信徒透過親自閱讀上帝的話──聖經,仿如照一面鏡子,被聖靈光照,看清自己的本相,這種屬靈的大掃除,讓信徒為耶穌基督的降臨作好準備。昔日的以色列人又如何預備迎見上帝?

在舊約,耶和華的日子被描述是大而可畏的,並且也是審判中追討以色列人的罪的日子。無論在哪個時代,當人活在舒適的日子,就容易驕傲自大,迷失自我,也忘記上帝;惟一旦遇上不公平、不公義的事,便易生怨憤,以為上帝偏幫惡人,准許行惡者存在,以惡為善。人就問:公義的上帝在哪裏呢?(瑪2:17)

長久期盼耶和華的日子,將如晨光破曉,但它不如尚未作好準備的子民所想像的輕鬆,甚至可解決人生疾苦的萬靈丹藥。早在主前第八世紀,先知阿摩司曾嚴厲地警告當時的百姓,除非他們已經完全預備好迎接彌賽亞的來臨,就不要切慕耶和華的日子;否則將遇見極其可怕的結局,跟那些僥倖逃脫獅子和熊,最後都被蛇咬的人一樣(摩5:18-20)。瑪拉基書先知同樣的提醒百姓:「他來的日子,誰能當得起?他顯現的時候,誰能立得住呢?」等候主來不是一樁小事。主來的日子,不但突然,而且極不愉快。誰說主縱容罪惡?主來到,完全是出乎人的意料之外,祂的公義必然顯露。瑪拉基書以兩個比喻描寫上帝的潔淨工作:火與鹼。火怎樣將礦渣與金屬分開,鹼如何將污垢與衣物分離,上帝的工作也必照樣臨到祂的百姓。(瑪3:2-3)「公義的上帝在哪裏呢?」耶和華親自回答質詢:「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面前預備道路。」(瑪3:1)耶和華不但派遣先知,也呼召施洗的約翰從曠野出來,來到人群中,宣講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路3:2-3)。上帝要人親自面對自己的罪,真金不怕火煉,百姓若經得起考驗,就能「憑公義獻供物給耶和華」(瑪3:3),信徒也能坦然迎向主,離惡行善,結出悔改的果子(路3:8)。

詩人也曾提醒信徒:「主耶和華阿,你若究察罪孽,誰能站得住呢?但你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詩130:3-4)

盼望信徒在將臨節期間,多思想基督降世的意義,懷著懊悔儆醒之心,認罪悔改,等待基督的再臨。


2009年11月29日 
懷盼望時常儆醒 (任遠輝宣教師) 
基督將臨節第一主日 
第48期 

本會今季的主題都是圍繞盼望,我們所講的信、望、愛中,較少提及的可以說是盼望,但盼望卻是我們今天十分需要的。盼望的其中一種素質應好像一副眼鏡,在主耶穌基督回來之前幫助我們以不同的眼光觀看事物,例如金錢,主耶穌教導:「我又告訴你們,要藉著那不義的錢財結交朋友,到了錢財無用的時候,他們可以接你們到永存的帳幕裡去。」(路16:9),我們可能會覺得,我的錢財不是不義之財,但無論如何,我們有否拿來結交朋友,並相信錢財有天會變成無用呢?

在今日所讀路加福音的經文中,主耶穌提到上帝國近了時會發生的異象,並勉勵信徒當有這些事時,應挺身昂首。最後主耶穌提到當這些事尚未成就時,我們應有的態度:「你們要謹慎,恐怕因貪食、醉酒,並今生的思慮累住你們的心,那日子就如同網羅忽然臨到你們」,信徒活在世上常會遇到很多試探引誘,天主教傳統有所謂七宗罪:驕傲、憤怒、妒忌、不貞潔、貪食、懶惰和貪婪,近年更宣佈了在新時代下的「七宗罪」,包括吸毒、污染環境、過度富有貪財無度、令人貧窮、導致社會不公、基因改造,以及在人體實行惹起道德爭論的科學實驗,我們可以留意當中絕大部分都是出於人的自私並世界的引誘,我們如何能勝過這一切呢?主耶穌正正提醒我們要因著將要發生的事,而逃避眼前的試探引誘。

「儆醒」對今天的人來說可以說是陌生的,我們有的多半是緊張,而不是儆醒,緊張和儆醒在外貌上可以非常相似,但緊張是來自外來的壓力,並會帶來不良的影響,例如失眠、腸胃不適等;而儆醒是基於對上主的渴慕並等候主再來的盼望,發自內心的一種紀律,是能夠建立人的,就像馬太福音提及這五個聰明的童女一樣,真正願意儆醒的人,生命會得著更新,並進入屬靈的紀律中。

儆醒可以發揮在我們生活中每一環節裏。靈性方面,我們有否看重與上帝的關係?個人方面,我們有否關心健康?工作方面,我們有否盡責?家庭方面,我們有否負起當盡的本份?教會方面,我們有否盡力參與而不埋怨?話雖如此,動力從何而來呢?動力就是從我們對上主的渴慕,並我們對主再來所懷的盼望而來。


2009年11月22日 
感恩與盼望 (梁林開牧師) 
收割節感恩主日 
第47期 

收割感恩節是始於美洲殖民地時代,對當時的新移民來說,在農作物秋收完成後,他們數點上帝的賜予,向天父獻上感謝,這是理所當然的。

然而對內地的許多基督徒農民來說,在秋收之後,他們除了感恩之外,更有行動的,趁著嚴冬的來臨,「農歇」的時候,積極參與教會所舉辦的聖經培訓班,有的竟長達二個月。因此,內地的教會,尤其在農村十分興旺,信徒培增。

雖然生活在繁華的都市中,我們既不是農民,也沒有「秋收」和「農歇」,但趁此「收割感恩節」,能安靜下來,數算上帝的恩典,參加教會所辦的各項培訓課程也是應該的。深信上帝也必會賜福我們的教會。

詩人教導我們,「不可忘記祂一切的恩惠」(詩103:2)使徒保羅也教導我們要「凡事謝恩。」(帖前5:18)但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就是「求恩的人多,感恩的人少。」?是太忙嗎?連感恩的時間也沒有?還是一位不懂得感恩的人?

有一位牧師如此說,這樣的情況是心態的問題,尤其是面對困境的時候,我們所擁有的是一個消極、悲觀和負面的心態:

*只看到他人擁有的多,自己擁有的少而妒忌。
*只埋怨所「失去」的,而沒有欣賞所「得到」的。
*只記得曾經歷遭難的日子,而忘記也曾有美好的日子。
*只看到現今的苦難,而沒有盼望將來的榮耀。

也許我們應該向一位年老多病的弟兄的見證來學習,他說:「雖然我週身病痛,但我還能站在這裡,我要感謝主;一生中雖有許多不幸的遭遇,但現在都已成為過去;就算現在還有疾病纏身,主的恩典是夠我用的;就算我已失去一切,包括財物、健康,我仍擁有陪伴我的老妻,愛主的兒女,當然,我還擁有上帝,祂是我的盼望;我深信『願賜盼望的上帝,因你們的信把各樣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着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羅15:13)為此,我要感謝上帝。」


2009年11月15日 
懷盼望的過每一日 (文麗芳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廿四主日 
第46期 

哥林多前書13:13保羅這樣說:「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作為基督徒,我們的盼望是甚麼呢?而我們的盼望是否能給予我們動力,去持守信仰,面對生命中各種的挑戰呢?

盼望直接影響基督徒如何去生活。對於基督徒,我們所盼望的並非今生沒有苦難、災害、逆境,而是在艱難的當中,相信主與我們同在,並且,祂應許賜我們平安,可以跨越困境,直到主再來的那一日。因此,基督徒所持的盼望並非單單關乎將來是否可以「上天堂」,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過每一天。

耶穌教導我們有關天國的教訓,教導我們天國價值觀和人生觀,並且,祂吩咐我們去遵守。然而,當我們去遵守及實踐的時候,我們是否相信,祂會保守我們,賜我們平安,直到上帝的國完全降臨的那一日。懷著這個信念與盼望,使我們能長久並有信心地忍耐生命上的各樣衝擊與挑戰,就如帖撒羅尼迦前書5:8這樣說:「把得救的盼望當作頭盔戴上」。

我們有盼望的人,就相信我們靠賴主耶穌的救恩,聖靈的幫助,憑著信心,能在信仰的路上,平安抵達終點。就是主再來的日子,就如保羅說:「我們的盼望和喜樂、並所誇的冠冕、是甚麼呢?豈不是我們主耶穌來的時候你們在他面前站立得住麼。」(帖前2:19)

弟兄姊妹,你的信仰是否可以給予能量去面對生活上的各樣衝擊與挑戰呢?你是否每一日都歡歡喜喜地盼望主的榮耀,在逆境中仍然滿有喜樂和忍耐呢?

彼得前書3:15這樣教導我們:「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當我們有信心,歡歡喜喜地過每一日的時候,我們能成為一個有感染力的群體,可以在世上見證基督,讓人可以藉著我們被基督所吸引,去認識上帝。

但願使人有盼望的上帝、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羅馬書15:13)


2009年11月8日 
「懷盼望捨己為人」 (鄧其偉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廿三主日 
第45期 

舊約女子路得的名字是「友伴」的意思。她人如其名地成為婆婆拿俄米的「友伴」。路得自己縱使處身於逆境中,卻多番主動不計犧牲地付出愛來恩待拿俄米,以至波阿斯。

路得與婆婆同樣是失去丈夫,她本著安慰和幫助婆婆,就放棄在自己國家尋求再婚的機會,主動堅定地離鄉別井,隨同拿俄米移居猶大,投靠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在伯利恆居住下來後,她主動入鄉隨俗去拋頭露面,在陽光與汗水下辛勞地「拾取麥穗」,兩婆媳得以糊口。

路得甚至接受婆婆拿俄米的建議,尋求贖回夫家的產業,放下自己對婚姻的主權,不求嫁與年齡相近的對象,主動去親近較她年長的波阿斯,邀請他救助自己。路得不求自己益處的愛亦引發了波阿斯愛的回應,使他從壓抑的情感中甦醒過來,積極擔起親屬的責任,迎娶她並為她夫家贖回產業。

當我們轉過來看一位耶穌時代的窮寡婦,她很可能如耶穌所說是被宗教領袖侵吞了財產,但她沒有因此而遠離宗教場所,仍然保持對上帝的敬拜和奉獻,並且在極窮乏時仍對上帝充滿感恩之情,效法天父付出愛,先投上一切養生的,為別人的需要作出捐獻,才再為自己尋求安排。

這位耶穌時代的寡婦和舊約的路得,都是「救助人的求助者」,在逆境中抱持愛和盼望,主動求助和助人,而不宥困於自己的難處裏,就能得著上帝的垂注和關顧。

我們的盼望在主耶穌裏,因祂不單看到寡婦的情況和需要,同樣祂也看到我們的需要,引領我們離別罪惡來投靠上帝。耶穌基督一次被獻為祭,擔當了我們的罪,憑著祂的寶血我們得贖,我們也因著祂,信那叫祂從死裏復活、又給祂榮耀的上帝,叫我們的信心和盼望都在於上帝,不再停留在自己的需要或困難上,離開求助的心態,以基督為友伴,成為「救助人的求助者」,在聖靈的團契裏彼此關心,互相鼓勵,跨越各種高低起跌的境遇,在基督裏開創無盡的生命力。


2009年11月1日 
懷盼望活新生命 (王玉慈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廿二主日 
第44期 

在今天科技日新月異的世代中,我們經常不斷替換和更新很多生活和工作中的用品,如電腦、電腦軟件、手提電話及攝影機等,但是很多時,我們卻往住忽略了我們的信仰,是否也需要不斷的更新,好使我們屬靈的生命能真正合乎上帝的心意。啟示錄二十一章1至6節正好給了我們關於生命更新幾方面的重要教導。

首先,就是我們每天的生活能否與主有緊密的關係。啟示錄二十一章3節上提到「……看哪,上帝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我們當然明白到上帝不能在肉身上與我們每天一起的生活,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有否每日透過安靜、讀經、認罪、祈禱、唱詩和反思等的操練親近上帝,讓我們的心靈每天與主緊扣,以致我們的屬靈生命能每日不斷的學習、更新和成長。

其次,啟示錄二十一章3節下「他們要作他的子民,上帝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上帝」進一步的提醒我們要成為上帝的子民。成為上帝子民的意思是要我們清楚我們的角色和責任。子民需要完完全全的信賴將生命託付於上帝的手中,並且願意絕對順服以活出上帝的旨意成為我們生命的目標。並且,上帝願意親自與我們同在,不單是我們蒙福的途徑和恩典,他也成為我們生命的同行者和生命師傅,不斷修剪我們生命中的枝枝節節。

最後,啟示錄二十一章4節「上帝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帶出生命中其實充滿著無限的盼望,只要我們能放眼明天確信一切盼望的源頭來自大能的上帝,因為祂必會在我們面前預備一條新的道路。


2009年10月25日 
「向耶和華唱新歌」 (何慧儀牧師) 
聖樂主日 
第43期 

馬丁路德曾說:「音樂是上帝所恩賜的禮物。」由此可見,音樂在基督教信仰裡佔重要位置。音樂本來是「有秩序的聲音」,當中的節奏配合不同變化,成為悅耳的旋律;旋律再加上信仰字詞,便成了美妙的詩歌。基督教詩歌其實上是信仰生命的流露,摩西和米利暗在帶領以色列人過紅海後,隨即向耶和華歌唱,表達對上帝的稱頌讚美,並述說祂的大能和奇妙作為(出埃及記15:1-21)。保羅和西拉在被捕入獄後,於監牢中禱告唱詩讚美上帝,以信心表達對上帝的信靠(使徒行傳16:19-26)。

詩人大衞宣召民眾說:「你們要向耶和華唱新歌,全地都要向耶和華歌唱。要向耶和華歌唱,稱頌祂的名,天天傳揚祂的救恩。」(詩篇96:1-2)「全地」不單是指地上的萬國萬族,更特別指與上帝立約的子民。經文中三次出現「要……唱」的語句,可見大衞以真誠熱切的態度,呼籲立約子民要向耶和華歌唱。而「新歌」一方面是指全新譜撰的讚美詩歌;另一方面是指以活潑新鮮的態度去謳歌讚美上帝,或者是指述說上帝新的恩典。詩人的宣召,既要求立約子民向上帝存活潑的信心,向祂獻上感恩;同時也要子民將上帝的榮美與作為向普世傳揚,使萬國萬民都能認識祂。

詩人不單向昔日的以色列人作出宣召,也向現今世代的我們作出宣召。我們要向耶和華唱新歌?那麼如何能譜出新歌呢?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每天數算上帝的恩典。我們能夠活著,能夠親近上帝,能夠有家人朋友,能夠有力量面對挑戰等等,都是上帝的恩典。當我們仔細數算時,便能向天父上帝唱新歌,因為每天生活都是上帝的新恩!我們這新歌並非用來獨自陶醉,乃是要與他人分享的,這就是大衞所說的「天天傳揚祂的救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信仰分享」。願我們都能天天向耶和華唱新歌!


2009年10月18日 
有病的人用得著醫生 (袁天佑牧師) 
健康主日 
第42期 

耶穌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可二17)誰是康健的人?誰是病人?

法利賽人自然不會想他們是有病的人,他們只會看見耶穌與稅吏和罪人一同吃喝是不合宜的。耶穌的門徒也可能不會看見自己是有病的人,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已跟隨了耶穌。只有稅吏們,他們被當時的社會人士所蔑視,認為他們是與罪人同夥。他們聽了耶穌的話後,他們會這樣回應:「我是有病的人,是罪人,我需要上帝的醫治,需要上帝的赦罪。」

青少年濫藥成為了近日熱門的話題。校園驗毒或會帶來些微阻嚇作用。但他們為甚麼會濫藥?是毒梟猖獗,青少年難逃他們的控制?是家庭出了問題,他們的父母不懂教導兒女,是他們沒有時間陪伴兒女,教導他們,使他們誤入歧途?是學校的問題,老師除了教學外,沒有時間關心他們,將責任交給驗毒的同工?是他們自己的問題,是他們不知自愛,所以不要怪責他人!

人是罪人,同時也是「被罪者」。一方面是人自己不懂珍惜,不懂自愛,自己被罪惡所勝。但另一方面,人也受社會及其他人士所影響,因社會和他人的罪而受到傷害。有可能是父母只懂將最好的物質生活給與兒女,卻不懂關心他們心靈的需要。亦有父母只懂生孩童,卻不去教養孩童,但這只是少數。今天不少為人父母的,因糊口的緣故,每天超時工作,卻不足養活一家人。工作時間長,使自己失去健康,失去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失去陪伴孩子,教養孩子的時間。當我們指責他們時,我們有否想想,為甚麼今天的社會是這樣的呢?誰在剝削他們的時間,誰在剝削他們的勞力?老師沒有時間關心學生,但是誰訂下教育的政策?奇怪的是,訂下教育政策者,多不願將自己兒女在這政策下受教育!

聖經說:「世人都犯了罪。」人因自己的罪,也同時因社會及他人的罪,大家被罪所困。人人都是患病的人,需要上帝的醫治。人人都是罪人,需要耶穌的救恩。


2009年10月11日 
專心仰賴盼望 (曾萍霞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十九主日 
第41期 

曾萍霞
  在一個多元化生活香港城市,要做到專心是一個富有挑戰性的操練。今天福音書經課提到一位年輕的財主,他來找耶穌,雖然家產萬貫(V.22),心靈仍然空虛。他不滿足今世生活,他渴望永生,他前來問耶穌:「我當作什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但當耶穌向他發出挑戰,要他撇下世上財富,積財於天的時候他憂愁地離開。那年輕財主的真正問題在那裏呢?不是他產業多,乃是他倚靠錢財過於倚靠上帝(V.24)。一個依靠錢財不依靠上帝的人是不能進天國的。因為他把錢財當作上帝來依靠。這樣,上帝在他的生命中只是一個附屬品,一個點綴品而已!一個信靠、跟從耶穌的人要完完全全、以耶穌為他的救主和生命的主。這樣,他才能做到專心仰賴。
1. 專心跟隨主,要為主捨棄:「耶穌看著他,就愛他,對他說:你還缺少一件: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可10:21)
2. 專心跟隨主,要即時回應 (可10:29):主要提醒這門徒,對地上的父親尚且要孝順,猶太人的習俗,埋葬親人也為重要,但是更重要是跟隨基督宣講天國的福音急不容緩。當回應上帝的感動時,我的經歷就是有人因此信主,肢體因此得著很大鼓勵和支持,即時的心情是大有喜樂的。
3. 專心跟隨主,永不後退,主耶穌知道這人未能下定決心,仍然留戀以往的事,這樣會影響專心,反而不能緊貼主而後退。我們要作主的門徒,要與主同行,代價是要將主放在自己之上。我們要看主的事工、主國度的擴展、福音的廣傳、教會的增長等比自己的利益還要重要,主說:這樣的人才配稱為他的門徒。作主的門徒要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主。專心跟隨主的秘訣:
第一、信靠上帝的心:迦勒、約書亞專心的探地,不理環境惡劣,探子不同的意見群情洶湧,仍堅定的信靠上帝,他們是對上帝有信心多過對自己有信心 (民14:9)。
第二、恆常親近上帝的心:信徒的靈修、祈禱、讀經不單是信徒追求的目標,同時是屬靈生命的加油站和能量的儲備,當人生在困境時,就能用所儲備的屬靈能量過渡。
第三、認定跟隨主一生蒙福的心:跟從主能得著什麼賞賜呢?耶穌說﹕我們為了主所撇下的,將會在今世得著百倍(V.30)。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得著百倍的照顧。世上的財物和人際關係,親人,無非是給我們安全感,滿足感。假如我們跟從主,我們所得到的比在世間上所擁有的安全感,滿足將有百倍之多。上帝對我們的要求就像小孩子這般的單純信靠父母的心來信靠祂。這樣上帝的慈愛和能力就臨到我們身上,使我們能成為一個專心跟從主的人。


2009年10月4日 
修和合一是我們的禱告 (潘玉娟牧師) 
普世聖餐主日 ( 70 屆) 
第40期 

「普世聖餐主日」始於一九三九年,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已經燃起,一場災難性的戰爭爆發在即。一群關心全人類福祉的基督徒領袖渴望基督的教會可團結一致,祈求上主憐憫陷入水深火熱的世人。

普世聖餐主日乃普世教會協會的前身普世基督教聯合會和國際基督教宣教協會,為謀求消除人類滅亡的危機和為基督徒的合一而發起的,最初於一九四零年十月六日舉行,是日將由湯嘉群島開始,繼為菲芝群島,紐西蘭,澳洲以至全球各地,不分種族,國界或所屬任何宗派教會,都將舉行「教會合一聖餐」。千百萬計之基督徒,將在該日二十四小時內每分鐘每秒鐘都有人跪在聖餐桌前領受主耶穌的聖體寶血,並為「教會合一」和「世界和平」祈禱,至今已是七十週年。本會歷年皆響應此種號召,十月第一主日隆重舉行此具有特殊意義之聖餐。今年,我們也不例外,繼續為各地活在戰難中的人民代禱,為世界和平及人與人之間修和合一同心禱告。

合一祈禱,令筆者想起一九九二年有機會參加法國南部勃根地省,是一個由羅哲修士於一九四零年創立的國際性大公團體──泰澤之家。羅哲修士(Brother Roger of Taize’)是一位默觀者,是祈禱的人;他蒙上主呼召,度靜默和獨處的隱修生活。從羅哲修士的一生、他耗盡一己的力量使人了解到上主以無盡的愛愛我們,這種愛讓我們學懂寬恕、接納、修和與合一。而「教會」是整個人類大家庭中共融與和平的酵母,是將所有人共融的地方。他相信除非在基督徒本身見到修和,否則教會將無法不斷更新,也永遠無法完滿地達成它的使命。對他而言,無分基督教和天主教,重要彼此修和合一,融為一體。

今日我們教會是否能將人連於基督,成為一體,就在乎每一位信徒是否為基督而活。羅哲強調為基督而生活的人,最大冒險就是「寬恕」。人須不斷地重回信仰的泉源以尋找活力,過寬恕與和好的生活,因為,如果從未植根於耶穌基督裡的人,他就無法用基督的愛去愛週圍的人。

聖餐正正提醒我們,要省察我們的過犯,需要與人修和,當我們與弟兄姊妹一同領受聖餐時,我們是否體驗與主同在,聖徒相通的合一團契? 縱使我們在世界分裂狀態中,「普世聖餐主日」領受聖餐是具有特殊意義。只有這種內心的真誠團契才能促進世界的真正大同。所以,我們謹以至誠,邀請主內同道,不分任何教會派別,一同領受聖餐,同享上帝豐盛恩典,成為修和合一的群體。


2009年09月27日 
樂意代禱 常在你心間 (陳德昌牧師) 
學校教育主日 
第39期 

以斯帖因同胞的性命受到滅族的威脅,故此冒死向皇帝作出進言懇求:『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以為美、我所願的、是願王將我的性命賜給我、我所求的、是求王將我的本族賜給我。』她能作出如此冒險,實因她是受到血肉相連的同胞骨肉情推使她作出這勇敢的行動。

耶穌對每一個『小子』生命的關愛是全面和開放的。任何一個讓小子生命受到虧損的人都要受到嚴厲的責備,相對的,對小子生命建立的完整和關愛是開放的,任何人只要對因耶穌的名而施行醫治關顧,甚至只是施出一杯的涼水,已蒙主的稱讚和歡迎。

禱告所發出的力量是奇妙的:只要憑著信心求,一點也不疑惑,不單能帶來病患者得痊癒、沉溺罪海者都悔改得蒙赦更新、甚至是連超越自然界的奇蹟也時會發生。當中尤以義人所發出禱告的力量更是大的。

今天是學校教育主日,各堂會為牧區中從事學校教育工作的同工們舉行崇拜並特別為他們差遣和祝福,為他們祈禱,關注他們的事奉和工作。無論是校董,教職員和家長們,不論他們的信仰背景,只因我們都關心年青一代的成長,就都攜手同心為「小子」們獻上我們的關愛,好像以斯帖王后一樣的熱血沸騰地倒生命,好讓他們都能在基督的氛圍中茁壯成長,除了能在這彎曲悖逆,追求虛無價值的新生代,注入主基督的信、望與愛,更藉學校的環境,展現靈德智體群美六育並重:傳揚福音,建立生命的挑戰召命。

若我們真的相信禱告是蒙悅納和帶來改變,就讓我們為所有從事學校教育行業的主內同道和友好獻上祝福和代禱,叫他們能以積極正向生命能量與各位教師們同在,但因你們不單肩負起授業解惑的任務,亦要以身作則,為他們樹立良好的榜樣。若各位老師們也真的相信禱告的能力,又能帶來生命的祝福和改變,今天亦邀請你為你的學生逐一提名代禱,把他們放在心上,藉禱告把他們帶到天上父親屬靈的家裡,每天不斷地為他們代禱,看看上帝如何施行不可能的神蹟。


2009年09月20日 
使人得益 (伍瑞英會吏) 
聖靈降臨後第十六主日 
第38期 

創12:1—2「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使人得福是上帝要亞伯拉罕和祂每個兒女分別出來的目的。上帝祝福我們不是單單要使我們快樂滿足,也要我們使人得福。上帝的祝福常蘊藏在生命的擴展、增長和交流的能力上,祝福也包含了造福別人的能力。

一個充滿造福別人,使人得益的生命

(一)充滿光彩的生命
箴31:10—31記載這位婦人是一位超乎眾人的賢妻良母,她又是一位製造商、進口商、經理、房地產經紀、農夫、裁縫、室內裝修者及商人,可以說是百藝精通的才女。她的長處和尊貴,並不是因她的奇妙成就而來,乃是因為她敬畏上帝的結果,經文裡並沒有提到她的儀容,她的魅力是出於她的德行。她生命的特質是勤奮工作,敬畏上帝,有遠見,鼓勵、關心他人、眷顧窮人、善用金錢。這些特質與敬畏上帝相配合,就使人的生命充滿喜樂和祝福。

(二)有正確目標的生命
主耶穌的門徒經常為個人的成就爭執,他們心中的大與小,與主耶穌所認為的大和小不同。門徒的觀念正像我們一樣,以為權力職位大的就是大。主耶穌卻指出,在上帝家中評斷大小的標準,不在權位如何,乃在:是否比眾人更謙卑,是否喜歡服事人,是否不輕視任何一個小人物。當時在一個視孩子為二等公民的社會中,這是一個新的觀念,所以今天我們不要認為兒童事工沒有成人事工那麼重要,因今日的兒童就是明日社會和教會的主人。

(三)有智慧而行動的生命
如果有人自以為有智慧,就該在善行上證明他的智慧是屬於良善的智慧,這樣才算是真智慧。許多人以為善用手段對付人為「智慧」,或以今世的才學為智慧,但這些都不是聖經所要求的智慧;聖經所重視的是敬畏上帝的智慧(箴9:10),明白人旨意的智慧(但5:11—12,弗1:17)和講解真理的智慧(林前2:4—7)。

耶穌說:基督徒是世上的鹽,世上的光。鹽代表生命中的好品格,光代表生命中外在的好行為。我們願否成為一個使人得益的人?


2009年09月13日 
犧牲捨己 (張國良會吏) 
聖靈降臨後第十五主日 
第37期 

主耶穌對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捨己顯然是跟隨主耶穌的標誌與要求。但捨己是什麼意思呢?有人說捨己就是否定自我,捨棄自己,沒有了自我。引用保羅所說:「 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上帝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加2:20) “同釘十字架,不再是我”,是否意味著我失去了自我,沒有了我的思想、情感、意志?果真如此,那麼我是誰?保羅又說:「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上帝的兒子而活。」“我”又彷彿還活生生的在肉身裡活著。到底基督徒的“我”還存在嗎?如果“我”還存在是否是全然被動,只聽使喚?
  馬可福音八章主耶穌指示門徒,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長老、祭司長、文士許多的苦,並且被殺,第三日復活。 向門徒發出挑戰:「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又為人生下了一個新定義:「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
  這一段經文清楚的解釋了捨己的真義,就是體貼上帝的意思,不體貼人的意思。我們否定自己並不是失去了“自我”,而是放下不合上帝心意的想法、愛好,並且積極的背起十字架跟隨主,為要順服上帝的旨意,成全上帝在我們生命中的計劃,擁有比賺得全世界更有價值的人生。
  使徒約翰,在約翰一書裡寫著說:「主為我們捨命,我們從此就知道何為愛;我們也當為弟兄捨命。」(約壹3:16)捨命就是捨己,為了別人甘心放下自己的意見,愛好,利益,甚至生命。
  一個人因著宗教的義務,良心的驅使或其他的原因作出的犧牲,未必是聖經所說的捨己。保羅說﹕「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真正的捨己乃是懷著對上帝和對人的一份摯愛,所作的“放棄”或“堅持”。正如保羅為了遵行上帝的旨意而放棄了靠福音養生的權利,也為了純正的福音,堅持立場,甘心受苦。這也正如坎伯摩根牧師所描述:「真正的門徒既不揀選歌唱,也不揀選輓歌;既不揀選陽光,也不揀選陰影;除了明白並遵行主的旨意以外,別無他選。」一言以蔽之“捨己”就是捨棄自己的意見,揀選上帝的道路,為主活好這生!
願以【主,你犧牲的愛】共勉實踐(青年聖歌第I冊,54首)
『主,你犧牲的愛已賜給我,主,我不願為己留下甚麼;
我在愛中景仰,將我心願還償,今將供物獻上,奉獻與你。
主在施恩座前,為我求父,我的信心軟弱,只望耶穌;
助我十架背上,將主妙愛宣揚,以禱告或歌唱,奉獻與你。』


2009年09月6日 
是「名不符實」,還是「實至名歸」 (林崇智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十四主日 
第36期 

循道衞理宗曾是一個被公認關心貧窮人,與窮人在一起,向窮人傳福音的教會。
  1777年會祖在倫敦衞斯理堂奠基禮中講道說:「循道衞理宗的教義是甚麼?它所講的無非是愛,是對上帝和對全人類的愛。」這份強烈的愛化成具體的使命和任務時,就是刻意選擇關愛社會中貧窮困苦的人。因為衞斯理約翰相信上帝興起本宗,是要成就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的應許,這也是本宗信徒跟隨耶穌一個最明顯不過的要求。他曾寫信給一位聖公會牧者表示,「我們循道衞理宗傳道人十分樂意將那些尊貴的,有聲譽的、有地位的人交給你們牧養,就讓我們單獨的與那些貧窮的、下流的、被人嫌棄的人在一起吧!」
  衞斯理約翰一生向我們展示關心窮人,向窮人傳福音的教會有何表現:
(一) 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主動的,外展的去找尋窮人。窮人是不會主動來教會的,我們與窮人距離太遠了。關愛他們便要探訪他們,尋找他們。
(二) 隨後便是要與窮人生活在一起。本宗很多扶貧事工是靠與窮人生活在一起才發展出來的,聖靈會藉著我們與窮人在一起時,轉化我們的心,增加我們的愛。
(三) 身體力行,對窮人需要作出長期承担。教會的扶貧事工不是一年一次的活動和募捐,而是教會全年事工和經費的規劃,均以窮人需要為依歸。
(四) 我們也要改變自己,過簡樸樂意分享的生活,先決條件是重整我們對管家的身份和對金錢的態度,活出好管家的信仰。
(五) 最後也是不可缺少的,就是站在窮人立場,為他們發聲,揭發和改善社會中對他們不利、不公的政策制度。
  今日富裕的香港,有一群人數愈來愈多的窮人悲慘地生活著,實在需要我們透過實際行動關心及扶助。本會之單位均以不同形式之服務支援他們,包括觀塘社會服務處開展多年之「食物銀行」服務、由禧恩堂興辦之服務坊、愛華村服務中心社會福利部近年推行之「心花放」家庭支援計劃等。近月本港亦有四十多堂會參加關懷貧窮網絡所推出之「愛心糧倉.食物援助計劃」。教會透過這些服務見證耶穌的大愛,以行動把福音實踐出來,幫助有需要者,不只為他們提供食物、輔導等援助,更期望使受惠者的家庭得著心靈安慰,幫助他們重拾信心,讓他們有能力去面對前路。期望弟兄姊妹透過禱告、捐獻及擔任義工,支持本地扶貧事工,使貧乏者得著照顧。
  事實上,教會若不是為困苦的人存在,那麼我們是為誰而存在呢?

註:如欲了解本會社會服務機構之扶貧事工,請電25280186與雲紅雨女士聯絡;如想更了解「愛心糧倉」之運作,請電67602025。


2009年08月30日 
愛裡現真誠 (關耀興宣教師) 
差傳主日 
第35期 

伊索寓語的「狼來了」故事或者是華盛頓總統幼年砍掉櫻桃樹的故事,都教訓我們誠實是重要的美德。一個經常說謊的人即使說了實話,也沒有人相信他!一個做錯事的人,只要坦白承認,勇於承擔後果就是誠實表現。

在人際關係、家庭、友誼、教育、商業、政治、外交上,誠實是唯一建立持久關係的基礎。例如:在新聞報導上誠實,便能正面推動社會的良性發展;在商業社會裏包括生產、推銷、宣傳、公關等方面誠實,能贏得人們的支持,長遠地保證了一批忠誠的客戶群;在科學研究裏誠實能大大提高研究質量,造福億萬生靈;在治理國家上誠實能博得人民擁戴,達致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

要作一個誠實正直的人,必需有誠實無偽的上帝作為人生的指南針,才不會受社會的價值觀影響而改變。主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14:6)真理就是祂的本質,祂不說謊,祂的信實直到永遠。

因此,在馬可福音七章一至二十三節,耶穌提醒門徒要小心防備法利賽人。因為法利賽人並不誠實地教導上帝的誡命,而且沒有活出誡命的真義及敬虔的生命,反而將人的傳統抬高過於上帝的律法。若門徒盲目聽從他們的教訓,只會使自己遠離了上帝。

同樣,雅各書一章十七至二十七節也義正詞嚴的提醒信徒,聽道之後,還要行道。一個真誠的人,藉著聽道便會發現自己本性的缺點。他會仔細去研究缺點的所在,然後進行修正,直到完全去除缺點為止。當他改變後便會謹慎自己的言語,以免傷害人。也會積極實踐關懷鄰舍,接濟那些貧苦的人。

因著我們努力實踐真誠的美德,性情漸漸與上帝相近。從而吸引了祂對我們的注意,就好像雅歌所描述的一對戀人互相愛慕。我們就是上帝的佳偶,上帝就是我們的良人。祂現在向我們發出愛的呼喚,邀請我們與祂把臂同行。讓我們以堅定的信心回應祂的邀請,並且繼續以真誠作美好的見證,讓人從我們的身上看到我們的良人,從而學效我們與上帝同行。


2009年08月23日 
愛裏顯剛強 (黃惠嫦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十二主日 
第34期 

「愛」與「剛強」,兩者似乎是一個對比。愛──給人温柔的感覺,人在愛裏感受被尊重和珍惜。剛強──是堅實、牢固的感覺,特別在逆境中我們都需要這種力量,去面對困難。

一代偉人所羅門,以他的能力和智慧完成建築聖殿的工程,然而他想到也知道這是上帝的恩典。因此,這所已建成的聖殿,正反映著上帝的心意和應許如何在所羅門身上成就。

上帝信守諾言,可是縱觀古今中外,人的諾言可因時境變遷而失效。但上帝對承諾的作為卻始終不變,無論是福是禍,都因著上帝的愛和信實而至終彰顯於世。我們作為上帝的兒女,又是否堅守和盼望上帝的應許,終至這應許成就在地?

保羅提醒信徒「要…倚靠他的大能大力…」(弗6:10-11)。這段經文的重點就是「靠著主」。這是所易記得也是最易忘記的事情:窮途末路時、自信心不足時總會記得求主加添信心。在順境或自覺力能勝任時就會忘記求主的幫助!真正的『靠著主』,就是無論有否能力信心,也不會自示過高,或妄自菲薄。如大衛,難道他沒有能力去起聖殿麼,只因他樂意接受上帝的心意,讓他的兒子去完成建殿的宏願。當聖殿建成之時,所羅門也沒有因此自命不凡,持寵生驕。他在禱告中追述上帝昔日的說話應許,確認這是完成是上帝的心意。

所以,要靠著主,不單要求愛我們的上帝賜予信心和能力、更要明白祂的心意,在生活中持守和切實遵行主的心意。能夠在多元的社會中,以温柔的心聆聽主的說話,以剛強的心抵擋世上的誘惑,持守上帝的真理和盼望,便是作主忠信門徒剛強的一面。


2009年08月16日 
愛裡有智慧 (梁慈光會吏) 
聖靈降臨後第十一主日 
第33期 

所羅門王被稱為最有智慧,但卻並非與生俱來,而是上帝所賜,耶和華顯現問他有何所求,他不為自己求,卻為上帝的子民單單求智慧,得上帝欣賞和應允,使他成為最有智慧的人。
究竟所羅門是怎樣的人?他『愛耶和華,遵行他父親大衛的律例』,但卻『還在邱壇獻祭燒香』(王上3:3),他的確愛上帝而得智慧,然而這愛卻是有保留和瑕疵的;另外他用聰明鞏固勢力,又娶法老女兒為妻(王上2:13-3:2),這是耶和華所禁止的,並隨從她們的神,聖經評論他『行耶和華看為惡的事,不效法他的父親大衛』(王上11:1-6)。
一位「智慧人」何竟落得如此下場?因他轉愛世界過於專愛上帝。以弗所書提醒『不要作糊塗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愛世界會使人盲目、迷失,但愛上帝則使人滿有動力與喜樂:『口唱心和地讚美主…常常感謝父上帝』。關鍵之處就在於是否全心全意,回應天父大愛而『被聖靈充滿』(弗5:17-20),隨從真理的過每一天,又有上帝的聖言作指引,這才是真智慧。
為何上帝恩待所羅門?天父欣賞他這雖有這麼一點點的愛,縱然不足,但上帝仍邀請他放膽祈求,可見上帝恩典的豐盛!『向來你們沒有奉我的名求甚麼,如今你們求,就必得著,叫你們的喜樂可以滿足。』(約16:24) 聖經又鼓勵我們『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上帝,主就必賜給他。』(雅1:5) 今日天父仍會邀請我們祈求,因為祂厚待你與我。你會怎樣回答?當人醒覺自己在主愛中時,感謝的心使人有智慧,也知道怎樣有智慧回答。


2009年08月9日 
只喜歡真理 (林綺紅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十主日 
第32期 

七月份本會宣教同工會由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同工分享介紹「援交」這課題。「援交」在本港的現象愈來愈受大眾人士的關注。援交活動涉及青少年的性愛文化,以不同形式及行為出現。根據報導,援交活動有泛濫及惡化的趨勢。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油尖旺青少年綜合發展中心於二零零六年十二月至二零零八年五月進行有關「援交」研究調查及分析,發現青少年進行援交活動時,存著不少令人擔憂的危機及負面影響,其中包括「影響發展正常社交及兩性關係,扭曲道德價值判斷能力;與及以肉體來滿足個人物質的慾望,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參該中心有關單張)同時,援交活動的另一方也是以金錢換取個人情慾的滿足。究竟,你如何看在援交活動中被扭曲人性的一群呢?我們身為基督徒如何愛他們呢?今天,甚麼能使人的身心靈得飽足呢?

在撒母耳記下十八章記載,大衛王如何看待背叛他的兒子押沙龍。這給我們一些真理的提示﹕(一)恨惡罪行卻愛罪人──大衛一方面數點人數,預備與押沙龍作戰,另一方面卻吩咐部下要寬待押沙龍。(撒下18:1-5)(二)生命比成敗更重要──亞希瑪斯及古示人向大衛報告勝利的好消息,然而大衛最關心的仍是押沙龍的平安。(撒下18:28-32)(三)愛是甘願犧牲捨命──大衛為押沙龍的死非常悲傷痛哭,「我兒押沙龍啊!……我恨不得替你死。……」(撒下18:33)

還有,在約翰福音六章中,主耶穌警惕我們「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要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勞力,就是人子要賜給你們的」(約6:27)又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約6:35)正如阿摩司謂「主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必命飢荒降在地上。人飢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摩8:11)今天,人的身心靈得飽足,一切都在乎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亦藉著聖靈引導我們明白一切的真理,如腹中流出活水江河,叫人能得以滿足。

各位弟兄姊妹,願我們在這混淆是非,黑白不分,彎曲悖謬的時代裏,徹底認識真理,持守真理,活出真理,並傳揚真理,好讓全人類活在真理的真自由中。


2009年08月2日 
不喜歡不義 (謝志宏會吏 ) 
聖靈降臨後第九主日 
第31期 

在一個道德界線模糊的世代,不是非黑即白的世界,義與不義已經漸漸變得眾說紛紜,各執一詞。紅灣半島事件、世紀爭產案、賣淫少女肢解案、港人在內地吸毒事件、年青模特兒書展簽名會及雷曼事件等,無論在坊間輿論、法庭或議會中,都總是各有論點,充滿似是而非的道理。

感恩的是,作為基督徒,我們多了一個支點,就是上帝如何看這些事情。撒母耳記下11:26至12:13節,拿單警戒大衛的事件,就為我們提供一個參考:

第一,大衛強奪人妻,甚至謀殺了她的丈夫,這都是耶和華所不悅的事。今日,我們或者可以為大衛抗辯說,他與拔示巴都是成年人,而大衛願意為事件負責,也看不到任何強迫成份。然而,耶和華上帝不是單看結果,而是看整件事。事實上,大衛也不能為他謀殺的人作出任何承擔補償,因為生命是來自上帝。

第二,縱使耶和華上帝不悅,但祂沒有親自與大衛對質及宣判,而是透過人來進行。公義需要勇氣和付出代價,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拿單的勇氣與大衛對質。今日,我們蒙召做基督徒,如果要「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弗4:1),我們就要為週圍不公義的事情發聲,不應視而不見,更不應見而不行。

第三,拿單對大衛的宣告,不只是淫亂和謀殺,而是上帝賜他豐足的一切,甚至上帝可以加倍地賜給他,但他為滿足個人的慾念,仍奪人妻和謀殺自己的部下,大衛或者以為無人知道,也無人追究,這都被視為「藐視耶和華的命令」(12:8)。所以,他最後也招至上帝的審判。

今日我們需要反省,我們有沒有為自己的所有而知足感恩,謹慎自己有沒有因一時之快而去行不義的事,並以為沒有人知,也沒有人問,便沒有問題。我們面對這世界,也需要如拿單般抗拒不義的事,為這世界帶來公義的行動和聲音。


2009年07月26日 
為何愛? (余勝意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八主日 
第30期 

人與人的相處,是一件十分奇妙的事情,有些人很容易與別人建立友誼,有些人卻一生可能只得朋友幾個,有些人我們很容易與他成為朋友甚或一見如故,有些人無論我們怎樣努力,總未能以愛心相待。即使成為牧師,誠實地說,對我而言,在和某一類人相處時,依然要大費氣力,當然切身處地想,亦一定有一些弟兄姊妹會覺得我是一個難以相處的人。可是,聖經不是時常教導我們要「愛人如己」嗎?為何作為基督徒,我們仍會在關愛別人時面對掙扎呢?

人性本身確實十分軟弱,為著避免受到傷害,我們很容易亦十分本能地,會選擇自己所期望的愛,同時因著我們的限制,我們又會以自己所知的方式去表達對別人的愛,由於這種個人的期望和限制,當我們在接受愛與付出愛時,就很容易會對別人和自己帶來傷害,就正如大衛一樣,他因著自己的慾望,愛上了一個不該愛的有夫之婦,甚至濫用了自己作為王者的權柄,將自己忠心的下屬殺害,殺人奪妻,結果雖然他得到想要的愛,卻同時令到大衛下半生要在上帝的震怒下渡過。

以弗所書3:17提醒我們,當我們有基督住在我們心裏時,我們的愛心自然會「有根有基」,在希臘原文中,「根」的字源是指「變得穩定」,而「基」的其中一個意思,則是「放棄/安頓」。的確,當我們以自己為中心出發,去愛人或接受別人的愛時,我們不容易在這個愛的關係中變得穩定和得以安頓,但假如我們愛別人,是因為上帝先愛我們時,我們就可以藉著多思想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即使自己是何等不配,卻尚且能得著基督的愛和恩典,更何況是我們身邊的人,他們亦同樣擁有上帝的形像,他們也不一定比自己差時,我們又怎能不以寬容的心待他們,不以愛去愛他呢?

盼望我們每位弟兄姊妹,都能在別人身上看到基督的愛,並在自己的行為上見證基督的愛。阿們。


2009年07月19日 
祝福的人生 (劉麗詩牧師) 
敬老主日 
第29期 

你們從前遠離上帝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裡,靠著他的血,已經得親近了。﹙以弗所書 2:13﹚

聖哉,上帝的拯救何等奇妙!若不是聖靈的感動,誰可領受這浩大救恩的奧妙?

人生仿如一次冒險歷程,充滿著不可知的前面,同時卻又真真實實地體驗箇中的種種。我們每長一歲,就多經歷一分。不同的人對生命都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說人生如戲,也有人說人生如戰場。上了年紀的朋友,有些對自己的一生看得很豁達,也有一些很執著。但基督的信仰卻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新的圖畫:

因他使我們和睦〔原文是因他是我們的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以弗所書2:14-15﹚

耶穌基督犧牲自己,祂擘開的身體成為「我們的和睦」。這是冤仇的止息,是風雨的平靜;是陰霾轉為晴空,是困窘轉為寬廣。基督的救贖大能,連猶太人與外邦人這「兩下」都能合成為一個新人,還有甚麼事是祂不能平息?有甚麼遭遇是祂無法給我們補償的呢?我們從不認識上帝,轉為認識祂,並靠著基督耶穌的寶血,能親近祂。所以我們也從祂領受這和睦的力量──與隔絕的人和睦,更與自己和睦。

願我們因認識基督,能重新看到生命歷練的寶貴。路越走不是越難,因為上帝必要為我們開道路。同樣,白髮亦不是滄桑的痕跡,它乃是蒙恩的榮耀冠冕。願我們的長者都蒙受大福,因我們乃是從他們身上傳承了那永不斷絕的祝福!阿們。


2009年07月12日 
當以屬靈的眼光看待我們的青少年 (盧偉旗牧師) 
青少年主日 
第28期 

從以弗所書一章3-14節,當中提到四個重要的屬靈概念,能幫助我們反省如何有效建立後現代青少年的生命:
一. 身份─IDENTITY
“我們有著尊貴的身份,因我們是上帝親自揀選的美好生命。”
青少年是十分需要肯定和鼓勵的;因他們的成長階段正受著嚴重的身份建構危機,他們在成長的歷程中,往往感到困惑和迷惘;他們極需要1)聖經真理2)正向思維3)生命的榜樣;去引領他們健康正面地成長。
二. 使命─MISSION
“上帝已賜下豐盛的恩典,叫我們成就上帝在每個人生命中的美意。”
青少年極需要1)發掘恩賜2)發揮所長3)實現理想 和4)生命突破機會;因此,我們要相信上帝已賜下足夠的恩典和條件叫青少年成就主的美意;要1)信任他們2)裝備他們 和3)賦權予他們,他們的生命自能在實踐和掙扎中經歷成長的喜悅。
三. 群體─CONGREGATION
“我們在主的恩典和真道上同歸於一,成為合一的群體。”
其實,後現代的青少年是十分喜歡群體感的,他們需要透過群體去塑造其生命核心價值。因此,教會有責任去讓青少年們自行建構1)內容充實吸引、2)適切青少年文化特質、3)充滿愛的關係 及4)能將聖經真理活潑多元地展現的小組聚會及大型慶典活動。青少年們主導策劃的小組聚會,是他們所渴望的。
四. 靈性─SPIRITUALITY
“聖靈是我們得救應許的憑據。”
很多人以為今天的青少年只愛打機和投入虛擬世界,其實他們是可以十分“屬靈”的。他們的心靈世界十分敏銳,當他們藉著禱告、敬拜、聚會和靈修讀經等途徑感覺到生命能與主結連時,他們會比成年人更易順服聖靈的帶領,生命經歷真正的更新變化;若他們能繼續接受系統性的栽培和透過實踐事奉中學習,他們每一個都可以成為主眼中寶貴的器皿。因此,我們要花功夫讓青少年經歷上帝的同在。


2009年07月5日 
主愛從不間斷 (黃婉嫺牧師) 
聖靈降臨後第五主日 
第27期 

基督教信仰最大的特徵是上帝對人捨己而接納的愛,這愛是白白賜予人也是從不間斷的,讓人能活在被愛中,滿有力量來面對各種試煉和艱難。

主忍耐人的過錯,不會因一次的過犯,定人死罪。大衞貴為一國之君,犯下姦淫及借刀殺人的罪。上帝沒有得過且過,祂差遣先知斥責他,但當他懊悔自己的罪孽時,上帝還是接納他,給他機會重新做人,這顯明了上帝對知罪的人之愛和公義。

保羅在未歸信耶穌是上帝的兒子前,是逼迫耶穌,逼迫信徒的罪魁,無知地與上帝為敵。上帝本可以嚴厲地對付他,置他於死地,殺一警百,但上帝沒有落井下石,反倒委以重任,選召他成為外邦人的使徒,更寫下多卷聖經,對後世影響深遠。這同樣顯明上帝對人的愛是長闊高深,使人無可測度。因此,任何人的過錯,都可以藉耶穌基督的寶血洗除淨盡,人在那裡跌倒,就在那裡重新站立,展開其新的人生,任何的失敗,在上帝的慈愛中,都算不得甚麼,決心信賴主,主必看顧和引導。

主愛從不間斷,祂必看顧其需要。保羅奉差遣去傳揚福音,其實並不容易,吃了不少苦頭,甚至有生命危險,但在諸般艱苦中,上帝仍在看顧他,差派使者幫助他。他因著忠心信靠,視為基督而死是光榮的,有公義的冠冕為他存留,這是上帝慈愛的彰顯。我們有了上帝的慈愛,雖然遭遇艱難,我們還是有能力來面對。耶穌的十二門徒奉差出外傳道,除了枴杖以外,甚麼都不要帶,言下之意,他們要過信心的生活,信賴上帝的話語及其慈愛供應。當人信靠上主的應許時,他就不會為衣食而憂慮,全心仰賴為我們創始成終的耶穌。

主愛從不間斷是基督徒的經歷。主的愛是我們生活的支柱,早已成就。深願我們能認定自己是活在主的看顧中,從而生活有力量。


2009年06月28日 
相信愛 真福來 (黎淑美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四主日 
第26期 

生病了,渴望找良醫,得痊癒,是人之常情。不少信徒,起初也曾因為得醫治而信主。然而,主耶穌又豈止是一位良醫?

馬可福音書第五章記載了耶穌醫治兩個女子的故事:一個是青春少艾的十二歲少女,另一個則是患了十二年血漏病的青年女子。少女在蓓蕾初綻之年,卻在死亡邊緣徘徊;青年女子因治療痼疾而變得經濟匱乏(為治病,花盡了她所有的),又為了猶太的潔淨條例(利十五章),被剝奪了社交及崇拜生活,生命充滿了困擾及辛酸。這兩個女子的故事,不但道出許多婦女曾遭遇的不幸,也表達了普遍人生中種種無常、無奈及困惱。原來優裕的家庭背景、青春的活力、經濟的豐裕、進取的態度、知識的累積等等,都無法叫我們從世上的困苦及人生的掙扎中免疫。

兩位不一樣的女性,有各自的困境,耶穌給予她們的,卻是一樣的答案──信。對少女的父親,主耶穌說:「不要怕,只要信!」對患血漏的女子,主說:「女兒,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回去吧!」她們所得的,又豈單是頑疾得醫治呢?

相信主,不是單單相信祂有賜福消災的能力,更是相信祂對你我不止息的愛。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耶利米書29:11)經驗告訴我們,上帝不會完全按我們的心意,成就我們的禱求;祂甚至曾容許可怕的災禍臨到祂立約的子民、祂的兒女。然而,若我們相信上帝是有情的主、是真愛的源頭,祂為愛世人甘心捨己、犧牲,就能漸漸體會:禍與福,不一定水火不容;即使在禍困中,上主仍然能賜福。因為最大的福氣,不是諸事順利,無災無禍;乃是或順或逆,確信主的愛,享受祂同在!

求主幫助我們,不要愛「醫治」、愛「福氣」(今生及來世的好處),過於愛主自己!


2009年06月21日 
耶和華必與你同在 (鄧麗珍宣教師) 
聖靈降臨後第三主日 
第25期 

金融海嘯持續影響下的經濟低迷、新型流感蔓延下學校紛紛停課,都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事情,沒人可以置身事外。面對經濟與健康的威脅,人的保障在那裡?

年紀輕輕的一位放羊童大衛,未曾與戰士鬥爭,試問有誰能想像到這位容貌俊美的年青人能於沙場上打敗敵人;然而,他卻能意志堅定地向掃羅王表明他有打敗那個好勇鬥狠的非利士人的把握,因為他知道,「耶和華必同在」。大衛的信心不是基於個人的能力,卻是因上帝的名。耶和華與大衛同在,與他同工,因此,敵人都要怕他(撒上16:1-13)。

現代人生活壓力可真不少:與家人的關係、愛情、事業、經濟、健康、教養子女等,生活中隨時出現無可預測的變化,令人無所適從,我們總是被逆境逼得亂了陣子,就如昔日以色列人被非利士人的殘酷所嚇怕一樣。

上帝未曾應許天色常藍,但上帝應許「必與你同在」。只要我們「在各樣的事上表明自己是上帝的用人」(林後6:4),在似乎無路可走的境況裡,我們必能發現出口;似乎無望的前途,我們必要得著盼望與力量,繼續向前走;問題就在於我們能否持守真理,相信上帝大能,用心的等候、聆聽及察看上帝的作為。

在人看來似乎一無所有,在主裡我們卻是樣樣都有。


2009年06月14日 
被選上,是禍是福? (潘玉娟牧師) 
神學主日 
第24期 

又是一年一度的神學主日,每年我們都藉此呼籲弟兄姊妹,接受上帝的呼召,獻身事主,並以奉獻支持本會神學訓練經費,進而關心神學教育的發展。今年也不例外,我們照常地舉行神學主日,但希望不是循例式的舉行,而是更深了解教會的需要,並用行動回應上帝的呼召。
  自零六年有多位弟兄姊妹願意獻身讀神學,近兩年都沒有人回應上帝的呼召接受訓練。故今年九月繼續接受訓練的本會神學生只剩下三位(觀塘堂劉家華弟兄、愛華村堂林美恩姊妹及一位二十年前曾獻身,但因健康問題停學的劉家莉姊妹)。這顯示些甚麼呢?我們沒有合適人才?抑或我們教會牧職制度令人卻步,怕「失自由」、不想「賣身」、「任人擺佈」,還是被世界擄走了?
  回顧過去,筆者於一九八零年為工友需要福音,一顆單純的心志便踏上征途,接受神學訓練,畢業後在昔日興華佈道所事奉。八八年申請成為本會教牧人員候選人,當時教會要求我到新加坡接受一年神學訓練。當時有人並不認同教會這樣的安排,甚至覺得這制度對堂區宣教師是不合理。但對我而言,能有機會受造就是很難得。最後,我選擇入讀崇基接受訓練,並且三年。回想崇基三年造就,使我在神學的視野上得到擴闊,在個人信仰上能獲得深化和人性化,對聖經的詮釋有一個開明務實的態度,對於身處之時代,能有一個樂於參與和認同的勇氣,努力學習及實踐耶穌基督捨己為人道成肉身的精神。更令我體會牧師其實都是一個人,有其限制、掙扎和不足的地方。因此,我體會到上帝要陶造祂的僕人,往往透過不同的人和事,甚或一些制度,為的是要栽培合乎主所使用的人。所以,要學識放手,順服上帝之安排。並且體會羅馬書12:1所說:「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我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
  過去在不同調派事奉中,我知道自己只是上帝的一個僕人,一件被上帝使用的器皿,上帝是我生命的主,我的生命由祂「擺佈」,我甘願獻上,放下自己,順服上帝的帶領。並深信上帝是一位「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的上帝,一切在人看為不可能的事,在上帝手中都會成就。感謝主的恩典,祂沒有嫌棄我的卑微,讓我在祂的聖工上有分,並且將此福氣臨到我家,讓我丈夫和姨娚女都有機會被選上。
  弟兄姊妹,能有機會被選上,不是犧牲,乃是福氣。當我們面對教會之需要時,你有甚麼回應?逃避?被世界獵去?抑或回應主說:「主!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2009年06月7日 
常常回憶‧豈敢忘記 (余恩明會吏) 
中國主日 
第23期 

今年是六四事件二十週年紀念,不同媒體多方報導當年情況及二十年來的演進。社會上有些人認為,在國家經濟發展有驕人成就的情況下,無需再談平反六四這些議題。據香港大學一項自十一年前已開始進行的六四事件民意調查顯示,在今年的被訪者中,有61.2%贊成平反六四,此數字比去年增加12%,亦是自九七年以來最高的一年;而反對平反者則佔22.4%。在同一項調查中,有68.9%人認為當年中國政府處理事件有錯失,而55.5%人同意學生所作乃正確。在上主日舉行之六四遊行,參加人數則創十六年新高。顯然,不少港人對事件的看法,與「無需再談平反六四」的人士不盡相同。

繼六四事件後至今,中國多走了五分一世紀,在國際舞台上確實日見舉足輕重,國家的航天科技、體育運動以至經濟發展,均能躋身大國之列。與此同時,我們又為國民的道德、國家的人權與法治等方面擔憂,懼怕一個巨人的壯大,其心靈與思想等內在質素,卻未能同步成長而出現影響深遠的負面問題。我們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中國公民,同時亦為上帝國的子民,不但要關心和見證歷史之發展與變更,亦有責任貢獻自己參與國家的健康成長。

猶記得八九民運之後三年,本會社會事務關注小組提出並獲牧師部通過,自一九九三年開始,將每年最接近六月四日之主日訂為「中國主日」,便是信徒一個參與的好機會。作為上帝國的子民,在領受福音使命之餘,亦同時要具有社會使命。我們要同心為國家祈禱,期望國家在發展之同時,在道德、人權、法治等方面均有所提升。而經歷過六四事件的人,見証過中國市民及學生,為國家建立民主法治而付出血、汗、淚及生命的,更有責任將真理向下一代繼續傳講,讓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得以承傳,直至有一天真相大白,犧牲者得到公義評價為止。

然而,這是一條絕不易走的路,正如約翰一開始便說:「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約1:5)。耶穌道成肉身,以真理的光芒照亮黑暗,顯明虛假與真實、善與惡、是與非,以公義彰顯上帝的國度。每當六月四日晚上在維園點起燭光時,自己總想起耶穌跟尼哥底母談重生時說:「光來到世間,世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定他們的罪就是在此。凡作惡的便恨光,並不來就光,恐怕他的行為受責備。但行真理的必來就光,要顯明他所行的是靠上帝而行。」(約3:19-21)對六四事件有一種「不想回憶‧未敢忘記」的感性情懷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我們更應有一種「常常回憶‧豈敢忘記」的理性表達,盡我們的責任,貢獻國家。


2009年05月31日 
更新的信心 (林津牧師 ) 
總議會主日 
第22期 

在信.望.愛三種屬靈美德之中,信雖然不是最大的,卻是最基本的,因為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悅,也不能到達上帝的面前。然而信心也會像其他的屬靈恩賜一樣,容易隨著遇上各樣問題而變質,所以需要不斷的得到更新。我想令我們失去信心的主要原因就是苦難,正如主耶穌的門徒,當面對祂被釘十字架的時候,信心都軟弱了,並且一一地離棄了主。雖然他們最後都能夠在主耶穌的復活和顯現中重拾信心,但其後的信徒們,亦多有因為面對極大的逼迫而跌倒。新約聖經中有很多的篇幅,正正是為了堅固他們的信心而寫的。彼得前書五章8-10節說:「務要謹守,警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你們要用堅固的信心抵擋他,因為知道你們在世上的眾弟兄,也是經歷這樣的苦難。那賜諸般恩典的上帝曾在基督裡召你們,得享他永遠的榮耀,等你們暫受苦難之後,必要親自成全你們,堅固你們,賜力量給你們。」

今天在香港作一個基督徒,似乎沒有聖經時代所面對的政治逼迫,但信心是否就會比當代的信徒更大呢?當然不是。為什麼呢?因為信心在苦難面前除了會有衝擊之外,也會得到更新和成長。雅各書一章3節說:「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如此看來,苦難一方面可以摧毀信心,但亦可以是磨鍊信心的。就如運動本身可以令人受傷,但亦可以鍛鍊身體,若果因為害怕受傷而不去運動,身體反而變得更脆弱。所以我們在人生之中,若只是不斷逃避苦難,實在不智,反而要在苦難中警醒,小心翼翼地靠著上帝和弟兄姊妹幫助勇敢面對,才能讓信心不斷更新,作上帝更堅固的器具,為上帝打更美好的仗。


2009年05月24日 
重溫「考爾德門街」的屬靈經歷 :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上帝的兒女 (陳德昌牧師) 
衛斯理主日 
第21期 

一七三八年五月廿四日晚上八時四十五分,會祖衞斯理約翰牧師在考爾德門街 (Aldersgate Street)參加宗教會社的聚會,因聽到誦讀馬丁路德羅馬書註釋序言中有關『因信稱義得生』的信息,心裡感到奇妙的溫暖,經歷了靈性的更新*;這時刻讓他掙扎了多年有關成聖和稱義的問題有了新的轉變和匯合、這真實的經歷亦讓他從「奴僕之信」轉入「兒子的信」,為他日後推動循道衞理宗運動注入了新的動力。藉著記念昔日會祖信仰成聖旅程的轉捩點,好讓我們今天循道衞理宗信徒皆能在信心上有整合的突破和經歷信仰的真實和平安,重新展現本於信以致於信的活潑信仰原動力,這也可是本宗近年在各地鼓勵持續推動「考爾德門街慶典」(Aldersgate Celebration)的原因罷。

「耶穌基督,上帝的兒子,世人救主」的信仰如何啟動信徒新生命的力量? 根據今天的經課我們看見的關鍵就是『上帝的道』。道成了肉身,道就是上帝。這道既是為耶穌作見證,亦透過我們聆聽和內化,讓我們得以『成聖』,在世上經歷『在地如同在天』的『永生』。主耶穌亦親自為我們禱告,求上帝差遣辨識、明悟真理的聖靈來幫助我們明白那指向祂,為祂作見證的說話。好讓我們能完全有把握並確信我們正走上耶穌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有諸內而形諸外』,當我們以單純的信心接納了耶穌基督的救贖鴻恩,又遵從他透過聖經所給予我們的命令,我們就自然會結出信心的果子,發出愛心和行善之心,過著愛上帝愛鄰舍,敬虔與憐憫的生活。本會的門徒課程就是為幫助我們重回那重視聖經, 並以之為生命的權威,塑造個人屬靈生命的至高權威的正軌而設立。

我們被稱為基督徒,都因披戴著耶穌基督的名號。就讓我們凡事以耶穌基督為元首,彼此聯繫,並以禱告、服侍來實踐聖經的教導,並等候聖靈的能力,同心建立基督的身體。 阿們。

*林崇智牧師所著「愛與恩典」一書故事篇中有關衞斯理約翰是重生?是靈性復甦?還是…的用語及闡述。


2009年05月17日 
你對主有多大的信心? (麥衛華宣教師) 
基督復活後第五主日 
第20期 

有人對你說某些事情是不可能時,你仍然會堅信上帝能成就嗎?
在困難環境中,你是否毫不遲疑信靠上帝?
你是否能夠在清楚的憑據或指示來到之前,就踏上前路?
有沒有一些基督徒告訴你「你能夠在任何艱苦的環境中信靠神」?
有人沮喪失望時,你深覺得要對他說「要信靠神」嗎?

以上問題取材自一份恩賜問卷調查中關於信心的提問,答「是」愈多,表示你愈有信心的恩賜。你對主的信心到底有多大?問卷結果可能只會給你一些提示,但卻不能完全反映事實。

至於我自己,我覺得最能反映我信心有多少的經文是「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可9:24)說出這話的是一位父親,他的兒子被鬼附,他向門徒求助,但門徒未能將鬼趕出,他便再向耶穌求助:「你若能做什麼,求你憐憫我們,幫助我們。」耶穌回答他:「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然後這個父親就說出了那句深深觸動我心的說話。

「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這句說話深深觸動我,因為這句話彷彿發自我的內心,我常常都感到自己對主有一定的信心,但同時又感到我的信心很微小、很不足夠,我真的很需要主的幫助。很多時候當我感到自己信心不足時,我都會用這句經文向主禱告。

耶穌說:「在信的人,凡事都能。」有時我會擔心自己的小信,會攔阻了主要成就的事情,但是這位父親的經驗卻讓我明白,即使我們只懷有芥菜種那樣小的信心,也足以成就大事。耶穌因為這位父親一點點的信心,就為他的孩子趕出聾啞鬼,孩子的生命從此改變了。

當我為主作工,或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我常常都會想起這個父親的經歷,一個坦承自己信心不足,向主懇求的人,主為他成就了大事。今天你可能感到自己的信心很有限,回答文章開首時列出的五條問題,你可能答否多於是,但是不用擔心,只要你有一點點信心,向主呼求:「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主必定會憐憫你。


2009年05月10日 
家.多一點 (陳建基會吏) 
基督化家庭主日 
第19期 

假如有一天,當你打開信箱,發現收到一封幸運大抽獎的中獎通知書,告訴你可以為家裏添置你所渴望的物品,你會想要什麽呢?最新款的高清大電視、全屋新傢俬、還是……

箴言17章1節提醒我們:「一塊乾餅,大家相安;勝過筵席滿屋,大家相爭。」家庭相安確實是我們所渴慕,然而對基督徒來說,和諧家庭卻並非必然。我們同樣面對許多與家人相處的困難和挑戰,只是我們要明白,家庭是上帝賜與我們的一份珍貴禮物,生命於這裏孕育、傳遞,也在這裏得到安慰與保護。真正的家庭相安,不能單靠物質和人的愛,因為這些都會有缺乏與不均的時候,甚至在誤用時會令家庭受傷,使上帝建立家庭的原意蒙損。只有上帝的愛,才能建立這份珍貴的禮物,幫助我們得到真正的喜樂與平安。

我們十分熟悉「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徒16:31)這節經文,我相信弟兄姊妹都如此相信;但與未信主的家人分享信仰,絕不容易,實在需要很大的勇氣、決心、忍耐與智慧。今天,我們當求更大的信心,肯定這份救恩已經臨到我們,並同樣地預備好賜給我們的家人,這並不是一次幸運抽獎的結果,也不是我們的功勞,而是因著基督的恩惠;故此,我們應當心存堅定的盼望,為我們全家的得救,不住禱告,仰望聖靈的幫助,以恆久忍耐與永不止息的愛,為與家人分享信仰而努力。

有基督徒成員的家庭,或是已經全家信主的家庭,也當向著建立「基督化家庭」目標不斷奮鬥,在聖靈的幫助下,把整個家獻上,不再效法這個世界,一同經歷心意的更新變化,察驗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讓家多一點信,多一點望,多一點愛,成為孕育家人認識上帝真道,向世代子孫傳遞基督救恩,支持家人活出信仰的地方。願昔日約書亞的宣告:「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不單是我們家中的裝飾陳設,更是全家共同堅守的信念,並成為我們與家人、與世人分享信仰的宣告。

求主憐憫,賜我和我家,多一點信,多一點望,多一點愛,一生一世事奉祢。阿們。


2009年05月3日 
在職場中分享信仰 (劉建良牧師) 
基督復活後第三主日 
第18期 

信仰分享運動的精神,是透過信徒在生活中第一身的經歷和體會來與人分享信仰。這種第一身的經歷並不是「我如何去傳福音」,不是從個人的熱心和技巧出發,而是由上帝開始(initiated by God),意即是上帝如何在我們的生活中彰顯祂的恩典,並且引導我們面對生活的挑戰、疾病和困難,成為我們見證祂的大能和慈愛的關鍵。上帝是我們生活中的主體 (Subject)。所以,信仰分享運動提醒我們要在生活中有美好的見證,讓別人在我們身上看見上帝,祂如何帶領我們生活,又以慈愛祝福我們。這種分享信仰的方式是有力的,因為是我們以最直接和簡單的方式來向人展示上帝的救恩,好像一面鏡子,將上帝的恩典和榮耀反映在別人的身上。

不過,本港有些牧者和信徒認為工作的地方是「福音禾場」,是上帝特別安排我們去收割和撒播福音種子的地方,以致輕忽在公司裡的責任,沒有做好自己在工作上的角色,只想著如何帶領人信耶穌。對他們來說,工作和公司都是為「傳福音」而設的,透過不斷向人「講耶穌」而希望帶同事返教會,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若一個基督徒在公司裡只想著傳福音,而沒有做好作為員工的責任,那怎能叫人從我們的工作態度和責任心上看見主耶穌呢?同事對於繁重的工作已經感到吃力和煩擾,若還看到我們輕率的工作態度,必定看不起我們的信仰。那時,我們所收到的乃是相反的效果,既不能榮耀上帝,又失去美好的見證。

因此,當我們想著要傳福音時,我們乃是透過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來與人分享信仰,包括我們的責任感、與人相處的態度、所講的每一句話和對別人的關懷等。唯有當我們願意做個盡心工作,堅守崗位的人時,才能使人從我們身上看見主耶穌。這幾個主日的講壇均環繞「信仰分享」的主題,我們是否有深切的反省,好叫我們擁有從上而來的能力,在職場、家庭和基層中分享上帝的恩典呢?


2009年04月26日 
在基層中的信仰分享 (梁麗蓮宣教師) 
基層主日 
第17期 

日前在電視收看一個談論社會時事的節目,介紹一間小學為了鼓勵學生交齊功課,推行一個獎勵計劃;當學生在該星期交齊功課,就可以得到一些罐頭回家與家人分享,而學生的反應熱烈。心裡在想這間學校的學生一定是來自基層家庭,不然這些學生並不會為了得到一兩罐午餐肉和豆豉鯪魚而肯交齊功課。當然欣賞校長的愛心設計,他因為看到有學生所帶的午餐飯盒只有白飯,想到他們的家境困絕,而萌生這個一舉兩得的獎勵計劃,既有創意又具體。

向基層群體分享信仰同樣道理,要了解他們的需要,並用適切的方法將福音見證在他們當中。主耶穌來到世上的時候,選擇了卑微的身份,與世上軟弱者、貧窮者、病患者,被棄者認同。『道』成了肉身,與他們一起生活,具體的將天國救恩展現出來。正正應驗了以賽亞先知的預言(賽35:3-7),彌賽亞帶來的拯救能使膽怯的人剛強、使瞎眼的看見、使瘸腿的跳躍、使旱地變成泉源、使荒野變成綠洲。耶穌基督帶來的拯救更將不可能的變成可能!

回想我們的信仰經歷,是否都是經驗基督在生命中施行不可能的改變?並且,我們同樣被主差遣到世上各處向人分享祂的救恩。如使徒保羅被差遣成為外邦人的使徒,向非猶太族群分享基督耶穌的救恩;他的宣教心得就是『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林前9:22)這是保羅留給我們美好的信仰分享祕訣。

因此,當我們定意要在基層群體中分享信仰,首要的是活在他們當中,了解他們的生活、文化及面對的問題,具體地將耶穌基督的愛實踐在他們當中,使他們經驗這一位又真又活的上帝!


2009年04月19日 
在生活中分享信仰 (卓廸舜宣教師) 
基督復活後第一主日 
第16期 

一談到「生活」,你可能會感到現今生活真艱難,工時長不在話下,要擔心工作前景之餘,工作壓力又大,再加上家庭責任,對子女的管教等等,時間排得滿滿的,永遠有做不完的任務。如果有時間參與崇拜已是很好了,這會是你生活的寫照嗎?

但是,保羅提醒我們生活不只是這樣的,我們是要為主作活祭(羅12)。保羅很清楚上帝對他生命的呼召與託付,就是要盡力將福音廣傳,他說:「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林前9:16)因為他知道若甘心傳福音,就必有從上帝而來的賞賜。(林前9:17)由此可見,傳耶穌基督救恩的福音就是保羅的生活與任務。上帝已經對所有跟隨祂的人發出「大使命」,這就是與保羅相同的呼召與託付。這是每個跟隨耶穌的門徒應有的任務,好像保羅一樣,這任務就是作在生活當中的!

在生活中與我們最親近的就是我們的家人、同事、朋友及我們時常會碰到的人,我們的生活見證或與上帝經歷會是很好的信仰分享內容。但保羅提醒我們,在信仰分享中也要顧及別人的背景、文化及感受,不要單單以唯我獨尊的心態與人談論信仰。保羅沒有因為自己成為了跟隨耶穌基督的人而完全拒絕了猶太的律法、風俗,反而,他認為在猶太人中就應作猶太人,遵守猶太人的律法、風俗,目的是希望帶領猶太人信耶穌。(林前9:20-21)因此,保羅勉勵我們無論在生活上遇上甚麼不同的人,我們總要從他們的處境出發,以他們的說話向他們見證上帝,這才能與人同享福音的好處。(林前9:22-23)

衛斯理約翰牧師鼓勵會友凡事要「全力以赴」(Do all you can),耶穌教導我們要「盡心、盡意、盡力」,而保羅也勉勵我們在生活上有彈性地分享信仰,「總要救些人」。因此,我們要好好為上帝所託付我們的任務盡忠,每時每刻,在生活裏見證上帝奇妙的恩典,使多人得福。


2009年04月12日 
跨越低迷,迎向復活 (袁天佑牧師) 
復活主日 
第15期 

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後,跟隨耶穌的門徒都很傷心,情緒低落,甚至耶穌復活向他們顯現時,因被淚水所掩蓋,連曾與他們朝夕相見的老師,他們也認不出來。
人遇到困難時,情緒很容易受到困擾,只看到眼前的困境,看不到出路。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是人遇到不如意事時的自然想法,結果他看日子多是灰暗的。但人生果真如此?我們不能否認人生中總有不如意之事,但當我們細心回看我們所過的日子,雖不能說常有高興得無比的時刻,但總算是平平靜靜的。假若我們能這樣數算時,當遇到不如意的日子時,也會看到光明的前景。
德蘭修女有一次向一位義工這樣說:「其實,世上的艱難困苦又何嘗不是俯拾皆是?但如果我們視其為上天恩賜的禮物,那麼人們生活便會減少幾許悲觀,平添許多快樂……。」能夠這樣看人生,困頓難釋的心境會變得開朗,莫名的煩惱會消失不見,微笑也會從心底爬上臉頰。
能讓德蘭修女有這樣的力量面對困境的,是那位曾受苦、受死,但死而復活的耶穌。聖經這樣記載:「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裏,要顯明這莫大能力是出於上帝,不是出於我們。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裏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林後四7~10)這是德蘭修女與不少信徒生命的經歷。
信徒知道上帝愛他們,甚至將自己最寶貴的兒子也送給我們,為我們的罪死。「上帝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豈不也把萬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賜給我們嗎?」(羅八32)所以當我們面對困難時,我們明白這只是短暫,甚至是對人生經歷一種磨練。對相信耶穌的人來說,生命不單是今生,還有永生(約三16)。「若死人不復活,我們就吃吃喝喝吧!因為明天要死了。」但信徒因相信死而復活,所以他們竭力工作,因知道他們的勞苦不會是徒然的(林前十五32,58)。
金融海嘯雖是現實,但靠著我們的信心和勤奮,我們必能勝過這困境。在黑夜過後,必有天明,還有復活和永恆的生命,等待著我們呢!


2009年04月5日 
「犧牲的順服」 (簡祺標牧師) 
棕樹主日 
第14期 

今天是棕樹主日,我們會特別選讀福音書有關主耶穌騎著驢駒子進入耶路撒冷的經文。這個片段從表面來看是充滿熱鬧、歡欣、情緒高漲的時刻,然而內裡卻蘊藏了三個不同的順服信息,是值得我們反思。

第一,順性的順服。驢是一種性情溫順的動物,它主要是用作載人或物品的運輸工具。驢的本性是服從、勤勞、堅忍、實而不華的。驢的順服特性是一種順性的順服,並不會因不同的主人而有分別。有些信徒對主的順服也是這樣,他們只是順著自己隨和的性格,便容易活出順服的生活來。

第二,順意的順服。當門徒聽從耶穌吩咐去取了驢駒子回來,門徒就用其衣服鋪在其背上,讓耶穌騎上去。群眾中有人將自己的衣服鋪在地上,準備尊貴的耶穌經過;有人手拿著棕樹枝揮舞,迎接君王耶穌蒞臨;有人口裡喊叫著和撒那,歌頌讚揚領袖耶穌的帶領。群眾中有跟從耶穌的門徒,也有在五餅二魚神蹟裡經歷了被耶穌餵飽的人;亦有那親眼看見耶穌使已在墳墓裡的拉撒路復活過來的人。他們都同心順服,夾道歡迎尊耶穌為君王。他們心中都極期盼望耶穌能夠成為他們的民族領袖,推翻當時掌權者,重新建立以色列國。他們願意擁戴耶穌,是希望耶穌出來完成其理想和目標。他們的順服就是一種順意的順服。這個順服是有條件性的,是耶穌順從我們,不是我們順服耶穌。

第三,犧牲的順服。耶穌對上帝的順服,就是犧牲的順服。這順服不是出於自己的意念,不是為自己的好處而作的,乃完全是聽從上帝的吩咐,回應上帝的使命。耶穌在往耶路撒冷的路上,雖然置身於歡呼聲和歌頌聲中,但是他並沒有忘記上帝差遣的使命,更沒有忘記自己要走向加略山十字架受死的道路,乃是為榮耀父上帝而要作出犧牲自己的順服。

弟兄姊妹,我們都知道跟隨主,就是要對主順服的。但是,你的順服是否只是驢駒子般順性的順服,還是好像群眾般順意的順服。棕樹節所帶出來的順服,是耶穌犧牲的順服。這順服乃是直接回應父上帝所發出的要求,應不會受四週順或逆環境所影響。

願耶穌所作出的榜樣,能夠成為我們操練順服的提醒的和學習。


2009年03月29日 
耶穌的順服 (黃德馨宣教師) 
大齋節第五主日  
第13期 

耶穌基督一生透過順服,表明對差祂來的上帝,那永恆權柄者的忠心。當中讓我們認識到上帝的權柄、苦難的學習、門徒的關係。

上帝的權柄:耶穌基督的順服表明上帝權柄的超越性。不論任何時代,我們賦予一些事物或人物權柄:如教科書、法規、文獻、名言、政治人物、財經大師,以期待有一個具權威之能力,使公眾能順服,社體得以共識,這是人性的需要。當權威被威脅,人就陷入迷茫、挫折。耶穌基督面臨死亡和信心威脅時,不單沒有失去方寸,反而面對自己軟弱,流淚禱告將憂傷向上帝陳明,迫切地找著祂,緊緊地依靠祂,求上帝作最好安排。因為他深信上帝權柄,也深知自己完全是屬於上帝。「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耶31:33下)。

苦難的學習:耶穌基督的順服是在苦難中學習。「他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希5:8)。苦難考驗著我們的順服;例如凡事謝恩,如果我們只在順境時感恩,這是一半的信仰。當我們經驗人生是苦樂並行,那我們還能喜樂、謝恩嗎?信徒將有餘的奉獻幫助別人,在不足時我們是否堅持奉獻?上帝常不挪去我們的苦難,反要我們從苦難得益處,學習捨己,學習以受苦的心志作兵器(彼4:1)。所以耶穌基督禱告不求挪去苦杯,乃求上帝教他如何喝下苦杯。「父啊,救我脫離這時候。但我原是為這時候來的」(約12:27)

門徒的關係:我們學習順服的旅途上,有信徒長進速度會比其他人更快,這差距是基於甚麼呢?不在於完整智能、讀過多少書籍、參加了操練營會、講座。卻是信徒與耶穌基督彼此相交的品質與關係,也基於信徒在人生苦樂中,矢志不渝地跟從耶穌基督的順服而定,如此我們也成為基督的門徒和跟隨者的關係。「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我在那裏,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裏。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 (約12:26)。


2009年03月22日 
保存憐憫之心 (張彩鳳宣教師 ) 
大齋節第四主日 
第12期 

約兩個星期前,一個下微雨的黃昏,筆者在住所附近看見一位滿頭白髮的老婆婆跪在馬路旁邊乞討,她不斷向途人叩首,但並沒有人理會。於是我動了惻隱之心,把口袋中的二十元紙幣放在她的缽子裏。後來,友人說現在很流行職業乞丐,很多「丐幫」以此謀生,更有被集團控制的云云,更認為我的做法很愚蠢。

我們恐怕被騙、惹事或受傷害,因而變得麻木不仁,我們對人付出愛之前要衡量得失,愛人變得要先講條件,憐憫之心早已跑掉了﹗

然而,憐憫的意義是︰「以悲憐的心去赦免一個犯罪或敵對的人,在他可憐的境況中幫助他,不計較他的過犯。」(參《證主聖經百科全書》)上帝對人的愛正正顯明了憐憫的真義。試回想在舊約中,上帝多次忍耐那悖逆迷失的百姓,不斷尋找他們︰上帝以皮子作衣服照顧違命的亞當夏娃;祂又賜福給騙子雅各成為一族之長;祂又以水、嗎哪和鵪鶉回應在曠野中一次又一次埋怨的百姓。

在新約中,耶穌更將上帝的憐憫彰顯得淋漓盡致——不分種族、不問緣由地醫治身體患病的人、趕出造成精神紛擾的污鬼、叫死人復活、使饑餓的得飽足。憐憫的高峰就體現在「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約三︰16)上主不惜一切,甚至賠上祂獨生兒子的性命,為要拯救我們這群一點也不可愛的人。

既然我們的上帝願意毫無條件地憐憫我們,我們作為基督的受託者,也必須保存憐憫的心腸,在世與困苦者同行,以延續耶穌基督的使命。願意「上帝愛世人」不再只是掛在大廈牆身的口號,而是化做每一個信徒生活中的行動。


2009年03月15日 
生之勇氣 (王玉慈牧師 ) 
大齋節第三主日 
第11期 

「大智若愚、大勇若怯」 是中國人多年來從生活經驗累積而成的智慧和道理。其實,勇敢和怯懦有時更是一個銅板的兩面,問題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否將勇、怯與我們的信仰結合並且將它表達得合宜和適切,今天讓我們再一次在耶穌基督的生命中學習這寶貴的屬靈氣質。

耶穌基督的勇氣在於祂願意承擔上帝的使命,道成肉身來到我們生活的世界,並且被釘在十字架上成就上帝的救贖。我們可以嘗試代入其中,由祂踏上救贖世人之路開始,到被猶大出賣和彼拉多刻意犯錯的審判,祂原本有很多機會可以除去這苦杯,但祂沒有為了自身的安舒避免肉身之苦,最後更在十字架上堅定地說出「成了」,給了我們作出美好的榜樣。

美國著名神學家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曾經寫了一本名為「生之勇氣」的書(The Courage to Be)來表示真正的勇氣不是匹夫之勇,也不是血氣之勇,更不是自以為是的勇氣。真正的勇氣源自對上帝的信仰,是祂所賜給我們的,要叫我們在這不公義的世界和社會中為真理發出勇敢的呼聲。當一群文士和法利賽人試探耶穌,問祂如何對淫婦的罪行作出審判時,耶穌懷著無比的勇氣和智慧回應他們的質詢,結果文士和法利賽人一個一個的相繼黯然的離開。

當我們面對社會上很多不公義的事情時,求主賜給我們無比的勇氣學習祂的榜樣,不單祗能清晰明確的表明我們信仰的立場,更加能盡我們的本份為主作美好的見証。


2009年03月8日 
「齊來展新姿」 (何慧儀牧師 ) 
大齋節第二主日 婦女主日 
第10期 

自一九一零年開始,每年的三月八日都被定為「國際婦女節」。這節日起源於一九零九年,當時在美國芝加哥的一群女工,為爭取較高工資、每天八小時工作及選舉權,在城內發起大罷工及遊行示威,得到國際上的支持。一九一零年八月,分別來自十七個國家的婦女,在丹麥哥本哈根出席第一屆婦女大會,會中有來自德國的代表提議將每年三月八日定為「國際婦女節」,藉此團結世界各地婦女爭取權益,建議獲一致通過;會中同時通過男女同工同酬等建議。可是到了今天,全球婦女在不同程度上仍有受到歧視、壓迫及剝削。

為回應仍然存在的婦女弱勢處境,世界循道衞理宗婦女協會在二零零六年的韓國舉行大會,以“Women Making A Difference”為主題,訂立八項「千禧年代發展目標」,以五年時間(2006-2011),透過不同行動計劃,為婦女和兒童爭取權益,彰顯上帝的公義。這八大項目標分別為:消滅貧窮與饑餓、世界全球小學普及化、兩性平等、減低兒童死亡率、關懷懷孕婦女、對抗愛滋病等世紀病毒、環境保護及全球伙伴關係。

詩人大衞說:「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世間和住在其間的,都屬耶和華。」(詩24:1)作為上帝的兒女,耶穌基督的門徒,我們有責任去關心和保謢「都屬耶和華」的每一個創造物,為他們(甚或自己)爭取應有的權利和尊重。雖然婦女在不同處境中仍屬於弱勢,但另一方面婦女也能參與改變世界,為世界展現新姿。作為一個基督徒婦女,我們有上帝的形象,與男士們一樣,一樣領受耶穌的傳揚基督和愛人愛神的命令。

因此,各位姊妹們,讓我們在信仰上不斷成長,認識耶穌基督,明白上帝的創造心意,並以公義行動回應世界需要,並使祂的名得以傳揚。


2009年03月1日 
「耶穌的堅忍」 (范建邦牧師 ) 
大齋節第一主日 
第9期 

「大齋節」是基督教會全年節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期,也有教會稱為「預苦期」。今年的「大齋節」是由2月25日「蒙灰日」開始到4月11日(主日除外),合共四十日。「大齋節」的意念主要是來自耶穌在曠野作四十晝夜禁食祈禱的屬靈經驗。因此,教會鼓勵弟兄姊妹在「大齋節」期間作禁食祈禱及默想反思的屬靈操練,以及追求簡樸刻苦的生活,如使徒保羅所說:「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林前9:27)。

今天是教會節期「大齋節」的第一個主日,也開始進入本會第一季讀經主題的第三個月份:「受託者的榜樣」。記得經文小組在討論的時候,我們都認為:受託者應效法主耶穌基督為榜樣。因此,我們在三月份的五次講道中,將分別從耶穌的堅忍、捨己、勇敢、憐憫和順服等方面,提醒我們要努力效法耶穌,堅持屬靈操練,積極實踐信仰。

講起「堅忍」,我們常說很難做得到。例如,做父母的覺得教養子女真的很難,更無法忍受子女的反叛性格,只能是「頸就命」。大家都知道,這種忍受是非常被動的,甚至是極之無奈的,因此很難忍耐下去。

但是,耶穌卻因著肩負上帝的使命,祂堅忍同鄉族人的冷嘲熱諷,堅忍門徒的軟弱和不忠,也堅忍羅馬兵丁的鞭打和羞辱,更是堅忍十架的苦杯和死亡的威脅……。最後,因著耶穌的堅忍,祂勝過黑暗的權勢,完成上帝的託付,使萬國都歸向上帝,使萬民都得著救恩。

去年金融海嘯爆發之後,不少公司機構都先後宣告裁員減薪,導致社會上人心惶恐不安。不少人都問:這場危機何時才會過去?我們的忍耐要到幾時呢?若只是一年半載就好說,若要等三幾年以上就難以忍受了,尤其是我們聽到有經濟學者預測:今次危機起碼要過十年八年才能有轉機,那就更是難捱了。然而,主耶穌早就告訴我們:「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16:33) 一個真正的基督徒從來都不會否認苦難的存在,但我們卻無懼苦難,因為我們可以靠著主耶穌所賜的力量得勝。主耶穌更是應許我們:「惟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24:13) 因此,我們基督徒要在這個時代作主的見證,就當效法主耶穌的堅忍,常常禱告,凡事謝恩,在上帝的話語中得著最大的盼望。


2009年02月22日 
我們在這裏真好! (李炳光牧師 ) 
大齋節前第一主日 社會關懷主日  
第8期 

「主啊!我們在這裏真好!」這是門徒與耶穌登上高山,看見榮耀的異象之後的內心感受和由衷的呼喚。不錯,美景當前、甜蜜團契、歷史回顧、驚人異象、榮耀顯現、靈性高峰等屬靈經驗真使人心曠神怡,此情此景,確令人流連忘返,難捨難離。難怪門徒希望美景常留,並且打算搭三座棚,一座為耶穌,一座為摩西和一座為以利亞,其實耶穌登山變像,是向門徒啟示祂來世的目的,摩西代表律法,以利亞代表先知,而祂是要繼續和成全前兩者未完成的工作,祂來不是要接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山上的生活乃是為山下生活作準備,靈交之後便是行動,禱告之後便是工作。
今天教會不也是和當年門徒有同樣的反應嗎?教會的團契生活何等甜蜜,我們享受著主內弟兄姊妹的愛。講壇的宣講和屬靈的教導何等難忘,我們享受著寫意的崇拜生活,動人的詩歌,感人的見證,靈裏的交通和分享……這一切的一切不也是和當年登山變像的經驗嗎?「我們在這裏真好!」不錯,我們在教會內真好,有人喻表教會像洪水中的方舟,在它裏面可以得平安蒙拯救,但我們不要忘記教會也是怒海中的燈塔,更是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的延續。教會的牆應該是透明的,或是無牆的。教會的講壇不應高高在上,而是應該更接近路邊。教會不但扮演先知的角色,宣告上帝的慈愛和公義,更要作眾人的僕人,學效耶穌的榜樣服事人群。教會講壇的宣講若沒有行動的配合,所講的一切只是空言,愛心和信心若沒有行為是死的。

所以社會關懷是遵照耶穌的教導,在祂講完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之後,便吩咐我們說:「你去照樣行吧!」教會的社關行動不是用以作傳福音的手段,而是作宣講福音的伙伴,是見證基督的大愛,是無條件的,白白的施與,使人知道我們的主是真實的,我們的信仰是活的。

今天是社會關懷主日,讓我們欣賞「我們在這裏真好」的同時,不可忘記山下需要關懷的人群。在此呼籲主內同道們,不單支持和為教會的社關工作代禱,更應以行動參與,使教會更像主耶穌一般的活在人群中。

「恭敬追蹤耶穌慈悲的聖範,

耶穌聖工,便是一生行善;

茫茫世間,化成拜父的聖殿,

仁愛人生,化成感謝詩篇。」(愛人歌.普頌318)


2009年02月15日 
基督是我們唯一目標 (譚偉光宣教師 ) 
大齋節前第二主日 
第7期 

每個人都必須釐訂自己的人生目標,如此才能活得有方向、有動力。漫無目的地到處漂浮,只會浪費光陰,徒損精力。保羅以賽跑和鬥拳為喻,勸勉哥林多信眾需要以永恆冠冕為人生目標,並輔以「攻克己身」的堅毅操練,以求獲取上帝預備頒授給我們的獎賞。
保羅對腓立比教會的信徒亦曾提到:「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穌裏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三13)作主門徒需要竭力直奔標竿,然而,到底這支標竿是怎樣的?上帝所給予的獎賞又是甚麼呢?

保羅在講述標竿之前,便已陳明他所渴望得到的獎賞是甚麼。他說:「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win/gain Christ)。」(腓三8)保羅所認定的標竿不是人生某個階段的里程碑,而是整個人生的終極目標,就是耶穌基督;上帝的獎賞也並非甚麼豐盛的物質生活,而是上帝賜予祂的獨生愛子!保羅目空一切榮華富貴、困境羞辱,甚至置生死於度外,因為他清楚知道耶穌基督就是那份上帝召他來得的永恆獎賞,這個世界沒有甚麼可以代替,因此他說「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腓一21),又說「(我)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腓一23)。

乃縵求見神人以利沙,本為了那一刻的需要,就是要醫治自己身上的大痲瘋,這是他遠赴撒馬利亞的目的。然而,當他的身體得著潔淨之後,他卻最終認清了一個更為重要的人生目標:「如今我知道,除了以色列之外,普天下沒有神……從今以後,僕人必不再將燔祭或平安祭獻與別神,只獻給耶和華。」(王下五15、17)

保羅與乃縵這兩片雲彩見證了耶穌基督是他們整個人生的唯一終極目標!即使他們在不同的人生際遇中,也曾祈求上帝幫助他們解決某些人生困難,就如乃縵尋求醫治大痲瘋,保羅也曾三次祈求上帝拿走他身上的那根刺一樣(林後十二7-8)。然而,不論得著醫治與否,他們始終認定上帝才是他們終極的人生目標。

但願我們都能像保羅一樣,釐清方向,鎖定目標,忠心努力地為主作見證,盼望能夠得著上帝的獎賞──上帝的獨生愛子:耶穌基督。


2009年02月8日 
從神從新得力 (鍾鳳霞牧師 ) 
大齋節前第三主日 
第6期 

香港人、香港的基督徒,總是十分疲乏的,不單是每日工時長,還有工作壓力大,弄致精神緊張,心靈迷惘,身心疲乏。加上太容易被眼前的困難、自己的軟弱所嚇怕,以致情緒波動、信心低落。

以賽亞書40:28–31向所有感到疲乏困倦的肢體發出信息:「你豈不曾知道麼?你豈不曾聽見麼?永在的上帝耶和華,創造地極的主,並不疲乏,也不困倦;他的智慧無法測度。疲乏的,他賜能力;軟弱的,祂加力量。就是少年人也要疲乏困倦;強壯的也必全然跌倒。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以賽亞先知的時代,以色列民正在面對很困難的處境,他們發現自己國家政治環境愈來愈不明朗,君主死了,超級強大的帝國亞述的威脅愈來愈嚴重,巴比倫正在興起,也大大威脅他們的安全。危機、困惑其實不單綑綁以色列民的心靈,同樣綑綁香港人和全球人類的心靈。我們的生命如何能從新得力?「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是信念的精華所在。

等候本來有信心或指望的意思。等候耶和華的,就是將信心及盼望,全然投放在上帝的身上,單單倚靠親近主。我們所信的上帝是不疲乏,也不困倦,智慧無法測度的。「從新得力」這個字,可以譯成更換,交換,改變的意思。所以先知在29節說:疲乏的,祂賜能力;軟弱的,祂加力量,意思就是上帝要以能力交換我們的疲乏,以力量交換我們的軟弱。

要好好等待耶和華,經歷從新得力的能力:敬拜是蒙恩得救的群體一齊經歷永生上帝臨在的機會,也是被上帝更新的途徑。還有,重新整理自己的靈修生活,操練屬靈生命成長,建立與上帝親密的關係。新年開始希望我們能夠有這樣的調整,把握時間退到曠野,面對上帝,生命得著修復,力量得著更新。


2009年02月1日 
盡全心 盡全意 (梁林開牧師 ) 
基督顯現後第四主日 
第5期 

二月份的主日讀經主題是「受託者的素質」,而今天的經文主題是「全心全意」。

聖經告訴我們,上帝創造、呼召、拯救,揀選我們、使我們成為祂的兒女、祂的僕婢,是按著各人不同的恩賜,將各種不同的工作、責任、職份託付了我們,因為祂認為我們是可信任的。(提前1:12)。請問,我們有沒有忠於祂的託付?有沒有全心全意地實施祂的託付?

基督教的兩大誡命,就是主耶穌所說的:「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其次就是要愛人如己」(太22:37-38)「盡」是和合本的翻譯,但是在其他中文譯本中;現代本、呂振中譯本和思高譯本,都將「盡」譯為「全」。按照字典,「盡」是動詞,「全」是形容詞,原文holos包含了這二個意義,甚至有「整體」和「十足」的意義。

我不是比較那一個翻譯好,「盡」是所謂「竭盡所能」,似乎是憑自己的力量去做;而「全」是所謂「全所獻上」,是交託在主的手裡。在提後一章保羅提到主能保全祂所交託我的,或我所信託祂的。故我認為在受託的事上,我們要「盡」、更要「全」。

雖然在受託的事上,我們不會像馬太廿五章那個領一千銀子的又惡又懶的僕人,但是否能做到那領五千或二千的僕人,把主人所給的「全部」立即拿去做買賣,賺了一倍的錢而受到稱讚呢?

因為在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沒有實施主的吩咐,而是沒有「盡」和「全」的去做,只是敷衍了事,沒有盡力、也沒有完全的擺上,沒有遵照主的吩咐去行。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形出現?也許我們忽略了「全心全意」的另一個意義。就是從「心」和「意」的兩方面去思想:

「心」是整個人的中心,古人把心視作感覺的器官,用來表示情感、思想、意義等意義。聖經也說,「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4:23)

「意」是心的作用,特別是強調在思想的方面。

一般來說,心是?重「情感」,意是?重「理智」,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全心全意」就是將主的託付,擺在我們的心上,不斷的去思想它,情理兼備,這樣才能把主的託付做得更好。可惜,我們的確是知道了、也接受了主的託付,卻沒有盡全心,也沒有盡全意的去做。

也許我們可以效法舊約聖經中的大衛王,為了籌建上帝的殿,他認為他所擁有的都是主所託付他的,「萬物都是從祂而來,他把從上帝而得的獻給上帝。」(歷上 29)聖經描寫他做事絕不是敷衍了事,而是「為我上帝的殿,已經盡力。」他能夠如此做,因為「他心中愛慕上帝的殿。」(歷上29:2)

照樣,若我們有愛,我們就能夠在受託的事上做到「盡全心,盡全意」的地步。


2009年01月25日 
一生受用的半句經文 (岑禹勤牧師 ) 
基督顯現後第三主日 
第4期 

一個基督徒或是一間堂會,若要忠於上帝的託付,興旺福音,領人信主,我便想起使徒保羅所說的半句經文,是令我和所服侍的堂會一生受用的。

當使徒保羅知道自己即將不久於人世,他仔細回顧了自己的一生;然後將自己在傳道生涯中重要的心得,寫信囑咐他的傳人提摩太,他要這位年輕的接班人做什麼呢?是「務要傳道」。在什麼時候傳道呢?是「無論得時不得時」(提後4︰2上),〈當代福音〉翻譯為「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環境,都要專心傳道」。或者,大家會問務要傳道,是否指教會或每個信徒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每天廿四小時,都要與人分享福音嗎?經驗告訴我們,並不是任何時候環境,都可以鬆容去傳,還要考慮對象、環境、機會和方法等因素,特別遇到一些抗拒福音或對信仰沒有反應的人,便要按部就班,不可「硬銷」,避免引人反感。

事實上,以上所說的,都是與人分享福音要克服的困難。但所謂「難與易」、「快與慢」,關鍵在乎一個“傳”字,即“做與不做”的問題。一個基督徒或一間堂會,若能做到像使徒保羅所說,堅持無論易難,無論順逆,無論接受或抗拒,也務要隨時隨地,把握機會,將福音“傳”開。若是這樣,不合時候的也會變得合時,不理想的環境也會變成福音土壤。不然,機會在眼前也會錯失,有反應的也會變得無反應。其中一個例子是因近年內地的交通發達和政策開放,方便了不少內地同胞來港;一個專門在旅遊點接觸他們的「蒙福之旅福音事工」,據悉去年便一共送出二十一萬個福音包給這些來港人士。另外,有些信徒也能把握他們短短留港期間,邀請他們出席教會聚會認識福音。因此,「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這半句經文,不單叫我們一生受用,也是上帝向我們發出的挑戰﹗

在將臨的農曆假期,你又認為是不是與人分享福音的合適時候呢?

祝牛年進步,隨走隨傳!


2009年01月18日 
揀選與託付 (林崇智牧師 ) 
基督顯現後第二主日 主日學主日  
第3期 

上帝的揀選與託付、使命及責任是不能分割的。從創世記上帝揀選亞伯拉罕開始,祂便多次地說:「我必賜福給你,你也要叫別人得福。」(12:2)「地上的萬國必因他得福。」(18:18)這個使人得福的託付,在先知以賽亞的信息中,便明確地發展成為一個向普世宣教的使命。「使你作眾人的中保,作外邦人的光,開瞎子的眼。」(42:6-7)「我還要使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我的救恩,直到地極。」(49:6)事實上,主耶穌同樣地說:「不是你們揀選了我,是我揀選了你們,並且分派你們去結果子。」(約15:16上)「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28:19上)。

今天我們的社會若要委重任與人,往往要求這人有過人之處,那麼以色列民有何優勝之處,可成為上帝的選民?結果是一個無法理解的奧祕,甚至從人的角度來看,上帝的揀選和託付是「不合理」的。因為以色列民不是較其它民族良善正直(申:9:5),甚至不是因為人數眾多。相反的,他們在萬民中是最少的(申:7:7)。原來上帝並不按人的標準行事,祂藉著保羅說:「弟兄們哪,可見你們蒙召的,按著肉體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的不多。」(林前:1:26)上帝揀選世上愚拙的,軟弱的,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是要叫人知道,我們成就任何使命和責任,都要謙卑地說,這一初都是上帝的作為,榮耀當歸上帝。

上帝如何工作,才能使軟弱和不足的人成就祂的託付祂原來「並不是我們憑自己能承擔甚麼事,我們所能承擔的,乃是出於上帝。」(林後3:5)是上帝與我們同在;是祂的靈住在我們裏面,藉著我們來工作;是「因為我們有寶貝放在瓦器裏,顯明這莫大能力是出於上帝不是出於我們」。所以,我們若不是隨時隨刻倚賴上帝,努力的獻上自己學習與上帝同工,我們便一無所成。

弟兄姊妹們,讓我們在新年開始,感謝上帝,祂揀選我們,將責任託付我們,又給我們從祂而來的能力成就責任。讓我們時刻謙卑自己倚靠主,仰賴主,不斷地更新奮進,成為合用的器皿,為主所用。


2009年01月11日 
受託的生命 (李景雄牧師 ) 
基督顯現後第一主日 受託主日  
第2期 

你可曾拜託一位人士去做一件好事,例如:帶一筆款項給一個有病痛的親人買藥或補身之用?受託者必須是絕對可信任的人,而他不怕麻煩遠道去完成任務。

這樣的一個例子可引導我們去明白聖經所稱的「受託」。教會講受託通常著重金錢的奉獻。不錯,教會的事工,或慈惠的事業,需要錢財的支持。當然,獻金者要樂於捐贈,而且是為聖工或善事而奉獻。

其實所受託的不只是金錢;我們的才華,我們的時間──我們的生命──都是受託的,受上帝委託,而我們是任重道遠的受託者。

受託的生命是珍貴的──在上帝的眼中;在自我意識中,是自重的,也是榮神益人的;對受惠者而言,受寵若驚,使人感激不盡。

我們如何才能獲得這樣蒙上帝重用尊貴榮耀的生命呢?

今天的經文,使徒行傳十九章一至七節,藉著受洗的情節提供一絲一縷的線索。

(一)施洗約翰的洗禮代表眾人悔改的必需──耶穌自己受洗代表他認同罪人悔改歸向上帝。

(二)奉耶穌的名受洗──受洗的信徒忠信基督。

(三)聖靈臨在受洗者──屬靈的功能運行在信徒身上。

看哪!受託的生命來自三位一體的上帝一層又一層施洗的深層意義。換言之,因為我們悔改歸向主上帝,忠於基督,接受聖靈的大能,我們過著受託的生命,將一切奉獻給上帝,造福人群與世界!


2009年01月4日 
與上帝重新立約 (盧龍光牧師 ) 
基督聖誕後第二主日 立約主日  
第1期 

本會在每年的第一個主日皆稱為「立約主日」,這不單是繼承了會祖衛斯理約翰的寶貴傳統,更重要的是延續了聖經的核心信息:上帝與人立約。

但由於本會各堂的團契及小組都習慣在立約主日後舉行立願禮及職員就職禮,使「立約」與「立願」變了好像是同義詞,但其實「立約」與「立願」雖然有關,但絕不相同。

「立願」強調了人的願望,好像一年之始我們定下了一年的願望及目標;甚至一些拜偶像的人在初一、十五去向他們的神去求神許願一般。

但「立約」卻截然不同,「約」是指一種負責任的關係,而「立約主日」的核心是我們與上帝的立約關係,而約的核心是彼此作出承諾而非只是願望,承諾是可實現並且是必須遵守的,願望則是主觀的期望,甚至往往只是表達了個人的慾望。

在聖經中上帝最少與人有三個立約的關係:

(1) 創造之約:上帝創造了世界,並且向人承諾祂所創造甚是美好,給予人美好的生活環境;而人向上帝作出順服的承諾,並負起了管理及看守上帝所創造的世界和一切活物。

(2) 律法之約:也就是摩西之約,乃指上帝向祂的子民作出承諾要作他們的上帝,為他們的生活行為作出了道德之規範,並承諾賜福他們;而祂的子民承認上帝是他們的上帝,自己是祂的子民,承諾要遵守上帝所定的規範。

(3) 拯救之約:人自創世以來,從人類始祖開始便不斷背逆上帝,不守承諾,沒有信用;但上帝卻堅守祂對人的承諾,永不放棄,無論從始祖懷疑上帝,對上帝不順服,挪亞的時代人們否認上帝,耶穌的時代,否定耶穌的呼召。今天,我們不斷破壞環境,道德上無能,自以為義,作名利的奴隸,但上帝始終不斷提供拯救的途徑,並以方舟、彩虹、十字架、空的墳墓為記號向人作出承諾,上帝必定憐恤人的過犯,上帝必定將人從罪惡的權勢中拯救出來。

故此,在二00九年的開始,我們不但向上帝立願,更確定與上帝重新立約!向上帝重新承諾我們與祂的關係,並且確認在上帝的恩典中,承諾遵守所立的約,並接受祂不斷的赦免與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