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會訊 | 靈音 | 靈修日程 | 書籍 | 刊物

禱告的研討

新的家庭
邁亞斯家族墓園的閘口上寫着「建於一七九五年」;兩世紀以來,邁亞斯家族一代接一代生活在田納西州東部。我問當地人,邁亞斯家族是否仍在此居住,那位人士給我既即時又肯定的答案:是的;也有人說:「那片土地已經與他們結合在一起。」我母親的家族在肯德基州東部也有這樣的根。在一七○○年代初,我的十世曾祖父伊遜•喬治•基甸在利特郡落葉歸根,這片土地與我的家族已經結合在一起,像邁亞斯家族在田納西州一樣。這些家族與該片土地已不能分割。 在今時今日,這類家族已不多見。現代社會的流動性比從前的更大。二次世界大戰把我父親和叔叔這些小伙子帶離家鄉,送到世界不同地方,他們對土地的重要性和恆久性的觀念已經轉變,這也改變了家族的模式。活着回來的士兵把家庭從鄉郊搬到城鎮,從事工業和各種職業。如今,往往因為職業的緣故,家庭的流動性更大,夫妻和孩子成長期間,可能沒有親戚,甚或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在身邊。 為人父母者因為這種隔離和劇變而備受考驗,也點出了他們全新的生活方式。以往孩子們有祖父母、姨母和叔叔,現在卻少了這些可以提供身教的學效對象,父母在面對壓力的時候,孩子們也少了這些人作為緩衝,失去了身邊有一羣關愛自己的親人那份意識。然而,歸屬感是人類基本的渴求,我們要在羣體中找到身分的落腳點。(在我們文化中出現的羣黨正好反映出這種需要,而我們的生活方式卻無法滿足這一點。) 這些現狀卻在呼籲信徒與上帝同工,建立出新的家庭方式。這個新家庭所扎的根,比血緣家庭的根更深更遠更廣。上帝的家並非扎根於一處地方,而是在永恆的真理之上:我們是上帝的兒女。以弗所書三章十五節說:「天上地上的各家都是從祂得名的。」而新約聖經就提醒我們,我們「從前不是子民」(不屬於上帝的家),「現在卻成了上帝的子民」(彼前二:10)。上帝呼召我們進入新的方式,成為新類型的家庭。 上帝的家就像關係極為密切的血緣家庭一樣,為其成員提供最好的保障、教導和扶持,因為不管是血緣上還是屬靈上的親屬,要我們去愛別人總是困難的。信徒羣體可以互相幫助,作自家以外的人的榜樣,無論這些人學習去愛和沒法去愛,他們都會被接納。在我所屬的教會裏,當新生兒被奉獻給上帝,並與我們見面時,牧師會抱着嬰孩行過禮拜堂的走道。他總會說:「你們現在是嬰孩的叔叔和阿姨、兄弟和姊妹、並祖父母了。我們是他(她)的家人。」他這樣做,正表明教會接納這嬰孩進入上帝的家。 別人的家總是一團和氣,這個假象形成了極大的壓力,使我們要作完美的父母,孩子們要作完美的孩子。但在信徒羣體,這個情形卻沒有這樣的包袱,我們可以坦白道出人生裏遇見的掙扎,同時又知道,我們實際上會被愛和饒恕。是的,丈夫和妻子會互相背叛;是的,孩子們會反叛和自毀;是的,人會欺騙僱主,彼此說謊。但上帝藉着基督,總會把重新開始的機會賜給我們。當現實環境把我們蒙蔽,屬靈的家會幫助我們謹記這真理。 家人需要我們把最好的留給他們,但現實是,我們往往只把剩餘的留給與我們最親近的人,我們把剩餘的時間、關心、精力,甚至禮貌(若我們與出面的世界周旋後仍有餘力這樣做的話)留給他們。我們需要幫助去定出優次,懷着愛心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人相處。我們也需要幫助,視每一個遇見的人為上帝所愛的兒女,基督已為他們而死。我們需要幫助,活出新家庭的生活。信徒羣體能夠給予我們這些幫助。 當然,信徒羣體有時候也會無法彼此相愛或扶持。沒有一個家是完美的,包括上帝的家。我們可以選擇脫離血緣上的家,但我們永不能脫離與上帝的家的關係,因為這個家並非扎根於時間或地點,而是扎根於上帝對我們的慈愛和委身。不論我們做了甚麼事,上帝永不離棄我們。當我們定意要像上帝般去愛人,聖靈必堅固我們,使我們不會放棄彼此。我們可以勇敢地說出這個家族的姓氏就是「愛」。 今期好幾篇默想都透過人類家庭,帶領我們進入與上帝之間的關係。請再讀五月二、八、十、十三、廿二、廿五和三十日,並六月二、四、五、七、十一、十二、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九、二十、廿二和廿四日的默想,然後回答下面的反省問題。 反省問題: 你的原生家庭有甚麼最顯著的特徵和傳統?你怎樣在日常生活中承傳這份家族遺傳? 假如你要選擇一個字來形容你家族的特徵或生活方式,你會選哪個字?為甚麼? 你視信徒羣體為你的家人嗎?甚麼令你這樣回答?你在哪方面希望這羣體更像一個家?你怎樣做才可實現? 你所屬的教會在哪方面最能表達出互相關愛和支持的家庭關係?哪些「家庭成員間的齟齬」有時候令你看不見信徒羣體的最佳特徵?你如何能克服這些? 你的基督徒朋友如何幫助你認清自己的身分,讓你知道自己有哪些服侍上帝和別人的恩賜? 在你的親身經歷當中,最令你意想不到的愛的表現是甚麼?這份愛在今日仍然如何影響着你?


封面圖片說明
編者的話
禱告的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