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刊物: 會訊 | 靈音 | 靈修日程 | 書籍 | 刊物

禱告的研討

像這樣的時刻 即使對有信仰的人來說,在今時今日有時候實在難以懷抱盼望。新聞裏盡是道德醜聞、不實、賄賂的消息;所有國家的人都因世界性經濟不景而對將來失去把握。我們恐怕科技要吞噬我們,每天的生活又瞬息萬變。甚至我們的公民身分都會被偷去。在其他國家,人口販賣奴役着當地人民,而這樣的事也發生在我國的城市和小鎮裏。與毒品有關的暴力事件和汽車槍擊案,剝奪了兒童在陽光下玩耍的機會。整個世界一片混亂。 當只有壞消息出現時,我們可以對自己和對別人說甚麼話?基督徒乃蒙召,要向極需盼望的世界宣告有盼望這個信息。我們的信仰並非「死後虛幻的承諾」,我們信靠上帝,既能令自己,也能令別人的生命即刻改變。若非如此,我們為何與怎能把將來交託給上帝? 然而,基督徒的盼望不像波莉安娜(Pollyanna)那樣,對日常生活盲目樂觀。波莉安娜是小說家艾琳娜.波特(Eleanor Porter)在二十世紀初創作的小說角色,她是名孤女,雖在極困難的環境下,卻往往能發現美好事物,她滿腦子樂觀精神,但沒有理性可言。一個人被稱為「波莉安娜」,可不是件被恭維的事。向美好看並不是錯的,能激勵人心的講者和行為學家都教導我們,樂觀和積極思考是有用的工具;但他們卻完全脫離對上帝的信心而行。事實上,他們有時候反對基督信仰的教導,因為他們強調,我們能完全靠一己的意志力,來控制自己的命運及塑造自己的人生。 基督徒的盼望卻相反,這份盼望並非出於我們能做甚麼,或我們講「自我肯定」的話講得有多好。我們的盼望乃建基於上帝的屬性與上帝美好的旨意。基督徒相信,上帝把救恩賜給每個人和整個世界。當我們看着這個世界偏離了上帝對它的期望,我們毋須退到安全之地,被壓逼得要絕望。耶穌叫我們看見,上帝並沒有把人類的需要和失敗置之不理。耶穌教導祂的跟從者同時要「機警如蛇,純真如鴿。」(太十:16)耶穌直接對抗魔鬼,以古時的名字稱呼牠。同樣,基督徒在多個世紀以來,親眼目睹人類的需要,如:奴隸制度、失學、缺乏醫療;猶太民族被希特勒逼害;在印度的街上,被遺忘的人孤獨至死;他們因為相信上帝視每個人都極其寶貴,相信祂對每個人都有更好的旨意而作出行動。 那些靠基督的名作工、為要帶來改變的人這樣做了,他們堅持到底,因為基督徒相信上帝與我們同工,在我們身旁,又藉我們作工。因着我們信靠上帝永不動搖的愛,我們對將來美好盼望的異象就不只是願望。我們的盼望乃建基於上帝的屬性。不管我們看得見或看不見,我們都知道上帝總是在作美善的工。 基督徒的盼望不是朦朧的願望,幻想事情會變得不一樣。基督徒的盼望遠比願望具體、實在和經得起考驗。基督徒的盼望是建基於復活的真理,我們透過耶穌的一生就看見這一點。上帝藉着基督讓我們看見,即便當魔鬼似乎得勝,上帝仍有方法帶來更新的生命。當我們讓自己栽進事情已無法圜轉這個想法時,我們就墮入謬思當中。無論環境多麼困難,因為上帝對每個人美善的旨意和慈愛,我們可以確信,上帝在作工和帶來新生命。 當我們面對世界大事和個人問題時,我們要禱告,把自己交在主跟前。當我們這樣做,上帝就開我們的眼,叫我們明白要怎樣應付接下來的事。我們永不會知道將來的大圖畫是怎樣的(在多數情況下我們應為此感到高興),上帝在每一天裏,只把今天應做的事指示我們。因着我們自身的需要和這個世界的需要,而我們又無能力滿足這些需要,所以我們是緊緊連於上帝——可是這正是我們盼望的源頭,是我們跟上帝,並上帝對我們美好的旨意無法打破的關係。 今期內好幾篇默想都以是否有盼望為主題。請再讀九月四、七、廿八及三十日,並十月七、十九、廿二、廿七及廿九日的默想,然後回答下列的反省問題。 反省問題: 最近哪些新聞令你感到有些問題好像永無法解決似的?就這些問題,你想跟上帝說甚麼?你想向上帝表達哪些感受?
哪些經文或故事令你想到我們乃活在盼望之中?當你感到絕望時,哪些經文或故事能給你安慰?如你從不曾感到絕望,你怎樣做來保持自己常常抱有盼望?
你認識一向都樂觀的人嗎?我們從這些人身上學會甚麼?你認為有些人生來樂觀,有些則不然麼?換個說法,我們應否令自己感到樂觀,講積極的說話?
對你來說,基督徒的盼望跟積極思想有甚麼不同?兩者有甚麼重疊之處?又有甚麼矛盾?
感到絕望是罪嗎?原因何在?哪些經文或故事支持你的答案?
你對將來的盼望除了建基於上帝要我們活得豐盛這個旨意之外(約十:10),你還把它建基於上帝哪些屬性?哪些經歷令你學會要有盼望?
— Mary Lou Redding


封面圖片說明
編者的話
禱告的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