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勝意牧師

返回牧師部
英文姓名:
The Rev YU Shing-yee 
按立/轉職年份:
2007 
總議會調派及選委之職務:
香港聯區聯區長、筲箕灣堂主任牧師、協助北角衞理堂之工作、(服侍本地印尼傭工事工主任)  
與宣教及牧養有關之職務:
青年事工執行委員會委員、本地宣教事工執行委員會委員、栽培事工執行委員會委員 
電郵:
鼓勵信徒之語句:
耶穌幾時都咁愛你! 
喜愛之金句:
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穩,不要再被奴僕的軛挾制。 (加拉太書5:1)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2012年08月12日 
我就是生命的糧 
聖靈降臨後第11主日 
第33期 

主耶穌基督就是生命的糧,這是大部分基督徒都知道的真理,但假如我們進一步問:「耶穌所指的生命的糧是甚麼意思?」時,你又會如何回答呢?

在約翰福音第六章,當耶穌說自己是從天上降下來生命的糧時,一般群眾即時的反應是:「請常常把這糧賜給我們!」相反那些自以為對耶穌認識的猶太宗教領袖,竟質疑耶穌敢大言不慚說自己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

今天基督徒普遍對主耶穌這生命的糧有兩種回應:希望主常常把這永遠飽足的恩典賜給我們;或是覺得自己對這道成肉身的主已有認識,輕看了基督這從天上降下來的身份。

耶穌對於當日群眾的回應說:「到我這裏來!」以及回應猶太人說:「吃這糧……就是我的肉」,(51節)對我們今天作基督徒有的兩個重要提醒:

一. 耶穌基督這生命的糧是要求我們常常到祂那裏去支取的,而不是坐著等這糧從天而降。
二. 耶穌邀請我們對耶穌基督犧牲在十字架所成就的恩典肯定接受和體驗,藉領聖餐時領受的餅和杯來更新我們的生命,讓主的生命常在我們裏面;倘若我們輕看了這生命的糧時,我們其實並未真正認識這道成肉身的主。

盼望藉著常常去到主面前,並對這成了肉身的道有真正的認識,我們都能真實地領受到這生命的糧帶來的豐盛與滿足。


2011年10月2日 
全方位合一 
普世聖餐主日(72屆) 
第40期 

在猶太人逾越節晚餐裏有這樣的一個部分,就是藉著一位小孩子,向家族中的長輩詢問有關吃逾越節晚餐的傳統:「為何今天晚上與過去的不一樣?」讓上帝對整個民族的救贖作為,在家族成員間再次被重新覆述,同時亦藉小孩的參與,令信仰得以傳承。

今天是第72屆普世聖餐主日舉行的日子,普世聖餐主日的開始,是因著面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爆發,一群關心全人類福祉的基督徒領袖,呼籲基督的教會在這充滿紛爭分裂的時刻團結一致,同心祈求上主的憐憫與恩典,臨在即將滅亡的世人當中。可惜雖然這行動的原意帶著合一的期望,但因著對聖餐神學的不同理解,彼此間卻依然存在分歧,未能真正地達致「同領一個身體」,然而在聖靈的帶領下,那些領袖們想出了呼籲各宗派於同一天舉行聖餐的方式,來讓普世教會藉著同心領受聖餐表達合一的信息時,亦能為到人類的和平福祉同心祈求上主恩典。

這兩個傳統正正反映出聖餐的意義所在:
一. 作為一種蒙恩途徑,讓人再次經歷上帝的恩典,靈命得著滋養,為得著基督救贖之恩而歡慶傳承。
二. 即使信仰教義、神學理解不同,聖餐仍然是基督徒作為同一信仰群體的共同記號,這個標誌著團契合一的記號讓我們同甘苦、共患難。
三. 當我們領受聖餐的同時,亦被提醒要將自己獻上成為活祭,行主所行的,以活出基督的樣式。
四. 因著聖餐聯合和獻祭的標誌,關係的復和亦自然成為當中必然發生的果效或成為過程中的挑戰。

經過時間長河的洗練,今日聖餐的意涵十分豐富,當中所強調的信仰元素,是需要我們不斷傳承,不斷實踐,這個基督徒群體的屬靈標誌才可延續。曾聽過一位美國來華的宣教師如此分享:西方教會說合一是「講多過做」,就是先強調神學討論,而東方的教會說合一則是「做多過講」,也就是先以事工合一為主導。願意我們最終都能言行合一,活出有愛的見證——「你們也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2010年06月27日 
你們的心如何,你們並不知道 
聖靈降臨後第5主日 
第26期 

相信大部分人在正常的情況下,都不會刻意去做一件錯事,在我們做事或做決定之前,總認為自己所做的是正確和合理,即使是一件「明知故犯」的事,犯的人亦總會有他的理由去解釋為何自己要這樣做,另一方面在講求恩典、共融與和諧的今天,假如錯事得到「合理解釋」卻不被接納的話,不接納錯事者反而會被認為沒有愛心和包容、缺乏彈性。然而作為基督徒,我們要如何在這越來越多灰色地帶的社會中確立自己的立場?今天從路九51-62的經文中,我們能夠看到耶穌基督的一些原則。

我們首先看到最重要的,就是耶穌基督降生,目的是要拯救世人,而非毀滅人類。在祂與門徒的對話中,門徒引用了王下一9-10的事蹟,估計他們是希望一顯威力,讓撒馬利亞人知道他們拒絕接待的是一位神人,事實上耶穌基督有千百個方法可以處理這件事,但我們的主卻選擇了往別的村莊去,目的是要讓祂的跟隨者明白到,愛與拯救是行動背後的原則,故此最後耶穌寧願選擇往別的村莊去了。

但之後的三件事,卻好像與這個「愛與拯救」的原則相違背,三個不同的人,因著三個不同的原因,最終沒有成為基督的跟隨者。

第一個人主動要求跟從耶穌,「你無論往哪裏去,我要跟從你」是當時的學生希望跟隨一個拉比時通常會說的話,但耶穌回應卻暗示若要跟隨祂,並不能只像跟隨一個拉比學習一樣,卻更像是跟隨古代的先知一樣,專注於上帝國的同時,更要承受被拒絕甚至沒有安居的地方。

接續出現了兩個人,一個是耶穌主動邀請的,那人並沒有明顯拒絕耶穌,只說要先埋葬自己的父親;而另一個人則主動提出要先辭別自己的家人,纔來跟從耶穌。這兩個人的要求看來都同樣合理,在王上19:19-20以利沙亦有相似的情況,先辭別家人纔去跟隨以利亞。可是耶穌基督對於這兩個人的回應,同樣都引申出上帝國是具有最重要地位,甚至比起已離世的家人,以及現有的生活及關係更為優先!

耶穌基督強調愛與拯救,必須要我們專注並看重上帝的國度,甚至比一切都要優先。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今天當我們堅持自己想法的時候,又有否同樣以「愛與拯救」作為原則,並以「上帝的國度」作為我們的優先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