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天佑牧師

返回牧師部
英文姓名:
The Rev YUEN Tin-yau 
按立/轉職年份:
1981 
總議會調派及選委之職務:
退休 
電郵:
鼓勵信徒之語句:
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上帝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裏的。(羅8:38-39) 
喜愛之金句:
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10)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頁        
2022年05月29日 
教會為使命而存在 
總議會主日 
第22期 

約翰福音十七章,記載耶穌在離世前為教會的禱告,這禱告被稱為「大祭司的禱告」。對於這篇禱文,不少人看重其中耶穌為教會「合一」而禱告,因為當中的第11、21、22和23節都有提及「合而為一」。教會的合一,當然重要,但這不是最終的目的。教會的合一,是為要讓世人知道上主的愛,也知道上主差遣耶穌到世上,也差遣信徒到世上。「差遣」這主題,在禱文中第8,11,18,21,23節都有提及。
過去兩年多,由於新冠疫情的緣故,教會也間中停止現場崇拜,改用網上方式進行。特別是今年第五波疫情,教會甚至被迫關閉處所,除職員外,其他人都不准進入。4月21日後,疫情放緩,教會也可開放,但只准已接種疫苗的人進入。個人並不同意政府對宗教處所上述兩項安排。因疫情緣故,暫停公開活動是合宜的事,但關閉場所和限制某些人不得進入,實令我感到不安。宗教場所,不論是神職人員,或是宗教場所的寧靜,往往是人在身、心、靈感到軟弱時,給與人力量。
雖然宗教場所仍未無限制的開放,但信徒能在處所內進行現場崇拜,我們都感到雀躍。疫情時沒有現場崇拜,我們感到不快,更想到能走在一起,一同敬拜,實在不是想當然的事。現今有現場崇拜,盼望我們都能珍惜,每次出席崇拜,皆以心靈和誠實的敬拜。
不過,合一、共聚等,都不是教會存在於世上的目的。教會是為使命而存在,被差遣在世上。教會也不是一個處所,而是信仰基督的群體。處所被關閉,不是教會被關閉。但信仰群體只看重自己在一起的崇拜,忽略自己是被差遣,這便失去教會存在的真義。
喜見在疫情期間,一些教會信眾將防疫物資送上有需要人士,也登門關心一些獨居者。教會作為信仰群體是被差遣在世,每位信徒都是被差遣的。所以大家回到教會處所崇拜,不只是聽道,領受祝福,也要接受上主的差遣。
「父怎樣差耶穌到世上,我也照樣差『我們』到世上。」


2020年10月18日 
疫情稍退,我們可以參與崇拜了!? 
健康主日 
第42期 

寫這篇靈音稿是在一個月前,當時限聚令仍只准二人,所以教會的崇拜仍是以網絡形式進行。但疫情第三波看來已受到控制,相信到今天,限聚令已能大幅放寬,教會也能有限度的進行實體崇拜。只是擔心,第四波來到時,又會有所限制。所以大家不要放鬆防疫啊!

過去大半年,能舉行實體崇拜的主日並不多,大家多只能透過網上參與崇拜。這正是考驗我們信仰的契機。

不少時候,我們參與崇拜,已成為了每主日的習慣。習慣本來不是壞事,但習慣會容易使我們對崇拜變得麻木。不少時候,我們投訴崇拜安排不好,或講員講得不好,使我們沒有領受,但問題卻可能是我們對參與崇拜因習慣而變得沒有新鮮感而已。

教會舉行網絡崇拜,我有留意到在轉播時的參與人數,最多只有平常參與崇拜的三分之一。就算是事後觀看的人也不算多。為甚麼呢?是因為不習慣?沒有實體的感受?為甚麼不能劃出過去參與崇拜的時間,參與網絡崇拜?的確,實體崇拜與網絡的方式,有很多不同,我也肯定實體崇拜有更多好處。但在疫情期間,不論政府有沒有限聚令,教會也當審慎不宜有公開和太多群眾的聚會,避免交叉感染。網絡崇拜,是在疫情中最好的安排。除少數年長信徒不太懂使用網絡外,相信大部分信徒都可一同參與。

殉道者潘霍華曾指出,「團契生活並不是想當然的,而是恩典」。教會生活,不論是崇拜、聖餐、團契等,都是上帝的恩典,要我們珍惜。我們有沒有因過去沒有實體崇拜,更深的體會崇拜的真義?以後在參與實體崇拜時,要帶着怎樣的心去參與?耶穌說:「那真正敬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敬拜他。」(約四23)

崇拜當然不只是實體或網絡的崇拜,而是要「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敬拜)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十二1-2)

保羅寫信給帖撒羅尼迦教會,讚賞他們「離棄偶像,歸向上帝來服侍那又真又活的上帝」(帖前一9)。這就是崇拜。


2019年10月6日 
「暴力」,要到幾時呢? 
普世聖餐主日(80屆) 
第40期 

這是哈巴谷先知書一開始便發出的問題,也是香港人過去幾個月不斷問的問題。
我們常會說:「要譴責暴力。」但我們能否知道暴力有多少形式?中國神學研究院榮休教授江丕盛在一篇題為「譴責暴力,各種暴力」一文中指出,我們當留意社會有以下幾種暴力:

一. 立法制度的暴力,剝奪普選的政治暴力;
二. 政府狂妄的暴力,傲慢和不尊重人民的暴力;
三. 執法過度的暴力,超越法律和道德所容許的武力;
四. 司法過重的暴力,以法律之名,對反對或抗爭者過重的判刑;
五. 黑社會的暴力,藐視法律,濫用私刑;
六. 抗命的暴力,捨棄和平,對他人財物或身體肆意的破壞。

他亦指出,我們最容易譴責的就是無權無勢的抗命暴力。但實際上,上述種種暴力都出現過。「解鈴還須繫鈴人」,要解決今天香港的困境,政府的回應實在是最重要的。「撤回」修訂條例是應有的法律程序,可惜的是政府要在事件發生了三個月才提出。面對着過去幾個月所發生的事,怎可以不獨立調查?沒有真相,實在難以令社會得到安寧,人心怎樣可以得到平息呢?所以我盼望眾弟兄姊妹為政府和特首禱告,讓他們明白,高壓不能換取平靜,只會帶來更深和更大的暴力和仇恨,唯有真相、公義和仁愛,才能化解仇恨和暴力。

撰寫這篇靈音稿是大半個月前,社會仍處於動盪不安之中。內心也像先知哈巴谷那樣,看不見前景如何。但也如他從上主所領受的一樣,「因為這默示有一定的日期,論及終局,絕不落空。它雖然躭延,你要等候;因為它必臨到,不再遲延。看哪,惡人自高自大,心不正直;惟義人必因他的信得生。」(哈二3~4)先知阿摩司也這樣提醒我們:「這是險惡的時候。你們要尋求良善,不要尋求邪惡,就必存活。」(摩五13~14)

適逢今主日是「普世聖餐主日」,我們為世界和平和教會合一禱告,我們更要為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禱告,「仁愛之神,和平之君,懇求止息大地戰爭;抑制罪人忿怒之心;求主憐憫,普賜太平。」(「求賜太平歌」)